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霹靂火的媽媽

    陶淵明,字元亮,劉裕篡晉建宋後更名潛,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所謂“私諡”,也就是說不是皇帝封的,是死後他的朋友們送的。他死於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既有陶淵明自己寫的《自祭文》作內證,又有顏延之的誄文作旁證,是非常明確的。但他的生年有七八種說法。我取“七十六歲說”,也就是說,他生於公元352年,即晉穆帝永和八年。

    陶淵明的出生地,是江州尋陽郡尋陽縣,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後來尋陽縣又併入柴桑縣,所以說陶淵明是柴桑人,也不算錯。

    2

    陶淵明雖然有一個軍功蓋世位至極品的曾祖父,但他出生的時候家道早已衰落。陶淵明在《贈長沙公》的序言裡就說:“昭穆既遠,已為路人”。看來他家和繼承了陶侃爵位、比較顯赫富裕的同族人,早已沒有了往來,在大街上碰見了根本不認識。陶淵明的父親在他八歲時就去世了,剩下孤兒寡母,生活頗為艱難。如果按照土改時的標準給他家劃成分,大概會劃到富農,也就是說,有自己的田地,但只能在沒有災荒的年月自給自足,沒有富餘的田地出租給別人,自己一家人需要在田間耕作,農忙的時候還要請“門生”來幫忙。“門生”是以前陶家在尋陽落戶時帶來的“佃客”,本來耕種陶家的田地,要向陶家交地租,後來從陶家贖免了身份,有了自己的田地,不再交租了,但農

    忙時還有義務幫陶家幹活,孩子小的時候也要到陶家當童僕,這樣的人家就叫作“門生”。從“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的詩句來看,陶淵明從小就在田地裡幹農活,他是放下了田間的農具之後才去遊學求官的。他後來能夠下決心拋棄仕途歸隱田園,跟他青少年時代就是泥腿子,有很大關係。

    但陶淵明當然不是專在田裡幹活,除了耕作他還要讀書。當年庾亮來到江州後,就提倡儒家經學,而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正是被他挑去當了辦學的儒官。陶淵明和他的曾祖父陶侃、外祖父孟嘉,從小都是孤兒。在陶淵明八歲那年父親去世的時候,外祖父孟嘉還在。他看到小外孫又像自己當年那樣成為孤兒,非常痛惜。而陶淵明正好又到了發矇的年齡,孟嘉就送了他一整套儒家經書,對他寄予很大的希望。陶淵明十二三歲的時候,五十一歲的孟嘉去世了,留給陶淵明的遺物,就是那幾部經書。陶淵明每到閒暇的時候,就拿起來攻讀。“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陶淵明從小就不愛扎堆,老是一個人悶悶地看書。“弱齡寄世外,委懷在琴書。”誰說陶淵明不通音律?其實他彈得

    一手好琴。“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他學習還很刻苦,有時連吃飯都忘了。

    陶淵明受到外祖父孟嘉的影響,從小就打下了紮實的儒家經學功底,他在詩文中也非常推崇儒家。陶淵明博採眾家之長,但主要繼承的是儒家思想,後文我再詳細說明。

    可你要是把陶淵明想象成一個文弱書生,那又錯了。他畢竟是陶侃的後代,陶侃可不是靠讀書當上大司馬的。陶淵明每天聞雞起舞,從小就練出了一身好功夫,劍術尤佳。“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青年時的陶淵明身體很強壯,性情也很剛烈,腰佩寶劍曾經出門遠遊。

    他非常佩服刺秦王的荊軻,晚年曾寫了一首詩讚頌。“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這位“士為知己者死”的荊軻,是何等慷慨地從容就義呀。他騎的馬在黃沙飛揚的道路上長嘶,頭髮差一點就把帽子衝起來,鼻子裡吐出的粗氣把帽子上的紅纓吹得像一團火苗。“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真是義無返顧,快馬加鞭。可最後呢?“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地圖展開匕首露出來的時候,秦王還楞了一下,但可惜荊軻的劍術還是次了點,所以沒有成功。陶淵明敢說荊軻的劍術不精,正是因為他年輕時練得一身好劍法。

    3

    陶家所在的村莊是上京裡,他家的房舍庭院取名為“園田居”。公元371年(晉簡文帝鹹安元年)的春天,已到弱冠之年的陶淵明,正領著幾個門生撅著屁股在田裡插秧。

    已經快到中午了,一位老農對他說:“少東家,日頭恁毒了,該回家吃晌午飯了。

    陶淵明直起身子,捶了捶腰,抬頭看了看正當頂的太陽,金燦燦地刺眼。剛才從下巴頦上往田裡滴的汗水,現在順著脖子流到了衣領裡。

    陶淵明拿衣領擦著汗說:“那就回吧,吃完飯歇個午覺,太陽一偏西我就去叫你們。這兩天要趕緊把秧苗都插到田裡去,錯過了節氣就壞了。”

    “知道知道。”門生們說完都散了,陶淵明也往家走。

    一進家門發現叔父陶夔來了,肯定又要拿他磨牙,陶淵明站在門檻上不想進去。

    陶淵明的父親死後,陶夔一直接濟著兄長撇下來的孤兒寡母,時不時來一趟,送點柴米油鹽,捎帶也數落陶淵明幾句。

    “回來了?快進屋吧,你叔叔來了。”母親孟氏招呼陶淵明。

    “叔。”陶淵明吭了一聲。

    “你回來了,告訴你一件大事,又換天子了。”陶夔一開口先談國家大事。

    “啊……”從陶淵明十來歲記事的時候算起,不到十年換了三四個皇帝,看來皇帝是不經活。

    “不過這次皇帝不是老天爺召去的,是被大司馬(指桓溫)給廢了,新立了會稽王為皇帝。”

    “為什麼廢呀?”

    陶夔看了看嫂子,不好意思地說:“說皇帝不能生孩子,田美人和孟美人生下來的三個男孩,是跟一個叫向龍的殿前侍衛生的,京城裡有這樣的童謠:‘鳳凰生一雛,天下莫不喜,本言是馬駒,定當成龍子。’”

    “真有這回事?”孟氏皺了皺眉頭。

    “誰知道?不管這些國家大事了,反正咱家現在也沒人在朝為官,只要不打仗,誰當皇帝也不關咱家的事。倒是淵明的前途,得合計合計了。”陶夔接著就把話題轉移到了陶淵明身上,“淵明這孩子已經行了冠禮,不小了,該成家立業了。”

    “是啊,該娶媳婦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她妹妹去年嫁到程家,算是找對了人,日子過得蠻不錯的。”母親點頭道。

    陶淵明臉紅了。他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去年已經嫁到武昌郡去了,家裡只剩下他老大不小的。

    “娶媳婦倒是小事,我就能張羅著給辦了。可咱們陶家從我爺爺開始,連著幾代的男人個個都為官作宰,沒有老死田園的。淵明就願意一輩子跟土坷拉打交道?”

    “嫂子,你應該讓淵明出去闖蕩闖蕩,找條門路,不能老在家待著。”

    “在家待著不是挺好?田裡有活就幹活,沒活就讀點書。”陶淵明甕聲甕氣地說。

    “讀書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做官?你不做官讀書有個屁用?你現在應該出去求學,邊求學邊結交一些世族名流,找點仕宦的門路。男子漢大丈夫,一點出息都沒有,那怎麼行?”陶夔訓得淵明一聲不吭。

    “叔叔說的是,兒啊,要不你就出去闖蕩闖蕩吧。你外公在世的時候,也囑咐我將來要讓你出去遊學求官,不能把你的前程耽誤了。”

    “怎麼樣?我給你一筆錢,夠你出門在外花個一年兩年的,你到京城去見見世面吧?長點見識,也找點門路。”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淵明半天才吭出一句。

    “哎呀,你別牽掛家裡,你娘我會照顧的。”陶夔更來氣了,“你不謀個一官半職,將來怎麼贍養你老孃?還要娶妻生子,就靠那幾畝薄田養活一家老小?這些年是沒打仗了,但趕上個水災旱災還吃不飽,要是哪一天打起仗來呢?”陶夔放低了聲音,“王敦蘇峻當年的事,說不定又要來了……一旦開了仗,田裡就是出再多的糧食,也落不到莊戶人口裡……到時候沒有個一官半職,吃不上皇糧拿不到俸祿,全家就只有一塊餓死

    。”

    陶淵明不做聲了,母親又說:“你就去吧,插完秧田裡就沒什麼農活了,等秋天收割的時候,請幾個門生就行了,我有事還可以去找你叔叔,你就放心走吧。”

    沉吟了半晌,陶淵明看出叔叔在他還沒回來的時候,早就跟母親商量好了,不答應也不行了,就說:“好吧,等過兩天把秧都插到田裡去了,我就上路。”

    4

    上文提到了桓溫廢立皇帝,陶夔說又要發生王敦蘇峻當年的事情,也是指桓溫。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在世的時候,東晉國內連年內亂,自顧不暇,沒有能力北伐中原,收復故土。等到桓溫做了安西將軍、荊州刺史的時候,東晉國內比較平靜,他就有了北伐中原的雄心壯志。但北伐之前他要先消滅割據巴蜀的成漢政權。

    西晉末年,各地割據勢力互相攻戰自顧不暇,李雄趁機在巴山蜀水建立大成國,比較安定地過了三十多年。李雄一死,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帝位互相爭殺,國勢一落千丈。接著又出了李期、李壽兩個暴君,殺人如麻,大興土木。李勢即位後也是殺戮忠臣,貪財好色,再加上饑荒連年,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但李勢自恃蜀道艱險,不修戰備。桓溫正是瞅準了這個好時機,計劃孤軍深入,蕩平巴蜀。

    公元346年(晉穆帝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溫率大軍一萬餘人從江陵出發,沿著七百里的三峽,逆流而上。進軍戰船的船釘,還是用陶侃當年有意積貯下來的竹頭做的。

    自古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朝廷聽到桓溫出師的訊息,憂心忡忡。只有丹陽尹劉惔認為桓溫一定能成功,他說,桓溫以前賭博的時候,沒有看準之前絕不會下注,現在敢下注就一定是有把握,只怕他平定巴蜀以後,就要飛揚跋扈,轉而壓制朝廷了。

    果然,桓溫一路沒有遇到什麼抵抗,直抵成漢的都城成都。在成都郊外三戰三勝,成漢的軍隊都潰散逃跑了。李勢只好親自出馬,但也抵擋不住,經過一場惡戰,晉軍佔領成都,成漢滅亡。桓溫派兵將李勢及其宗室十餘人送到建康,自己在成都住了一個月,然後凱旋江陵。

    當時想北伐中原的不只桓溫一人,上一章提到的那個皇帝的外公禇裒,就於公元349年(永和五年)率領三萬人馬,討伐北方的前燕(鮮卑族)。但他也是個空會清談的名士,經過代陂一戰損失了三千人馬,就嚇得望風而逃,倉皇逃回建康。當時黃河以北有二十萬西晉遺民,聽到北伐的訊息紛紛渡河來投奔,可一過河就傻了眼,禇裒的軍隊早已逃回江南了。這些遺民忍飢挨餓,四處流亡,在隨後的幾年被殺戮擄掠殆盡。禇裒聽到這個訊息,羞慚憂憤而死。

    公元352年(永和八年,也就是陶淵明出生的那一年)又出了一個殷浩,也搞了一次北伐。他也是不懂軍事只會權謀,想透過收買敵軍將領輕易取勝,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很快就慘敗而歸。東晉的軍隊落到這些名士手裡,再多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公元354年(永和十年)二月,桓溫第一次北伐,目標是前秦(氐族)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他帶了步兵騎兵共四萬人,浩浩蕩蕩從江陵出發,打下武關(今陝西商州),逼近長安。前秦皇帝苻健派五萬人馬迎敵,被晉軍殺得片甲不留。隨後又有三萬精兵趕來,和晉軍在灞上對峙。

    本來桓溫可以一鼓作氣拿下長安,但他是個賭徒,總想以最小的賭注獲得最大的贏利,幻想兵臨城下就會使敵人望而生畏,以致引起內亂而投降,所以採取了圍而不打的策略。

    他原以為正是麥收季節可以坐收糧食,誰知秦軍早已堅壁清野,使晉軍軍糧匱乏。

    大家餓著肚子埋怨桓溫遲遲不進攻長安,士氣消沉。秦軍趁機反攻,展開一場血戰,殺死晉軍一萬多人。桓溫只好帶了關中三千多戶居民撤退,第一次北伐就這樣流產了。

    公元356年(永和十二年)七月,桓溫被朝廷任命為征討大都督,督司州、冀州諸軍事,再次從江陵率軍北上,征討歸附前秦的羌族人姚襄,目標是收復故都洛陽。

    大軍到了洛陽南面的伊水之濱,同姚襄一決雌雄。桓溫披上盔甲,親自指揮晉軍強渡伊水,姚襄不敵,帶餘部幾千騎兵逃出洛陽跑到了杏城(今陝西洛川),結果被前秦軍隊殺死。

    桓溫趕走姚襄,進了洛陽故都,立即修復皇家的陵園。他留下穎川太守毛穆之守衛洛陽,自己卻率大軍返回荊州,第二次北伐就這樣匆匆結束了。

    他為什麼回得這樣急呢?原來他要雄據荊州,圖謀建康。

    北伐尚未成功,他卻漸漸萌生了謀反之心。有一天他在軍營中徹夜難眠,對親信僚屬說:“大丈夫難道就這樣寂寞一生嗎?以後我在九泉之下見到景帝文帝,他們一定會笑話我是傻瓜。”文帝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景帝是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都是篡奪了曹魏政權的司馬懿的兒子。僚屬們都嚇了一跳,不敢做聲。他又從床上坐起來說道:“縱然不能流芳百世,難道還不能遺臭萬年嗎?”流芳百世是指北伐,遺臭萬年自然是指篡權奪位了。

    早年有人拿他同王敦相比,他很不高興,可這次回到荊州後路過王敦的墳墓,他居然呆望著墓碑感嘆道:“可人!可人!”

    但桓溫為什麼又遲遲沒有謀反呢?還是他的賭徒性格決定的,他在沒有把握的時候是絕不會輕易擲出骰子的。

    公元361年(昇平五年)晉穆帝司馬眈病死,晉成帝的長子司馬丕即位,就是晉哀帝。四年之後,也就是公元365年(興寧元年),晉哀帝服食丹藥中毒而死,他的同母弟弟琅琊王司馬奕即位,他就是後來被桓溫廢掉的晉廢帝,又稱海西公。

    公元369年(太和四年)四月,桓溫看到北方的前燕政局不穩,覺得北伐的時機到了,帶領步兵騎兵五萬,從姑孰誓師出發。這是他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

    這一次北伐大軍從兗州北上,坐船透過人工開挖的河道(後世稱為“桓河”,已湮沒)前進,駛入黃河。由於水路迂迴曲折,運糧難於登天,為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大軍登陸後直抵枋頭,威脅前燕的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前燕去向前秦討救兵,前秦擔心唇亡齒寒,派兩萬人馬前來援助。

    這時晉軍後面的糧道已經被前燕截斷,前面的軍隊又屢中埋伏,吃了好幾次虧。等前秦的援軍一到,僅有的軍糧已經吃完,桓溫只得“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渡過黃河後將戰船燒燬,輜重和鎧甲都丟在波濤洶湧的黃河裡,從陸路向南撤退。

    夜以繼日地跑了好幾天,晉軍人困馬乏,以為沒有追兵了,行軍鬆鬆垮垮。結果在襄邑(今河南睢縣)被燕軍前後夾攻,被殺三萬多人。餘眾繼續南逃,又遇上前秦援軍橫腰攔擊,又死了一萬多。桓溫一口氣逃回山陽(今江蘇淮安),心才算放到了肚子裡,殘兵敗將已所剩無幾,第三次北伐以慘敗告終。

    桓溫這一敗丟盡了臉面,也斷絕了北伐的念頭。怎樣才能挽回面子呢?重新北伐肯定是不行了,他就打起了皇帝的主意,想在朝廷乾點異乎尋常的事情。他派人在建康散佈謠言,說當今皇上陽痿,不能生孩子,已經有的三個孩子都是嬪妃們跟身邊的侍衛生的。

    公元371年(鹹安元年),桓溫帶兵到建康廢掉了司馬奕,改立當時的丞相會稽王司馬昱為皇帝,就是簡文帝。這個司馬昱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最小的兒子,司馬睿死的時候只有兩歲。東晉已經傳了七個皇帝,歷經五十年,沒想到又傳回到開國皇帝的兒子,桓溫真是跟歷史開了個玩笑。

    司馬奕先被廢為東海王,再被廢為海西公,他的三個兒子都被吊到御道邊的楊樹上用馬韁勒死。桓溫一不做二不休,又以謀反的罪名將武陵王司馬晞、新蔡王司馬晃廢為庶民,還殺掉了庾亮和殷浩兩個家族幾百口人,徹底掃除了這兩家的勢力。海西公司馬奕為了活命,讓百姓在他家門口的道路和場院上種上麥子,表示自己要和外界完全斷絕往來。他整天和妻妾們醉酒嬉鬧,做出意志消沉安於屈辱生活的樣子。為了迎合不會生育的謠言,即使生了子女也讓他們活活餓死凍死。這樣總算讓桓溫比較滿意,保住了腦袋。

    桓溫就靠廢立皇帝、誅除異己來重新樹立威望,訊息傳到長安,前秦皇帝苻堅笑疼了肚子,他說:“俗話說在老婆那裡受了氣,卻到老子頭上去發洩,桓溫就是這樣的人。”

    簡文帝司馬昱沒當皇帝前好好地活到了五十二歲,當了皇帝才九個月就病死了。公元372年(鹹安二年)七月,他十歲的大兒子司馬昌明(又稱司馬曜)即位,就是孝武帝,小兒子司馬道子被封為琅琊王。

    孝武帝登基不到一年,六十二歲的桓溫得了重病,在公元373年(寧康元年)七月死了。他是東晉王朝不可多得的軍事統帥,又是一個優柔寡斷、膽識不足的賭徒,終究無法完成北伐中原一統天下的大任。他雖然一直懷有不臣之心,帝位也早已是囊中之物,但又害怕篡逆後坐不穩江山,反而會身敗名裂,直到病死也並未篡逆。這個人一生都是矛盾。

    他死的那一年,陶淵明結束了三年的遊學求仕生活,回到了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少年扶老人反被“訛”5000,壞人真的變老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