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鎮有個樟鋪村,距村不遠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千年古剎,名曰沙灣寺,村民在該寺發現了一座建築奇特的古墓,相傳古墓的主人就是傳奇人物《了凡四訓》的作者了凡大師。無獨有偶,在太子鎮東部海拔400多米的筠山的深處,也有一座古剎,該古剎建在荊山上玉印洞旁,相傳這裡就是當年卞和發現和氏璧的地方。它們給千年古鎮帶來神秘的色彩。
秘密:“和氏璧”在此發現?
沿太子鎮向筠山而行,便來到了筠山的石井村,該村口幾棵高達30多米的參天古木可惜死了二棵。在一位僧人嚮導下,沿一條山間小道向東爬行約一個多小時,就到了陽新縣太子鎮東部海拔400多米的荊筠山(古時稱荊山)。
在密林中,隱藏著一座古剎。據介紹,這就是有關史料上記載的“玉印古剎”,是卞和在此發現“和氏璧”的地方,現存有“玉印洞”。碑文記載:和氏璧是卞和在古剎後的山洞裡發現後才三獻楚王的。相傳,山洞有一天然石橋,傳說卞和年輕時是醫生,經常上荊山採藥,多次休息于山洞,朦朧中發覺有一隻喜鵲攀在洞壁處,閃閃發光,認為是寶石,於是鑿下此石塊,獻給楚王被砍足。後來和氏璧為無價之寶,製成鎮國玉璽。王莽篡位時,與姑姑爭奪玉璽,玉璽被摔破,用金子鑲補。卞和後來在荊山山洞居住,被他治好病的網湖姑娘娥眉時常上山看望,願意以身相許,但被卞和拒絕。於是娥眉將採來的蓮蓬氣得丟在來的山路上,化為石頭,堆成一座山,叫蓮蓬山(現在這裡的村民常採這些有孔的石頭賣)。娥眉姑娘後來出家,在荊山南邊建廟,隔溝相望。
據史料記載,卞和,湖北襄樊人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琢玉能手,他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先後去見楚厲王和武王,但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於是以欺君之罪被砍下左腳和右腳。文王即位後,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幹了眼淚後又繼續哭血。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寶,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又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將和氏璧製造成玉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纓將玉璽獻給了劉邦,玉璽成為“漢傳國寶”。到漢末董卓之亂,玉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隋滅陳後,玉璽被陳朝的蕭太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 玉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玉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玉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關於和氏璧的來歷,《韓非子》中只說卞和得璞於荊山,而荊山究竟在何處?記者查閱了有關資料。其一,湖北南漳縣說。其二,湖北陽新說,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荊山在湖北陽新縣北五十里荊山”,並引《輿地紀勝》雲:“為卞和得珍之所”。其三,安徽懷遠縣說。其四,安徽蕪湖縣說。以上四種說法,都有其一定的根據和道理,但其中恐怕後人附會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和氏璧真正得於何處,恐怕將是個千古之謎。
太子鎮有個樟鋪村,距村不遠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千年古剎,名曰沙灣寺,村民在該寺發現了一座建築奇特的古墓,相傳古墓的主人就是傳奇人物《了凡四訓》的作者了凡大師。無獨有偶,在太子鎮東部海拔400多米的筠山的深處,也有一座古剎,該古剎建在荊山上玉印洞旁,相傳這裡就是當年卞和發現和氏璧的地方。它們給千年古鎮帶來神秘的色彩。
秘密:“和氏璧”在此發現?
沿太子鎮向筠山而行,便來到了筠山的石井村,該村口幾棵高達30多米的參天古木可惜死了二棵。在一位僧人嚮導下,沿一條山間小道向東爬行約一個多小時,就到了陽新縣太子鎮東部海拔400多米的荊筠山(古時稱荊山)。
在密林中,隱藏著一座古剎。據介紹,這就是有關史料上記載的“玉印古剎”,是卞和在此發現“和氏璧”的地方,現存有“玉印洞”。碑文記載:和氏璧是卞和在古剎後的山洞裡發現後才三獻楚王的。相傳,山洞有一天然石橋,傳說卞和年輕時是醫生,經常上荊山採藥,多次休息于山洞,朦朧中發覺有一隻喜鵲攀在洞壁處,閃閃發光,認為是寶石,於是鑿下此石塊,獻給楚王被砍足。後來和氏璧為無價之寶,製成鎮國玉璽。王莽篡位時,與姑姑爭奪玉璽,玉璽被摔破,用金子鑲補。卞和後來在荊山山洞居住,被他治好病的網湖姑娘娥眉時常上山看望,願意以身相許,但被卞和拒絕。於是娥眉將採來的蓮蓬氣得丟在來的山路上,化為石頭,堆成一座山,叫蓮蓬山(現在這裡的村民常採這些有孔的石頭賣)。娥眉姑娘後來出家,在荊山南邊建廟,隔溝相望。
據史料記載,卞和,湖北襄樊人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琢玉能手,他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先後去見楚厲王和武王,但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於是以欺君之罪被砍下左腳和右腳。文王即位後,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幹了眼淚後又繼續哭血。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寶,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又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將和氏璧製造成玉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纓將玉璽獻給了劉邦,玉璽成為“漢傳國寶”。到漢末董卓之亂,玉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隋滅陳後,玉璽被陳朝的蕭太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 玉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玉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玉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關於和氏璧的來歷,《韓非子》中只說卞和得璞於荊山,而荊山究竟在何處?記者查閱了有關資料。其一,湖北南漳縣說。其二,湖北陽新說,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荊山在湖北陽新縣北五十里荊山”,並引《輿地紀勝》雲:“為卞和得珍之所”。其三,安徽懷遠縣說。其四,安徽蕪湖縣說。以上四種說法,都有其一定的根據和道理,但其中恐怕後人附會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和氏璧真正得於何處,恐怕將是個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