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山海
-
2 # 看遍山川
張叔夜在《水滸傳》裡是個正面角色,宋江招安的事宜都離不開他的提攜和關照,所謂朝中有人好辦事。張叔夜稱作北宋名將似乎不太貼切,名臣倒是當之無愧。
張叔夜是今江西上饒人,官宦家庭出身,北宋徽宗大觀年間進士。宣和三年初,宋江的起義部隊進入江蘇境內,很快兵抵今江蘇邳縣,宋廷急命海州知州張叔夜前去征討。
張叔夜招募了千餘敢死隊,在海邊設伏,宋江等人十幾艘大船滿載財寶停泊在岸邊,張派出小股部隊引誘義軍至海邊,雙方開戰後,伏兵乘機燒燬了義軍的船隻,面對有數量優勢的官軍,退路又斷絕,宋江等人只能接受張叔夜的“招安”。
這一仗是張叔夜在軍事上的一大功績,顯然他動用的兵力有限,也側面反映了北宋末年宋江起義規模本不是很大的事實。
靖康元年十月能入汴梁勤王救駕的就只有張叔夜領南道總管的三萬人馬,其他的要麼鞭長莫及來不及,要麼來了也在金兵的威力下作鳥獸散。河東宣撫使折彥質12萬人馬沿黃河佈防,金將完顏宗翰一夜牛皮大鼓居然嚇得這些人馬逃潰得一個不剩。
張叔夜這點人馬邊打邊走,和金兵周旋打了十幾仗才總算抵達汴京城下。疾風見勁草,板蕩識忠臣,宋欽宗親自接見,龍心大悅,賜他延康殿學士,委以指揮軍事重任。
宋欽宗不採納張叔夜棄守汴京的建議,本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去洛陽或襄陽以圖後事,欽宗卻把希望寄託在江湖騙子郭京身上,視城防如同兒戲,汴京很快失守。有張叔夜等良臣也沒用,先是抱著議和的心態貽誤了軍機,再是猶豫是留還是走錯過了撤退的機會,北宋滅亡,徽欽被俘。
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挾持二帝,皇親國戚以及拒絕擁護張邦昌的張叔夜,何慄,孫傅等大臣(其中還有秦檜)舉家北遷。在北去的路上,張叔夜絕食抗議,隊伍走到白溝疆界,過了此地就不是故國,第二天張叔夜便自殺身亡了。
後來南宋朝廷為表彰其事蹟,追贈其“開府儀同三司”,諡號“忠文”。
-
3 # 六甲番人
《水滸傳》中,宋朝的官員大都不堪,不過也有正面人物,比如宿太尉、張叔夜等,其中對張叔夜的描寫並不多,他出場時任濟州太守,當時宿太尉奉招安梁山泊敕旨來到濟州,張叔夜受命親赴梁山泊與義軍商談,順利達成招安意向,當時宋江留請茶飯,張叔夜堅執便行,宋江又教托出一盤金銀相送,張太守堅辭不受,對此《水滸傳》感嘆張叔夜“廉以律己”,並有贊詩:
濟州太守世無雙,不愛黃金愛宋江。 信是清廉能服眾,非關威勢可招降。而《宋史·張叔夜傳》中,宋江雖也是投降,卻是被張叔夜擊潰而降,其過程如下: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擄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這段文字大意是當時宋江勢大,附近十郡官軍都不敢討伐,唯有張叔夜臨時招募一支千人軍隊,設伏誘敵,將宋江等的海船燒燬,然後伏兵盡出,擒住賊兵副帥,宋江被迫投降。
張叔夜被公認為北宋末期名臣名將,而最為後人敬仰的卻不是招降宋江一事,而是抗擊外敵,宋史中就記載了以下三件大事:
一、西北戍邊建功:
張叔夜早年當蘭州錄事參軍時曾攻取天都,並建戍城“西安州”,從此蘭州再沒有羌人之患。
二、出使遼國:
張叔夜曾出使遼國,在宴射中首先射中目標讓遼人驚詫不已,歸國後,張叔夜圖其山川、城郭、服器、儀範為五篇,上呈宋徽宗。
三、靖康勤王:
靖康元年,金人南下,張叔夜再上章請求撥給騎兵,與諸將併力截斷金兵歸路,但得不到任何批示。
金兵逼近京城,張叔夜與兩兒子率三萬軍隊擊敗金人遊兵到達開封守城,一連四天張叔夜都與金人大戰,斬其金環貴將二人。開封戰情危急,欽宗令各州郡長官率兵勤王,但始終沒有軍隊來勤王,開封城陷後,張叔夜受傷,但父子仍竭力作戰。
為保全百姓,欽宗駕車出郊準備向金人投降,張叔夜叩馬哭諫,欽宗回首對他說:“嵇仲努力!”
徽欽二帝被擄往北地,張叔夜隨從而去,途中絕食明志,過國界時仰天大呼而死,卒年六十三。
回覆列表
張叔夜,北宋名將,在歷史上的名氣,應該緣於剿滅北宋末期的宋江農民起義隊伍,以及抗擊金兵南侵,戰功赫赫!
因為《水滸傳》,北宋末期的宋江農民起義隊伍名聲大噪,似乎橫行天下,無可匹敵。
實際上,宋江農民起義隊伍規模並不大,照比方臘有根據地、有政權,軍隊規模、影響範圍差的多了。
宋江農民起義隊伍活動在山東南部、河北東南部,不是《水滸傳》中描寫活動範圍西到陜西華陰,南至長江江州大半個中國,也沒有梁山根據地,流動作戰。
張叔夜,時任海州知州,轄區在今山東省東南部、江蘇省東北部連雲港市一帶,宋江隊伍乘海船流動到連雲港上岸,張叔夜以招募的1千多鄉勇,火燒宋江海船,前後夾擊,宋江不敵,投降被俘。
張叔夜,以一個海州知州,相當於今日市地級領導,沒有北宋政府中央軍——禁軍的參加,僅以招募的1千多鄉勇,頂多還有州政府的土兵、衙役捕快,剿滅橫行河北、山東的宋江隊伍,你說,歷害不歷害!
張叔夜,在金兵南侵時,力主抗戰,堅守汴梁,帶兵勤王,戰績不菲,惜不逢時,皇帝投降,奈何,戰敗被俘,不甘受辱,自刎身亡,無愧於忠勇烈士!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