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拿,把;依然,順,按照;因為;在,於(指時日);目的在於;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同“已”,已經;太,甚;及,連及。
例如:
1、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2、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3、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4、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5、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6、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7、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8、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9、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10、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11、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12、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13、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14、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15、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16、通“已”。已經。停止。《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17、只是。《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還可以與“所”搭配形成所以固定搭配,可譯為:原因,情由;用以,用來;表因果關係;可以;所作,所為。
用,拿,把;依然,順,按照;因為;在,於(指時日);目的在於;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同“已”,已經;太,甚;及,連及。
例如:
1、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2、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3、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4、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5、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6、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7、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8、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9、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10、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11、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12、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13、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14、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15、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16、通“已”。已經。停止。《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17、只是。《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還可以與“所”搭配形成所以固定搭配,可譯為:原因,情由;用以,用來;表因果關係;可以;所作,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