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濮陽芝軒

    有同齡人說沒看過《國王與小鳥》,我簡直不能容忍,就像聽說本地人不認識路。80年代的黑白電視時代,多少人曾對國王與小鳥,和另外一部電影:《畢加索的奇異旅行》留下深刻印象。那時候不會用“另類”、“荒誕”這樣的形容詞,只知道它們“不一樣”,因此簡直是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它們是厚牆上的窄窗,透出一點點關於光怪陸離的世界的資訊,讓人驚訝,震撼,還有對小我的迷茫和慌亂。人類的表達和思維是多麼豐富和難以把握!它們的來歷至今還是謎:當時的央視為什麼要播能播這樣的電影?我願意出100塊錢交換答案。

    重看《國王與小鳥》,重溫少年記憶,當然不僅如此,它不再那麼奇異,但透過它卻完全可以把20年前後的我自己聯絡起來,這個我,那個我之間這麼容易找到線索?我不會說這是註定。

    都說這電影有一部分取材於安徒生童話《牧羊女和掃煙囪的人》,這簡直不是真的——這兩個故事在各方面都大相徑庭。如果你還記得,那篇安徒生童話只是一個很有想象力的片段,有點抒情調侃的,牧羊女和掃煙囪的小夥子想逃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轉了一圈還是回家讓老祖父同意婚事。而在國王與小鳥裡,牧羊女和掃煙囪的人完全不是主角,這兩個角色所演示的浪漫愛完全無足輕重,至於窮小子與壞國王爭奪純情女孩的框架,在這電影裡只是被借用的故事底座。

    又有人說這片子是影射法國大革命,國王的城堡是巴士底獄。但國王怎像軟弱的路易十六,他不是也像所有其他荒唐乖戾的獨裁者。這個故事應該是疊映了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三帝國覆滅這所有的革命與王國滅亡的經典歷史,成為導演自己的新革命狂想曲,以及極樂版的一九八四。

    在電影裡,號稱幅員廣闊的王國的領土,其實只限那座非歐幾何風格的城堡,地上297層屬於國王,黑暗的由秘密警察看守的地下城屬於窮人。這個城堡封建王朝為體,工業文明為用,國王用警察、陷阱、地牢和密室保衛他的統治,用電梯、按鈕、摩托艇、直升飛機……這些被他熟練而歡快地使用的機械手段加以強化。這種時間嫁接明示導演主要觀摩的是當代極權,這個年代給極權者的特別權益是:他們能利用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大規模製造和傳播個人崇拜,國王塑像從城堡地牢的流水線上看似無窮無盡地生產出來的畫面醜陋而恐怖,20世紀後的妄人們因此比他們的前輩更有力量。

    牧羊女想跟國王要她情人的自由,國王說:“做苦工就是自由”,藝術館裡的古典雕塑都被改成頂著他猥瑣的頭像,草坪,樹、蛋糕,油畫、煙火,一切裝飾的形狀都是他,歇斯底里的王國。

    在這個王國的上空飛翔著小鳥,他是個癲聖般的預言家,高叫著“到處都有陷阱,抓小孩的陷阱,抓老鼠的陷阱……”只有他具有挑戰國王的能力,軟弱的一對情人在絕境中總是呼喚他的解救,而在地下城,他是個傳說,在那裡,只有一個流浪盲人奏著歡樂的樂曲,堅持世界上肯定有太陽和小鳥。當小鳥終於進入地下城,窮苦的人們都湧上街頭歡呼著小鳥小鳥,對他們來說,小鳥是關於美麗新世界即將到來的許諾和證據,和舊華人對佛陀出世的捏造,cp對共產主義的宣揚異曲同工。

    然而真正打敗國王的全不是這些窮人,而是本來專門吞吃他們的獅子,受了小鳥的蠱惑之後。向獅子發表極具煽動性的演說的小鳥,其實也像個未上臺的極權者——列寧和希特勒不都被封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說

    家麼。更關鍵的力量是一座巨大的機器人,小鳥從國王手裡奪過它,摧毀了整個城堡,發動風扇將國王吹得無影無蹤。這個情節無法解釋為諷刺,而是導演再次表達了他對現代性的恐懼與崇拜的混雜心態,在他開始製作這電影的50年代,這也許是典型的,至今也未必過時。

    整部電影避免呈現死亡血腥,國王和警察飽受捉弄,浪漫愛受輕視又受憐憫,小鳥瘋得滑稽,獅子不會真的吃掉人,幼鳥落入陷阱後總會得救,悲哀的善意是荒誕的中間調底色。但是,那個機器人實在是過於龐大和突兀了,它是一個在社會變革的絕路上崛起的暴力偶像,所有人都在它的掃蕩中逃竄,它讓革命在破壞大發作中徹底拋棄了“解放”的虛諾。

    最後,城堡變成一片廢墟,只有機器人在黃昏或黎明中孤獨沉思,一隻求救的幼鳥牽動它細小的柔情,它放出幼鳥,一拳打碎籠子——一個太直白的結尾,讓這部電影最後成了對革命暴力的祭禮。再回想它通篇對好窮人與壞當權者的二元設計,大大減少回味。或者,這只是一個任性的狂想,動畫片不必解說革命如何可能、革命後又如何的苦惱議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 第三次科技革命應用的理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