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74949456750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史記·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於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為越國偷襲所滅。

    白起(戰國時著名將領、軍事家,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長平之戰過後,是秦國滅趙的最好時機,白起希望一勞永逸的解滅掉趙國。但是最後還是被趙國的“反間計” 給害了,秦相范雎答應趙國說客蘇代的談和請求,於是果斷勸秦昭王和談,秦昭王應之。而等到第二次秦昭王再次決定起兵滅趙時,被白起直接拒絕,表其觀點,昭王不聽,強行派兵。不久,第二員大將王齕遭遇了趙楚魏三國聯軍的夾擊,敗北。白起自鳴道:““不聽我的話,如今怎麼樣啊?””後來傳到了秦昭王耳朵裡,昭王惱羞成怒。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奪官、削爵、降為士兵、遷居他鄉。這中間白起由於病情反覆,無法遠遷。他滯留在咸陽的3個月裡,而此時正是秦軍節節敗退之時。顏面掃地的秦昭王,不想讓他繼續得意,更不想讓他看到自己決策的失敗,便勒令他離開。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懷怨誹,不如處死。”在咸陽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賜死的命令。剛烈的白起拔出劍:“我有什麼彌天大罪,何至於這個下場?”良久,他又嘆息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40萬人投降,我欺騙了他們,把他們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說罷,他舉起了那把鮮血浸染過的戰劍,刺向了自己。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當年飢寒交迫的時候,一位婦人給了他一碗飯,使他不被餓死。而巧的是,最後也是死在一個婦人手上。漢十年(前197年),陳豨謀反。劉邦親率大兵前去征討,韓信稱病不隨高祖出征,這時有人告韓信謀反,恰巧此時韓信的一位門客得罪了韓信,韓信囚禁了他。那位門客的弟弟為救哥哥便就向呂后密告韓信要謀反的情況。呂后無明確證據,只有把韓信騙來,於是與相國蕭何商議,說陳豨已被殺死,諸侯群臣都前來進宮朝賀。韓信因為和蕭何的友情,入朝進賀,呂后派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在長樂宮中的鐘室裡斬殺了他,並被誅滅三族。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三分天下而王之),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這是天意嗎?”劉備(外號大耳、蜀漢開國皇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諸葛亮傳》)這個就不多說了,估計大家也都熟悉。。。劉備病重時,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把身後之事囑託給他。劉備對諸葛亮說:“先生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國家,最後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如果嗣子可以輔佐,就拜託你輔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話,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諸葛亮流著眼淚說:“臣一定會竭盡全力,以忠貞之節輔佐,到死為止!”劉備又下詔教訓劉後主說:“你和丞相一起共事,待他要像待老父一樣!”蘇軾(古代著名文學家)吾生無惡,死必不墜,慎無哭泣以怛化。元符三年(1101年)七月十八日,蘇軾在臨終前,對守在床邊的三個兒子說:“我平生未嘗為惡,自信不會進地獄。彌留之際,好友維琳方丈在其耳邊大聲說:“端明宜勿忘西方。”(端明學士應該不要忘記西方世界啊)蘇軾喃喃迴應說:“西方不無,但個裡著力不得。”(西方世界不是沒有,但是我已經使不上力了)。好友錢濟明也湊近他的耳朵說:“固先生平時履踐至此,更須著力。”(先生一生都在踐行於此,此時更應該使力)蘇軾說了人生最後一句話:“著力即差。”(使力就全錯了)宗澤(宋朝名將)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過河!過河!過河!(《宋史·宗澤傳》)

    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而卒。

    當時宗澤憂憤成疾,背上長毒瘡。諸將入室問候病情,宗澤看著諸將說:“我因為徽、欽二帝遭受不幸,積憤成這樣。你們如果能夠消滅敵人,則我死而無恨了。”諸將都流著淚說:“怎敢不盡力!”諸將出去後,宗澤嘆息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颳風下雨,天色陰暗,宗澤在彌留之際,沒一句話談及家事,念念不忘北伐,最後連呼三聲“過河!過河!過河!”懷著悲憤的心情溘然與世長辭,時年70歲。

    金聖嘆(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金聖嘆為人狂傲有奇氣,文筆幽默,幽默了一輩子,到死仍不止。他最後因有著當權者政治目的之“哭廟案”被斬,據說,臨刑之時,刀起頭落,從他的耳朵裡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疑惑地開啟一看:一個是“好”字,另一個是“疼”字。這最後的幽默,卻讓人感覺到一種莫名而濃重的悲涼。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心學”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陽明年譜》記載了王陽明臨終時的情形。當時他召弟子周積進來,過了很久,才睜開眼睛看著他說:“我走了!”周積眼淚落了下來,問:“有什麼話留下來嗎?”王陽明微微笑道:“此心光明,還用說什麼?”片刻後,溘然長逝。楊漣(明末著名諫臣,東林黨人)天啟五年(1625年)任左副都御史,因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誣陷“受賄一萬兩”,歷經拷打,慘死獄中。忠心報國,力戰“閹逆”,貫穿了楊漣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動。史家評價他“為人磊落,負奇節”,是極為中肯的。

    楊漣在獄中,曾先後遭受“土囊壓身,鐵釘貫耳”等加害手段,但並未身亡。天啟五年農曆七月二十四日(1625年8月28日),許顯純以一枚大鐵釘釘入楊漣頭部,終將其害死,時年五十四歲。

    臨刑前,楊漣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一封,寫完仰天大笑。血書內容摘錄如下:

    ……我仁義一生,現死於詔獄,難說不是死得其所,有何遺憾於天?有何怨恨於人?只因我身為副憲臣,受先帝顧命,孔子說:“受託孤和臨終之命,臨大是大非而不可失去氣節!”持此信念,終可以無愧於先帝在天之靈,對得起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百姓世世代代了。大笑,大笑,還大笑!奸佞砍去頭顱,於我何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快3歲了,但是不會說話,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