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笠,用箬竹葉及篾編成的寬邊帽。蓑衣,是勞動者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
出自《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開頭兩句寫垂釣的地方和季節。這首詞透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讚美,表現了作者嚮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全詩如下: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如下: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
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擴充套件資料: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曆七年)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漁父。“箬笠”就是用竹絲和青色箬竹葉編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莖葉或皮製成的雨衣。如果以龍鬚草(蓑草)為原料,它就是綠色的。
“歸”,回家。“不須歸”,是說也不須回家了。作者在詞裡雖然只是概括地敘述了漁夫捕魚的生活,但是,讀者透過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體會到詞的言外之意。從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裡欣賞春天水面的景物,讀者便可以體會到漁夫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
箬笠,用箬竹葉及篾編成的寬邊帽。蓑衣,是勞動者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
出自《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開頭兩句寫垂釣的地方和季節。這首詞透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讚美,表現了作者嚮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全詩如下: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如下: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
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擴充套件資料: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曆七年)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漁父。“箬笠”就是用竹絲和青色箬竹葉編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莖葉或皮製成的雨衣。如果以龍鬚草(蓑草)為原料,它就是綠色的。
“歸”,回家。“不須歸”,是說也不須回家了。作者在詞裡雖然只是概括地敘述了漁夫捕魚的生活,但是,讀者透過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體會到詞的言外之意。從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裡欣賞春天水面的景物,讀者便可以體會到漁夫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