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08090662578

    古人云:“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明辨是學習與思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人的一種不可或缺的素質,能明辨是非的人才不會人云亦云,才是一個獨立的人,一個成熟的人。明辨是非分三個方面,一是明辨事實,二是明辨規律,三是明辨人心。對於我們來說,這三個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內涵。

    明辨是非必須明辨事實,這首先與知識關聯在一起。荀子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人的知識不可能全靠自己觀察和思考得來,必須與他人交流,必須向他人學習。要知道從他人那裡得來的知識是對是錯,必須進行驗證。如果他人說的是事實,必須甄別他的語言,辨明他的邏輯,比照現實進行驗證,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明辨知識、明辨事實的過程。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偏聽則暗”,指的就是隻單方面聽信別人的言論,自己不加以明辨就會導致認識錯誤。

    明辨是非必須明辨規律,很多人常常將他所說的為人之道看做天道規律,說成是永恆的絕對的原則,其實往往不過是從他們自己的意識出發制定的是非標準。面對複雜的社會規律,我們應該明辨哪些是真正意義上的規律,哪些是謬誤,是悖論,唯有如此,才能正確地認識各種人生和社會現象。

    明辨是非還必須明辨人心。一個人決定是非的最後標準,需要捫心自問,問自己的良心、愛心、私心、怨氣、志氣、義氣。但不同人的不同生長環境賦予了他們不同的是非觀念,一個人在適合善良之心增長的環境中成長,他的善良之心就會強過其他意識。在他決定是非時,他的良心會居於主導地位;相反,如果一個人在怨氣增長的環境中成長,他的怨氣就會強過其他意識,所以在他決定是非時,他的怨氣會居於主導地位。墨子見染絲者而嘆,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人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對於我們而言,要努力使自己不受環境的影響,培養自己的正義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只有具有正義感的人在面對不義之時才能不被它的種種表象所矇蔽,辨明真正的是非曲直。

    對待生活,我們需要有一雙善辨的眼睛。陶淵明是一個善於分辨的人,他看清了官場上的汙濁,守著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信念,他毅然離開了官場,走進青山綠水,走在他那佈滿菊花的小徑上,自酌一杯淡酒,為世人所稱頌。陶淵明明辨是非的眼睛,使他看清了當時官場的是是非非,重新迴歸到大自然的無限美麗風光中,從而找回了他淳樸自然的本質與個性。

    對待學習,我們同樣需要有一雙善辨的眼睛。在學習的道路上,鮮花稗草、楊柳荊棘並行而至,在我們的學習環境中,也有許多阻礙我們學習的事物,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雙明辨是非的眼睛,認清什麼是不利於我們學習的,什麼是對我們學習有好處的,自覺抵制不良風氣、不良讀物等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習生活更順利,使我們的身心更健康,才能正確地對待事物,及時地糾正錯誤。

    更重要的是道德層面上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分辨是非曲直、善惡美醜,在受到不良傾向的引誘時,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而這種明辨是非的能力,是指以自己掌握的道德知識,對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判斷評價的能力。所以辨別是非的過程也是一個進行道德判斷的過程。而這一能力的培養有賴於樹立明確的道德標準,有賴於掌握是非的界限。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不斷地變化著,同時有好有壞。不分青紅皂白,會使我們的生活處於混沌之中。只有擁有一雙明辨是非、明辨真偽的眼睛,我們的學習生活才會變得順利,才能指引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走去,不至於墜落錯誤的深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維生素c哪個牌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