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課文鑑賞
史鐵生是一位作家,正當生命最燦爛的季節,命運卻給了他最沉重的打擊──雙腿殘廢。他一時“被命運擊昏了頭”,覺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於是,家附近的地壇,這個荒蕪冷落的古園,便成了“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裡”。
史鐵生在這個古園裡泡了15年,沒有人比他更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沒有人比他對園子的感受更豐富,《我與地壇》就是他在這裡浸泡、在這裡思考後的結晶。節選的課文一共包括兩部分,寫自己,寫母親,寫自己又為寫母親作了鋪墊,表達了作者痛苦、複雜、深沉的感情。
一、深愛地壇,感悟生命
第一部分寫地壇,從自己與古園的緣分寫到古園本身,寫到自己在這裡的思考以及從思考中得到的對生命的感悟。
作者講述在殘廢之初,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於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邊緣徘徊,然後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冷落的園子。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夠感受作者內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從中受到生命的啟示。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Swift,蒼涼卻張揚著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著青春的童話。還有那些小昆蟲,那滿園子的草木,雖然生長在這落寞的園子中,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說:“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正是這不衰敗的園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發他對生命的長久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麼?第一,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結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為什麼要出生?第三,我應該怎樣生活?對前兩個問題,在這靜靜的古園中,作者“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幾年”,最後終於想明白了,於是對生與死的問題也就釋然了。接下來,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怎樣活下去,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活下去。在這個問題上,園子裡的生命給了他啟示,他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戰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堅定地邁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這部分描摹細緻,感受深刻,寫得深沉而令人心碎,執著而引發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二、深愛母親,感受親情
第二部分寫母親。他愛地壇,更深愛著自己的母親,尤其是在體會到母親的痛苦與無盡的關愛以後。
開始,作者是不理解母親的,只是時時刻刻在想著自己不幸的命運;等到他真正讀懂母親,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以後,母親卻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他。於是就有了作者對母親的重新審視,以及對母愛的更細心的體察。
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儘管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可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她只好默默地承受,用無私的母愛包容著兒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兒子走出陰影。但是她終於沒能等到。兒子成功之日,多麼渴望母親能和他一起分享,母親能感受他的快樂呀!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於是,他又搖著輪椅來到這古園,他反覆地想,為什麼母親不能再等兩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覆想著同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就像他當初反覆思考生命與死亡一樣。這時候,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他心中“滲透得深徹”,而母親那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從而使他對無私的母愛有了更深的體會,對生活、對未來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與地壇》課文鑑賞
史鐵生是一位作家,正當生命最燦爛的季節,命運卻給了他最沉重的打擊──雙腿殘廢。他一時“被命運擊昏了頭”,覺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於是,家附近的地壇,這個荒蕪冷落的古園,便成了“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裡”。
史鐵生在這個古園裡泡了15年,沒有人比他更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沒有人比他對園子的感受更豐富,《我與地壇》就是他在這裡浸泡、在這裡思考後的結晶。節選的課文一共包括兩部分,寫自己,寫母親,寫自己又為寫母親作了鋪墊,表達了作者痛苦、複雜、深沉的感情。
一、深愛地壇,感悟生命
第一部分寫地壇,從自己與古園的緣分寫到古園本身,寫到自己在這裡的思考以及從思考中得到的對生命的感悟。
作者講述在殘廢之初,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於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邊緣徘徊,然後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冷落的園子。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夠感受作者內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從中受到生命的啟示。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Swift,蒼涼卻張揚著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著青春的童話。還有那些小昆蟲,那滿園子的草木,雖然生長在這落寞的園子中,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說:“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正是這不衰敗的園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發他對生命的長久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麼?第一,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結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為什麼要出生?第三,我應該怎樣生活?對前兩個問題,在這靜靜的古園中,作者“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幾年”,最後終於想明白了,於是對生與死的問題也就釋然了。接下來,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怎樣活下去,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活下去。在這個問題上,園子裡的生命給了他啟示,他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戰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堅定地邁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這部分描摹細緻,感受深刻,寫得深沉而令人心碎,執著而引發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二、深愛母親,感受親情
第二部分寫母親。他愛地壇,更深愛著自己的母親,尤其是在體會到母親的痛苦與無盡的關愛以後。
開始,作者是不理解母親的,只是時時刻刻在想著自己不幸的命運;等到他真正讀懂母親,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以後,母親卻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他。於是就有了作者對母親的重新審視,以及對母愛的更細心的體察。
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儘管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可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她只好默默地承受,用無私的母愛包容著兒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兒子走出陰影。但是她終於沒能等到。兒子成功之日,多麼渴望母親能和他一起分享,母親能感受他的快樂呀!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於是,他又搖著輪椅來到這古園,他反覆地想,為什麼母親不能再等兩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覆想著同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就像他當初反覆思考生命與死亡一樣。這時候,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他心中“滲透得深徹”,而母親那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從而使他對無私的母愛有了更深的體會,對生活、對未來有了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