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小潘悅

    每個媽媽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更加聰明,其實開發右腦潛能的方法有很多種

    1《學音樂》心理學家發現,音樂可以開發右腦。尤其古典音樂對孩子右腦的開發有很大的影響。

    2《培養繪畫》右腦具有繪畫感覺能力,讓孩子練習繪畫能培養其觀察能力,盡情欣賞繪畫作品自然風景,陶醉其中。塗鴉也是一種綜合訓練,包括視覺感受,動手能力,聽覺描述語言理解能力等,對右腦刺激也是多方面的。

    3《做家務》家長可以在做家務的時候,比如說在打掃衛生的時候,可以特意把孩子叫來一起打掃衛生,掃地,拖地,擦桌子等等,開始時,孩子可能會做的不好,分不清垃圾分類,作為家長要耐心的指導。

    4《體育運動》右腦在運動中對形象的感知及細胞的激發比靜止狀態更快更強,打羽毛球,乒乓球或做操時有意識的讓左手多重複幾個動作,以刺激右腦

  • 2 # 凌晨媽媽育兒

    人的大腦在3歲以前完成了60%的發育,在6歲以前完成90%的發育。0-8歲是嬰幼兒智力開發的關鍵期,佔了總體智力開發的80%,而且右腦的開發時間是越早越好的。

    右腦主負責什麼呢?

    右腦主負責的是知覺、圖形、色彩、想象,最重要的作用是,豐富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而且右腦還有助於樹立寶寶飽滿的性格,對記憶力的作用也是最大的,能幫助寶寶形成高效的記憶力。

    那麼如何開發寶寶的右腦呢?

    0到3歲

    0-3歲的寶寶屬於右腦開發的啟蒙期,可以帶寶寶玩這幾個遊戲

    0-1歲,伸伸腿,伸伸腰,播放舒緩的音樂,令寶寶有愉快的心情,讓寶寶歡快的手舞足蹈起來,能提高寶寶身體的靈活性與協調性。

    1-3歲,圖形記憶遊戲,先給寶寶看虛線的團,讓孩子判斷是什麼,再用連線做聯絡,鍛鍊寶寶的聯想與記憶能力。還可以玩這樣的遊戲,帶寶寶觀察白雲,讓孩子想象雲朵每一次的變化,啟發孩子將雲朵想象成不同的動物,刺激孩子的想象力。日本人認為這個是最簡單的鍛鍊孩子右腦IDE方法。而且專家們也認為,想象的本身就是一場“右腦體操”。

    3歲以後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力發展表現在手指尖上。”他將雙手比喻為大腦的“老師”。

    所以在三歲以後可以多教孩子做手指操。鍛鍊和發育寶寶的大腦。

    養育是一件需要精心去完成的事情,偷懶的家長養出聰明孩子的機率非常低。所以家長一定要抓住培養孩子右腦開發的時機。

  • 3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有很多育兒、教育機構都打出了“右腦開發”的宣傳。

    不過,爸爸媽媽是否困惑過:如果開發右腦很重要,那左腦呢?左腦難道不重要了?為什麼這麼重視“開發右腦”呢?

    左右腦的理論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要追溯到上個世紀40年代的時候,在對癲癇病人的治療過程中,醫生切斷左右半球之間的聯絡。

    然後一位叫R. W. Sperry的美國神經心理學家,在上個世界60年代時,用測驗的方法研究了裂腦病人的心理特徵,證明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具有顯著差異,提出兩個腦的概念。

    R. W. Sperry因此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但就是R. W. Sperry自己也說,其實大腦的偏側化只說明左右腦側重不同,分工協作完成幾乎所有的活動。兩邊對應區經常只是活動強度上有差別。

    “右腦開發”是怎麼回事?

    “右腦開發”這個說法,最早源於日本。

    主要是感覺平時都只用左腦,比如讀書、思考什麼的,而右腦很難用到,於是提出了“右腦開發”的概念。

    不過,這個觀點,從來沒得到過腦科學發展的支援。

    從正常人的大腦結構及功能來看,左右腦並不是獨立工作的,而是分工協作的。

    因此,下面這個圖,其實是錯的。

    那麼,大腦兩半球功能,到底有沒有差異?

    確實有。

    爸爸媽媽都有經驗,寶寶小的時候,根本不分什麼左利手、右利手。兩隻手用起來都差不多。

    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就漸漸分出來了。

    大腦分發育速度是比身體其它部位都要快的。

    如果能保證孩子的正常的營養需求,到快上小學的時候,大腦的某些部分已經完成了特別重要的發育,大腦的兩個半球之間,差異也不短增大。

    對於多數人來說,左半球主要涉及語言能力相關的任務。比如說話、閱讀、思維、推理……(這麼看來,左腦也相當重要啊)

    而右半球,則在非言語領域發展出其自身的特長,如空間關係的理解、圖案和繪畫的鑑賞識別,音樂,以及情感的表達。

    然而,儘管左右半球各有一定程度的專門化,可在很多方面,它們都是一前一後地行動,互相依存,彼此間的差異反而是次要的。

    甚至在某些任務上,半球專門化也並不絕對,每個半球都能夠進行另一個半球的工作。

    比如,右半球也能進行一些語言加工,在語言理解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大腦還有很強的可塑性。

    比如,有的年幼的孩子,左側大腦(專門處理言語資訊)受到傷害了,一開始喪失了語言功能,但這往往不是永久地喪失,過一段時間,右腦就會加入進去,極大地彌補左側大腦的損傷。

    而且,很多左利手的人,或兩隻手都能交換使用的人,他們的語言中樞反而在右腦,甚至是沒有特定的語言中樞。

    因此,右腦開發並不靠譜,要開發,也得“全腦開發”。

    不過,下面這個“全腦開發”的說法也是不對的。

    有段時間很流行這樣的理論:“我們的大腦只開發了10%”(甚至更少,3%什麼的說法都有)。

    但其實,這就是個謠言。

    另一個神經學家巴里·巴耶爾斯坦列舉了7條推翻這個謠言的證據,我就選最好理解的一條來說明一下吧:

    如果百分之九十的大腦一般是沒被使用的,那麼對沒被使用的大腦區域造成的損傷應該不會影響大腦運作。然而大腦幾乎沒有可以被損傷同時又不會失去功能的區域。即使是對很小一部分大腦進行很微小的損傷,都會對大腦引起巨大的影響。

    ( ——以上來自維基百科)

    事實上,即便只是背一首唐詩,也有70%-80%的腦區活動;

    休息狀態,還有10%的腦區活動。

    所以,每天集中用腦1小時,大腦的效率會快速提高。

    而當我們感到疲憊的時候,與其單純地休息,不如背誦一首詩歌,記憶便於大腦的整合。

    那為啥還有很多教育機構要打著“右腦開發”的旗號呢?

    我覺得大概兩個原因吧:

    1、運用了陳舊的知識,自己也不知道;

    2、“右腦開發”是個好噱頭,方便宣傳。

    當然有些教育機構,其實本來環境很好,老師親和、價格公道,孩子也喜歡去那裡玩耍、畫畫、唱歌……但他們為了宣傳不得不打著“右腦開發”的旗號。

    要是這樣的情況,那家長在自己心裡有數的情況下,去報個名,也挺好的。不過,這就需要家長自己也多積累一些育兒知識了。

    爸媽是否能做些什麼,來促進寶寶的大腦發展呢?

    當然可以。

    1995年,心理學家Benloucif, S.和同事做過一個相關研究。

    研究人員在大鼠的籠子里布置了平臺、梯子、舒適的小窩和彩色圖案,讓這些大鼠簡直生活在“仙境”中。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這些生活在新奇、複雜和知覺刺激豐富環境中的大鼠,相比沒有這些刺激環境的大鼠,大腦更大、更重,皮層更厚,單個腦細胞上的突觸數量更多。除此之外,這些在玩耍中長大的大鼠動作行為表現更多。

    當然,人和大鼠的差別很大,但我們不可忽視大腦增大的事實。

    如果額外的刺激能提高普通大鼠的智力,那麼人類嬰兒也會從豐富的環境中獲益。

    而且,還有這樣一個針對人類孩子的研究,更能說明問題:

    給一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從嬰兒期到整個學前期,都提供強化的環境條件,這些孩子剛剛2歲時,智商就超過了沒得到強化環境的同齡人。

    因此看來,給孩子提供健康的、利於成長的、刺激豐富的環境,對孩子大腦的發育是非常有效的。

    營造利於成長的、豐富的刺激環境小建議:

    1、豐富的感官遊戲

    剛剛出生的寶寶,怎麼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呢?

    豐富的感官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視、聽、觸、味、嗅都是寶寶認識世界的工具。所以,我們可以:

    ▪和寶寶一起摸摸蕾絲、軟布、細砂紙;

    ▪把玻璃紙包在絲巾裡,讓孩子抓一抓,聽聽這個“絲巾球”發出的聲音;

    ▪用紅色的小球在大約30cm遠的地方,吸引孩子的目光,讓寶寶試著眼神追蹤;

    ▪切開檸檬,讓寶寶聞聞檸檬的香氣……

    這些有趣的遊戲,不僅能激發孩子探索世界和學習的熱情,也有助於提升寶寶和爸爸媽媽之間的親密感。

    2、良好的護理

    雖然有研究顯示,第一年母乳餵養時間越長,智商就越高。

    不過,如果您選擇給寶寶吃奶粉或混合餵養,也不用過於擔心,因母乳導致的智商的差異並不大。

    更重要的是,在餵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擁抱他,進行充分的目光接觸……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安全感。

    孩子覺得安全時,會感受到積極情緒,才願意去冒險和探索新環境,向外擴張,構建認知、社會和身體資源。

    3、早期閱讀

    早期閱讀有利於促進大腦的發育、成熟。

    有研究表明,大腦的資訊約有八成是透過視覺獲得的。視覺刺激對孩子的早期神經網路的發展至關重要。

    同時,有經驗的爸媽們都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孩子還不會說話之前,就已經能聽懂別人說的話了。

    因此,孩子對語言的理解,是早於對語言的表達的。

    而早期閱讀,讓孩子有機會接觸豐富的語言,逐漸發展起具有交往價值的語言能力。

    而且,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早期閱讀正好以圖畫為主,生動、直觀、具體的影象非常適合孩子這個階段的思維發展特點。

    4、豐富的語言環境,主題簡單的聊天

    有研究發現,孩子在嬰兒時聽到的單詞數量,和他的語言智商之間存在相關性。

    也就是說,爸媽跟寶寶說的越多,寶寶就會發展出更豐富的詞彙。

    值得提醒的一點是,跟小嬰兒說話,要注意保持“主題簡單”。

    比如專門談論他的小毯子,或是專門談論眼前的小球,而不是“下個星期爸爸就放假了啊”。

    這是因為孩子需要具體、形象的思考,小球、小毯子都很具象,而“下個星期”,明顯太抽象了。

    最後,總結一下:

    孩子們的基因在出生之後不能再改變,但我們能夠透過改善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使孩子們的全部潛能得到充分開發。

    當然,也因為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不能操之過急,如果揠苗助長就適得其反了。只有聰明的爸爸媽媽,才能把握好這個度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應該活夠多少歲才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