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y弟弟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發育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原是洩水不暢的窪地,後瀦水成許多小湖。在中國秦漢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其中以洪澤湖最大,面積2069平方公里,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澤湖古稱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煬帝下江南,其時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難。當龍舟經過破釜塘時,突然天降大雨,水漲船高,舟行順暢。煬帝大喜,自以為洪福齊天,恩澤浩蕩,於是便把破釜塘改名為洪澤浦。唐代開始名洪澤湖。  洪澤湖的整個形狀很像一隻昂首展翅欲飛的天鵝。由於洪澤湖發育在沖積平原的窪地上,故湖底淺平,岸坡低緩,湖底高出東部蘇北平原4-8米,成為一個"懸湖"。在治淮以前,洪澤湖汪洋一片,既無固定湖岸,又無一定形狀。參照對淮河的治理,對洪澤湖也進行了整治。現在湖區的東部大堤寬50米,全長67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岩的條石砌成。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亙在湖邊的水上長城。這條長堤不僅保護著下游地區的萬頃良田和千百座村鎮,而且攔蓄的豐富水源為航運、發電、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注洪澤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蘇北灌溉總渠是洪澤湖分洩入長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洪澤湖水生資源豐富,湖內有魚類近百種,以鯉、鯽、鱅、青、草、鰱等為主;洪澤湖的螃蟹也是遠近馳名的。此外,洪澤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蘆葦幾乎遍佈全湖,繁茂處連船隻也難以航行。蓮藕、芡實、菱角在歷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雞頭、菱角半年糧"的說法。  洪澤湖景觀  洪澤湖大堤  澤湖大堤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由廣陵太守陳登主持建築,初為30裡,始稱“高家堰”。明永樂年間,督運陳宣在武墩至周橋之間興工修堤,明萬曆年間,河漕潘季馴將大堤延築至蔣壩,洪澤湖大堤基本開成。大堤初為土堤,後改做磚磚堤、石堤。石堤從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始建,前後經歷明清兩個朝代共171年才算基本告成。石堤採用樁基技術。條石聯結,鐵鍋咬銜的抗浪方法,按照波浪自然流向的破浪防浪原理,築成百餘彎道蜿蜒曲折的長堤。同時在堤線上建“仁、義、禮、智、信”五個減水壩以洩洪水。  石堤全長百餘里, 雄偉壯觀,猶如“水上長城”。然而幾百年來,每逢汛期,由於上游來水與下洲洩洪能力懸差很大,故大堤屢遭潰決,給下洲造成毀滅性災害。1950年,毛澤東同志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 經過40多年的努力,興修了一系列大中型水工建築以及洩洪, 灌溉等工程,如三河閘、二河閘、高良澗進水閘、水電站、複線船閘等。1966年冬又拆除原石工程,在迎湖面加築了寬50公尺,高14.5公尺的防浪林臺,用老堤條石徹築護坡,植樹40多萬株,堤腳改為石砌坦坡,上沿堤頂又徹一道石壁。為保大堤萬無一失,1976年冬至1978年春,又在東側堤加築寬26米,高13.4米的二級堤臺,還填平周橋、高良澗兩處的深塘,如今大堤真正成為“固若金湯”的“水上長城”。  從縣城至蔣壩的五十里長堤沿線,有眾多的名勝古蹟,如高良澗青龍庵,船塢出口處的大墩島有三國時的大將鄧艾飲馬池遺址,再向前有九龍灣,周橋大塘,乾隆御碑,滾水壩(即仁、義、禮、智、信五壩),黃罡寺 (順治年間進士,詩壇神韻派之宗王漁洋曾來此,見寺內桂花盛開,香氣滿院,欲效蘭亭之雅集 ,遂邀湖濱七詩人來寺聯唱桂花詩) ,三河閘等。如今洪澤湖大堤東西兩側遍植樹木,藉以遊移欲飛的一條巨龍,人行其中,倍覺"浩渺雲煙籠細浪,空濛雨色入重淵"。  鎮水鐵牛  清康熙年間,洪澤湖大堤建成時,曾鑄九牛二虎一隻雞用 以鎮水。如今虎、雞已無蹤影,鐵牛依然“健在”,可惜僅存五條。其中兩條在蔣壩三河閘管理處,倆條在公園和高良澗進水閘,一條在淮陰高埝。鐵牛系生鐵鑄成,除牛角均已殘缺以及部分銘文鏽蝕外,餘則儲存較為完好。鐵牛身長1.70米,寬0.57米,高0.68米,有厚0.07米的一塊鐵板與牛身鑄為一體,共重約2250公斤。牛身肩肋處鑄有陽文楷書銘文,銘文曰:“惟金克木蛟龍藏,惟土製水龜蛇降,鑄犀作鎮奠淮揚,永除錯墊報吾皇”。從銘文得知,鐵牛是用來鎮水的。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洪澤湖大堤多次潰決,僅從公元1575年--1855年280年間,就決口140餘次。當時清王朝除廣集民工修築外,決定鑄造鐵牛,以期鎮水,去除洪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大司馬張遂寧等於端陽節午時在高良澗開始鑄造,原計劃9條,後材料有餘,遂鑄成16條,鑄成後的鐵牛分置在洪澤湖大堤各險工要段。  龜山  龜山,又名下龜山。位於淮河之濱,三面石壁臨湖,一面與陸地相連,形如一隻巨龜,匐伏在淮河出口入湖處,是淮運分流的天然魚嘴。距洪澤縣城西南約80華里。相傳大禹治水,三至桐柏,獲淮渦水神巫支祁,並將其鎖於龜山之足,淮水始安。有名的支祁井就在這裡,百姓又稱為"水母井"。漢晉時,龜山曾為縣治, 由於它臨於 天險淮水,歷史多為用兵之地。故龜山又稱"軍山"。唐宋時龜山有靈慧塔,山麓廟宇連綿,殿閣雄偉,有淮瀆神象、大鐵佛、五百鎏金鐵羅漢等。可惜毀於戰火。龜山孤峰峙立,磔主中流,登山縱目,千里長淮,八方煙雨,盡收眼底。古代名人多來此遊覽吟詠。宋米芾有“龜山寺晚鐘”詩句:“危峰高聳接雲樓,落霞映照夕陽村”,別具一番新意。宋代高麗使臣樸寅亮曾到龜山一遊,並作《過龜山》詩一首。詩曰:“巖巖峻石疊成山,下著珠一水環。塔影倒垂淮浪底,鐘聲遙落碧雲間。門前客棹洪濤急,竹裡僧棋白日閒。一幸勝遊堪惜景,故留詩句約重還。”由此可見當年龜山的繁盛情景。  龜山現有碑刻兩塊:一塊是明代嘉靖年間的重修淮瀆廟大禹治水獲水神巫支祁及泗州籌建淮瀆廟的情況。另一塊是清代“移建安淮寺碑”,隸書,為清代著名書法家揚州阮元撰書,內容主要敘述黃河奪淮之患與老子山船塢等水利工程之事。  明祖陵  明祖陵坐落在洪澤湖西畔的淮河入湖處。泗州城被湖水淹沒時,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沒於湖水之中。本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保護明祖陵,築堤3000米,把陵墓從湖水中隔出,沉沒湖中300餘載的文物瑰寶重見天日,成為一處遊覽勝地。  明祖陵,被稱為“明代第一陵”。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追尊其高祖朱百六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為恆皇帝,祖父朱初一為裕皇帝,並於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至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祖陵全部建成。祖陵原有殿庶、金門、玉橋、廚庫、井亭、宰牲所、拜齋、宿直房、鋪舍、碑亭、儀從等,栽植柏樹萬株,神道全長250多米,兩側立望柱二對,石像十九對,並有祭田149頃,規模宏大,氣勢不凡。  現在,遊人一到明祖陵,首先看到的就是二十一對龐大石刻,雄踞在長長的神道兩側,有關專家認為,這些石刻是明代陵墓石刻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由於它們長期淹沒水底,較少損壞,石刻細部一如當年清晰、細膩。文臣四對,身著蟒袍,腰束玉帶,手叩胸前,溫文馴良;武官二對,頂胄貫甲,手按寶劍,雙目圓睜,威風凜凜。其餘獅子、麒麟、角端、馬等均造型生動優美,雕刻精細,線條流暢柔和。如麒麟身上的雲紋、拂起的手發和披伏的鱗甲;獅子滿頭漩渦狀的捲毛、頸帶上迎風飄起的紅纓;石馬頸上絲絲可數的細鬃、身上依稀可辨的汗滴和馬鞍上的龍鳳花紋等,都是精美絕倫的石雕藝術精品。從石刻群往北,是欞星門遺址和正殿遺址。正殿遺址處有石礎子28個,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規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處稱玄宮,現在可見有磚砌拱頂建築物三穴,正面有高2米、寬1.2米的石門三座,至今未開掘。明祖陵作為洪澤湖遊覽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以它的獨特風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  洪澤湖傳說  九牛二虎一隻雞  人們常用“九牛二虎”來喻力大,清朝政府在加固洪澤湖大堤時,便鑄造了“九牛二虎一隻雞”,放在大堤水勢要衝,以祈鎮水。  據說鐵牛當初鑄造之時,肚內本是金心銀膽,夜間還常常跑到田裡偷吃老百姓的莊稼,當人們出來打時,一棍打了它的雙角。此後又不知道哪個貪財之徒,偷摘了鐵牛的金心銀膽,遂使鐵牛不能行動,就失去了鎮水的作用。現存的鐵牛大小如真牛,均作昂首屈膝狀,似哞哞欲叫,憨態可掬,橫臥在厚約10釐米的聯體鐵座上,鑄工精細,造型生動,重約2500公斤。鐵牛肩胛上刻有楷書陽文:“維金克木蛟龍藏,維土製水龜蛇降,鑄犀著證奠淮揚,永除錯墊報吾皇。康熙辛已午日鑄。”  滄海桑田,“九牛二虎一隻雞”也已雞飛虎跑,只剩下五頭鐵牛零落在堤上沐風淋雨了。今天,這鐵牛則成了最受人們青睞的洪澤湖一景。  劉基造堤  劉基幫助朱元璋消滅元朝,建立了大明朝,國泰民安,但水災很重,洪水時常淹沒莊稼,朱皇帝下旨要劉基興修水利。  劉基接旨後,就到洪澤湖一帶,從老子山到清江,一路勘察地形。經他察看所知,這一帶地形高窪不平,所建堆堰沒有按水平去修建,所以上水頭一來水,下水頭就決口。  劉基找到決口的原因,他向老百姓收買了很多米糠,運到上游,在老子山處放下水。他把米糧慢慢地撒在水面上,讓米糧在河兩邊所貼在位置,找到了水平線,再根據米糧的位置向上建堆埝,這就是現在的彎彎曲曲的洪澤湖大堤。  劉基用這種方法建堆堰以後,就再沒有倒口子,直到現在堆堰還是好好的,人們都把這條堅實牢固、水衝不跨的大堤叫“鋼堆”。  綵船帶姑娘  “嫁出門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可大年初一剛過,洪澤湖區漁民便會把船裝扮得花枝招展的,把姑娘帶回家中,共話家常,盛情款待。  本世紀初, 淮河流域飄來無數漁人, 散居在洪澤湖沿岸。那年二月二,一位漁人駕著花船開進洪澤湖上的小龜灘,將自家的閨女接到船上,一路歡笑朝淮河上游開去,帶回孃家,十分風光。當地漁人感到好奇,那女人說:“這是俺家習俗唄。”說罷,女人津津有味道上一段歌謠:孃家綵船帶姑娘,婆家送去賢惠娘;迎來送往話心腸,雙親雙家誇紅娘。從此綵船帶姑娘的習俗,就像一出別具風情的小戲,在洪澤湖地區,一年又一年演了下來。  乾隆皇帝找父親  乾隆母親進宮後,其父到今洪澤縣龜山做和尚。乾隆下江南經過龜山,賜每個和尚一件袈裟,個個跪下謝恩,唯有一個不下跪,自稱“八×和尚”不拜主,乾隆回京聽太后解釋後,方知“八×”即“父”字,父不拜兒。乾隆二次到龜山時,其父已走了。無法,後來下旨在龜山大修廟宇,並將廟的正門叫“午朝門”,因為皇帝來過這裡。  老子與老子山  傳說老子是彭祖的後代,生於淮水之濱。他的母親因吃了水中漂來的一隻李子而懷胎,孕育八十一年,生下一子白髮蒼蒼,故取名李老子。還因耳上有三個漏,又名老聃,道號猶龍。周王朝為了開發西域,宣揚周禮,派老子西方遊說,漫遊中他因吃了西王母的仙草而修煉成仙。一天他騎著青牛從天廷飄落到海中一塊礁石上,後海水退了,這礁石成了一座小山。他在這裡修道煉丹為漁民治病,人們尊稱他為太上老君,並把這座山叫老子山。  老子山,位於洪澤湖南岸,為淮河入湖口岸,三面環水,一山分南北中連線貫通,以秀麗的湖光山色而聞名遐而。老子山自古商業興盛,文化發達,南北商賈常雲集於此。此山名勝古蹟甚多,有老子煉丹臺、青牛跡(老子坐騎青牛蹄印)、鳳凰墩、釣魚臺、法花寺、猶龍書院等十景,可惜都毀於戰亂,現僅存 仙人洞、鳳凰墩遺蹟。老子山境內有大小灘頭數十處,連同水面30餘萬畝,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湖中盛產多種淡水魚、蝦、蟹、鱉、河蚌以及菱、藕、蓮子、欠實、蘆葦、菱草等。鎮西南湖面有近萬畝的連片荷花塘,荷花塘盛開時,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實為湖上絕景佳處,有《老子山記》為證。  洪澤湖裡的魚為什麼鮮美  孫悟空大鬧天宮後,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李老君無法,只得避開孫悟空,架起雲頭直往西去,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煉丹。老君站在雲頭看到下面有一座青山,山腳下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草。老君降落到地上一看,正是洪澤湖南岸的老山,正好又有一個山洞。李老君就在這老山採藥草煉丹丸,孫悟空急得到處找李老君要仙丹,就是找不到。後來他架起雲頭直往西下,一看到洪澤湖南岸有一座大山,他就降落下來,在山南坡看到一個仙人洞,就進去了。到裡面一看李老君正在忙著煉神丹。李老君看到孫悟空,連忙把神丸裝到葫蘆裡,架起雲頭就往天上跑去。孫悟空緊緊追上,伸手就來搶葫蘆。眼看仙丹就要被孫悟空奪走,李老君一氣之下舉起大鐵棒打破葫蘆。孫悟空連抓帶搶得到幾粒神丹,其餘的仙丹都落到洪澤湖裡去了。魚、蝦、蟹都爭著來吃仙丹。從那以後,洪澤湖裡的魚類,肉鮮味美,可口好吃,直到現在仍然遠近聞名。  漁民刷鍋不下水  從前,洪澤湖有家漁民老夫婦,很窮,只有一條破划子和一隻破鍋。一天,老兩口過洪澤湖,想到集市上買點口糧,再買口小鍋。小船靠岸到集市上買東西時,但見店裡和雜貨攤的人都不答話。老頭很生氣,眼看天已傍晚,一急之下,便到糧行裡抓了一把小穀米,又在雜貨店裡拿了一口小鍋,轉身就往船上走,賣東西的人並不追趕向他要錢,漁夫很是奇怪。上船以後,只見四周茫茫一片全是水。老兩口這才明白這是泗州城。第二天早晨,漁夫發現帶回來的小穀米變成了鮮魚。老倆口喜出望外隨即將魚抬到市上賣了,又買回此米,高高興興回到船上準備燒飯後,揭開鍋蓋一看,鍋裡飯菜都有,老倆口靠這口鍋生活好長時間。  一天,老漁婦將鍋放到水裡想刷個乾淨,可是,鍋一入水就不見了。因此,洪澤湖的漁民刷鍋不再把鍋放到湖裡刷了。這種風俗習慣流傳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仿寫:愛是一片灑落在旱地上的霖,使心靈枯萎的人嚐到情感的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