-
1 # 松風閣書法日講
-
2 # 中州耕牛堂主
隸書的未來應該如何發展?我給出兩個字的答案:求變!
隸書創變和發展很可怕!但不創變不發展更可怕!
東漢以後的書家,無不為隸書的發展而絞盡腦汁,但是,他們的隸書作品卻沒有一個超過漢碑的。唐王李隆基也喜隸,可他的隸書與漢碑相比,堪稱俗之又俗。另外,唐代的一個和尚,也寫隸書,可他卻把 “楷意”摻雜進去了。殊不知,隸書是不能摻雜楷意的。不過,他書的碑帖還是留傳下來了,可臨寫者卻少之又少。趙孟頫也想在漢碑的基礎上發展隸書,可研習幾十年後,隸書作品還是保留在嬌柔清秀上,沒有一點大漢隸書的特點。清代倒是出了幾位隸書的創新者,他們的最大貢獻就是“去蠶頭雁尾”。不過,能做到這一點,就實屬不易了。伊和金的隸書,都是有特點的,同時也都自成一家了。鄭的字,看起來亂,但很有品頭。他也是在創新,在發展,把草書,楷書,行書的筆法和結字都摻雜進去了,可以說,板橋的膽子可真不小。民國時期的胡漢民,也寫隸書,他也想發展,想創新,但最終還是對“創新”望而卻步,無奈,只有一心師古,最終把《曹全碑》臨出了名堂。近二十年來,中國書界有幾個人,膽子也很大,他們在師法古人,恪守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進行隸書創新,以謀求隸書的發展,有的已自成一家。代表人物有張繼,劉文華,言恭達等。但有一點,他們的隸書作品卻不被多數人看好,只有少數人予以認可。
(上圖為劉文華的隸書作品)
(上圖為張繼的隸書作品)
根據目前書界的狀況,習隸之人都在進行隸書的創變,都在謀求發展隸書,併為此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無論怎麼“創”,無論怎麼“變”,他們都不會超越漢碑,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上圖為漢《曹全碑》區域性)
隸書未來如何發展,只有“求變”,別無它法!
-
3 # 三上詞話作者
隸書,是書法是文化,並且是印象文化,嚴格地講是屬於視覺文化。這種文化的區別於科技文化的實驗性特殊要求,與之相對側重於實驗室的資料報告,顯而易見,不可能拿出多少年後的目標計劃。文化的印象,就是大自然的真實表現,雖然可以達到區域性得到調解和改善,但從總的格局定奪,從歷史長河來展望,自然之所以為自然,還是歸於自然。自然,是漸進過程,其演變過程,其階段性的銜接並非涇渭分明。所以,隸書作為二千多年前形成的書風流傳下來,雖有枝節上的微調,但基本特徵還是清淅可辨。這個變化過程猶如人類居住的房子一樣,由洞穴、土木結構、磚混結構,再到框架結構,但其使用功能不變。所以,隸書向何發展,只能像體育接力賽一樣,一棒接一棒,不可能越代傳遞,即一定的時期各有任務,做好當前的就非常好了,不要替古人擔憂,也不要替後人操心。時代在發展,文化在發展,書法是發展的,作為隸書概莫能外。總之,幾千年的文化證明:後生可畏!
三上詞話_百度百科
-
4 # 千年蘭亭
隸書現在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困境。
前些年,在劉文華、張繼的影響下,全國隸書幾乎千人一面,走進展廳,放眼望去,寫隸書者幾乎都是其徒子徒孫。
翻看書法史,作為一種劃時代的書體,隸書在兩漢達到頂峰後,經過了漫長的沉寂期。
直到清代,隨著金石學的崛起和大量文物的出土,碑學崛起,隸書才重現生機。尤其是鄧石如以長鋒羊毫作隸,更是拓寬了隸書發展的道路。
隸書的現狀,從某種程度上應歸咎於中國書協的不作為,任由劉、張體氾濫,如在他們在前兩年意識到了這一點。
不獨隸書,楷書丶篆書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在理論上有所突破。
蘇州的華人德、天津的張建會、河南的周俊傑,都是當代隸書高手,期待以他們為首的書法家們帶領隸書走出困境。
-
5 # 古靈精怪的熊
隸書大師張海,張繼,劉文華代表了中國隸書的未來但張海,張繼,劉文華的隸書都是草隸,不像漢碑那樣是橫平豎直、一筆一畫的正隸,說明中國隸書未來就改草隸了。
回覆列表
隸書未來的發展,我認為和其他書體一樣,必須立足於傳統隸書經典作品的基礎上,才能談到未來的事情。
也就是說,隸書要學習借鑑古代書法家的傳統,才能談及未來發展的問題。否則任何不涉及傳統的藝術發展,都是空話、瞎扯。
而在隸書現存的一些書法作品來看,我認為《乙瑛碑》和《曹全碑》比較能夠代表古代隸書的水平,而且前一個書法作品敦厚大氣,後一個秀雅端莊,正好是互補的。
學習這兩種碑文,既有利於掌握隸書的結構和書法特色,又能掌握駕馭不同的隸書風格。
隸書其實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書寫比較程式化,有固定的套路,很多筆畫變化並不大,其主要的技術在於如何協調搭配。
因此,隸書要想求新求變,可以往兩個方向考慮:
第一、增強文氣修養
文氣這個東西和才氣是相通的,也就是說你要變得博學,而且有文化修養,將自己的性格、性情和隸書作品的創作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創作出有自己特色、不落窠臼的隸書作品。
第二、與其他書體相結合。
比如鄭板橋的書法,很大一部分就是隸書和求它書體的結合,顯得歪歪斜斜,但是又很有新意和功底。
但是這個創新一定是在理解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你不懂隸書,不學古代經典的隸書作品,去哪裡創新和發展呢?
沒有根基的房屋,終會倒塌。沒有傳統根基的書法,是短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