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定方是唐朝第二代名將中的佼佼者,被網友們稱為戰神,在唐朝滅國級名將中排名前三。他在軍事上的成就震爍古今,創造了前後滅三國,擒其國君獻俘的輝煌戰績。然而兩唐書和《資治通鑑》上對於蘇定方人生的記載卻不完整,對於其晚年的作戰經歷描寫模糊,造成了不少史料的缺失。因此對於蘇定方人生的最後結局史學界一直存在很多爭議,歷史學者們的看法各有不同。而在西藏曆史的一些文獻資料裡,卻記載了蘇定方人生的最後一站。雖然這個記載還沒有被主流史學觀承認,但對我們學習唐朝歷史卻是很好的參考。
公元六六七年,出征西域的蘇定方在前線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兩唐書中並沒有記載他去世的過程,對於這段歷史幾乎是空白。就連同時期的裴行儉等西域名將的歷史,也形成很大的缺失。後來在西藏曆史的研究中發現,當時吐蕃歷史文獻中卻記載了不少關於蘇定方的資料。從這些歷史文獻來看,蘇定方的最後人生是在與吐蕃的征戰中結束的。在這一戰中蘇定方以八千唐軍大破十萬吐蕃軍,斬首九萬兩千餘人,吐蕃大相祿東贊傷重而亡,其子論欽陵逃走。然後蘇定方率軍追擊,直抵布達拉宮,然後縱火焚燒而去。
這段歷史是唐朝與吐蕃戰爭中少有的大勝,可是在兩唐書中卻沒有記載。從戰爭的結果看,蘇定方几乎滅了吐蕃,他再一次與滅四國的戰績擦肩而過。這場戰爭與蘇定方去世發生在同一年,時間非常接近。我們可以猜測蘇定方之死也許是高原反應之類的原因。當時蘇定方已經是七十六歲的老將了,一生征戰沙場,身體狀態不會太好。而青藏高原對於人身體的壓力還是很大的,高原反應對平原地區的人尤其嚴重。在這種前提下,蘇定方死與高原反應並非不可能。如果這個成立,那唐朝不能順勢徹底消滅吐蕃,就有了合理解釋。
實際上從吐蕃滅吐谷渾開始,唐高宗李治就派蘇定方出兵西域,防備吐蕃軍隊。可是兩唐書上對當時蘇定方在西域的行動沒有太多記載,在薛仁貴兵敗大非川之前,根本看不到雙方交手的情況。這場戰爭並沒有在兩唐書中記載,而是出現在敦煌考古發掘的史料中。從這些史料來看,當時是大相祿東贊派遣副大相達延莽布支前往吐谷渾故地屯田練兵,與鎮守西域的蘇定方發生的戰爭。這場戰爭發生在烏海,蘇定方以一千唐軍擊敗八萬吐蕃軍隊,達延戰死,吐蕃軍敗退。而這場戰爭也拉開了唐朝和吐蕃戰爭的序幕,雙方你來我往的打了上百年。
記載這些戰爭的史料是很多是由清朝的歷史學者發現,後來記入了《唐書刪補》中。這些史料的來源是記載西藏曆史的《新紅史》、《如意寶樹》、《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等古籍上,後來被清朝歷史學者翻譯釋出。由於這些史料並非漢人編寫,所以在可信度認定上出現了不少爭議。而從兩唐書和《資治通鑑》看,這段歷史正好是空白。這些史料互為補充,對研究唐朝與吐蕃的關係提供了很詳實的資料。如果這些資料屬實,我們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非川之戰中薛仁貴只帶有五萬唐軍,因為從蘇定方的戰績來看吐蕃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強。
雖然上述史料都是孤本記錄,很多原本都已經閃失,是在其它史料中抄錄應用的。但從唐朝和吐蕃戰爭的態勢分析,可能性還是極大的。蘇定方出兵西域,防備吐蕃在滅了吐谷渾後繼續出兵西域,雙方必然會出現爭端和摩擦。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發生任何戰爭都是合理的。而當時吐蕃趁著唐朝與高句麗的戰爭滅了吐谷渾,正是士氣高昂的時候,有了挑戰唐朝的勇氣並不意外。實際上在文成公主進藏之前,松贊干布就對四川虎視眈眈。只是因為多次被唐軍擊敗,最後才選擇了和親的路線。
因此唐朝和吐蕃的關係並不是想象中的和睦,兩方相愛相殺也是毫不留情的。吐蕃對唐朝在西域的利益,尤其是安西都護府下的土地早就垂涎三尺。那裡不但有廣闊的土地,更有繁榮的絲綢之路,這些都是高原上不具備的資源。後來吐蕃不和唐朝在西域、中亞等地區進行博弈和戰爭,就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高原外的土地,以改變高原苦寒的生存環境。而蘇定方作為唐朝在西域方面的最高軍事長官,自然不會允許吐蕃過界,雙方透過戰爭解決矛盾是很正常的。而以蘇定方的軍事能力,吐蕃權臣祿東贊和論欽陵父子顯然不是對手,被打敗也屬正常。
從這些方面看,蘇定方在軍事能力上高出薛仁貴不止一籌。蘇定方與吐蕃作戰,對方最多隻能調動十萬兵力。這也是都是吐蕃軍隊,符合高原上的人口比例。而薛仁貴與論欽陵的大非川之戰,卻讓對手調動了四十萬大軍,而且超過六成是吐谷渾人。這說明蘇定方不僅在戰爭的戰略和戰術層面上極為高明,在戰場組織和人心的調動上也是出類拔萃。否則他就不會有充足的後勤保障軍隊深入高原作戰,直抵布達拉宮下。同樣道理,有了這樣的保證,吐蕃也無法調動吐谷渾的軍隊對付蘇定方,那戰鬥力顯然難以為繼。
雖然這段歷史還存在很大的爭議,但我相信這是真實的。因為只有這樣,兩唐書中對於唐朝和吐蕃戰爭的很多疑惑才能解答。否則只是薛仁貴在大非川之敗就有很多疑點難以解釋,何況還有很多歷史記錄上的空白區域。而這段歷史也讓我們認識到另一個蘇定方,一個從吐蕃角度看見的唐朝戰神。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晚年,他仍舊如此的強悍,如此的無敵。面對吐蕃這樣少有的,能在西域與唐朝爭鋒的國家,仍舊打出了唐朝強軍應有的戰鬥力。與他相比,什麼薛仁貴、劉仁軌、劉仁願等所謂的名將,簡直弱爆了。
蘇定方是唐朝第二代名將中的佼佼者,被網友們稱為戰神,在唐朝滅國級名將中排名前三。他在軍事上的成就震爍古今,創造了前後滅三國,擒其國君獻俘的輝煌戰績。然而兩唐書和《資治通鑑》上對於蘇定方人生的記載卻不完整,對於其晚年的作戰經歷描寫模糊,造成了不少史料的缺失。因此對於蘇定方人生的最後結局史學界一直存在很多爭議,歷史學者們的看法各有不同。而在西藏曆史的一些文獻資料裡,卻記載了蘇定方人生的最後一站。雖然這個記載還沒有被主流史學觀承認,但對我們學習唐朝歷史卻是很好的參考。
公元六六七年,出征西域的蘇定方在前線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兩唐書中並沒有記載他去世的過程,對於這段歷史幾乎是空白。就連同時期的裴行儉等西域名將的歷史,也形成很大的缺失。後來在西藏曆史的研究中發現,當時吐蕃歷史文獻中卻記載了不少關於蘇定方的資料。從這些歷史文獻來看,蘇定方的最後人生是在與吐蕃的征戰中結束的。在這一戰中蘇定方以八千唐軍大破十萬吐蕃軍,斬首九萬兩千餘人,吐蕃大相祿東贊傷重而亡,其子論欽陵逃走。然後蘇定方率軍追擊,直抵布達拉宮,然後縱火焚燒而去。
這段歷史是唐朝與吐蕃戰爭中少有的大勝,可是在兩唐書中卻沒有記載。從戰爭的結果看,蘇定方几乎滅了吐蕃,他再一次與滅四國的戰績擦肩而過。這場戰爭與蘇定方去世發生在同一年,時間非常接近。我們可以猜測蘇定方之死也許是高原反應之類的原因。當時蘇定方已經是七十六歲的老將了,一生征戰沙場,身體狀態不會太好。而青藏高原對於人身體的壓力還是很大的,高原反應對平原地區的人尤其嚴重。在這種前提下,蘇定方死與高原反應並非不可能。如果這個成立,那唐朝不能順勢徹底消滅吐蕃,就有了合理解釋。
實際上從吐蕃滅吐谷渾開始,唐高宗李治就派蘇定方出兵西域,防備吐蕃軍隊。可是兩唐書上對當時蘇定方在西域的行動沒有太多記載,在薛仁貴兵敗大非川之前,根本看不到雙方交手的情況。這場戰爭並沒有在兩唐書中記載,而是出現在敦煌考古發掘的史料中。從這些史料來看,當時是大相祿東贊派遣副大相達延莽布支前往吐谷渾故地屯田練兵,與鎮守西域的蘇定方發生的戰爭。這場戰爭發生在烏海,蘇定方以一千唐軍擊敗八萬吐蕃軍隊,達延戰死,吐蕃軍敗退。而這場戰爭也拉開了唐朝和吐蕃戰爭的序幕,雙方你來我往的打了上百年。
記載這些戰爭的史料是很多是由清朝的歷史學者發現,後來記入了《唐書刪補》中。這些史料的來源是記載西藏曆史的《新紅史》、《如意寶樹》、《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等古籍上,後來被清朝歷史學者翻譯釋出。由於這些史料並非漢人編寫,所以在可信度認定上出現了不少爭議。而從兩唐書和《資治通鑑》看,這段歷史正好是空白。這些史料互為補充,對研究唐朝與吐蕃的關係提供了很詳實的資料。如果這些資料屬實,我們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非川之戰中薛仁貴只帶有五萬唐軍,因為從蘇定方的戰績來看吐蕃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強。
雖然上述史料都是孤本記錄,很多原本都已經閃失,是在其它史料中抄錄應用的。但從唐朝和吐蕃戰爭的態勢分析,可能性還是極大的。蘇定方出兵西域,防備吐蕃在滅了吐谷渾後繼續出兵西域,雙方必然會出現爭端和摩擦。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發生任何戰爭都是合理的。而當時吐蕃趁著唐朝與高句麗的戰爭滅了吐谷渾,正是士氣高昂的時候,有了挑戰唐朝的勇氣並不意外。實際上在文成公主進藏之前,松贊干布就對四川虎視眈眈。只是因為多次被唐軍擊敗,最後才選擇了和親的路線。
因此唐朝和吐蕃的關係並不是想象中的和睦,兩方相愛相殺也是毫不留情的。吐蕃對唐朝在西域的利益,尤其是安西都護府下的土地早就垂涎三尺。那裡不但有廣闊的土地,更有繁榮的絲綢之路,這些都是高原上不具備的資源。後來吐蕃不和唐朝在西域、中亞等地區進行博弈和戰爭,就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高原外的土地,以改變高原苦寒的生存環境。而蘇定方作為唐朝在西域方面的最高軍事長官,自然不會允許吐蕃過界,雙方透過戰爭解決矛盾是很正常的。而以蘇定方的軍事能力,吐蕃權臣祿東贊和論欽陵父子顯然不是對手,被打敗也屬正常。
從這些方面看,蘇定方在軍事能力上高出薛仁貴不止一籌。蘇定方與吐蕃作戰,對方最多隻能調動十萬兵力。這也是都是吐蕃軍隊,符合高原上的人口比例。而薛仁貴與論欽陵的大非川之戰,卻讓對手調動了四十萬大軍,而且超過六成是吐谷渾人。這說明蘇定方不僅在戰爭的戰略和戰術層面上極為高明,在戰場組織和人心的調動上也是出類拔萃。否則他就不會有充足的後勤保障軍隊深入高原作戰,直抵布達拉宮下。同樣道理,有了這樣的保證,吐蕃也無法調動吐谷渾的軍隊對付蘇定方,那戰鬥力顯然難以為繼。
雖然這段歷史還存在很大的爭議,但我相信這是真實的。因為只有這樣,兩唐書中對於唐朝和吐蕃戰爭的很多疑惑才能解答。否則只是薛仁貴在大非川之敗就有很多疑點難以解釋,何況還有很多歷史記錄上的空白區域。而這段歷史也讓我們認識到另一個蘇定方,一個從吐蕃角度看見的唐朝戰神。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晚年,他仍舊如此的強悍,如此的無敵。面對吐蕃這樣少有的,能在西域與唐朝爭鋒的國家,仍舊打出了唐朝強軍應有的戰鬥力。與他相比,什麼薛仁貴、劉仁軌、劉仁願等所謂的名將,簡直弱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