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漠安然少年

    就像我們打撲克一樣,先上小牌,牌打的差不多了,我們最後出王炸。秦王也想試探性的進攻,他知道廉頗是個不好對付的名將,即使白起出馬也未必能取勝,還不如換個後起之秀,等待時機成熟後再換白起,事實正如秦王所想,趙王中正秦王反間計,廉頗被換下,換了趙括。而秦國這邊也換了白起,就這樣,天才趙括碰上了惡魔白起,趙軍全軍覆沒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因為白起肩負著更重要的任務啊!比他去長平領兵要重要得多。

    給大家解釋幾個疑問。

    一、長平之戰開戰之初,白起哪裡去了?

    秦國放著這麼牛掰的大殺器不用,卻讓王齕和廉頗在那裡死耗著,幹嘛不讓白起趕緊去滅了廉頗呢?

    原因有三:

    1.白起有更重要的任務――震懾楚魏。

    長平之戰,如果雙方主將都沒有犯錯誤的情況下,必然是曠日持久的長期戰爭。白起之前的戰績大多是從韓魏楚三國身上獲取的,韓魏楚對秦國又恨又怕,無時無刻不想著收復失地,報仇雪恨,但南韓無力,魏楚深深忌憚白起的兇名,不敢趁火打劫。

    白起隱秘的形蹤,讓魏楚無法判斷出其在哪裡,也就誰都不敢舉兵來犯。誰都怕,萬一,在自己的進攻方向遇到這個惡魔呢?

    而如果白起出現在長平戰場,被廉頗拖住了,魏楚兩國就會立生不軌的企圖,帶兵趁虛而入,秦國可就危在旦夕了。

    所以,當白起為將,前往長平的時候,秦王下令:“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 ,始終不敢洩露他真正的形蹤。

    2.白起去了長平,結果也一樣。

    廉頗老將,沉雄穩辣,對地形和兵勢的運用得爐火純青,幾條防線守得滴水不漏。白起雖能,但也得對方露出破綻來,才有機會啊。這樣的堅守不出,白起就算有天大本事,也發揮不出來,只能和王齕一樣,也許給趙軍造成的傷亡會大一點,但於大局並無裨益。不把廉頗這個老牛皮糖拿掉,白起的計策難以施行。

    3.廉頗眼毒。

    白起作戰是有著自己鮮明的用兵特點的。廉頗與秦國對戰多年,對秦國將領的作戰風格瞭如指掌,他能夠根據對面秦軍的動向和作戰特點迅速推斷出領兵將領是誰。一旦被廉頗確定了對面的秦軍是白起領兵的事實,他把這個資訊傳遞回去,告訴了魏楚,魏楚兩國馬上就壯了膽子。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都是雄才大略之人,這樣的良機豈能坐視不見,他們要率軍從其它方向攻來,秦國將面臨滅國之危。

    二、秦趙繼續僵持下去,誰更危險?

    回答這個問題不難。誰更急著要改變現狀,誰就更危險。

    著急的是秦國。是秦國為了打破現狀而急求變局而去施行了反間計。

    秦國當然著急,主力部隊被拖在長平,進退兩難,進則寸步難行,退則被從背後掩殺。而且,時間越久,局面就越危險,遲早要被魏楚兩國看出貓膩來。白起的兇名能鎮住他們一時,鎮不住一世。空城計被瞧破了,魏楚來犯,白起再厲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兵力,讓白起怎麼抵抗? 所以,秦國就選擇了反間計,讓趙國換掉廉頗這個老牛皮糖。

    三、秦國的反間計為什麼點名選擇趙括?

    秦國的反間計指向性很強,直接點名趙括,為什麼這樣? 秦國當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1.趙括主攻。秦國就盼著趙軍早點攻出來,不可能想再換來個死守派,沒有一點意義。

    2.趙括有名,口才好,說服力強,易於成事。

    3.趙括是趙王室的家族,還有個名將父親,從傳統上,易被趙王接受。

    4.趙括的戰鬥力很渣。這是必須的,總不能換掉廉頗,來了個更狠的,把白起幹敗了,秦國君臣還沒犯糊塗到這個地步。

    綜上所述,秦國當時已經泥足深陷,進退兩難,進則久攻不下,退則損兵丟地。焦頭爛額,十分難堪,十分危險。

    如果廉頗繼續領兵,仍然死守,他就能從秦軍的部署動向中察覺出白起的用兵特點,判斷出白起就在軍中,把訊息傳遞給魏楚兩國,各率兵馬,直襲秦國腹地,那秦國不死也得半身不遂。

    可惜歷史上,大嘴趙括選擇了貿然出擊,他繼承了他爹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勇是夠勇,也把部隊帶進了狹路,他就是缺個“勝”字。白起沒有給他這隻小壁虎成長為霸王龍的機會。

    分析戰事,不要把眼睛只死盯著長平一隅,而是要從整個七國的大格局上著眼。這樣才能看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最後糾正趙括粉們的幾個愚蠢的錯誤:

    第一個錯誤:長平之戰,趙國缺糧

    一般他們會拿出這個證據來。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王建立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

    這個證據是錯誤的,因為齊王建六年是公元前259年,是長平之戰後第二年的事,此時邯鄲正被秦軍圍困,趙國缺糧是在邯鄲被圍期間。原因很簡單,秦軍封鎖了其它方向的糧食運輸通道。

    以後大家再遇到這種缺糧的人,就告訴他:別再說趙軍缺糧向齊國借糧的事好嗎?

    第二個錯誤:秦國有都江堰和鄭國渠,川蜀是秦中國產糧區

    這也是錯誤的,都江堰和鄭國渠是長平之戰以後的事了,那時候的巴蜀並非秦中國產糧區,而是災區。不要搞時空穿越。

    第三個錯誤:秦國運糧方便

    這個從邏輯上就不成立,參考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痛苦,大明王朝覆滅的原因。

    第四個錯誤:秦國君臣都是秦奸

    趙括粉堅信,如果雙方繼續僵持下去,趙國必亡。但是秦國君臣偏偏不願意繼續耗下去了,而是採取了反間計,挽救了趙國行將覆滅的結局。按這個理論推導下去,秦國君臣上下都是大秦的叛徒和內奸。

    第五個錯誤:趙括幹掉秦軍三十萬

    依據是白起曾說過:“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

    很可惜,這句話是擷取的一段,真實全文是這樣的: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注意上文的戰況,白起敘述的是從長平開戰到邯鄲圍城的整個戰役情況。

    即使按照正常人的邏輯,趙括消滅秦軍三十萬也是極其可笑的。就按正常的戰損比,趙軍想消滅秦軍三十萬,需要付出什麼樣的傷亡呢?秦軍在圍困戰的狀態下,還要死三十萬人,領軍大將到底是白起還是白痴?

    如果真被打掉三十萬人,這種包圍圈也就早就被突破了,該被活埋的應該是秦軍了。

    如果比較缺乏歷史知識,最起碼,也應該知道諸葛亮大戰司馬懿吧?在兵力完全佔據上風的情況下,司馬懿的選擇是什麼?進攻?

    第六個錯誤,秦國從水路運糧

    是不是有自做聰明的人想給六出祁山的諸葛亮出主意了?像當年秦國一樣,從水路運糧嘛!

    水運個毛,當蜀漢全體都是傻子。

  • 3 # ww3721王建文

    長平之戰伊始,秦國選擇王齕,而不是之前在負責對韓作戰的白起。首先白起那時很老了,年齡很大。他是又是秦國丞相魏冉提拔起來主將,在秦昭王認用範睢成為丞相,重新制定了遠交近攻戰略和原來丞相魏冉的戰略方針有矛盾。現在是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白起己經年老體衰了,他是秦國最強最好名將和戰略家。秦王也需要他一起研究未來大戰略大方案。也許但當時秦昭王為了打擊原丞相魏冉的勢力,讓他休息,必然對白起所猜疑顧慮,是影響白起,只在關鍵時刻,他發揮巨大作用。也是導致白起在率人軍隊去攻邯鄲沒有停頓拿下最後被迫自刎命運。

    白起是公元前295登上中國戰爭歷史舞臺的秦國郿縣人白家村人。是天才式古代成長起來死神,軍事家,戰略家。讓他當統帥全國男人到長平之戰 ,己知以是沙場搏擊的將帥有三十五年了,歲數己經在七十歲左右了。他從士兵成長到左庶長幹起是秦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在向東進攻韓魏扼守崤函重溢險關出兵開始,就有避實擊虛,先弱後強,大規模深入包抄敵人後方,大打殲滅戰,分割強敵,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完成伊闕之役。一次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奪得黃河安邑以東到幹河的地區,從此一戰成名任國尉 ,次年又奪取魏國大小城邑六十一座。再和名將司馬錯合作聯合攻下垣城。五年後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高平),在前282年前,楚襄王在秦楚丹陽,藍田之戰中戰敗,在政治上是服從秦王指揮。在有名蘇秦縱橫家鼓作之下,楚王也產生滅恥復國志向,有了報仇雪恥之志,聯絡各國要合縱伐秦。秦國聽聞後,決定首先給楚國更大打擊。白起在公元前281年主動進攻伐楚國。楚軍大敗,又獻上上庸漢水以北大量土地給秦國,白起還不答應,又奪取鄢鄧等楚五座城池, 到襄州還不滿足,率軍越過秦嶺山區分三路快速突入楚境江漢平原,直圍楚國都城郢都。又是大穿插,大迂迴到楚軍背後,大敗楚軍佔領楚國都城。焚燒了楚王陵墓,向東進軍至竟陵,把楚國打得一敗塗地,遷都陳地(淮陽)白起都不罷休又攻佔了楚國巫,黔中郡楚國再也沒有翻身之日。白起再次名震天下,傳為戰必勝,攻必克的死神,封為武安侯。在範睢任丞相後,又在前274年白起,又在外交近攻的戰略下,率軍攻打前來援救南韓 趙魏聯軍。又是誘敵深入,打殲滅戰一舉殲滅於華陽(鄭北)擄獲韓赴魏三國大將,殺敵十三萬多人。只有魏將芒卯隻身逃跑。再追殲趙軍賈偃在大河邊溯斃趙軍二萬人。十年後白起又攻打南韓的陘城,攻陷五城斬敵五萬。還攻佔南韓野王(沁陽)阻斷了上黨通往南韓都道路,使南韓桓惠王命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秦國,以求秦國息兵止戰,馮亭不願當秦奴,卻願成趙國百姓。主動把上黨貢獻給趙國。引起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的長平之戰。秦昭王大怒,派王齕再次奪取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往並投降趙國,前260年趙國在長平屯兵,接應上黨的百姓。

    王齕因此而攻打趙國。四月,趙國派廉頗率軍還擊秦軍。秦趙開始交戰,規模並不大,都是守城衛界而來。趙國士兵冒犯秦國偵察兵,偵察兵斬殺趙軍副將茄,使戰事日益擴大化。雙方增兵。六月秦軍攻破趙軍的空山嶺防線,奪下趙軍兩座城堡,抓獲四個尉官。七月,趙軍高築城堡,堅壁不出,秦軍實施攻堅戰俘虜趙軍兩尉官,攻破趙軍的山谷陣地,奪下西邊防線把趙軍趕到河邊營壘。廉頗守營壘,防禦不出長期與秦軍對峙。秦國屢次挑戰,趙軍堅守不出,秦國丞相范雎花重金,在趙國主動求和時,一面散佈兩國和好,阻止各國援救軍到來又施行反間計,說大肆宣揚“秦國最懼怕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好打,不打是因為他將投降秦國“。

    趙王早就惱怒廉頗傷亡很多,屢次戰敗,加上國內軍需糧草告急。四處借不到糧食,無法長期堅壁清野,又在反間謠言的鼓作下真的派趙括取代廉頗為帥。又率軍二十五萬大軍想主動反擊秦軍,想奪取戰略主動性勝利。在這時情況下,秦軍的王齕明顯不是趙括的對手,秦才暗地大量增兵用國內十五歲以男子有力量就上前線,並且讓死神戰將白起,在長時間已經準備好完整方案,接過王齕的指揮權。趙括上任,就發動進攻,秦軍白起用引蛇出洞,誘敵深入,分割切斷,圍困畢敵方針戰略下假裝戰敗而逃,卻用一支二萬五千人深入敵後切斷敵退路,另派一支五千精兵楔入趙軍的營盤之中斷絕它們的聯絡,把趙軍分割兩塊包圍封鎖圍困起來,徹底堵住糧道援兵,趙括也構築壁壘待援,頑強扺抗。秦國的能戰的男人都來了,到長平戰場。到九月,趙軍斷絕口糧已經四十六天了軍內發生人吃人殘酷事情。困厄已極的趙軍全面攻打秦軍,打算突圍而逃跑卻是依然大失敗告終。趙括又用四支組織起來敢死隊輪番上陣打擊一處四五次仍然失敗,最後趙括親自披掛上陣,率領他們與秦軍拚死決戰,趙括被射死陣上,在飢餓趙軍和秦軍百萬虎狼之師和國內所有男人砍殺下,趙軍能有二百生存回國,四十五萬人戰死彊場。

    秦軍也死傷殘重,從長平之戰百萬雄師,到邯鄲之戰的總共號稱六十萬撒軍失敗。是的長平之後,邯鄲之戰秦軍在楚春申君黃歇,魏國公子信陵魏無忌,率領各國數十萬大軍攻擊下秦軍也傷亡慘重,撒了圍困三年邯鄲城。還讓秦帥白起,因為消極抗命,不聽調遣被迫自殺。

    長平之戰初時用王齕,還不是為什沒有大規模戰爭兩方都接觸式小型戰鬥,不需要戰神出馬,就是想能有利於培養接班戰將王齕,也是王齕就能戰勝廉頗,不必老帥白起出馬,當戰局戰事發展成為兩方都要孤注一注要奪取最後勝利時,秦國才必動用了戰略家死神白起,既是形勢發展需要,又是白起是勝利天平中的重要法碼,在舉國之力的勝利因素中他是重要因素。白起出戰可能就無失敗。這是兵家和戰略家區別,那時白起也是老人了,體力精力不能在長期站守兩國前線。那是對人才浪費。戰略家不是衝鋒陷陣的戰將,後面邯鄲之戰秦王不聽白起的撒軍,戰爭走向不利導致戰爭失敗,秦昭王惱羞成怒迫使自殺了白起,統一也晚到秦始皇時代。

  • 4 # 歷史風暴

    兩個原因吧:第一,馬服君趙奢已死!第二,秦國的目標本來只是奪取上黨!

    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

    提起馬服君趙奢很多人可能有點懵逼。但是提起他兒子就沒幾個不知道的了,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紙上談兵趙括!

    說起來紙上談兵的標籤也是趙奢送給趙括的,由於家庭關係趙括自小對軍事就非常感興趣,所以在軍事理論方面極為紮實,再加上口才好,就連趙奢也辯論不過他。但是趙奢卻認為自己這個寶貝兒子只會誇誇其談,沒有真本事。要是別人這麼說,你可以不服,趙奢這麼說你不得不服,因為趙奢是當時有名的軍事將領,曾經多次率領趙軍大破秦軍!

    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解閼與之圍。

    有一次,秦軍攻打南韓包圍閼與之後,趙王打算派兵救援,他先找到廉頗,畢竟這位是當時趙國第一名將,趙王還是最信任他的。趙王問:可救否?廉頗回答:道路遠,路上的交通也不好,又狹窄又危險,救不了(道遠險狹,難救。)趙王問樂乘,他也是這麼回答。

    好在當時趙國優秀將領比較多,於是趙王就把趙奢叫來,趙奢認為“狹路相逢勇者勝”,打敗秦軍不是不可能的。(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就這樣,趙奢臨危受命,在名將廉頗和樂乘拒絕領兵的時候,率領大軍千里救援!

    趙奢的水平真是不錯,打敗了秦軍解除了閼與之圍。趙王大喜,封他為馬服君。因此,趙奢也成為與廉頗一樣的名將。可惜,趙奢的軍事生涯非常短暫,沒過多久就去世 了。

    趙奢的去世對趙國來說損失巨大,唯一敢硬懟秦軍並能取勝的將軍沒了。而此時趙國的另一位名將廉頗在對秦作戰上顯然沒有十足勇氣。

    秦國的目標值在奪回上黨

    幸好此時秦國的目標在於奪回上黨,驅逐趙軍。在這種情況下,秦王不需要派出白起,只要派出王齕就能實現這一目標。可是,秦王顯然對上黨百姓的反秦決心估計不足。當秦軍出現時,數十萬上黨百姓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前往趙國。(上黨民走趙。)

    所以,王齕只得率領秦軍追這幫人。當時地廣人稀,人口資源為統治者所看重,必須把這幾十萬人追回來。

    而廉頗雖然沒敢進軍上黨與秦軍作戰,但不能無視上黨百姓歸趙和殺過來的秦軍,於是在長平和王齕展開大戰。可惜,廉頗能力有限每戰必敗,甚至在防守戰中都不是王齕的對手。

    不得已,趙王換上了趙括,希望他能向趙奢一樣創造奇蹟,而此時由於戰役規模的擴大,秦王也改變了戰略目標,從奪取上黨變成了全殲趙軍主力,於是換上了戰神白起!

  • 5 # 香茗史館

    長平之戰伊始,之所以不選白起而選王齕,我認為主要有內外兩方面原因,內因是由於秦國內部的權力之爭,外因則是為了防止六國合縱。當然,還有一點原因,當時秦國除了白起外,還有其他名將,只是被白起的光芒掩蓋了而已,王齕便是其中之一。

    內因:秦國的權力鬥爭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蕩因舉鼎被砸斷脛骨而死,秦昭襄王嬴稷在趙武靈王趙雍和魏冉等人的支援下即位秦王。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朝中大權由其母宣太后和外戚魏冉把持,史載“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

    範睢入秦之後,秦昭襄王開始在其輔佐下奪權,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聽從魏華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

    白起和魏冉乃是舊交,甚至可以說是魏冉的嫡系。在魏冉和範睢的爭權過程中,白起無疑是站在魏冉一方的。在魏冉失勢後,白起不免受到打壓,而秦昭襄王奪權後為了鞏固權力,自然也要提拔其他可用之人,白起受到冷落便也屬正常了。

    外因:防範六國合縱

    秦昭襄王時期,雖然秦國國力已然遠超六國,但六國合縱的實力仍然不容小覷。在秦趙雙方陷入對峙,趙孝成王意圖與秦國議和時,趙臣虞卿就說道“王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內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從,且必恐。如此,則媾乃可為也。”意思是讓趙孝成王派人聯絡魏楚兩國,使秦國畏懼趙、魏、楚合縱,從而迫使秦國議和。

    由此可見,在秦軍主力投入長平戰場的情況下,秦國還是比較擔心魏楚兩國趁機偷襲秦國的。因此,秦昭襄王留下白起也是為了防備兩國偷襲,不至於使秦國陷入腹背受敵之境。當時,魏楚兩國在白起的多次攻擊下多次大敗,對於白起自然極為畏懼,有白起在秦國坐鎮,可極大威懾兩國。

    而趙孝成王在派鄭朱到秦國議和後,秦國對外做出了秦趙雙方正在積極議和的假象,使六國認為秦趙雙方已然議和,使趙國徹底陷入了“五國不幫”的境地。在徹底斷絕六國合縱的可能性後,秦國這才更換了前軍主將,派白起赴長平戰場。

    王齕能力並不差

    白起雖是當世名將,但除白起之外,秦國並非沒有其他名將,只是被白起的光芒掩蓋了而已。當時秦昭襄王已經開始有意打壓宣太后、魏冉一派,大力提拔新官員和將領,王齕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提拔起來的後起之秀,在長平之戰爆發之時,便已經做到了左庶長的高位。

    王齕的能力其實並不弱,長平之戰中,王齕先是率軍和趙軍正面交戰,敗其軍、斬其裨將茄,而在面對廉頗設定的三道防線時,又連破趙軍空倉嶺、丹河兩道防線,一直迫使趙軍撤退至百里石長城一線,這才進入對峙。

    而縱觀王齕獨自率軍作戰的戰爭中,除毫無勝算的邯鄲之戰輸了,其他戰爭全部取勝。而即使邯鄲之戰秦軍戰敗,王齕仍然在收攏敗軍回撤的途中,突然率軍反擊追擊的三晉軍隊,取得了“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的戰績,並攻陷新中(安陽)。

    更重要的是,即使邯鄲戰敗之後,王齕仍然沒有受什麼影響,繼續掌兵,可見昭襄王對其之信任和重用。

  • 6 # 漩渦鳴人yy

    白起最巔峰的時候,他的封號是武安君,君的意思就是王的意思,當時秦國跟齊國並稱為帝,後來由於諸侯的壓力,齊國和秦國各自將自己的帝號給撤除了,等於就是說秦國的國君,他的稱號仍然是王,也就是說,秦王給白起的最高的榮譽就是讓他跟自己平起平坐。

    並且秦國已經預示到了趙國江和秦國最終有一戰。這個時候秦國要集結多少兵力呢?軍隊人數肯定少不了,但是軍隊不會憑空變出來的,這個時候其他的戰線仍然還是需要防備的,比如說楚國,比如說餵過,比如說南韓這幾個國家跟秦國都有著血海深仇,如果這個時候這幾個國家聯合起來揍你,那你怎麼辦?

    有沒有一種辦法,既省力又能夠有效地破十幾個國家不敢對秦國用兵啊,很簡單,全國就有這樣的一個實施核武器,這就是白起,白起把南韓,魏國,楚國給輪番揍了,一個遍以後,這幾個國家主要的戰鬥力全部被白起殺得一乾二淨,不說其他的,光把白起放在武關那裡站一天楚國就不敢進攻武關一條。

    與此同時,在這之前武安君白起經率領大軍在南韓作戰將近一年的時間了。雖然說秦王對於白起是信任的,但是一個將軍帶領重兵在外,心裡肯定有點感覺不放心,這個時候照顧一下將軍的情緒,把他趕緊換回來,或者是讓這個將軍回來接受一下自己考驗這個人擁兵在外這麼久,是否起了異心,其他的人我不管啊,其他的人均工資格都達不到白起那個程度,但是白起這個人恰恰是有這個威望和能力能夠反抗我秦王的人。

    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這個時候秦國的國內四貴,已經落敗,秦昭襄王這個時候可以說真正的能夠掌握了秦國的權力,對於秦昭襄王來講。原先白起就是屬於四貴那一夥的,而且你現在擁兵在外,軍功比我還大,功勞比我還大,能力比我還強,我怎麼看待你?我總不可能把這剛剛到手的權利,我手都我還沒捂熱乎呢,你再搶出去?

    所以說,這個麼巨大的一個功勞絕對不能讓給你,即便我這裡攻擊在困難一點兒,死的人多一點兒,我也不會讓給,你趕緊回來,我秦國需要你去震懾其他的國家。

  • 7 # 使用者94738516596

    長平之戰的起因就是因為公元前262年,秦國派白起佔領了南韓的野王,使南韓的上黨和南韓本土徹底失去了聯絡,這個時候上黨就成了南韓的飛地,此時的南韓也是想棄車保帥,不得不放棄上黨,於是將上黨割讓給秦國,但是上黨的軍民不幹了,想要歸趙,趙國自然也就答應接手上黨了,於是在公元前260年,秦國派王齕為主將,開始佔領上黨,進攻趙國。那麼這時候白起為什麼不上呢?

    很多人覺得秦國一開始不想用白起,覺得是大材小用了,其實不然,當時秦趙兩國誰也不敢惹誰,因為當時誰都知道秦趙太過強大了,秦國自然也不會輕敵的。其實王齕的戰績也是很了不起的,不然也不會讓王齕領軍了。

    此時的白起當然比王齕還是要強大太多了,但是就是因為白起太強大了,太厲害了,秦國也是不敢讓白起去領軍,此時的天下誰也把握能夠滅掉所有的國家,秦國也是一樣,而且秦國一開始就知道長平之戰將會是決定以後天下的走勢,所以秦國也是舉全國之力,唯獨就是不讓白起上,因為這時候的秦國國內空虛,把大軍都派上了長平,這時候的楚魏韓這些又是不出兵,在座山觀虎鬥,對秦國也是虎視眈眈的。而白起在國內的話,就是對這些國家最好的震懾,要知道,魏,韓,楚這些國家都是被白起打的不能自理了。

    而且一開始就派白起去的話,其實比王齕也不會好到那裡去,廉頗善守,白起去了也是一樣,所以等到趙國換了趙括之後,才把白起換上的,而這時候,秦國對外也是一直堅稱是王齕為主將的,一直沒有提到白起。也是為了麻痺趙國。

    還有一個很重要而原因,白起一直是不支援攻打趙國的,在閼與之戰的時候白起就是不主張攻打趙國的,結果閼與之戰秦國也是大敗。其實南韓對於秦國的重要性比趙國重要的多,所以白起也是一直主張先打南韓,白起打南韓也是一點沒有心軟。白起既然不支援和趙國開仗,那麼自然也不會派白去去了,後來王齕攻不下來,沒辦法了才把白起換上。

  • 8 # 斗柄東指

    這是秦國一種策略,主要是為了麻痺趙國君臣。要知道對於趙國來說只有白起才是勁敵,而大家一致認為王和廉頗壓根不是一個檔次的對手。

    戰國四大戰神同時期趙國有倆。

    初一交手,廉頗看似落敗,但在雙方的實力懸殊面前,廉頗的戰術是正確的。即使換了另一個戰神李牧也同樣會和廉頗一樣的戰術。

    在廉頗眼裡,他能夠以弱勝強,沒問題,在白起眼裡,只有廉頗和李牧才是對手。

    最後的轉變實際上不是直接戰爭,而是秦國透過外交和離間解決了趙國的用人問題,同時也挑戰並離間了趙國的君臣關係。

    有點像田忌賽馬,首先王對廉/第二對第一,然後透過外交手段形成另一個格局,就是趙國以為秦國軍事沒啥變化,他們就用趙括替代廉頗,希望速戰速決,因為再耗下去國家就會垮的,沒糧食了。

    而實際上最終形成的格局卻是趙國換了個第三,秦國換上個第一。然後秦國又發動河東地區的後勤優勢,15歲以上的加爵一級,大家都上……

  • 9 # 以史說史

    你好,這很好理解,我認為秦始皇用更為年輕的王齕而不用白起是因為怕白起的功勞過大,功高震主,對自己不利,後來王齕對趙作戰遲遲拿不下來不得不換能力更大的白起。

    王齕是歷經三代秦王的秦國將領,所以他的資歷很老。但是要說軍事才能得話,他還是比不過具有很高軍事才能得白起。

    白起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他是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他一生經歷參與過大大小小共70場戰爭,無一敗績,被後人評為戰神一樣的人物。他一生因戰爭而殺害的人近百萬,僅“長平之戰”一戰就坑殺趙軍40餘萬人,這種手段太過殘忍,令人恐懼。這也是後人對他“殺神”稱號的由來。

    長平之戰的初期,秦始皇派大將王齕領兵60萬攻打趙國。由於趙國著名的將領廉頗的守城不出,秦軍攻打多次無果,於是就用離間計讓趙國把廉頗換下,換上紙上談兵的趙括。而同時秦軍這邊偷偷的也換上了白起為主將,這樣最終秦軍大敗趙軍,趙軍40萬被坑殺,這就是長平之戰的簡要過程。那麼為什麼開始不用白起呢?

    我覺得秦始皇不用白起,是怕白起的功勞太大,功高震主這是歷代皇帝最為忌諱的。幾十萬大軍都讓白起帶領如果他要謀反那是輕而易舉的事,因為秦國的兵力就那幾十萬,自己身邊已經沒多少兵了。只不過趙國的將領是廉頗,這位同樣是戰國四將之一的將領也不是吃素的,再加上王齕也太不給力,久攻不下,只能用白起了。作為秦國獨一無二的國之戰將,實力非凡最終打敗了趙國,這也是秦始皇不得不用白起的原因。

  • 10 # 謝金澎

    常平之戰,整個過程的實際指揮者,一直就是白起。

    包括戰略戰術的制定,戰爭過程的把握。要知道大秦軍隊崛起的過程,白起是見證者和參與者,大秦那些驕傲的將軍們都是在白起的麾下成長起來的。

    常平戰前,白起一直是上將軍,任秦國左庶長,也就是秦王之下秦國軍事最高領導人。這樣的大戰怎麼可能沒有他的參與?

    之所以初戰時沒有用他而是任用年輕將領王齕,既是因為他的身體原因也是一種戰略安排,大戰之初,白起有病在身,而且那個時候誰也沒有預料到雙方會用添油戰術逐步將兩個國家的主力全部集中到上黨地區,對峙三年之久。

    原本以為就是爭奪上黨的區域性爭奪戰,最後變成了賭國運的生死大戰。

    無論是秦國還是白起,都希望透過一些區域性的戰爭鍛鍊一批年輕將領,確保秦軍後繼有人,所以開頭就用王齕去試水。

    到了後來,秦相范雎的外交欺騙和離間計成功後,趙國開始調整將領,把主張堅守對峙的廉頗老將軍調回,派年輕氣盛的趙括為前鋒主帥的時候,秦國知道機會來了。但是白起都還是到最後關頭兩軍刀頭見紅才露面的。實際是他一直在秘密佈局,白起的雪藏和後面的裝病都是秦國戰略欺騙的一部分。

    趙國收到的情報是白起病重三年,早已離開軍隊,很可能都死了,王齕又是名不見經傳的指揮官,以為有機可乘,才匆忙換將發動攻擊。他們要知道戰神白起一直在幕後盯著戰場變局、算計著他們,給他十個膽也不敢輕易主動出擊,最大可能就是繼續廉頗的堅守不出戰略。

    當然,三年的僵持和耐心比拼,最後還是老謀深算的白起贏了,而且贏得特別徹底,趙國辛辛苦苦數十年,一夜回到瞭解放前。從此國勢頹喪,退出爭霸天下的序列。

  • 11 # 客俠島的導遊

    你這問題就有錯誤,伐韓是長平之戰的開始。昭襄王使王齕伐韓,南韓不敵,獻上黨於趙(幾經周折)趙王令廉頗防守上黨,秦趙決戰上黨,廉頗不敵王齕,王齕殺廉頗裨將,拔兩營,廉頗退守長平。一開始沒用白起,因為對手不是趙國,只是倒數第二的南韓(個人以為,第一是燕),王齕有足夠的能力拿下,而之後換白起,秦國也是密換,兵法的虛實。白起在那時已經名氣很大,在秦國地位顯赫,一般不出手。王齕,事實也證明他有足夠的能力,上黨地勢平緩,不利防守,當時可以說是秦趙的正面交鋒,趙王給了廉頗多於秦的兵力,在這種情況下,王齕能擊敗廉頗,可以肯定他的實力。(題外,個人感覺廉頗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名將,不是因為能打,而是善於判斷形式,依據戰況做出決策,很厲害。像對待兵力少於自己的秦軍,選擇防守,而面對遠遠多餘自己的燕軍,能果斷進攻)

  • 12 # 葡萄酒—雪莉酒總代

    主晦佞權實身危,

    猶不棄,武侯志,匡扶漢室殺漢賊。

    舉世多良將,知兵非好戰,

    最惜姜伯約,非時也。

    危若累卵必殺局,

    峙人屠,滅半秦,致起匿名非人傑?

    紙上談兵辜!無糧不出擊?!

    惟憾馬服子,絕對爺!

    單說趙括,擔國難,無懼生死,總攬無糧之兵而不亂!!!如沒身先士卒,遇冷箭而亡豈止滅白起半數兵力,或許今天你我歷史全然不同!!!那些大言不慚紙上談兵者,何人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港歷史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