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舍友讓我幫忙帶飯拿快遞拒絕了會有負罪感。別人傷害了我也不會記仇,總是因為別人一點點的好而受寵若驚,總之就是脾氣好到沒有脾氣。
8
回覆列表
  • 1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為什麼有些人不會拒絕別人?為什麼有些人不會說“不”?

    這些人不是不會說“不”,而是不敢說“不”,因為在他們的認知範圍裡,說“不”的風險和代價太大,他們無法承受,所以不敢“越界”。

    通常不敢拒絕人的人,多是屬於人際界限不清的人,他們任意別人不斷侵犯他們的底線,雖心有不甘但面上也不會明確告知,所以讓別人誤以為這是他們心甘情願的選擇,素不知在他們的心裡已經跑過了萬匹草泥馬。

    另外,在他們的內心中也會有另外一個聲音:如果拒絕了別人,對方會如何看我?這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擔心,因為這樣的人特別希望得到外界的認可和看見。

    只是,他們不知道的事實是,越是這樣無底線的退讓,越是會讓別人忽略,以至於把他們當成透明物,想想還是蠻悲催的一件事。

    另外這些人對於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從開始的不敢表達礙於表達到最後完全的自我遮蔽,你跟他交往會常常有一種被矇蔽不真實的狀態,因為看不透感覺不到,似一個假人,所以大多數人選擇避而遠之或利用他們的這一特質為所欲為,因此跟他們關係親近的人會對其生髮“恨其不爭哀其不幸”的怨念。

    當然也有極少數的聰慧之人只會對自己在乎的人有這樣的優待,所以要學會區分這一差別,不能一概而論。

    我相信“命由己造”,對於這些不懂拒絕的人,如果不脫離討好的怪圈,那麼人生可能永遠都會處在委屈求全的死迴圈裡。

    ♥劉玲,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現任成都博思颶風商務諮詢有限公司培訓總監,擅長結合中西方心理學做溝通,情緒,婚戀方面及個人成長的培訓及諮詢。

  • 2 # 每日談心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種人叫“老好人”,這種人通常是隨和厚道、性格溫柔,儘可能避免地去得罪他人,因此當他人有事情需要自己幫忙的時候,也不會去拒絕,甚至是沒有原則性地去提供幫助。

    從心理學上來講,其實這樣的“老好人”有點“討好型人格”的偏向。

    所謂的“討好型人格”,指的就是當事人非常善於去討好他人,在他人眼中,當事人就是一個十分樂於助人的人,找其幫忙,都不會被拒絕。而對於當事人而言,其實TA會很努力地去維持與他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做事情的時候,也往往會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寧願自我犧牲,也不願意去說“不”。

    短期如此,那確實可以從中獲益,比如和諧的人際關係,他人的友好評價等等,但是長期如此,當事人其實也會感到壓力,甚至需要為此付出更多的代價。

    因此,學會拒絕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

    1. 學會自尊自愛自信,樹立自己的原則底線。

    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底線原則,無條件去幫助他人,有時候贏來的不僅不是他人的“謝謝”,還可能是他人的“理所應當”。同時也要學會了解自己內心的需求與想法,而不是光顧著考慮他人,忘了自己也同樣是一個有需求的個體。每個人都需要有所滿足,才能心理平衡,健康發展。

    2. 面對他人蠻橫無理的要求時,要不卑不亢,直接拒絕。

    當他人想要你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不是客氣請求幫助,而是命令式的,無理的,那麼面對這種情況,要勇於去拒絕,比如直接說:“不好意思,我很忙”,“抱歉,我想你需要請求他人的幫助”等等。拒絕這樣的人,並不需要不好意思,因為對方也並沒有很好意思地來讓你幫忙。

    3. 面對他人客氣禮貌的要求時,要委婉拒絕。

    當他人禮貌地來請求自己的幫助時,也不要覺得他人禮貌了,我們就一定要禮貌地去幫助。我們需要做的是,看看是否超出了自己的底線範圍,是否違背了自己的原則,如果是,那麼要委婉地拒絕對方:“不好意思,我恐怕得先看看我這邊是否能夠抽得出時間來,是否方便幫您這個忙”,讓對方知道你並不是真的有意回絕,而是努力盡力了,沒辦法幫忙。這樣也不至於讓彼此都尷尬。

    4. 面對自己難以做到的事情時,要禮貌拒絕。

    當他人請求你幫助在你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時,你要做的是禮貌地拒絕:“非常感謝您能夠看得起我,只是對於您說的這一件事,因為我個人能力有限,涉足該範圍不深,所以沒能幫到您”。這樣禮貌地回覆他人,並不會引起他人的“不滿”,畢竟每個人擅長的技能都不同。

    總而言之,學會拒絕,學會說“不”,才能真正意義上地去與他人站在平等的高度,才能不讓自己過於低微。而採用恰當的拒絕方式,也並不一定會引起他人的惡意評價,如若是這類人,少掉這樣的朋友也罷。

    以上。祝生活愉快!

  • 3 # 李建學心理諮詢

    媒體:廣州日報從化社群報2016年4月8日《A06版健康.鄰里》專欄

      本期專家: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資深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譚素怡

      趙太太:好朋友是做推銷的,經常給我推銷東西,我不是太想買又不好拒絕,怎麼辦?也不是買不起,關鍵是她賣的東西太貴了,我覺得不值。我不買,她就說要送給我,但是我能白要嗎?她也是花錢進貨的,我該怎麼辦呢?

      廣州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資深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譚素怡:

      趙太太擔心拒絕會傷害到朋友,對友誼造成影響,於是礙於情面,或成全別人而委屈自己,或給予對方希望致使糾纏不斷,結果給自己心理和經濟帶來更多壓力。不拒絕別人,表面看是保護關係,不傷害對方,實際上更多是維護自己“老好人”的美好形象。但這卻讓對方對你產生更多的期望,無形中成了“壞人”。

      趙太太不妨多審視自己平時是否過多在意他人的評價和看法,而較少考慮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調整自我評價標準,多自我肯定,讓自己更有拒絕的力量;學習拒絕的藝術,瞭解對方的心意後,先表達對對方好意的感謝,並坦誠、明確地說出自己不需要的理由,如果對方再三糾纏,要溫柔而堅定的拒絕,語氣可以委婉,但態度要堅決。人際關係中,恰當的拒絕,既能獲得對方的尊重,又能讓對方瞭解更真實的你,彼此的互動會更加輕鬆自在。

    (欄目主持:鄺嘉惠)

  • 4 # 一顆琉璃芯

    心理投射

    投射在心理學上是指將自己本身思想、情感、態度、性格特徵,反映到外界的事物或者人的身上。即將自己的認知結構轉移到他人身上,認為他人的想法與自己一致。如果本身是一個害怕接受拒絕的人,當遇到他人幫忙,他同樣會認為對方接受不了自己的拒絕,因此會壓抑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硬著頭皮也會去做。

    過分依賴,害怕失去

    在長期的與人相處中,我們習慣性的去依賴他人,從出生依賴父母開始,我們多數都是處於一種依賴的狀態,尤其是形成軟弱性格的人,依賴性更強,依賴性強的人就會恐懼失去要依賴的個體,當這種幫助的情況出現在擁有依賴關係的個體中時,是很難讓自己說出“不”的。

  • 5 # 心理學充電時間

    生活中,不是不會拒絕他人,而是無法開口去拒絕他人,也就是說,面對他人的請求,自己的內心可能是很想拒絕的,但卻無法表達出來,或者說如果表達了,會在情感上過意不去。

    生活中,這種情況很常見,特別是在面對身邊朋友或者同事的請求時,認為如果拒絕了,會感到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再次見面時會感到尷尬,所以自己即使不願意,也要幫助對方。殊不知,總是無條件的接受他人請求,幫助他人,並不會讓兩人之間的感情加深,甚至會失去這段友情。

    對於問題描述:“舍友讓我幫忙帶飯拿快遞拒絕了會有負罪感。別人傷害了我也不會記仇,總是因為別人一點點的好而受寵若驚”。

    如果自己拒絕了,舍友讓自己幫忙拿快遞、帶飯的請求,會有負罪感,這個負罪感的來源很有可能是來自於“自己對這份友情的背叛”,認為自己拒絕幫助舍友,就是對自己與舍友之間感情的背叛,背叛了兩人之間的友情,而感到有罪。(其實,這個負罪感不單單只是舍友之間的關係,其它關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總是因為別人一點點的好而感到受寵若驚”,這是自尊感比較低,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識,總是依靠他人來獲得一些自尊。有時候你的付出換來的並一定是他人的珍惜,很可能得到的是一種得寸進尺。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總是扮演者奉獻者的角色,久而久之會慢慢的失去自我。

  • 6 # 張兆傑說

    不會拒絕別人可能是因為你是“討好型”人格。當對方提出要求,因為害怕對方不高興,害怕對方不喜歡自己,即便心裡已經積累了很多不滿,還是選擇委屈自己迎合對方,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標誌就是,即便自己討厭對方,也希望對方能夠喜歡自己。因為不會拒絕別人,不會表達不滿,所以“討好型”人格者往往人緣較好,但是“討好型”人格者自己會很痛苦,一是,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會考慮別人的反應,很在意自己做這件事是不是迎合了他人的期待,無形中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二是,在跟別人的交往的過程中,經常讓出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也就是說即便自己已經非常不愉快,但是不會表現出來,導致自己總是吃虧受委屈。蔣方舟曾公開表示自己有“討好型”人格,並講述過兩個關於她自己“討好型”人格的故事。在兩性關係裡,有一次,對方打電話來罵她,她不停道歉,但對方不依不饒,電話掛了又打,連續罵了兩個小時,導致她當時看到來電顯示就全身發抖,但是她不敢跟對方說你不要這樣了,你在這樣我生氣了。在工作上,她從事媒體行業,經常採訪很多名人,有時候覺得他們說的話都是胡說八道,也要恭恭敬敬地說,老師,您說的太對了,您再給我們來一段唄。她日益發現“討好型”人格對自己的影響,直到她獨自去東京生活了一年,語言不通,沒有工作,沒有社會關係,沒有朋友,不必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在某種程度上治癒好了她的“討好型”人格。

    一位德國作家曾經說過,“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討好型”人格或許可以討好別人,卻無法討好自己,所以,與其委曲求全,不如勇敢拒絕。

  • 7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小渡君,在這邊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說“不”有時是很難的事,習慣討好他人的人們會擔心別人因此不再喜歡自己。但學說“不”又非常重要,不然可能會因為應承太多事而精疲力竭。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說“不”這麼難,以及有哪些技巧能幫助我們說“不”。

    討好者,也叫“老好人”,顧名思義,他們總是在討好別人,把他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並致力於滿足別人。

    他們似乎始終在爭取周圍每個人的認可和喜愛,努力地讓除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高興。嚴重的“好人情結”折磨著他們,這種討好的習慣甚至干擾到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及整體幸福感。

    具體來看,討好者通常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 缺乏健康的個人邊界

    擁有清晰個人邊界的人最明顯的標誌之一,就是足夠堅定。邊界意識好的人知道自己有權利拒絕,他們清楚自己能夠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既尊重別人,也保護自己。相反的,缺乏健康邊界的討好者們則不會說“不”,且覺得自己需要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比如,因為“怕他們不開心”而拒絕不了父母對自己個人情感生活的干預和介入,就是典型的缺乏良好個人邊界的體現。

    2. 極不擅長做決定

    討好者做決定往往是基於對“對方想要聽什麼”的猜測,因此,獨立做選擇對他們而言尤其困難。畢竟,他們並不總能猜到合對方心意的選項是哪一個,也害怕自己選擇了對方不滿意的。所以,像是“沒關係,我都可以”、“挑你喜歡的就好”這樣的話是討好者們常掛在嘴邊的。

    3. 不會求助

    討好者們總是生怕自己“麻煩”別人,即便自己成天都在被“麻煩”。就算是很小的事情,他們也不願向他人求助。如果真的迫不得已地需要他人的幫助,他們還會生出一種內疚和負罪感。

    許多討好者能感受得到討好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覺得討好他人很累,但他們卻很難對別人說“不”,這又是為什麼呢?

    對不習慣拒絕的討好者們來說,有一些方法可以讓他們練習和學會拒絕。

    拖延時間,不要立刻答覆。你需要為自己準備幾句拖延時間的措辭,不要上來就立刻說“是”,比如:“我現在不能確定我行不行,晚點再給你答覆好嗎?”這樣一個簡單的行為能幫助打破無法拒絕的惡性迴圈,也能為你爭取思考和作出正確選擇的時間。

    反覆地說拒絕。如果對方死纏爛打,讓你一定要立刻給個答覆。在這種壓力下,你需要做的是儘量準確地複述你所感受到的對方的情緒(“我知道你現在很著急”),不吝嗇地表達同情(“我非常理解你的處境”),讓對方明白你聽清了Ta的訴求。

    接著,你要做的是重複你準備好的拖延時間的措辭——“但我現在真不確定,晚點我一定給你答覆”。使用這個技巧的關鍵點在於,你要避免對對方施壓的實際內容作出迴應。否則,對話的發展會容易脫離你的掌控。

    利用“折中方案”練習說“不”。為自己爭取到時間後,你可以思考三種回覆方式:答應、拒絕、折中方案。

    有些事你很想答應,但是你發現自己實在做不到,這時你可以給一個替代方案,比如,朋友要外出旅行,想讓你幫Ta照顧一個星期的寵物,那麼你的折中方案可以是:“我可以幫你照顧它,但我只能看週末兩天”。

    如果你覺得直接說“不”很不禮貌或者擔心傷害感情,你可以試試看把拒絕加在兩句話恭維話中間。

    適當地“貶低”自己。可以指出自己理解對方的需求,但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勝,比如,“你需要一個會XX的人幫你做這件事,但我並不會這個技能,我想我沒辦法給你提供幫助”,甚至“我擔心自己做不好,反而搞砸你的工作”。但不要把自己貶低得太過分了。

    希望今天的這篇文章能讓習慣討好的你學會如何拒絕。要明白的是,中止討好的迴圈不是要讓你達到另一個極端——對所有要求都說“不”。而是讓你能夠在面對他人的請求時更加謹慎地思考,將自己也放入考慮範圍內,從而作出更理智的選擇。

  • 8 # 趙小明心理團隊

    我們中的一些人非常積極地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而另一些人則毫不在乎,他們強烈反對給別人錢或為別人做志願者。

    給予和幫助的估計差別很大,但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你可能只通過捐錢來幫助別人。相反,有些人把一生都獻給了幫助他人。為什麼有些人對時間和金錢如此慷慨,願意從事心理學家所說的親社會行為,而另一些人不屑於為無償工作或與辛苦掙來的錢分道揚薪?

    第一個原因就是幫助他人有助於情緒健康

    親社會行為的三種方式

    科學揭示,親社會行為至少有三種方式是個人獎勵。

    首先,一些人幫助,因為它滿足了普遍需要在情感上接近他人。當我們分享時,我們與志同道合的人建立社會紐帶,他們有著相似的需求和慾望。

    第二,幫助是一種情緒增強劑。許多人在參加慈善和志願者活動時都表現出快樂、滿足和滿足的感覺。

    第三,投入時間和金錢幫助我們獲得社會和物質利益。在文化、種族和宗教中,幫助和分享被認為是值得尊敬和值得稱讚的品質。

    綜合起來,善良和樂於助人獲得的關鍵個人利益是我們的精神滿足。

    最終,幫助他人和分享資源提高了自我價值。當我們致力於為他人服務時,我們表現出利己主義。換言之,當我們認為自己已經按照我們文化的規則和習俗採取了適當的行動時,我們內心就會感到溫暖和模糊。其他時候,我們會幫助別人,因為我們對自己感到不好,幫助別人產生積極的情緒。只有積極的情感才能激勵一個人,即使分享或給予的行為被看成是沉重的或無趣的。

    為什麼我們什麼時候拒絕幫忙呢?

    你可能反對借錢或給錢的一個原因是,對自己感覺良好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得到滿足。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膨脹的自我,有些人確實對那些不幸的人有同情心。通常,當個人考慮幫助他人時,他們要經歷一個成本效益分析,計算個人幫助的獎勵,以及提供幫助的心理和生理缺陷。如果情感成本被認為太高,例如當個人感到過度威脅、不安全或者個人不負責提供幫助時,他們將不會傾向於表現出適應性的幫助行為。

    一個強有力的研究領域表明,當人們願意提供幫助時,首先,與獨自一人相比,人們在成為一群人中的一員時更不富有同情心,也不太願意向他人提供幫助。臭名昭著的旁觀者效應忽略了人群中其他人的請求。當幫助的心理成本很低時,個人幫助更多,並且需要幫助的人的需求被認為是巨大的。當我們相信處於困境中的人可以透過他或她自己的積極和果斷的行動來預防問題時,我們猶豫是否提供幫助。

    讓某人對自己的情況負責,常常是拒絕給乞丐或我們認為“使”自己處於需要幫助的地位的人捐款的原因。不幸的是,幫助別人的意願也是幫助者和需要幫助的人之間許多膚淺聯絡的函式,我們傾向於幫助別人,我們認為他們像我們一樣。許多關於幫助的研究表明,許多利他行為,如捐錢或分享我們的個人資源都是由自我利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或個人責任的外部標準所激發的。下次你伸出援手時,想想你的動機,想想缺乏對他人的支援可能更多地是內容自我的作用,而不是不情願或缺乏經濟能力。

  • 9 # 小崔學象棋

    1

    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人臉皮薄,做什麼事情都不好意思,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朋友借他的錢,他不好意思拒絕,把吃飯的錢都借了出去。結果人家不還錢,他又不好意思問,於是他只能餓肚子。

    推銷員給他介紹產品,他不好意思回絕,就掏錢買了,買回來又不中意,自己生一肚子悶氣。

    親戚給他介紹物件,他明明不想去,又不好意思不給親戚面子,硬著頭皮去尬聊了一個小時,回來就後悔半天。

    不好意思是人性的軟弱,常常覺得不好意思的人,容易吃大虧。

    朋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她有個學妹在網上認識一個網友,長得挺帥的,一見鍾情。

    兩個人很快就好了,在一起的時候她沒好意思提出要做避孕措施,結果女孩子意外懷孕了。

    她又不好意思告訴他,也不好意思向同學借錢,就去網貸了幾千元,做完人工流產以後,半工半讀打了幾個月的小時工,才還上這筆錢。

    後來,男孩愛上了別的女孩,提出和她分手,她所有的不好意思,最後都由自己買單了。

    不好意思是一種慢性自殺,你工作再辛苦,不好意思提加工資的事,就要默默忍受貧窮的苦。

    遇見喜歡的人,不好意思表白,他就會變成別人的新郎。

    不好意思容易錯過很多東西,比如初戀、友情、愛情、機遇等,那不是害羞也不是謙讓,而是傻。

    2

    郭冬臨和買紅妹曾經演過一個小品,叫《有事您說話》,他演的是一個爛好人。

    誰有事請他幫忙,他都拍著胸脯說,有事您說話。

    春運期間,火車票很難買,郭冬臨吹牛說他有熟人能買到火車票,於是越來越多的人來請他幫忙買火車票。

    他不好意思拒絕,就揹著被子整宿的排隊買票,真的是苦不堪言。

    在我們身邊,像郭冬臨這樣的人數不勝數,他想討好全世界,最後卻反而被人看不起。

    這種人是討好型人格,他渴望被所有人認可,犧牲自尊來迎合他人,反而被人嘲笑。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要不好意思怕得罪人,你越怕得罪人,就越容易得罪人,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我有個朋友住北五環,她回了一趟老家,把狗狗寄養在寵物醫院。

    然後經常打電話讓我去看她的狗,我住在南五環,坐地鐵去北五環需要兩三個小時,來回需要五六個小時。

    我有自己的生活,根本不可能放下一切,坐幾個小時的地鐵去看她的狗狗。我拒絕了她,她當即表示了理解。

    朋友之間也需要緣分,是你的朋友跑不了,不是你的朋友留不住。

    誰都想交一個守得住底線,有自己的原則,不討好、不諂媚,懂得拒絕別人,但又愛幫助人的朋友。

    3

    不好意思是一劑毒藥,如果在人生大事上不敢拒絕,後果很嚴重。

    朋友的表姐西柚當年28歲還是單身,經朋友介紹去相親,遠遠的看著那個男人,西柚對他第一感覺就不好。

    西柚轉身想離開,可是想到是朋友介紹的,又不好意思離開。只好走過去坐下,在男人的甜言蜜語下,她覺得可以考慮。

    相處了一段時間,西柚發現男人情緒化嚴重,一點點小事就會爆炸的那種。

    西柚想到了分手,男人極力在挽回,她又覺得不好意思了,決定再給他一次機會。

    他們最終還是結婚了,婚後西柚生了兩個孩子,男人的本性也徹底暴露了。

    他一天能發好多次脾氣,桌子沒收拾乾淨他生氣,地沒掃乾淨他生氣,孩子不聽話他生氣,情緒化嚴重到他一回家,孩子們就躲起來。

    西柚很快就得了抑鬱症,帶著孩子出去租房子,白天帶孩子晚上做設計,養活兩個孩子。

    她現在面臨的境況是,渣男賣掉了她的婚前房產、一分錢生活費不給,孩子也不管,還有一場狗血的離婚官司等著她。

    家人建議西柚只能要一個孩子,放棄另一個孩子,可是把孩子交給情緒惡魔,她不放心。

    西柚很後悔,如果她在遠遠的看到他的第一眼,感覺印象不好,就該轉身離開的,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婚前西柚就發現他情緒經常失控,就該堅決分手,而不是不好意思給他個面子,把這一生都搭進去了。

    可惜人生不能倒回,你不好意思說no,就要承受yes帶來的後果。

    “不好意思”是一種慢性自殺,它取悅的是別人,傷到的卻是自己,最後也沒有人會感激你的付出。

    所以別傻了,都是第一次做人,沒什麼不好意思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戒菸快一個月了,總是感覺乏力,這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