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奚建紅艾

    沒錯啊,在有些多子女家庭,母親在年輕時忽略和怠慢個別子女,既使得到照顧多的子女,也應兄弟姐妹多而相互推諉,那些從小被怠慢的子女,走不出心裡的陰影,到母親晚年時也不會全身心的付出!

  • 2 # 然祥一語

    母不慈,子不孝。這話有道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一個言語生硬,舉止無章,不拘小節,持家不潔,啫好玩牌的母親。試想能培養出一個德,智,孝的好孩子嗎?

  • 3 # 梅花雪4689

    我認為此話不無道理!記得少年時讀過一首古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心如寸草,春暉大地,萬物崢嶸,歲月靜好。那該是怎樣一番景像啊!所以"母茲兒孝″永遠不會過時!

  • 4 # 隴右行思見聞錄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所作所為在孩子記憶中最深。母不慈,見人性。孝是人性。古人把道理講明瞭,我們用生活檢驗。孝是家風,慈是博愛。`

  • 5 # 使用者谷中的百合花

    “母不慈,子不孝。”這句話有道理,父母是兒女的最初老師,以身教子。但我們成為基督徒了,既使父母親失職也要孝敬他們。

  • 6 # 宏量chen

    “母慈子孝”我認為是對的。

    雖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也會有個別的孩子經過環境或書籍教育,仍然是個孝順懂事的孩子。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孩子從呱呱墜地,到呀呀學語,再到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看到的和受到的影響最多是自己的母親。嚴父慈母,一定是要有一個慈愛善良的母親的哺育和言傳身教,孩子的成長,一個好的家庭環境非常重要。如果靠一個兇悍自私的母親,能帶出一個懂事孝順的孩子,實在是機率太低了。

  • 7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可從七個方面理解此話,含義各有不同。簡析如下,供參考。

    【1,講“因果之理”】命運都是自作自受,故母種“惡因”,必受“惡報”,結論是肯定的,即長輩“不慈”必然感召晚輩“不孝”。

    【2,講“家教之理”】教育的“教”是父母對孩子心靈的撫養,“育”是父母對孩子身體的撫養。只會“育”而不會“教”的父母,都不稱職,當然不能把孩子培育成人才,也是肯定的。具體說,母“不慈”,就是身教子“不慈”,故孩子未來也一定是用“不孝”,反饋給母親“不孝”,因為母教的“不慈”與孩子返給的“不孝”,都是相同的人性之惡。

    【3,講“習氣互染之理”】母與子本是同體,又同地而居,日久必然性情互映,彼此影響。母惡(不慈),必然傳染子也生惡(不孝),是肯定的。

    【4,講“教育之道”】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分“言教和身教”的兩種,“不慈”是母對子的身教。反過來看,“不孝”也是子對母的身教。所以,家教必須從父母的自我教育開始,父母“先正己,其次才能正子”。父母有錯,必傳錯給孩子,若不先改錯,子女絕無改錯的可能,也是肯定的。

    【5,講“親仇轉化之道”】父母與孩子的親情關係會隨時間變化而變化,隨教育程度的變化而變化,是個看不見的鐵律。父母教育失敗,不是害了孩子,就是被孩子所害,最終使“相和”的親情變成“相敵”的冤情。孩子越大,“教”比“育”越重要,父母常不懂這個簡單道理。

    【6,講“聖賢教育的重要性”】父母靠自己摸索著教育孩子,是盲人摸路,容易失敗;若直接用祖先總結好的儒家思想去教育孩子,是最智慧的---因為儒家教育已歷經兩千多年的時光檢驗,完全正確。凡聰明的父母,都不會拿自己孩子(只有一次)的人生做試驗。父母一旦教錯孩子,較大可能耽誤其一生,且很難更正和彌補。

    【7,講“家庭人際關係的本質”】佛教常說,家庭都是“前世因”結下的“今世果”,不是冤家不聚首。當前世的仇家在今世結為一家的長幼關係,就出現“父母不教,子女不孝”的互害情形。反過來看,“母不慈,子不孝”的家庭裡,母子必然是前世的仇人在今世相遇,一報還一報,此時只能用聖賢教育化解前世冤節,沒有第二個辦法。換言之,不知道“父母與孩子在前世到底是什麼關係”時,主動用儒家思想教育孩子,有預防前世惡報降臨的效果。

    總之,母子在源頭上是“同心、同性、同根、同受”,“母慎己惡”既是救自己,也是救孩子,更是救家庭。在家教上,母親的責任常常重於泰山,比父親的責任大的多;家庭幸福與否和孩子未來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母親的素質,是千古流傳下來的寶貴經驗。

  • 8 # 竹林1839886

    這不一定!俗話說,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遇上孝順兒女,母不慈子也孝,遇上討債的,慈母也出敗兒。

  • 9 # 雪120099991

    我認為很對,因為我就身在其中,我的婆婆就是這樣的人,她比較偏愛小的兩個兒子,即使當著大兒子和女兒的面也毫不掩飾她的偏心,但是對於兒媳婦那就沒有一點點的疼愛了,二兒子出車經常不在家,於是她就挑撥離間說兒媳婦不給她飯吃,還經常出去,不知所蹤,二兒子就不分青紅皂白給媳婦一頓打,現在兩口子分居了,大兒子懼內,大兒媳婦不讓老太太登他家門,於是老太太就三過他家門不讓去,大兒子也不來看她,電話沒有一個,至於她大女兒,那是真罵啊,一點看不出是她親生的女兒,導致現在大女兒也不理她,於是她就在我家住,經常指桑罵槐的罵我,不論是東西不見了,還是壞了,都賴我乾的,我出門也不領她也罵,現在所有兒女都不想養她老,我覺得這就是自作自受,一點不值得可憐的老人

  • 10 # 平安一生122505431

    我認為是對的。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從孩子生下來開始,最多陪伴的就是媽媽,媽媽的一舉一動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成長。一個善良母親的基因,一定會生出一個善良的孩子這是肯定的,但是一個善良的孩子長大能否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那就看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如何教育,與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是離不開的。一句話,基因很重要,什麼樣的父母養成什麼樣的孩子。“母不慈,子不孝”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

  • 11 # 來龍去脈a

    這無形對現在離婚或自私自利的女人打響警鐘,要樓要車要錢才嫁,這樣當然為自己與家庭生活無憂考慮。特別比較潑離婚女人小心。生意又難做買房又難成天在唉聲嘆氣!觀察過潑離婚兒女行為多數與母親同樣。再不糾正兒女長大等執生。忠言逆耳。

  • 12 # 老朽61174534

    美華人看到這個提問納悶了。公民的言行舉止,不都是以國家法律為準則嗎?何來母慈子孝呢?華人太聰明瞭。玄妙得緊。

  • 13 # 一生安然3387

    這個問題是我想到了電視臺播的一個書目,母親外出丟下了年幼的兒女,母親老了,兒女大成人,找到了老母親接回家供養天年。

  • 14 # 色即是空710

    不準確。大人不慈不妨礙孩子敬孝道。孩子敬孝符合良知和道義。如大舜,父親和後母百般刁難,大舜孝敬父母不變,最終感動二老。

  • 15 # 娟子74933053

    這有幾種說法,母不慈子不孝,慈母多敗兒,,母慈子孝現實生活中幾種情都會有。比如我有一朋友母親特別慈詳可兒子特別不孝。還是重在教育。

  • 16 # 王小雨74293383

    什麼樣的媽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想要兒女孝順自己,首先要孝順自己的長輩,年輕時潑婦樣的對待老人,兒女從小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會認為他爸媽做的都是對的,長大後一定不會孝順的

  • 17 # 家鄉286002817

    嚴父慈母,、個沒母愛的孩子是不幸的,孩子的成長,知識教肓,父母是半個老師,身教重於言教,一對有教養的父母,才能教養出好兒女,孝與不孝,是各自修為。

  • 18 # 哇哈哈

    不是絕對,當老人蠻不講理,罵人不堪入耳,行事反覆無常也許有她的苦衷,有她年代留下的痕跡,有她落後於年代的思維,有她個性所成,只是她生育了你,做為兒女也要理解老人不同的思維和原因,不要太計較,使他們度過人生最後的旅程吧。

  • 19 # 使用者63496113283

    不管父母慈不慈,只問自己孝不孝! 母慈子孝的意思是,做媽媽的應以和善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子女,但也不能溺愛,溺愛就成慈母多敗兒!子女應以孝順、敬重的態度對待父母!母慈子孝的意思絕對不是母慈子才孝!除了為國盡忠任何不盡孝的理由都不成立!

  • 20 # 顧秀英

    這個問題得從兩方面看那個親孃不愛自己的孩子他們是怎麼長大不菅不對菅他們還不對有意見難道就不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嗎多交流就好不能不管父母這是錯誤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anuka honey面霜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