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15180428147

    月跡讀後感

      這是一篇立意清新深邃的優美散文。作者運用象徵的藝術手法,透過中秋之夜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盼月,賞月、爭月、尋月的趣味橫生的故事的描述,含蓄地表達出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設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夠得到的思想。

      月,有影無蹤,但文章題為《月跡》,彷彿暗示這高懸天際的月亮在地上是有跡可尋的,命題機趣地展現出孩子們淳樸天真的內心世界。文中所寫,孩子們眼中看到的月亮,的確是從竹窗簾兒“溜進來”,又爬上穿衣鏡,“是長了腿的”。有了這個“發現”,當月亮由滿而虧而消失的時候,才引出孩子們院中賞月,爭月的一幕。為什麼要爭呢?因為月亮圓滿滿的。月光“玉玉的,銀銀的”多麼美好啊!美好事物誰不想擁有呢?爭的結果怎樣呢?奶奶送來的每人一杯甜酒消除了這場“爭端”。原來,“月亮是每個人的。”同樣是由於奶奶的引導,孩子們便在院外尋起月亮來了。在院裡,他們在葡萄葉兒上,磁花盆上,在爺爺的鍁刃上都發現了月亮;在院外,他們又在“燦爛地閃著銀光”的河上灣、下灣和河的每一處都找到月亮;後來,甚至在弟弟妹妹的眼睛裡看見了月亮。最後,“我”由驚歎“月亮竟是這麼多的。”而得了自己的結論:“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這“願意”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執著地追求。透過尋月,孩子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月亮、天空以及未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屬於他們的,因而眼下就把月亮當成自己的“印章”按在了天空上。孩子們的意識昇華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完美實現了。

      這篇散文之所以光彩熠熠,美不勝收,是在於它的立意新,語言美,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強險標準明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