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99379783158

    親密感的缺失,很多都來自於童年成長過程中與父母親密感的缺失 ,當孩童第一次接觸到親密意識的時候,可能是從第一次與父母產生遊戲互動,或者第一次接受父母的保護行為 ,這些行為讓孩童進而慢慢的對親密關係有了正面的訴求,和負面的索求 。所以當成年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產生隔閡,並且需要遞增正向濃度的時候 ,我們可以從彼此的孩童時期尋找探索 。在雙方的成長,成熟的過程中找到根源 。所以這個過程,必定是一個慢慢互相挖掘資訊,感同身受的過程。 磨合的時間長 ,過程中的無效付出也會有很多。也可以說產生喜歡很容易,他帥你美就可以 ,但是讓彼此產生更加親密性質的依戀卻是費時費力的。

    現在的離婚率,居高不下,很多時候,是因為大家彼此都進入一個快節奏關係時間,進入了一段假性親密關係裡面 。忽視或者被動地接受在一段親密關係當中的應該去細思的關係環境及心理。 長久以往,少許矛盾就會讓雙方產生怨恨情緒。並且由於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受到的關注度,一直是聚焦形態,同樣的,這種投射意識也會同樣帶到第二種親密關係當中 ,也就是在與伴侶的相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呈現自我狀態 ,忽略伴侶的需求,或者物化自己的付出 。諸如此類的原因,讓現代年輕人的婚姻生活,呈現出了‘亞健康’狀態。

    二者綜合所致,讓很多情侶,甚至婚姻,都是在理智化,假性親密化當中度過的 ,互相維持在一個,不願意費力討好,耗費精力,卻又彼此需要依賴的偽親密當中,只有每當矛盾發生的時候,極度的利己思維展現出來的時候,才會讓偽親密無處遁形。

    半依賴半偽親密的戀愛狀態 ,到底可不可以長久的維持關係??答案是可以 。很多長成於70.60年代的夫妻,可以維持好這種亞健康狀態的關係。原因有兩點,一是那個時代的人的思維普遍比較保守和固化 ,大家更願意在東西壞的時候修一修,而不是換掉。而現在的一種快餐式愛情觀,逐漸撼動著部分人的愛情觀 。二是因為那個時代的資源的匱乏,讓男人在吃到女人做的飯的時候,穿著老婆洗的衣服的時候,女人在享受著男人提供的物質基礎和白虎下,都能衍生出幸福感,互相生活上的依賴程度,遠比現在要強很多,現在這些生活上的輔助,逐漸被機械代替 。所以 ,現代的親密關係的提供與基礎,更多的是來源於精神上的交流,情緒的體恤 。剝離掉部分現實基礎的親密關係,更加讓人難以捕捉 。這也是為什麼 ,現在年輕人的感情問題,逐漸呈現低齡化 。

    良好的親密關係 ,除了羅伯特。斯滕伯格的著名三教論,激情,親密感,以及承諾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彼此懂得對方需求的情況下,也懂得表達暴露自我感受,從舒適感到理解式付出再到共情最後到依賴,慢慢的把喜歡變成愛和親情。

    下面我解釋一下,這幾種狀態 。

    舒適感

    安全感的另一個名詞 。我們通常會對什麼實物有特定的舒適感呢?? 通常是對父母,對自己擅長的事情,對自己可以掌控的實物,因為這些事物的反饋,往往是特定結果。你對父母發脾氣,你知道父母一定會原諒你,你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你知道這個事情你一定可以做的還不錯 。所以,安全即是舒適。在親密關係中,讓對方以及自己彼此都感覺舒適的前提是,選擇唯一性以及情緒穩定性,二者都是提供安全感的好方式 。選擇唯一就是你要讓對方認為,他是目前你選擇當中的的唯一,不是備胎也不是其中一個 。情緒穩定就是讓對方感覺你的情緒並非隨時都能爆炸的武器,讓對方感知情緒的張力是在他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浮動。這樣,你們雙方會有一個舒適感的基礎 。

    理解式付出

    過度付出,其實是情感當中的一種變相索取,為什麼呢?? 因為人非聖賢,誰都希望付出會有對應回報。如果回報不符合預期,那麼則會心生怨恨與不甘,時間一久,則會演變成情緒的爆發。透過毀滅關係來達到宣洩目的。同樣,謹慎付出也是現代人通病的一種,過高的社會壓力,經濟壓力,讓人在選擇伴侶時,往往怕付出過多,導致自己的選擇權利喪失,怕權利平衡的邊界被打破,所以吝嗇付出。最後,武斷付出也是一種極為不健康的付出方式,老生常談的一句話是,“我要的是蘋果,你卻偏偏給我一筐梨,還要問我是不是不夠甜”,不符合彼此需求的付出,通常會陷入自我感動當中,卻無形當中把對方推遠 。所以理解式,更像是一種,對方需要既所得的付出方式 。先理解對方的原生家庭的模式,成長過程的缺失 ,心理訴求的未滿 ,再根據這些去付出自己的精力等 。

    共情

    所謂共情,就是能夠想象自己置身於對方處境,並體會對方感受的能力,所以,所以從字面上來看,想要與對方共情,先是要分辨對方的情緒,再是感同身受對方的情緒,並做到理解接納。這裡面,接納情緒其實是一種比較困難的事情,通常這種能力會比較常見於情感諮詢師,心理諮詢師的諮詢當中,所以共情也是親密關係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只有,快速意識到對方的情緒表態,並且足夠接納到對方的負面情緒,才能真正的實現共情。其實,很多在情緒當中的矛盾的發生,客觀矛盾只佔了20% ,剩下的百分之八十的原因,都是因為要麼分別不了對方的真實情緒,比如說,男性經常不知道女人為什麼又生氣了,以及辨別出了情緒表達,但是並不願意為此買單。所以,共情的感知與接納,也是需要伴隨著傷痛與失去共同成長的一種能力 。

    做好上述的這些,雙方才能由激情時期的喜歡,慢慢轉變為真正的親密關係。而不是互相需求為表象的偽親密,也並非激情為推動的假性親密 。

    我們終其一生,尋覓的是一個陪伴到老的伴侶,而非一時歡喜的過客不是麼??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原官話主要在哪些地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