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29749119205

    秦孝公欲傳位於衛鞅,史料見《戰國策秦策一》:

    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 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 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幾乎在同一時期,還有魏惠王欲傳位於惠子,見《呂氏春秋•審應覽•不屈》:

    魏惠王謂惠子曰:“上世之有國,必賢者也。今寡人實不若先生,願得傳國。”惠子辭。王又固請曰:“寡人莫有之國於此者也,而傳之賢者,民之貪爭之心止矣。欲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惠子曰:“若王之言,則施不可而聽矣。王固萬乘之主也,以國與人猶尚可。今施,布衣也,可以有萬乘之國而辭之,此其止貪爭之心愈甚也。”惠王謂惠子曰:古之有國者,必賢者也。夫受而賢者,舜也,是欲惠子之為舜也;夫辭而賢者,許由也,是惠子欲為許由也;傳而賢者,堯也,是惠王欲為堯也。堯、舜、許由之作,非獨傳舜而由辭也,他行稱此。今無其他,而欲為堯、舜、許由,故惠王布冠而拘於鄄,齊威王幾弗受;惠子易衣變冠,乘輿而走,幾不出乎魏境。凡自行不可以幸為,必誠。

    再稍晚一點,就有齊宣王時期著名的燕王噲傳位子之之事情了。

    這三事時間接近,並出現在不同文獻中。

    我個人認為:在戰國中期,君王欲讓位與大臣的舉動應該有很大的可能性,甚至是一種時尚的做法。

    至於動機是試探,還是表示信任,還是像燕王噲那麼真心實意一根筋,就不得而知了。

    個人惡意揣測下:

    秦孝公欲傳位商鞅,和公叔痤推薦商鞅又請殺商鞅又勸商鞅離開魏國的動機是一樣的。他知道太子繼位後,太子、公子虔和公孫賈等將會清算商鞅,商鞅必死無疑。秦孝公此舉讓自己仁至義盡,無愧於心,他也預測商鞅不敢接。不過秦孝公在臨死之前沒給商鞅安排後路,真心有點……

    魏惠王欲傳位惠施,作秀成分就大了,這是為了利用惠施的外交才能,向其表示誠意。他怎麼可能讓位給一外來者?惠子先提出“折節變服朝齊”的徐州相王之計,令齊楚爆發了徐州之戰;後面提出“以齊、荊偃兵”,保住了魏國社稷。

    燕王噲嘛,那可是真心真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籃集訓期間周琦曬垃圾食品,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