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非子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嬴姓,趙氏 ,名非子,號秦嬴,伯益之後,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開國君主,約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繼任君位。
2、秦侯
秦侯,嬴姓趙氏,其名失傳,秦非子之子,秦國第二位國君,前857年―前848年在位。
3、秦公伯
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西周時期秦國君主。秦侯之子。僅在位三年,史書上很少關於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與秦非子之後,其子為秦仲。
4、秦仲
秦仲(前845年—前822),嬴姓,趙氏,名不詳,秦公伯之子,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令其率軍進攻西戎。公元前822年,秦仲在與西戎交戰中,戰敗陣亡。秦仲死後,由其長子秦莊公即位。
5、秦莊公
秦莊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嬴姓,趙氏,名其(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雖為嬴姓,卻不叫嬴其),秦仲長子,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殺,太子其即位,是為秦莊公。
6、秦襄公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嬴姓,趙氏,名開,秦莊公次子,是春秋時期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公元前778年,秦莊公去世,秦襄公即位。當時秦國力弱,狄戎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將其妹繆嬴嫁給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今陝西隴縣),向東進逼。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襲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後,周平王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基礎。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於故地西垂(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 ,其子秦文公繼位。
7、秦文公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嬴姓,趙氏,名不詳,秦襄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
秦文公在位時期,設史官以紀事;擊敗西戎,收編周朝遺民,擴地至岐(今陝西省寶雞市東)以西;制定罪誅三族的刑法。當時秦人已完全定居、從事農業。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諡號文公,葬於西山(在今陝西省寶雞市)。秦文公死後,其孫秦寧公(秦憲公)繼位。
8、秦靖公
秦靖公(?―公元前718年),又稱秦靜公,《史記·秦本紀》作秦竫公,嬴姓秦氏,名已失傳。春秋時期秦國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繼位便去世。
9、秦憲公
秦憲公(公元前724年—公元前704年),《史記·秦本紀》誤作秦寧公,嬴姓,趙氏,名立,秦文公之孫,秦靜公(一作秦竫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在位。
秦憲公因其父秦靜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為繼承人。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憲公繼位,居於西新邑,後遷居平陽。公元前713年,派兵奪取亳戎(西戎一支)的蕩社(一作湯杜)。公元前708年,俘虜芮國國君芮伯萬。
公元前704年,派兵消滅西戎小國蕩氏。同年,秦憲公去世,終年二十一歲,葬於西山大麓(今陝西省寶雞市北陵園)。
10、秦出子
秦出子(前708年―前698年),嬴姓,秦氏。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憲公的幼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共在位6年。
11、秦德公
秦德公(前710年-前676年),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憲公次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在位2年。
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於平陽(今陝西省岐山縣西南),未能繼位,其弟秦德公繼位。
前677年,秦德公將秦國首都遷至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並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適宜。占卜的結果是:後代子孫將在黃河邊飲馬。
同年,梁、芮兩國國君前來朝見。前676年,初次設立伏祭,在城邑四門殺狗祭祀,祛除傳播疾病的暑氣。
秦德公有三個兒子,長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於陽,長子秦宣公繼位。
12、秦宣公
秦宣公(?—前664年),秦國國君,秦德公之長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長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於平陽墓區(陝西省寶雞縣東陽平鎮)。有子九人,未立,傳位於其弟秦成公。
13、秦成公
秦成公(?―前660年),嬴姓,名載。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前663年― 前660年在位,《史記》載成公元年,梁、芮國兩個西周舊國的王來朝見。在位三年而卒。有子七人,皆未立,其弟任好繼位,是為秦穆公。
14、秦穆公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還是繆氏先祖。被史家之絕唱—《史記》認定其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為良將;還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
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後分別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
15、秦康公
秦康公(?-前609年),名罃,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穆公之子,母穆姬是晉文公的姐妹。秦康公在位期間,秦國與晉國多次發生戰爭,而秦國也從秦穆公時期的西戎霸主逐漸走向衰落。
秦康公送晉公子重耳回國,送到渭陽,作詩:“我送舅氏,曰到渭陽”,後人以渭陽喻甥舅關係。
16、秦共公
秦共公(?—前605年),華夏族,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貑,《左傳》名稻,秦康公之子,前608年即位,在位四年(《史記》誤作五年),前605年卒。《呂氏春秋》中所謂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16、秦桓公
秦桓公(?—-公元前577年),漢族,嬴姓,名榮,秦共公之子。據《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魏武子魏犨有一嬖妾無子,武子剛病時,命其子魏顆將嬖妾嫁之。武子病危時又命魏顆將嬖妾殉葬。
武子死後,魏顆嫁掉嬖妾,並說:“這是從父親頭腦清醒時的吩咐。”
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兩軍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惡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交手,突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俘,魏顆大勝。
17、秦景公
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嬴姓,趙氏,秦桓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秦景公治理秦國長達39年,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號大墓公然採用天子葬儀,面積達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陝西鳳翔縣南指揮村被發現,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
18、秦哀公
秦哀公,嬴姓,趙氏,名籍,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景公之子,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前 505年,吳國攻陷楚國國都,申包胥向秦國求救,哀公不理;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動容道:“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 於是發兵救楚,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收兵回國。
19、秦夷公
秦夷公,中國春秋時代秦華人,秦哀公之子,嬴姓,名不詳,被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未及即位就死了。《史記》稱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也就是說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20、秦惠公
秦惠公,秦夷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夷公之子,秦夷公早死,故秦哀公以夷公子惠公繼位。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這個時期,孔子在魯國擔任要職。
21、秦悼公
秦悼公(?-前477年),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惠公之子,在位15年,《史記·秦本紀》和《十二諸侯年表》誤作為14年。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於丘裡景公西。
秦悼公在位期間在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築城,死後其子秦厲共公繼位。
22、秦厲共公
秦厲共公(?—前443年),嬴姓趙氏。名剌,《史記·秦本紀》作秦剌龔公,《史記正義》作秦利龔公,秦悼公之子。前476年-前443年在位。
前476年派兵攻魏城。秦厲共公十年(周貞定王二年,前467年),天空出現哈雷彗星,明亮易見。前461年沿黃河修築防禦濠溝,以兵2萬伐西戎大荔(今陝西大荔朝邑)
23、秦躁公
秦躁公(前499年—前429年),秦厲共公之子。公元前442年即位為秦公,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西戎民族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軍擊退。次年,躁公卒,其弟從晉歸來即位,是為懷公。
24、秦懷公
秦懷公(前499年—前425年),嬴姓,趙氏,名封,秦厲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428年—前425年在位。秦躁公卒,其弟由庶長從晉國迎入,是為懷公。
當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鼂聯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由於昭太子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25、秦靈公
秦靈公(?—前415年),又稱秦肅靈公
嬴姓,趙氏,未知其名,一說名肅。前424年—前415年在位,秦懷公之孫。秦靈公逝世時,嫡子師隰(即其後的秦獻公)年幼,只有五歲。
靈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中國歷史上在黃帝陵對軒轅黃帝的公祭起於春秋時期,秦靈公時代第一次把軒轅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
其後歷朝歷代對黃帝陵的公祭活動,基本上都保持了較高規格。
26、秦簡公
秦簡公(?─前400年),名悼子,在位15年。 秦懷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靈公叔父。公元前414年—前400年在位。前413年,秦簡公出師攻魏,敗於鄭(今陝西華縣西南)。
前409年,簡公令官吏帶劍以防身。這是秦國革新禮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許百姓帶劍。同年,魏伐秦,盡佔河西地,築洛陰、 縣兩城,秦退守洛水(今陝西境內洛水),為加強防禦,保障國內改革,簡公組織軍民在東境修築長城。這是戰國時期最早的長城,又稱秦東長城。
長城南起今陝西華陰縣東南小張村附近,由此趨向東北越過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經大荔、蒲城、白水等縣,北止於白水縣黃龍山南麓。今華陰縣城東、蒲城縣東南,尚有秦長城遺址。
27、秦出公
秦出公(前388年—前385年),戰國初期秦國君主。秦惠公之子。《世本》作秦少主,《呂氏春秋》作秦小主,嬴姓趙氏。在位2年。
史上又名出子,前387年,惠公死,出公即位,時方二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鬱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動政變,殺出子及其母,迎靈公太子公子贏連回國。
自秦厲共公(前477—前443年在位)之後,到秦出公在位時,大臣專權,數易君主,國政不穩,秦國日衰。
28、秦獻公
秦獻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獻公,《越絕書》作秦元王。《史記索隱》記載名師隰,戰國時期秦國君主。
秦靈公之子,在位23年。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回國繼位後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失地的戰爭。
秦獻公的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29、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諡號為孝。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30、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31、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名蕩,秦惠文王之子,又稱為秦武烈王、秦悼武王。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秦武王身高體壯,天生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
32、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秦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 ,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華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
公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秦昭襄王駕崩一年後,東周國也被其孫秦莊襄王消滅),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秦昭襄王五十五年,昭襄王去世,終年有74歲。
33、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嬴姓,趙氏,名柱,亦稱安國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戰國時期秦國君主。正式在位僅3天。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優待宗族親屬,拆除王家園囿。秦孝文王於前250年秦顓頊歷十月行改元繼位之禮,三日後為其父除喪期間去世,葬於壽陵(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其子秦莊襄王繼位。
34、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戰國末期秦國國君。
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後,追封秦莊襄王為太上皇。
35、 秦始皇(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1、秦非子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嬴姓,趙氏 ,名非子,號秦嬴,伯益之後,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開國君主,約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繼任君位。
2、秦侯
秦侯,嬴姓趙氏,其名失傳,秦非子之子,秦國第二位國君,前857年―前848年在位。
3、秦公伯
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西周時期秦國君主。秦侯之子。僅在位三年,史書上很少關於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與秦非子之後,其子為秦仲。
4、秦仲
秦仲(前845年—前822),嬴姓,趙氏,名不詳,秦公伯之子,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令其率軍進攻西戎。公元前822年,秦仲在與西戎交戰中,戰敗陣亡。秦仲死後,由其長子秦莊公即位。
5、秦莊公
秦莊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嬴姓,趙氏,名其(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雖為嬴姓,卻不叫嬴其),秦仲長子,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殺,太子其即位,是為秦莊公。
6、秦襄公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嬴姓,趙氏,名開,秦莊公次子,是春秋時期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公元前778年,秦莊公去世,秦襄公即位。當時秦國力弱,狄戎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將其妹繆嬴嫁給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今陝西隴縣),向東進逼。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襲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後,周平王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基礎。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於故地西垂(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 ,其子秦文公繼位。
7、秦文公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嬴姓,趙氏,名不詳,秦襄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
秦文公在位時期,設史官以紀事;擊敗西戎,收編周朝遺民,擴地至岐(今陝西省寶雞市東)以西;制定罪誅三族的刑法。當時秦人已完全定居、從事農業。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諡號文公,葬於西山(在今陝西省寶雞市)。秦文公死後,其孫秦寧公(秦憲公)繼位。
8、秦靖公
秦靖公(?―公元前718年),又稱秦靜公,《史記·秦本紀》作秦竫公,嬴姓秦氏,名已失傳。春秋時期秦國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繼位便去世。
9、秦憲公
秦憲公(公元前724年—公元前704年),《史記·秦本紀》誤作秦寧公,嬴姓,趙氏,名立,秦文公之孫,秦靜公(一作秦竫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在位。
秦憲公因其父秦靜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為繼承人。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憲公繼位,居於西新邑,後遷居平陽。公元前713年,派兵奪取亳戎(西戎一支)的蕩社(一作湯杜)。公元前708年,俘虜芮國國君芮伯萬。
公元前704年,派兵消滅西戎小國蕩氏。同年,秦憲公去世,終年二十一歲,葬於西山大麓(今陝西省寶雞市北陵園)。
10、秦出子
秦出子(前708年―前698年),嬴姓,秦氏。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憲公的幼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共在位6年。
11、秦德公
秦德公(前710年-前676年),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憲公次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在位2年。
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於平陽(今陝西省岐山縣西南),未能繼位,其弟秦德公繼位。
前677年,秦德公將秦國首都遷至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並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適宜。占卜的結果是:後代子孫將在黃河邊飲馬。
同年,梁、芮兩國國君前來朝見。前676年,初次設立伏祭,在城邑四門殺狗祭祀,祛除傳播疾病的暑氣。
秦德公有三個兒子,長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於陽,長子秦宣公繼位。
12、秦宣公
秦宣公(?—前664年),秦國國君,秦德公之長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長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於平陽墓區(陝西省寶雞縣東陽平鎮)。有子九人,未立,傳位於其弟秦成公。
13、秦成公
秦成公(?―前660年),嬴姓,名載。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前663年― 前660年在位,《史記》載成公元年,梁、芮國兩個西周舊國的王來朝見。在位三年而卒。有子七人,皆未立,其弟任好繼位,是為秦穆公。
14、秦穆公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還是繆氏先祖。被史家之絕唱—《史記》認定其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為良將;還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
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後分別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
15、秦康公
秦康公(?-前609年),名罃,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穆公之子,母穆姬是晉文公的姐妹。秦康公在位期間,秦國與晉國多次發生戰爭,而秦國也從秦穆公時期的西戎霸主逐漸走向衰落。
秦康公送晉公子重耳回國,送到渭陽,作詩:“我送舅氏,曰到渭陽”,後人以渭陽喻甥舅關係。
16、秦共公
秦共公(?—前605年),華夏族,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貑,《左傳》名稻,秦康公之子,前608年即位,在位四年(《史記》誤作五年),前605年卒。《呂氏春秋》中所謂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16、秦桓公
秦桓公(?—-公元前577年),漢族,嬴姓,名榮,秦共公之子。據《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魏武子魏犨有一嬖妾無子,武子剛病時,命其子魏顆將嬖妾嫁之。武子病危時又命魏顆將嬖妾殉葬。
武子死後,魏顆嫁掉嬖妾,並說:“這是從父親頭腦清醒時的吩咐。”
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兩軍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惡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交手,突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俘,魏顆大勝。
17、秦景公
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嬴姓,趙氏,秦桓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秦景公治理秦國長達39年,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號大墓公然採用天子葬儀,面積達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陝西鳳翔縣南指揮村被發現,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
18、秦哀公
秦哀公,嬴姓,趙氏,名籍,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景公之子,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前 505年,吳國攻陷楚國國都,申包胥向秦國求救,哀公不理;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動容道:“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 於是發兵救楚,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收兵回國。
19、秦夷公
秦夷公,中國春秋時代秦華人,秦哀公之子,嬴姓,名不詳,被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未及即位就死了。《史記》稱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也就是說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20、秦惠公
秦惠公,秦夷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秦夷公之子,秦夷公早死,故秦哀公以夷公子惠公繼位。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這個時期,孔子在魯國擔任要職。
21、秦悼公
秦悼公(?-前477年),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惠公之子,在位15年,《史記·秦本紀》和《十二諸侯年表》誤作為14年。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於丘裡景公西。
秦悼公在位期間在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築城,死後其子秦厲共公繼位。
22、秦厲共公
秦厲共公(?—前443年),嬴姓趙氏。名剌,《史記·秦本紀》作秦剌龔公,《史記正義》作秦利龔公,秦悼公之子。前476年-前443年在位。
前476年派兵攻魏城。秦厲共公十年(周貞定王二年,前467年),天空出現哈雷彗星,明亮易見。前461年沿黃河修築防禦濠溝,以兵2萬伐西戎大荔(今陝西大荔朝邑)
23、秦躁公
秦躁公(前499年—前429年),秦厲共公之子。公元前442年即位為秦公,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西戎民族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軍擊退。次年,躁公卒,其弟從晉歸來即位,是為懷公。
24、秦懷公
秦懷公(前499年—前425年),嬴姓,趙氏,名封,秦厲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428年—前425年在位。秦躁公卒,其弟由庶長從晉國迎入,是為懷公。
當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鼂聯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由於昭太子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25、秦靈公
秦靈公(?—前415年),又稱秦肅靈公
嬴姓,趙氏,未知其名,一說名肅。前424年—前415年在位,秦懷公之孫。秦靈公逝世時,嫡子師隰(即其後的秦獻公)年幼,只有五歲。
靈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中國歷史上在黃帝陵對軒轅黃帝的公祭起於春秋時期,秦靈公時代第一次把軒轅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
其後歷朝歷代對黃帝陵的公祭活動,基本上都保持了較高規格。
26、秦簡公
秦簡公(?─前400年),名悼子,在位15年。 秦懷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靈公叔父。公元前414年—前400年在位。前413年,秦簡公出師攻魏,敗於鄭(今陝西華縣西南)。
前409年,簡公令官吏帶劍以防身。這是秦國革新禮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許百姓帶劍。同年,魏伐秦,盡佔河西地,築洛陰、 縣兩城,秦退守洛水(今陝西境內洛水),為加強防禦,保障國內改革,簡公組織軍民在東境修築長城。這是戰國時期最早的長城,又稱秦東長城。
長城南起今陝西華陰縣東南小張村附近,由此趨向東北越過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經大荔、蒲城、白水等縣,北止於白水縣黃龍山南麓。今華陰縣城東、蒲城縣東南,尚有秦長城遺址。
27、秦出公
秦出公(前388年—前385年),戰國初期秦國君主。秦惠公之子。《世本》作秦少主,《呂氏春秋》作秦小主,嬴姓趙氏。在位2年。
史上又名出子,前387年,惠公死,出公即位,時方二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鬱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動政變,殺出子及其母,迎靈公太子公子贏連回國。
自秦厲共公(前477—前443年在位)之後,到秦出公在位時,大臣專權,數易君主,國政不穩,秦國日衰。
28、秦獻公
秦獻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獻公,《越絕書》作秦元王。《史記索隱》記載名師隰,戰國時期秦國君主。
秦靈公之子,在位23年。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回國繼位後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失地的戰爭。
秦獻公的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29、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諡號為孝。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30、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31、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名蕩,秦惠文王之子,又稱為秦武烈王、秦悼武王。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秦武王身高體壯,天生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
32、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秦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 ,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華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
公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秦昭襄王駕崩一年後,東周國也被其孫秦莊襄王消滅),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秦昭襄王五十五年,昭襄王去世,終年有74歲。
33、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嬴姓,趙氏,名柱,亦稱安國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戰國時期秦國君主。正式在位僅3天。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優待宗族親屬,拆除王家園囿。秦孝文王於前250年秦顓頊歷十月行改元繼位之禮,三日後為其父除喪期間去世,葬於壽陵(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其子秦莊襄王繼位。
34、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戰國末期秦國國君。
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後,追封秦莊襄王為太上皇。
35、 秦始皇(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