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筆翰人生

    康有為是近現代書法史著名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其著《廣藝舟”雙楫》對近現代有著重大影響。

    康有為的書法個性鮮明。世稱“康體”,其主要得力於《石門銘》融篆隸於行楷,筆力俊拔。字型筆劃平長,橫平豎直,長撇大捺,轉折處圓渾蒼厚。結字上緊下松,縱橫奇宕,氣勢開張,乾脆遒勁,具有濃郁的北魏筆意。

    康有為在書法藝術方面所作的貢獻,絕不比他在政治舞臺上的作為遜色。他主

    張“尊碑抑貼”的書學理論,對晚清書壇產生了巨人的衝擊力。他提出“書法於法治,勢變略同”,打破了千百年來貼學一統天下的格局。他將《爨寶子》列為神品,並以此為範本,論述了其魏碑書法創作的取法標準和書法風格,將魏學的實踐與理論推向一個高潮。其稱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躍,點畫俊厚,意態奇異,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骨肉豐美。正是康有為對魏碑的極力倡導,才給書壇帶來了一縷清風,對近現代書風有著很大的推進作用。

    在康有為以後,又出現了梁啟超、於佑任等魏碑大家。當代書法家孫伯祥先生也是在魏碑的繼承和發展上作出了很大貢獻。

  • 2 # 蝶戀花56044386

    康有為是清末的書法家,獨具有風格,學術界稱康體為破體。

    康有為的字工整灑脫,有碑學的嚴謹,但是去掉了傳統隸書和正楷的規範。

  • 3 # 孟夢老歌

    康有為的書法也稱得清代書法史上一朵奇芭。他的書法一改過去書法的模式,把正楷隸書融入行書之中,成為剛柔兼濟,用筆自由,結體變化通靈,韻味十足的行書體,為後來書法的拓展創新,體現時代風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4 # 使用者2713216131534699

    康有為(公元1858—1927年), 又名祖治,字廣廈,號長素、更生,晚年別薯天遊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他出身於任官家庭,世代詩禮傳家。清光緒年間,在赴京應試中,組織“公車上書”,號召變法圖強,是清代著名變法運動“戊成變法”的領導人之一。在書法領城,康有為倡導碑學,反對帖學,著有《廣藝舟雙樣》等,影響深遠。 康有為不僅以政治家聞名於世,亦家學淵源,善於書法,在領導政治改革的同時,也引領了近現代書壇的碑學書法創作流派。其書學思想集中體現在《廣藝舟雙楫》一書中。他繼承了包世臣的“碑學”理論,提倡碑版,攻擊帖學,尊魏碑卑唐帖,反對乾隆以來千篇一律的“館閣體”,提倡堅實有力而大氣磅礴的魏碑,對碑派書法的興盛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他的書法直接取法北碑,尤致力於《石門頌》,並摻以《經石峪》、《六十人造像》及《雲峰山石刻》等諸碑刻,融匯各家學派,獨樹一幟,創造了用筆古樸、結體外張、厚重拙大、曲意盤桓的“康體”。其書善用長鋒,妙人毫端,筆畫平長古樸、轉折多圓而厚重,運鋒自然、結體舒張,頗多縱橫奇宕之氣。從整體上看,其書瀟酒奔放、縱橫恣肆、大氣磅礴,不愧為一代書法大家。

    康有為書法風格的形成,既有其社會文化背景,也有其個人思想因素。一方面,他出生之時,在包世臣和阮元的推動下,碑學的發展已是風起雲湧。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康有為亦不能容忍帖學的存在,即使像趙之謙這樣以帖寫碑的人都頻頻受到譏諷。另一方面,以他在政壇上曾經叱吒風雲而終遭失敗的情況看,以胸中鬱勃不平之氣作書,亦不會傾心於柔媚。

    當然,康有為也有讓人詬病之處。首先,他為提倡“碑學”, 對帖學一系列全面否定,並提出“碑唐”學說,將唐以來數百年的書家創作一筆抹殺, 太過偏激;其次,他本人算不得最傑出的碑學實踐者,創作和理論成就相比,還是有一段差距。甚至有人評價他的書法是表面上的虛張聲勢,筆力較弱,沒有魏碑的力道,並缺乏含蓄和變化。對此,康有為也認識到,自己在書法上的有些缺點會及時改正,讓自己的書法越來越好!

  • 5 # 子衿書法

    康有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對中國書法有著深遠影響的一個人。碑學的推崇者。

    康有為的書法非常糟糕,卻憑藉著他超強的忽悠神功,楞是把他的亂麻繩體讓世人頂禮膜拜。他多次科舉不第。和他的書法有極大的關係。在館閣體嚴謹的書寫要求下,他的那手爛字想透過科舉考試,是很困難的。

    他作的一本名叫《廣藝舟雙楫》的書中,極力貶損唐碑,卻把樹立在山野一千多年無人問津的魏碑捧上了史無前例的高度。為他的亂麻繩體尋找理論根據。說他是真正的醜書惡札之祖,一點不為過。在他的極為推動下,近代書掀起一股尊碑棄帖的熱潮。把盛行了一千多年的帖學,受到了極大的重創。傳統的筆法,被粗糙的用筆取代,妍麗秀美的結體,被簡陋怒張的形體所取代。他的亂麻繩體,使一些不肯用功練習書法的人奉為至尊。對傳統書法,他稱之為俗媚。而他的亂麻繩體,卻稱之為高古。。他的餘毒,一直延續至今。今天的醜書,和他不無關係。醜書家們正是以他作為樣榜。

  • 6 # 松風閣書法日講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又迎來了新一批將要斬首的人,他們即將要葬身於鬼頭刀下,然而這六個人毫無畏懼,面帶從容,甚至發出了“人才將輩出,我輩死,中國強矣”的呼聲。只不過他們還不甘心就這樣死去,因此感到“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這六個人正是歷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當時清廷給他們定下來的罪名是蓄意謀反,因此無論是當時哪位朝中大臣,甚至李鴻章親自出面,都沒辦法保住這幾個人的性命。這六個人鐵定是要被殺了。他們真正的罪因當然不是謀反,而是發動了維新變法,但是維新變法一事,還真就不能全把“功勞”算在這六位先生的頭上,要說鼓吹變法呼聲最高、動作最大的,還要南海先生康有為。

    但是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殺之時,康有為這個“領導者”又在哪裡呢?原來他早就聽聞風聲,準備逃到日本去了,但是在他看來,這並不算是“逃”,因為他聲稱自己帶著皇帝的“衣帶詔”,自己只不過是奉行皇帝命令,到日本繼續搞革新運動去了。但是這個說法非常牽強,也難以考證,所以,康有為在歷史舞臺上的一次大型表演,就這樣以一種略帶諷刺意味的結局而告終,至於其行為到底如何評價,我想公道自在人心。

    但是,康有為在我們印象中,尤其是在其他領域,卻有著另外一種形象,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在陳玉龍教授看來,康有為已經達到了和我們近現代熟知的書法大家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同樣的地位和成就了,可見其藝術造詣的不淺薄。

    那麼到底康有為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他的為人思想又和他的書法理論主張有何聯絡?

    康有為並不是出生在一個普通之家,而是一個傳統氛圍濃厚的大家庭,他在早年間接觸西方思想,於1888年借趕考之際,向皇帝提出申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也是康有為在歷史舞臺上第一次露面。

    縱觀康有為一生,有三件大事是可以總括他青年、中年、老年的。青年時期,意氣風發,組織公車上書;中年鼓吹維新變法;晚年與張勳一起鼓吹復辟。康有為一生的仕途演變軌跡就這樣完整的呈現在我們面前。

    你會很驚奇的發現,處在歷史中的人總會顯得那樣矛盾,一方面康有為接受了西方進步思想的洗禮,並且主張維新變法,按理說這是進步的表現,為什麼到了後來,當世界上大部分君主制都已經廢除殆盡之際,他們又開始鼓吹君主復辟了呢?

    同樣的矛盾,也可以在他的書法中得到印證。他書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就是那本著名的《廣藝舟雙楫》。《藝舟雙楫》這本書是清代包世臣所寫的,但顯然,康有為並不滿意包世臣的做法,而是覺得包世臣涉獵太少,所以他又重新寫了一本書,雖然也叫《藝舟雙楫》,但明顯比包世臣要“廣”很多。

    《廣藝舟雙楫》雖然看起來很“廣”,但是他的思想只有一個。那就是“卑唐”,即貶低唐朝書法、貶低帖學書法,鼓吹碑學書法。

    在這本書中,你仍然可以看到一箇舊式知識分子的矛盾和複雜。

    在涉及到魏晉時期的書法家時,康有為處理的非常巧妙,他不言“鍾張羲獻”在帖學方面的開拓意義,也並沒有一開始就把他們納入帖學書法的範疇,而是對他們採取肯定的態度。

    但是這種“肯定”,康有為側重的點並不是對於他們“帖學”因素的肯定,而是對於其“碑學”方面的肯定,尤其是他們透過“學碑”之後書法的發展變化上。

    比如這段對於王羲之學習經歷的評價,就頗耐人尋味:

    右軍曰:“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又於從兄處見張昶《華嶽碑》,遂改本師,於眾碑學習焉。”右軍所採之博,所師之古如此,今人未嘗師右軍之所師,豈能步趨右軍也?南、北朝碑莫不有漢分意,《李仲璇》、《曹子建》等碑顯用篆筆者無論。若《谷朗》、《郛休》、《爨寶子》、《靈廟碑》、《鞠彥雲》、《吊比干》皆用隸體。

    這段話看起來是對王羲之的肯定,但是言談之間卻否定了王羲之。康有為所肯定的“王羲之”,是那個“於眾碑學習焉”的王羲之,後面的描述也印證了這一點,而他否定的,是學習帖學書法的“王羲之”,是未能“改本師”的王羲之,這兩點是康有為所摒棄的。

    但是,這一情況一旦遇到了唐代書法家身上,就不會這麼含蓄委婉的否定了。而是直接亮明否定的觀點,比如在對歐陽詢的評價上,康有為這樣寫道:

    吾嘗有詩曰:“歐體盛行無魏法,隋人變古有唐風。”

    透過這一句話,我們其實可以知道很多資訊。

    第一,對於書法好壞的評價標準,康有為顯然是以魏晉時期的書法為標準的,那麼這也就從另外一個側面為我們解答了為什麼康有為敢於否定唐朝書法,而不敢否定魏晉,因為魏晉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太特殊了,他否定不了,所以只能透過否定魏晉書法中書法家學習“帖學”的那一部分,然後間接的加以否定魏晉,就和我們前面說的否定王羲之的書法一樣。

    第二,對於唐風,他的態度是什麼呢?其實我們可以透過他對歐體、隋風的理解,來推測一下。

    這句話裡,前半部分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歐體盛行無魏法”,就是在否定歐體,而歐體就是歐陽詢。對於隋人書法,他認為有“唐風”,但是他對隋朝並不是很讚許:

    何朝碑不足取,何獨取於隋?隋碑無絕佳者,隋人無以書名冠世者,又何足取……隋碑漸失古意,體多闓爽,絕少虛和高穆之風。

    這段話字裡行間都是對隋朝書法的否定。可見,對唐朝書法的態度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透過對《廣藝舟雙楫》的分析,基本上可以看到康有為書法矛盾的一面,尤其是他對魏晉的態度上,魏晉本來就是帖學書法的源頭,是帖學書法的代表,但是他為了顯示自己“崇尚碑學”的理念,只能加以否定。

    同樣的心態,如果把這一點用來理解他對於社會制度的看法、他對君主制度的迷戀上,情況就很顯然了。

    康有為並非不是不想要使得社會發展、進而進行制度創新,而想要的創新,不是對舊制度的完全否定,而是加以改良,加以利用,既要保持其原有面貌,但是又不能完全拋棄舊的東西。

    這看似非常合理的想法,實際上導致了他對君主制度畸形的迷戀,以至於後來清廷早就滅亡之後,他還要和張勳一起復闢,這也就讓他越來越不合時宜,從一開始睜眼看世界、擁抱新事物的革新派,變成了一個抱殘守缺的保守之人。

    據《康南海自編年譜》稱:“光緒十四年(1888年),乃發憤上書言,極言時危,及時變法……朝士大攻之……沈子培勸勿言國事,宜以金石陶遣。時居徙之汗漫舫,老樹漫天,日以漢碑為事,盡觀京師藏家之金石凡數千種,自光緒十三年以前者,略盡睹矣。擬著一金石書,以人多為之者,及續包慎伯為《廣藝舟雙楫》焉。”

    這段話跟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視角,這是康有為年譜裡面的一段話,在這段話中,他交代了自己創作整本《廣藝舟雙楫》的背景。公元1888年,正是他前往北京順天府參加科舉並且鼓動當時舉子公車上書的時間。但顯結果並不理想,所以一腔變革銳氣的康有為只能把這股衝動帶到書法界,以書法作為他變革的“試驗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廣藝舟雙楫》的創作,帶有很明顯的“抒洩”色彩,只是他政治理念的依託和變形,至於其中到底有多少藝術的考量、思辨,其實是值得懷疑的。

    但是對於後世而言,康有為到底是處於何種目的、何種意圖來創作《廣藝舟雙楫》,已經顯得不重要了,它帶有創新色彩的崇碑理論,已經對我們現實的書法生態帶來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近些年來隨著一系列考古成果的出土,越來越多的碑學書法被人們重新發現,碑學審美也一度成為書壇主流,尚奇崇怪也成為人們在書法中表現的風格,康有為書法理念帶來的衝擊感一直還在繼續,但是這對於書法的發展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和貢獻,是摧毀書法的利器,還是推進書法發展的良藥,我們現在還無法得出一種確定的結論。

    但是毫無疑問,書法的創新力和表現力正在因此而增強,傳統帖學書法束縛下的館閣審美也在逐步瓦解消散,這對於藝術創作自由度的拓展來說,應該是一個好的趨勢吧。

    但對於康有為而言,就在他決定發動公車上書的那一刻,他心裡或許湧起千萬種熱血沸騰的感覺,但是這種感覺多多少少只是一種虛無的理想主義,而他失敗的結局,早就在《廣藝舟雙楫》裡面,在那些看似、非常矛盾的描述中註定了。

  • 7 # 狂喜淡墨a

    康有為書法怎麼樣?對現代行風有什麼推動性?

    一、淺識康有為書法,首先了解他的書論《廣藝舟雙楫》(書境)。是晚清最重要的書法專著,曾影響了整整一代書風。

    從思想性上說,《廣藝舟雙楫》體現了康有棄陳習、另闢蹊徑。

    卷一、卷二是講書體源流

    卷五卷六是講用筆技巧、書學經驗和各種書體的書寫要求的。

    二,再循康有為之書路

    學問廣博,著書立說,富有創見,十一歲暇輒弄筆,初臨《樂毅論》,及歐趙,家無佳拓,久不能工。

    到了青年時期,學於朱九江,始學執筆,後間及行草,遍諸帖之觀,又追蘇米。

    久居京師,多遊廣肆,日購碑版,盡秦漢南北朝碑,氾濫唐宋從容玩索,於是窮盡碑體,而疏帖,從此筆翻然遠於俗。自言:眼有神,腕有鬼。實為鬼筆,神目。自恃高強,非俗子所比。

    康有為,確鑿書入裡,筆盡異稟之趣,一如麻繩擰緊,其貌體一改年輕時祟晉唐宋之繩墨。變入南北朝碑版之形體,而注入了自己的鬼才之筆意,將筆鋒扎入紙陣,中鋒挫之,細線圓融之點畫,力顯於精氣神,非常人所析。精通碑體而書古拙,有醜貌狀,棄妍之致,硬屈氣息,是謂康有為獨體也。從他的徒弟蕭嫻之筆,可見其筆之矩規。上有趙之謙同樣碑版味道,而趙之謙之字非醜,而有韻之妍像,而康有為全然入己之個性,實為強烈,變體有也。

    三,對後世,影響了他所處時代之人,一時清末,崇之趨鶩。

    而對當今之啟示,也有較大的影響,其《廣藝舟雙楫》,於日本興熱,一版再版。這部論書,對當今書法理證,大有所用。也是近代最為書學之考。理念,書唯變,才有進。

    然康有為之字,始終未見臨摹,其難有艱性,且有欣賞性上依然是少數人,對於鬼筆,人間焉知其味。形成此體,絕非偶然,康於變法失敗,又保皇失敗,一是聲敗名裂,於是在友勸規,寫書而不言政。於是乎,產下這部書論。

    其實,而今亦不可迷信這位神眼鬼筆之叫囂,其盡法亦乃中華碑書河流中一滴,今人入碑,更怡更勝,僅僅是無人崇敬而已。

    下面一幅湖南一位書碑體,一觀可評,有圈有點。

  • 8 # 俊鍋鍋先森HI

    康有為,清末“戊戌變法”主要領導人,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咸豐八年,生於廣東南海西樵山銀塘鄉一個官僚地主家庭,人稱康南海,是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出生於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康有為,從小受儒家傳統教育長大。康有為五歲能誦唐詩數百首,六歲時跟從簡鳳儀讀《大學》、《中庸》、《論語》和朱熹所注《孝經》。在父親去世後,跟隨祖父生活。康有為的祖父康贊修,官至連州訓導,是傳統的封建官僚。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康有為接受的是嚴格的封建正統教育,攻讀經史。

    光緒五年,康閱讀《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書,“購地球圖,漸收西學之書,為講西學之基矣”,康有為開始接觸西方文化。逐漸的接觸西方文化,康有為開始意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的封建制度先進。而腐朽的中國,想要戰勝西方,想要增強國力,唯有改革一途。光緒十四年,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二十一年,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康有為愈發認識到改革的迫切性。於是他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史稱“公車上書”。光緒二十四年,主導變法,一百零三天後,變法失敗,逃亡日本。民國六年,與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後失敗,民國十六年,病死於青島。

    對於康有為此人,後世皆褒貶不一。讚揚他的人,稱他為改革家。他力圖以變法,圖謀國之強盛,是值得人們稱讚之事。說他“廣廈長素究為誰?南海先生康有為。治學公羊張三世,上書清帝凡七回。論性勸學長興記,萬木草堂立學規。人類公理大同書,不忍為仁孟子微。”反對他的人,則主要認為他後來選擇復辟,實際上就是其封建侷限性,他的變法不是徹底的。民國初年為尊孔復古思潮推波助瀾,與袁世凱同流合汙,充當帝制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與改革相背。另外他所提倡的辦法,實際上就是一紙空談,並沒有真正落到實處。他的變法是妥協的產物,存在許多保守主義的成分,對君權的妥協以及對傳統的、佔統治地位的以禮治國、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

  • 9 # 中州耕牛堂主

    康有為的書法傳統根基不牢,筆法缺失,字的結構佈局不科學,屬純正的自由體,可與江湖體比拼。

    康有為的書法屬浮躁型的,都是隨手而書之,用筆不入法,點畫不精道,結字欠雅美,說他的書法對近代流行書風起推波助瀾作用,是毫無道理的。康有為的心思根本不在寫字上,因為他是個幹“大事”的人。但作為文人的康有為,還是會寫幾筆字的。他的字裡缺失的東西太多,首先缺的就是文化,缺的就是書法精神。

    上圖中的行書作品就是康有為寫的的,各位網友可以看一看,筆法和字法哪裡有傳統的元素啊!都是他自創的啊!我認為,康有為學書法是極少臨帖的。就康有為的書法來說,還真沒法和當下書界的醜書比!當下寫醜書的幾個人,他們的書法都是有傳統根基支撐的,可康有為的書法卻沒有。

    從上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起筆,行筆和收筆都有很大的問題,線條軟綿綿的,無力,無筋,無古意,不雅緻,而且字法也不準,簡直就是胡寫亂劃。記得我上小學三年級時就寫過類似這樣的字,最後被老師打了板子。如果我的小學老師見到康有為寫的這些字,也會打他板子的。

    我認為,近代的流行書風與康有為沒一丁點兒關係,因為康有為的字根本就不配引領書風!

    要讓我給康有為的書法評分的話,我只能給他的書法評六十分。

    康有為的書法沒有藝術性和觀賞性,毫無收藏價值!我認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個月的寶寶鬧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