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小明心理團隊
-
2 # 山村小oldman
自殺人群主要集中在心理脆弱的人或受重大打擊的人之中,未成年根據年齡段和不同實際情況區分,成年人根據社會發展情況進行歷史大資料的查析補漏。人的心理韌性不同,根據歷年發生的自殺案進行所有詳細資料分析,找出一些治理預防的共通點,例如:為情所致,如錢所致,環境所致,因病所致,意外所致,深度挖掘和分析歷史案件,從不同方向進行推導補漏,或根據歷史案件找出相應共性進行新情況的推導補漏。例如:某學生因情導致自殺,可推匯出兩方面,學校和家庭因素,家庭裡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對或無教育方式,再向深度推導,由於家長受教育程度不高和工作佔用大量時間,所以在對孩子教育方面疏忽大意,(或是其他一些深度不易察覺的情況);再有學校方面的因素,老師都專注於教學或因班級人數過大對學生的詳細小情況沒有及時發現和補漏,或是一些老師在接受培訓時根本就沒有相應的學生心理輔導的經歷或經驗,應從根子上進行相應微調和補漏使老師具有一些心理學常識並能發現學生心理異常時進行判斷並提供相應及時幫助的能力。建議一些智庫不應只盯在政治和國際大事上這些熱點區出成果,也應對一些現實性的社會裂痕事件起到發現修復的作用,智庫不應只會研勢,還要會察情。智庫應該發展成一個嚴謹的體系,併成為一個與多學科交叉的大專業,甚至可成為戰略專業中的一員,當前的智庫人員還是太散太少。個人閒扯,不喜勿噴。
一些操作例項:
幼兒保護和防拐賣措施和宣傳。
減少自殺事件的惡性引導,
還有家風教育,
同時自我有用論去幫扶,職業引導,
就業中心理疏導,
生活中因病致貧幫扶,
養老制度的實務推動。
-
3 # 八點閱讀者
生活總是需要我們去調節,總是需要我們去理解
在面對生活中我們過不去的坎,那麼我們就需要回過頭來想想下一步需要往哪裡走;還有就是現在還需不需要往前走。
根據社會的調查資料來看,我們現在的青少年絕大多數是和不良好的生活習慣有關。你想想看,一個人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和自身保護意識會是什麼樣的後果?就單單一件事來說:熬夜;就這個壞習慣已經是致命;工作和金錢是賺不完的,到頭來毀掉的事我們的身體和精神。
你只知道自己的美好青春是屬於自己、而不是別人指引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很多的是事情需要我們共同完成,而不是單單為了一件事就要舍掉自己的生命,那是不值得的。也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作為青少年我們就要要像剛剛撐起家的模樣;引用毛主席“年輕人就像剛剛盛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
告訴自己,你不是為別人而活著;而是為了未完成的事物而活著青少年的心裡抗壓素質應該是脆弱,應該是需要有著相關經驗人士來指導和指引。但是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只要知道一件事就是:我們活著不單單是為了自己,而是我們生活還是有太多太多的事物需要我們這代人去完成的,所以不要輕易選擇“死掉”;活著就是比死掉有價值的,你以為死掉就這麼輕易了嗎?現在就告訴你:你的家人比你還難以接受,知道嗎?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當中,我們只需要學會堅強,不要怕別人看不起。社會輪流轉,我們的生命只有一回,也是父母親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
4 # wdxlw
都不是,不是壓力大,也不是孩子變脆弱。
壓力這種東西,絕大部分是對比出來的,那小孩子或青少年,所處的那個他們的社會階層和社會內容,其實是沒有多大的差別而產生難以承受的壓力。變脆弱,也不對,因為這跟壓力差不多,也是相對的。
所以只有我那個答案,自殺內容不受管控,隨意釋出,甚至有論壇,使這種行為變成麻木化,變成一種選擇。
-
5 # 暖心理
青少年期是從童年期向成人期過渡的時期。整個青年期(包括少年期)年齡的區分大體規定為11、12歲到25-28歲。少年期,即為初中階段,年齡範圍為11、12歲到14、15歲;青年初期即為高中階段,年齡為14、15歲至17、18歲;而青年晚期的年齡範圍為17、18歲到22、23歲,大致屬於大學階段。 青少年期是個體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處於這個時期的個體,生理成熟水平顯著提高的同時,其心理發展的特點特別是在智力發展、情感和意志表現、個性及言語表現上,都有其大幅度的發展。 同時也是生命中體驗到的矛盾衝突也如過山車一樣,因為內心的矛盾非常多,多到有時難得面對時,就會自殺。
第一對矛盾是自身身份的矛盾,又是少年,可又跟小孩兒完全不同了。說自己是大人,生理特徵出來了,但家長還是覺得這些孩子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無法規劃出人生,甚至想獨立的衝動在很多家庭都是被壓制的。一個那麼想認識獨立自我的孩子,在家庭中被扼殺的太厲害了,就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了。似乎為父母活著的猶如行屍走肉,堅持不了太久,就會自殺。
第二矛盾是慾望與道德的矛盾。青少年期荷爾蒙釋放,男性,女性特徵明顯。衝動的性慾望無法壓抑,但又受到嚴苛的道德的束縛,使得內心充滿了罪惡感,而內在的性力量的得不到釋放,使得這種力量持續擠壓,終有一天會爆發。而爆發前會有非常多的壓抑與衝動,來回對抗。
-
6 # 心夥伴
而如今中國也是處於一個這樣的情況,成年人的自殺更多的向青少年開始轉移,就算是小孩,在這個社會上面臨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因為大家需要面臨不斷的競爭,很多家長都有著十足的危機感與緊迫感,他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出於一些特殊原因,所以這些孩子通常會有較大的學習壓力,並且這個學習壓力是孩子所無法解決的,一山還有一山高,當孩子突破了全班第一名之後,家長的期望就是全校第一名甚至是更高,所以孩子面臨的壓力總數是一直都不會減少的。
壓力增大隻是一部分原因,更多導致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其實是來源於生活的意義,之所以美國的兒童自殺率上升是從1965年開始,是因為在此之前,美國的孩子更多的在考慮生存與戰爭的問題,他們需要努力的上學讀書然後找到工作,否則他們可能會被餓死,而更早一些時候,這些孩子還在考慮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是一個必須要絞盡腦汁為了生存而努力的時代。
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只要活了下來,那麼人生的意義就已經達到了,如今全世界和平安定,當生存已經不再困擾著每個人的時候,大家就開始思考更多的東西了,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總是要有意義與追求的,當一個人迷惘或者是覺得追求無望時,他就有可能產生消極厭世的心理。
-
7 # 志願填報找勳哥
請大家 多多指正!
由於心理發育尚不完整,社會閱歷尚有欠缺,在與日俱增的學業壓力之下,中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負擔過重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得到適當的疏導和調節,中學生很容易走上自殺的不歸路。
一、有關青少想自殺意念的調查統計資料2005年中國第1次全國規模的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調查結果顯示:19.6%的受試者曾考慮過自殺,6.0%曾制訂自殺計劃,2.4%曾採取自殺行動。
近幾年中學生的自殺意念、自殺計劃和自殺未遂的報告率分別為13.05%一24.3%、3.89%}7.7%、1.95%一4.13%。
蘭州市2552名中學生的調查,自殺意念檢出率為23.75%
深圳市青少年自殺意念發生率為34.48%,高中生自殺意念的發生率高於初中生,女生高於男生
對廣州市2921名中學生進行的調查自殺意念檢出率為16.9%;
對浙江省11638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自殺意念發生率為13.05%
寧波市2014年對2161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80人有自殺行為,佔總人數的3.70 % ,其中男生佔2.52%、女生佔4.64%,女生自殺行為率高於男生。
2018年上海市長寧區三所高中學生自殺意念調查:被調查的高中生中曾有過不同程度自殺意念的佔33. 75 %。
二、有關青少年自殺率的調查統計資料1989年,中國5-14歲少年兒童自殺率為0.50/10萬(男)、0.80/10萬(女),1999年上升為0.80/10萬,其中
男性兒童自殺率為0.90/10萬,女性兒童自殺率為0.80/10萬。
貴陽市1987-1989年自殺死亡155人(不完全統計),10-29歲青少年佔41.81%,其中10-19歲竟佔了19.64%
《中國青年人口和青年發展統計報告(2017)》最新統計
在15-19歲城市青年中,“自殺”所導致的死亡率為1. 30/10萬,佔15-19歲城市青年死亡率的5. 55%;在15-19歲農村青年中,自殺的死亡率為2. 81/10萬,佔15-19歲農村青年死亡率的7. 51%。
三、青少年自殺原因分析在此我不想過多地從教育環境,預防機制等方面來談這個問題,我只從媒體這個角度來談自己的一點認識。
1、要特別警惕“自殺模仿”的連鎖效應,媒體應該閉緊嘴巴。
1774年,一部描寫少年情場失意後自殺身亡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在德國萊比錫出版,其暢銷使德國偉大文學家歌德一舉成名,在一大股“少年維特熱”的風潮中,模仿維特自殺的現象也大幅度上升,該書甚至一度被一些國家列為禁書。至1974年,美國加州大學社會學教授菲利普斯((Phillip s)開始研究宣傳報道與自殺事件之間的相互關聯,他發現,自殺誘發自殺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對前次自殺廣為宣傳的地區,而且這種宣傳越是廣泛,隨後的自殺者就越多。因而他提出“自殺模仿理論”,即報道轟動性自殺事件後的所有額外死亡都出於同樣的原因:一些人盲目地模仿了這些自殺行為,他用“維特效應”來命名這種因大眾媒體對真實的或虛構的自殺事件的報道,即自殺的間接暴露或間接傳染,所引發的的自殺模仿行為。
作為有責任的媒體和媒體平臺,不應過份地宣傳自殺事件,以免“維特效應”影響越演越烈。
你們不缺流量吧,為什麼還這麼焦慮,取了這樣個拉流量的標題,是贊成自殺,還是反對?
我們再看看文中的內容
生前就讀於湖南衡陽市成章實驗中學的唐予心,一直是學習上的優等生,擔任初三293班班長,但在最近一次月考中成績有所下滑,受到了老師、家長的批評。
最終,唐予心死於一種叫秋水仙鹼片的處方藥,此藥含有劇毒成分。
在文中如此詳細地描述自殺的細節,自殺者的身份,很容易讓看到此文的青少年產生身份的代入感!
連藥都準備好了,編輯同志!
你發這篇文章的時候,想過屏幕後,有自殺意圖,現在找不到方法的青少年嗎?想過那些成績下滑,心情壓抑的優等生嗎?
人已逝,親者長痛!
做為媒體,我想,以此為鑑,防患未然,才是媒體最最需要吶喊,最最重要的事情吧。
《南方週末》請學點心理學吧!
-
8 # 老男人就是我
根本就是社會風氣
利用極端手段告訴全世界
我不喜歡,我不滿意
不堪一擊
-
9 # 精神知多少
看見這個問題時心中不由的多了一絲無奈,正如問題中所提到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情緒低落後出現的悲觀厭世的想法,嚴重的孩子採取了極端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讓人痛心疾首。我們不禁要問,青少年出現這樣的行為是因為社會環境帶來的影響,還是現在的孩子內心變得不堪一擊呢?青春期兒童自殺的主要原因
精神疾病患兒有較高的自殺風險,與非自殺兒童相比較,青春期兒童自殺與重性抑鬱症、惡劣心境、破壞行為障礙、精神分裂症、發育障礙等高度有關。
非疾病原因,提到非疾病原因,大多由於學校老師教育不當和家庭問題引起,比如在學校由於老師批評或處罰不當、與父母關係不和、經常遭到雙親打罵甚至虐待、性格偏頗自卑感較強、在學校遭到同學欺凌等。
戰爭破壞、自然災害和恐怖主義襲擊可對兒童和青少年產生嚴重的心理影響,但就一個地區來說,這類災難是不經常發生的,而日常生活中的個人危機卻是無時無刻不在出現。家庭矛盾、親人死亡、父母離異、同學間和師生間矛盾以及其他嚴重的生活事件等,均可使兒童和少年處於危機之中,如不及時干預會妨礙他們的學習和成長。
家庭危機父母爭吵是引起孩子心理危機的常見形式,每逢看見父母激烈的爭吵,孩子會心神不安,不知所措和不寒而慄;如果這種情況不斷髮生,則與和睦家庭的孩子比較,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會產生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別人。父母矛盾的升級,甚至離婚,往往會給孩子造成“僅次於死亡”的嚴重創傷。兒童常認為父母的分手歸咎於自己表現不好,因此現實自責內疚。親人死亡也屬於重大心理應激,孩子會表現極大的悲傷,這種悲傷在尋常情況下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減輕,但也要進行干預以及縮短這段悲傷反應的時間。兒童遭受虐待(來自父母的暴力)會影響孩子後來的個性發展,並易於罹患一些精神疾病。
學校危機學校危機主要反映在兩方面,一是學習壓力,另一個是與周圍(老師、同學)之間的壓力。從小學知道考取大學,尤其是中國,家庭對於教育越來越重視,考上大學可能是每一個孩子的唯一出路,學生一直處於極大的學習壓力之下。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兒童和青少年可因學習成績不好,考試不及格甚至留級感到無臉見人,從而處於危機狀態。在學校孩子受到欺凌、霸凌或者遭到老師的諷刺、辱罵也會導致自殺的出現,這一問題與父母虐待子女一樣,屬於侵犯人權。
其他危機學校周圍不健康的場所如不良網咖、洗浴一級其他色情場所也會腐蝕孩子的心靈,一些社會青年對學生結夥攔路搶劫或性騷擾,也會對孩子心理上產生損害。
面對如此複雜的環境因素,成年人都可能出現對環境的適應不良,更何況我們的青少年兒童,但我們沒辦法讓孩子生活在沒有任何打擾的世界,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學會和孩子進行積極的溝通,多瞭解孩子在學校的一舉一動,多陪伴孩子,這樣能即使發現孩子的異常;其實很多兒童在出現情緒變得時候是會第一時間告訴家長,但我們很多家長忽略了孩子的傾訴意願,沒有做到耐心的傾聽,導致孩子在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不願繼續和家長交流,這也為孩子情緒長期無法排解埋下了隱患;家長朋友們,我們作為他們唯一的守護神,請多給孩子一些理解,多一些陪伴,在他們需要我們的有限時間裡盡一名家長應盡的義務,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安全、快樂的成長,不要在出現不可挽回的情況下追悔莫及,感謝分享。
-
10 # 心情如陰天
是社會攀比心毀了孩子,各種藝術班和補課,還有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攀比,讓父母也在攀比,應該統一公立學校這樣平等
回覆列表
首先,青少年自殺在全世界都是一個現象,一個問題。
我們國家過去的青少年自殺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學生裡,後來高中生開始有一些青少年自殺,現在比較普遍的小學生開始有自殺現象。比如去年愚人節時西安就有一個小學生自殺了。這種現象引起了很多人的警惕。我們國家認識到青少年自殺是個問題其實也就是近些年來的事情,過去並沒有把這看的很嚴重。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國家在教育系統裡要求在中小學校配備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青少年的自殺,在國外被認為是個問題實際上源於一本書。這本書我在青少年時看過,叫做《少年威特的煩惱》。當時我覺得是世界名著,就買來看。不過當時我很多時候不太喜歡看外國讀物,因為其邏輯思維和我們表達方式不一樣,不太容易看懂,這本書還真把我給吸引進去了。但是看完之後我到沒有陷入到自殺情境。不過,在歐洲卻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而引起自殺率的上升。所以,歐洲很多國家當時把這本書例為禁書,不允許發行,而且過去曾經發現,每一次這本書再版,自殺率就提高。我們國家可以買到這本書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國家並沒有關於青少年自殺和這本書發行的一個相關統計學研究,還有再加上世界名著沒有很多青少年讀,所以估計對他們也沒啥影響。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
其實,精神分析可能算是對青少年自殺關注比較早的心理學機構。在上世紀一零年的時候,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就關於青少年自殺專門開過研究的會議,研究商討青少年自殺的現象。而在美國,1965年之後青少年自殺率急劇提高,突然有個很高的峰值。這裡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個人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青少年在這個時期突然感到失去了意義。因為六0年之後陷入到一種西皮士運動,包括性自由運動,在西方屬於一種無政府主義思潮的流行。在這種流行下很多青少年突然失去了對自己人生的思考。
大家想過沒有,假如,我們每個人生活在戰爭年代,那是有自己的人生意義的,想尋找到人生意義非常容易。比如活下來就是一種意義,雖然這活下來看起來很簡單,但他卻是一種人生意義;還有,為國犧牲也是一種人生意義;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保衛祖國,有很多人生意義,可以讓你選擇不會輕易的放棄自己生命的方式。但是,和平時期一個人想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並不容易。比如,大家看一下今天的青少年,他們如果想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其實是非常難的,因為生存現在已經並不是大問題了,而對於這種職業和成就動機由於受到教育制度、網際網路的影響成就動機好會有一個減少。因為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可以在遊戲裡獲得成就動機,雖然這個成就動機是虛擬的,但他替代了真實生活的成就動機。所以,相比較而言,我們成就動機就變弱了,它也會引起我們失去人生意義的思考。
當然,關於失去人生意義,是我認為的青少年自殺現象的其中一個原因,但並不是全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