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88458326449

    這句話出自《聊齋·考城隍》中考試的題目,原題是“一人二人,有心無心”,這句話是整篇文章裡的一句。這句話其實表明了作者的一種看法,但是並無全文說明不了什麼。我覺得,這句話中的“有心無心”,說的不是是否知情,而是是否刻意。也就是說,作者認為“刻刻意善欲人知者,其心不在為善而在邀買人心,善事一出,萬眾誇獎,甚至得官得財。既然陽有所得,那麼陰不必獎,因為其行善本非為善,不過求財求名。求仁得仁,又有何怨;而無心為惡,本非特意傷人害物,而既已傷,則人謗之,刑拘之,而其本心必煎熬,此陽有所報,那麼陰不必罰”。這是考城隍的題目,不是考法官的題目,不用那麼上綱上線,說白了只是蒲公的個人意趣而已,實際上即便有陰間,也幾乎不可能是這麼運作的。。。。。。。。。。。。。。。。。。。。。。另外還想多說兩句:蒲公這種想法,到現在也是老百姓所認同的想法,看一個人一件事,首先看發心如何。如果心好,那麼即便做的不對似乎也情有可原;反過來如果所謂心不好,那麼即便做了好事也會被認為有問題。但是實際上這種說法有道理嗎?我認為是沒道理的。一件事想法如何,所求為何,其實無所謂,太過於關注這些,就會變成陰謀。陰謀不是不可用,但是需要有嚴格的邊際條件,否則就是陰謀論,看誰都有問題。人心本來就善為自己打算,做事情之前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對普通人無可厚非,所以有心無心,只能作為“有行”之後的一個加重項,而不能單獨拿出來做判斷。就好像法律上,一個人違法犯罪,是否故意是判斷項,但是前提是有違法犯罪的行動,如果單純想想是不犯法的。就是這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去過幾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