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墨江南2020
-
2 # 秦州飛雲
形有七分像,神查一些,有些筆法不準確,轉折處,圓多,無方!多讀貼,多看,多揣摩,才臨寫,才能寫出一些神韻!
-
3 # 博愛書屋
已經步入殿堂,臨聖教序兩三年吧,不過不是太用心。不夠精準,若是背臨尚可,若是對臨,也就一年之功。點畫使轉都有大的瑕疵,還需逐字細細揣摩,點畫使轉可見書者沒有破除自身的書寫習氣,而且書寫速度較快,
-
4 # 狂喜淡墨a
從整篇來看,少許聖教序味道。筆畫結體都有不到位,水平算是初期,學其貌,而又燥氣。
一般臨寫聖教序,或是蘭亭序,知其王羲之的書墨,屬於法外之法,情性表現形式濃厚,因為首先了解王羲之韻味的源自筆畫的隨機應變,無一定法。翻飛筆畫,都是即興機杼。
所以學習王羲之行書,沒有幾年的感悟,不知其流便的筆意。終究收穫結體貌狀有些許似像。
不可燥氣,因為學習王羲之書,需要一生的感悟,大凡臨摹的優秀者都是對王羲之的行書特點有深刻的感知力。
我的觀點是首先體驗情性的暢然心境,篤定自己經過幾年乃至幾十年的玩味體驗感受書墨至美,若此再有臨摹或是自己書寫便有王羲之為代表的晉韻境界。
所以在短時間的臨摹,絕不會出現王羲之的筆墨風貌。
即是從形貌上酷似,而筆畫依然是單調無味。
-
5 # 千千千里馬
你是問題就是很平常的“我的臨摹已經什麼水平了”的問題。
根據你的臨摹來看,你確實學習書法有一段時間裡了,也能夠認認真真的臨帖,對書法是喜和敬畏的。
所以,寫了這麼多字,也毫無倦意,這是值得表揚的。
但是,你的問題是什麼呢?你的問題是“從楷書向行書過渡”應該注意什麼?
我從你臨摹《聖教序》裡寫的字中,真的是一點也看不出來這是在學習“行書”,這就是你臨摹《聖教序》給我提出的“問題性”。
我們應該清楚,學習書法我們主要是學習書法的“法度”,這個法度本身,就包含了書法字型的特性的。
行書的字型特性就是“行雲流水”的動感,我們從楷書的“穩”和“定”,要向行書的“行”和“動”過渡,這就是學習書法的一次重要轉折。
那麼,我們在臨摹《聖教序》的時候,就要有一種從“穩定”到“行動”的轉變意識。
你原來臨摹的是楷書,楷書要求書法要有“穩”和“定”的美感,而行書就要有“行”和“動”的美感。
如果我們按照這個要求來看,你的《聖教序》最大的問題性就是沒有從楷書的“穩定”向行書的“行動”轉變過來。
如果這個意識一直轉變不過來,可能,你下一步的問題會更多。
行書是楷書的流暢寫法,寫行書由於比寫楷書的速度要快,所以,點畫之間就會自然產生連綴映帶的“牽絲”與呼應。
在一個字之中是這樣,在一篇字中,也是這樣。這就是行書的特點。我們欣賞行書,也就是欣賞行書這種流暢的輕快之美。
你臨摹的《聖教序》就沒有這個樣的意識,給人感覺就是一個個孤立的“行書”,這些“行書”如果不是行書的外表,真的與楷書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這就是我們臨摹的行書其實還停留在楷書的意識裡,或者還沒有對行書有真正的理解的原因。
也許,我們會說,《聖教序》本來就是一個集字的行書字帖,無法與《蘭亭序》這個真正的行書媲美。
我們有些人確實是這樣抱憾《聖教序》是集字字帖的,這是事實。
但是,作為學習行書的最好經典字帖之一,《聖教序》當年集字的時候,其實也早就考慮到這個問題了。
所以,懷仁和尚在集字《聖教序》的時候,也特別強調了行書的特點,他努力爭取讓這個《聖教序》看起來就像是王羲之一氣呵成“寫出來”的一樣,而不是懷仁和尚“拼湊”出來的一個字帖。
為此,懷仁和尚可以說是“苦心經營”了20多年,才完成了歷史上非常難以完成的一個《集王羲之字聖教序》這個非常寶貴的書法珍品。
儘管《聖教序》是集字出來的字帖,但是,我們仍然感到這個字帖有如下兩個特點。
第一,這些字都是行書而不是楷書,就每一個字的書法特點來說,它本身就是行書。所以,我們應該理解在《聖教序》這個字帖中,每一個字都是有“一篇字”的意識的。
因為,行書每一個字的最後一筆,基本上都要呼應下一個字第一筆的起筆的,有時往往上下兩個字還會連綴起來,這就是行書總的特點。
但是,由於這是集字,每一個字呼應的下一個字,未必就是《聖教序》裡的字,例如《聖教序》裡“明陰洞陽”這幾個字,在王羲之的書法中,是很難成為他的語言的,所以,這幾個字肯定都是從不同的字帖裡選出來的,所以,就不可能有丁對丁卯對卯的完美呼應,而是每一個字的呼應會有一些“錯位”現象的,這是集字無法克服的問題。我們臨摹的時候要格外注意這一點,如果有可能,儘可能自己來克服呼應問題。
但是也不是所有是一字組都會呼應“錯位”,例如像《聖教序》開頭部分的“沙門”二字就呼應很巧妙。
我們應該學會欣賞《聖教序》裡這樣的寫法。儘可能地讓行書的特色凸顯出來。
第二,《聖教序》這個集字行書作品儘管無法渾然天成,但是,每一個獨立的字畢竟是行書,我們就要用行書的法則去學習這個字帖。
我看了你的這些臨摹,感覺對書法的用筆,還沒有入門。這不是楷書還是行書的問題,而是筆法問題。
書法的用筆,核心就是筆法。對筆法的論述可以用汗牛充棟了來形容了,但是,至今也沒有一個科學標準的說法。
我一直認為,所有的書法,筆法不同,但是,筆法的根本是一樣的。
什麼是筆法的根本?很簡單,就是你如何寫出來,你寫的這個過程就是筆法的過程。
所以,我們總結一下,筆法實際上概括起來,就是起筆、行筆、收筆這麼簡單。
但是,我們往往很容易輸在起筆、行筆、收筆的任何一個環節上。
例如你寫的這個“洞”字的最後一筆“勾”是一個收筆。我們看字帖,這個勾是平出鋒的走勢,而你是“挑”出鋒的走勢。而且,字帖上的“洞”字,比較扁,你寫的比較長。
雖然這是小節,但是卻是檢驗我們觀察分析字帖的本領。書法的筆法本來就很微妙,如果我們稍微有一點忽略,就會學不到筆法。
如果我們有這個自覺檢驗筆法的本領,那麼,糾錯能力就出來了。如果我們。沒有這個自覺能力,那麼,你就很難發現自己的臨摹有什麼問題。
我們臨摹的字,如果用“起筆、行筆、收筆”來檢查對不對,那麼就很容易發現所有的問題。
所以,筆法就是要注意起筆、行筆、收筆這些環節,特別是臨摹字帖,是學習經典,經典是如何完成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我們就學習和理解它這樣做的道理,這就是對書法的“法”的研究。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非常簡單的方法,要做得到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再比如說,你寫的“陰”字,耳朵旁的豎畫,起筆是露鋒入筆。行筆的走勢是有一點彎度向內的,你沒有寫出彎度。收筆的挑勢較為含蓄,你寫的露了一點。
這些細節都說明我們學習書法的初期,無論是楷書還是行書,都沒有標準的筆法概念。
我們透過對筆畫的三段分析,完全可以正確把握筆法的結構,從而,自然進入書法的筆法學習。
此外,《聖教序》是一個拓本字帖,與碑刻有一定區別,因為拓本是從碑刻上摹拓下來的,很多輕微的細節就會從拓本上消失。例如,一些牽絲映帶拓本上是看不出來的,這個也會給我們臨摹這個行書帶來一些誤解。
我們也可以參考一下《蘭亭序》,最好兩個字帖互相參考一下行書的細節表達。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好《聖教序》。
如果我們學習《聖教序》這個行書字帖的時候,既沒有從楷書中走出來,也沒有對筆法的精細分析,那麼,這樣學下去,就是再學十年,書法可能仍然沒有什麼進步。
最後我們說說楷書對行書的基礎問題。大家一直都非常認可楷書有基礎了,寫行書就沒有問題。
這個說法也沒有嚴重問題。但是,實踐證明:對筆法不會分析,是影響我們學習書法的最大問題。
楷書和行書的具體筆法是不一樣的,就像《多寶塔》和《九成宮》都是楷書,筆法也是不一樣的。但是,所有是書法,都是用筆畫組織起來的。
筆畫就是筆法。每一個筆畫毫無例外都是起筆、行筆、收筆組成的,我們要學會這個樣分析筆畫。如果不會分析筆畫,書法的質量永遠是上不去的。
你目前的問題就是儘快從過去只看,不分析的臨摹方法中走出來,要學如何非常筆法。如果把筆法分析做好了,書法的進步是非常快的。
回覆列表
筆法嫻熟,線條有力,形神兼備,不錯!
整體感覺不錯,不過原帖那種險峻剛毅沒有完全達到!見圖:
可以嘗試這方面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