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要“關注學生日常識字的興趣”,“考察其閱讀的興趣方法”,“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這種種表述說明,良好的興趣是學好語文的重要先決條件,也是語文教學及評價的重要內容。
新課程理念下,讓學生重拾語文學習的興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善用資源,讓語文充滿更多的樂趣——“別樣生活 ”
課程是源於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新課程特別強調社會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生活中有著豐富的學習資源,一事一物都是可以為教育利用和借鑑的。語文,作為母語學科,與生活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絡。合理地利用好生活資源,對於學生學習語文,培養語文學習興趣是大有裨益的。
1、 訪一訪,觀察生活。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透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對於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並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因為有了它,植物才會有變化,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再如《夕陽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去觀察夕陽,領略夕陽的美景;《雲房子》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去觀察雨後白雲的變化,瞭解它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這樣,讓學生透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教育學生觀察生活,需要教師刻意引導,看似無痕,其實別有匠心。如老師可以問同學們:“這是老師和同學們在一起的第幾個春天啦?”“嗯,第二個。”“今天,老師送給大家一份春天的禮物。”學生都迫不及待起來,眼睛裡滿是期待,情緒高漲。當一大盆含苞欲放的鬱金香出現在教室裡,便不時響起驚喜的呼聲。“她可需要同學們好好照顧,併為她記好成長日記呢!第一朵花開放、為花澆水施肥、全部花苞開放的時候……都是一篇篇最有趣的日記呢!”隨著鬱金香的成長,春天的禮物(一)、(二)、……不斷地在學生的日記裡延續了下去。
2、 演一演,再現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資訊,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師可藉助多媒體,播放小英雄王二小為了保衛後方機關和幾千個老鄉,將敵人領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而被敵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場面,加之教師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精心剪輯的配樂。音樂、畫面、語言、神情營造出來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二小的英雄氣概,同時獲得情感的陶冶。
二、最佳化教學,讓智慧生成在沃土上——“詩意課堂”。
羅大佑的《童年》中唱道: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雖然意不在批評教育,但恰恰成了如今不少學生的課堂心理寫照。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課堂,學生的反應一定非常敏銳,師生互動一定非常熱烈,一堂好的語文課是師生智慧的碰撞,這是令人所欣賞的、所追求的課堂,也會是學生戀戀不捨的課堂。
最佳化課堂教學,上出一節節這樣的好課,是學生學習興趣得以保持,學科素養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證。課堂教學如何最佳化,我想強調的是,語文課堂要有教師智慧的預設,機智的發揮,能引發學生智慧的生成,體會學習的愜意。教師的預設是前提,是關鍵。至少有三點值得注意。
1、教學方式的靜中有動,動中有變。老師對於課堂教學方式的預設要力求使課堂生動有趣,具有吸引力。但老生常談的課堂教學模式,即便一開始學生很感興趣,久而久之,趣將不趣。熟知的教學模式,要合理地間斷地使用,還要常變常新,敢於突破,讓學生覺得語文課總是那麼有新意。這是教學方式方法的預設。
2、教師風度委婉親切,平易近人。風度,美好的舉止姿態。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舉止,要具有風度。語文老師,首先要是“語言大師”,課堂語言要體現智慧,要機智幽默有風趣,要準確、精練、優美,富有文學性、感染力。這樣的語言學生聽了是享受。老師還要注意態度的和藹親切,有親和力。學生總不喜歡一臉嚴肅的老師的課吧?另外,語文老師的教學風度還應體現在“治學”態度的嚴謹,處理課堂問題的大度等方面。嚴謹是一種工作學習的態度,學生必須具備,老師要身體力行“傳染”給學生;寬容大度,對學生尊重,自然贏得學生敬愛,自覺向老師靠攏。這是教師素質修養的預設。
三、情感教育,讓孩子多一個摯友。
在無數老師的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和老師之間相處得好,關係親密,學生就喜歡上這位老師的課,就喜歡這門學科;反之對老師產生了厭惡,這種情緒必然殃及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因此,師生感情不僅是師生交往的基礎,而且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該學科興趣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展開:
1、讓學生喜歡老師,喜歡老師的語文課。
學生喜歡老師,才能喜歡老師所教的語文課。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老師進而喜歡語文課呢?那就是給學生一個充滿情感的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們在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取決於教師。作為教師,首先要以飽滿的熱情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展現在學生面前。無論我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我都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課堂上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我,給孩子們一個好的印象。以良好的形象感染學生,以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以豐富的情感激勵學生。教學中我總是牢牢地把握各個環節,深挖教材內容,把對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都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和動作傳遞給我的學生,讓他們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遨遊。其次,在教學中還要注意情感的交融,有了情感交融,學生就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教師不僅要做學生的老師,還要做學生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在他們惘然不知所措的時候送上幾句鼓勵的話,與學生打成一片,做學生的貼心人。
2、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融洽的師生關係,民主、理解、寬容、和諧的學習環境,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必要條件。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所以要加強改革和創新,改變過去那種“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把語文課堂變成民主式的、互動式的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和慾望,要讓學生開口說話,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要給學生一個發揮想象的空間,不能只管自己滔滔不絕的“灌輸”而不顧孩子們的感受,要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展現自己。
(1)讓學生敢“答”。
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們有了一定的害羞心理,或者是怕回答問題出錯而導致其他同學的嘲笑和老師的責怪,所以越來越不願意回答問題。作為老師,要鼓勵學生勇敢地回答,我會說“只要敢於回答就是好學生,說錯了沒關係”。有時學生的回答可能不著邊際、令人啼笑皆非,而引得鬨堂大笑,這時,如果一頓呵斥,或者一個譏諷,都會澆滅學生剛剛燃起的熱情,在學生心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久而久之,就會在師生之間形成一道無形的障礙,學生更怕說,更不願說。老師可以說:“沒關係,說錯了不要緊,再仔細思考一下”。老師要時刻給學生以尊重和信任,努力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消除學生緊張、恐懼的心理情緒,學生才會敞開心扉,才願意與老師勾通。
新課程要求評價要“立足過程”,透過評價發展語文學習興趣,主要還是靠語文教學中的一些過程性評價。如當學生對寫字感興趣並寫得比較漂亮時,老師肯定他的興趣,表揚他寫的字,這是對其習字興趣及寫字成績的評價;當學生寫得不好卻很努力去練習時,老師褒揚他的勤奮,這是對其習字過程的評價。透過這樣的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將得到發展。平時,課堂上老師“珍貴”的一句讚揚,一句引導,一個點頭,一個微笑,都是一種好的評價,都是學生期待縹緲和重視的評價。如果說,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一個小火星,那麼這種評價就是助燃的氧氣,其作用是相當大的。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要“關注學生日常識字的興趣”,“考察其閱讀的興趣方法”,“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這種種表述說明,良好的興趣是學好語文的重要先決條件,也是語文教學及評價的重要內容。
新課程理念下,讓學生重拾語文學習的興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善用資源,讓語文充滿更多的樂趣——“別樣生活 ”
課程是源於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新課程特別強調社會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生活中有著豐富的學習資源,一事一物都是可以為教育利用和借鑑的。語文,作為母語學科,與生活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絡。合理地利用好生活資源,對於學生學習語文,培養語文學習興趣是大有裨益的。
1、 訪一訪,觀察生活。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透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對於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並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因為有了它,植物才會有變化,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再如《夕陽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去觀察夕陽,領略夕陽的美景;《雲房子》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去觀察雨後白雲的變化,瞭解它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這樣,讓學生透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教育學生觀察生活,需要教師刻意引導,看似無痕,其實別有匠心。如老師可以問同學們:“這是老師和同學們在一起的第幾個春天啦?”“嗯,第二個。”“今天,老師送給大家一份春天的禮物。”學生都迫不及待起來,眼睛裡滿是期待,情緒高漲。當一大盆含苞欲放的鬱金香出現在教室裡,便不時響起驚喜的呼聲。“她可需要同學們好好照顧,併為她記好成長日記呢!第一朵花開放、為花澆水施肥、全部花苞開放的時候……都是一篇篇最有趣的日記呢!”隨著鬱金香的成長,春天的禮物(一)、(二)、……不斷地在學生的日記裡延續了下去。
2、 演一演,再現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資訊,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師可藉助多媒體,播放小英雄王二小為了保衛後方機關和幾千個老鄉,將敵人領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而被敵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場面,加之教師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精心剪輯的配樂。音樂、畫面、語言、神情營造出來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二小的英雄氣概,同時獲得情感的陶冶。
二、最佳化教學,讓智慧生成在沃土上——“詩意課堂”。
羅大佑的《童年》中唱道: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雖然意不在批評教育,但恰恰成了如今不少學生的課堂心理寫照。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課堂,學生的反應一定非常敏銳,師生互動一定非常熱烈,一堂好的語文課是師生智慧的碰撞,這是令人所欣賞的、所追求的課堂,也會是學生戀戀不捨的課堂。
最佳化課堂教學,上出一節節這樣的好課,是學生學習興趣得以保持,學科素養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證。課堂教學如何最佳化,我想強調的是,語文課堂要有教師智慧的預設,機智的發揮,能引發學生智慧的生成,體會學習的愜意。教師的預設是前提,是關鍵。至少有三點值得注意。
1、教學方式的靜中有動,動中有變。老師對於課堂教學方式的預設要力求使課堂生動有趣,具有吸引力。但老生常談的課堂教學模式,即便一開始學生很感興趣,久而久之,趣將不趣。熟知的教學模式,要合理地間斷地使用,還要常變常新,敢於突破,讓學生覺得語文課總是那麼有新意。這是教學方式方法的預設。
2、教師風度委婉親切,平易近人。風度,美好的舉止姿態。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舉止,要具有風度。語文老師,首先要是“語言大師”,課堂語言要體現智慧,要機智幽默有風趣,要準確、精練、優美,富有文學性、感染力。這樣的語言學生聽了是享受。老師還要注意態度的和藹親切,有親和力。學生總不喜歡一臉嚴肅的老師的課吧?另外,語文老師的教學風度還應體現在“治學”態度的嚴謹,處理課堂問題的大度等方面。嚴謹是一種工作學習的態度,學生必須具備,老師要身體力行“傳染”給學生;寬容大度,對學生尊重,自然贏得學生敬愛,自覺向老師靠攏。這是教師素質修養的預設。
三、情感教育,讓孩子多一個摯友。
在無數老師的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和老師之間相處得好,關係親密,學生就喜歡上這位老師的課,就喜歡這門學科;反之對老師產生了厭惡,這種情緒必然殃及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因此,師生感情不僅是師生交往的基礎,而且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該學科興趣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展開:
1、讓學生喜歡老師,喜歡老師的語文課。
學生喜歡老師,才能喜歡老師所教的語文課。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老師進而喜歡語文課呢?那就是給學生一個充滿情感的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們在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取決於教師。作為教師,首先要以飽滿的熱情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展現在學生面前。無論我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我都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課堂上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我,給孩子們一個好的印象。以良好的形象感染學生,以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以豐富的情感激勵學生。教學中我總是牢牢地把握各個環節,深挖教材內容,把對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都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和動作傳遞給我的學生,讓他們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遨遊。其次,在教學中還要注意情感的交融,有了情感交融,學生就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教師不僅要做學生的老師,還要做學生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在他們惘然不知所措的時候送上幾句鼓勵的話,與學生打成一片,做學生的貼心人。
2、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融洽的師生關係,民主、理解、寬容、和諧的學習環境,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必要條件。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所以要加強改革和創新,改變過去那種“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把語文課堂變成民主式的、互動式的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和慾望,要讓學生開口說話,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要給學生一個發揮想象的空間,不能只管自己滔滔不絕的“灌輸”而不顧孩子們的感受,要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展現自己。
(1)讓學生敢“答”。
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們有了一定的害羞心理,或者是怕回答問題出錯而導致其他同學的嘲笑和老師的責怪,所以越來越不願意回答問題。作為老師,要鼓勵學生勇敢地回答,我會說“只要敢於回答就是好學生,說錯了沒關係”。有時學生的回答可能不著邊際、令人啼笑皆非,而引得鬨堂大笑,這時,如果一頓呵斥,或者一個譏諷,都會澆滅學生剛剛燃起的熱情,在學生心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久而久之,就會在師生之間形成一道無形的障礙,學生更怕說,更不願說。老師可以說:“沒關係,說錯了不要緊,再仔細思考一下”。老師要時刻給學生以尊重和信任,努力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消除學生緊張、恐懼的心理情緒,學生才會敞開心扉,才願意與老師勾通。
新課程要求評價要“立足過程”,透過評價發展語文學習興趣,主要還是靠語文教學中的一些過程性評價。如當學生對寫字感興趣並寫得比較漂亮時,老師肯定他的興趣,表揚他寫的字,這是對其習字興趣及寫字成績的評價;當學生寫得不好卻很努力去練習時,老師褒揚他的勤奮,這是對其習字過程的評價。透過這樣的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將得到發展。平時,課堂上老師“珍貴”的一句讚揚,一句引導,一個點頭,一個微笑,都是一種好的評價,都是學生期待縹緲和重視的評價。如果說,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一個小火星,那麼這種評價就是助燃的氧氣,其作用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