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學歸元
-
2 # 文化如是說
首先,國學不能以好壞之分,應該辯證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今人之所謂國學,其實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大雜燴,更有甚者,連《牡丹亭》《桃花扇》及唐詩宋詞都納入到國學的範疇。
這樣劃分,按照現行的國學之定義也未嘗不可。只因為今日中國高等院校的學科科系設定完全參照西方的模式,以前學的是蘇聯,後來學的是美帝和英法德,國學難有容身之處。即便是開了大陸國學教育之先河的華人民大學,也只能授予文學學士學位,而非國學學士學位。
然而這其實不利於國學的良性發展。
首先,先秦之諸子百家,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鄙視閉環。
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縱橫家陰陽家農家,往往都是你鄙視我,我鄙視你。其中比如像儒家和法家,意識形態更是針鋒相對,以德治國還是依法治國一爭就是數千年。
如果真有人可以把這十幾家學說全部融會貫通,要麼真的是“五百年有聖人出”,要麼就是純粹瞎扯淡。
其次,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直到民國末年,儒家一統天下的地位幾乎再沒有被動搖過。後更分門別類為經、史、子、集四個部分。
換言之,國學自身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且細分為多個學科。可一旦納入現今高等院校的學科問題就來了:比如經部應該是被劃分進政治學的,但他又不夠原理,史部應該被歸入歷史學,但和西方的歷史學治學方式又很不一樣,集部算是被學習得最多的,可以被劃分進文學,唯獨這個子部,有政治學,有法學,有經濟學,有農業學,有軍事學。
這種學科上的不統一,也造成了國學傳承的困難。
如果說以上兩個問題是真正關於學術意義上的國學傳承。那麼如今市面上流傳的門檻較低的國學教育就更是五花八門,良莠不齊。
其中一條就是關於《弟子規》的傳播與運用。
儒家講究修身,《弟子規》也講修身,雖然《弟子規》這本書在粗通國學的人眼裡評價都不太高。但對於入門國學還是一部不錯的教材。然而現在《弟子規》成了很多傳銷公司洗腦的教材。
再比如某些把國學與企業管理結合起來的偽管理學。
首先管理學是一門科學,雖然是一門經驗主義學科,但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學術體系,這種體系完整到不可以隨便和其他學科交叉。
當然我不反對治理國家和治理企業兩者確實存在一些共性,先秦百家都有自己的治國主張。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時至今日,這些更多的是作為企業家的一種自我修養,從中能夠解讀出什麼東西,更是見仁見智。生搬硬套套到企業管理上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正是因為國學不被納入高等教育體系,研習門檻過低,導致市面上是個機構就可以拉著國學大旗忽悠人民群眾和中小企業家,使得國學教育亂象叢生。
對於現代人研究國學(姑且就使用這種說法吧),除非是真正的學者,有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體系。否則,如果只是普通人想要汲取一點國學的養分。我建議可讀以下幾本:
第一本,《論語》。
論語在四部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也是漢武帝后古往今來士人慾考取功名的必讀書。
不過我今天推薦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是在於:《論語》的主題,在於修身。儒門大聖的升級方式分四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如果說後兩步離普通人太過遙遠,那麼“修身”則本應是每個人生存於世的必修課。
何為修身?換一個時髦的詞就是“自我管理”,一個人,首先要先學會管理自身,然後才是管理他人。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對《論語》的評價就極高。晚清商人孟洛川也深受《論語》助益。
雖然包括《論語》在內的多部儒家典籍都大力抨擊過商人階層,但這多部典籍又多次被推選為商學院的選修教材,頗有些令人玩味。
第二本是《道德經》。
如果說《論語》的主題在於修身,那麼《道德經》探討的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本身是哲學的範疇,以至於世人多謂《道德經》是一部出世之書。
然而一千名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晚唐知名軍事家王真就根據《道德經》及其他多卷道藏寫出了《道德經論兵要義述》這樣的傳世名作,可見《道德經》不止有出世,更有入世。
所以讀什麼,怎麼讀,都是一門大學問。
哲學看似無用之學,可真的學透了,卻是可以想幹啥就幹啥的。毛澤東,王陽明,都是哲學大師。
我讀《道德經》,讀到最後也就三個字:方與圓。
第三本是《孫子兵法》。
我從來是反對今人研習古代兵書的,只因古代兵書,過多涉及軍備與戰陣,而這些在二戰時期已被淘汰,在大規模的火力壓制下,無論你是一字長蛇陣,雁行陣,八卦陣都成了渣渣。
但《孫子兵法》是個例外,因為孫武講的是“戰略”。
因為是戰略,不止軍事上可用,朝堂之上可用,商業競爭可用,甚至連搞物件也可用。奧斯卡影帝邁克爾道格拉斯早年的《華爾街》裡也曾引用過此書。而英國大街小巷的許多書店,軍事類的陳列櫃上,這是唯一一本來自中國的軍事著作。書中寥寥數語,卻字字珠璣,在世界軍事理論史上,可以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比肩。
以前三本,排名不分先後。如果讀完還有餘力,建議可再讀《韓非子》與《鬼谷子》二書。
其中《韓非子》篇幅過於巨大,仔細研讀需要時間。《鬼谷子》篇幅雖小,但用字過於晦澀,可以選讀知名學者註解版本,配合《戰國策》使用效果更佳。
-
3 # 長念琅琊
關於國學是好還是不好,我認為我們應辯證的看待,但它不能代替正課。
國學有它精華的成分,也有其糟粕的成分。如《孝經》、《弟子規》等勸解人們向善,孝敬父母,但"三綱五常"已不符合現代人平等意識。
對於國學代替正課,我個人認為是不可能的。國學在社會上可以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但當今社會還需要培養德智體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如果國學代替了某一門正課,至少會阻礙一個行業的發展,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
-
4 # 熱帶雨林的午後
國學是學,而且是中華文化之學,是民族之根脈,精神之基因。按常識來說,不能用好和壞來簡單給國學下結論,好和壞,都要看判斷的標準是什麼,沒有定義標準,就不能盲目貼上標籤。
如果按照對於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言,國學總體上是積極和有用的。
國學一般是指中國傳統學術的體系和知識。國學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既有自己的民族性,也有自己的世界性價值。它用自己的理性認識,告訴我們和世界,中華民族是怎樣生活的,歷史是怎樣的,歷史上的價值觀是什麼,現在的價值觀是什麼,未來應當具有怎樣的願景和目標。
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國學並不是固定在1949年甚至五四運動之前的歷史資料之中。國學是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在不斷變動、豐富的,它有自己關注的中心問題,有自己對問題的回答方式、思維方式,包括有複雜的內在矛盾,但它保持了比較穩定的主要特徵,在世界文化中,國學是十分獨特的文化財富和資源。
對照現代國家的發展,國學主流是好的。對照現代化發展趨勢,特別是全球化趨勢,國學有積極的價值。 作為歷史概念和區域文化概念,國學是一種客觀存在,同時也包含一些和現代觀念不相符合的成份。但是總體而言,國學和現代知識體系,並不對立,這個體系和現代知識有一定的重合,比如文化價值、歷史認知、人文語言等等。應當看到,國學與現代知識存在有共性,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如果沒有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因子起作用,就很難解釋馬克思主義能很容易進入中華文化的內部,並融入社會思維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替代國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主體。
我們今天學習的國學,受到西方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深刻影響,已經在運用現代文化的概念、語言、思維模式在描述自己的國學內容。這並不妨礙國學的價值,相反,透過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用成分,反倒激發了國學的流行、普及與研究。國學自己隨著新的文獻的發現,考古和文化研究的進展,再加上歷史的取捨,今天的國學,實際上正在由歷史國學向現代國學轉化。
當然,國學也有自己的獨特個性,這是最具民族性的部分,往往和西方文化有很大區別。
我們現在學習的文化體系,就是所謂的正課,是現代化知識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從科學和歷史中提煉出來的知識體系,客觀和主觀上,都包含一定的國學知識。但是,它是不能被國學替代的。
現代人要依靠現代化知識來塑造。作為一個普通人才,要在現代社會生活,需要具備現代化的知識。只依靠國學,是不能達到要求的。國學畢竟不能提供完整的現代化知識,不能提供現代社會生活需要的基本思維和技術。
即使有些人想成為國學的專才,也不能只學習國學而不去掌握現代知識體系中的必要知識。因為不懂現代就不能理解傳統。另外,國學已經不能單純用過去的完全傳統的方法進行學習和研究。傳統方法,也許能複製出歷史上的秀才、進士,但是這樣複製出來的人才,對於今天學術和社會發展沒有多大意義。今天的國學,必然要進入現代國學。國學不是在封閉的環境中形成的,而是在十分開放的世界體系中產生和發展的,這種開放程度,遠遠超過我們過去的想象,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歷史和現實。所以,用國學替代現代知識教育,並不符合國學本身的精神和規律,是十分幼稚的取向。
有些國學班,想脫離現代知識體系,專門研究學習國學,力圖塑造未來的國學大師,這是不現實的。有些人則想透過國學課,塑造獨特個性化能力的人才,想在國學影響日漸增大的背景下謀得一份特異才學,那更是緣木求魚。
現代人,不論是為了從事何種職業,從事何種研究,都必須掌握現代知識體系的基本內容。對於國學研究者而言,現代知識,只嫌其少,不嫌其多。從我們接觸到的著名國學專家身上看到,他們都表現出對現代知識的極高的追蹤熱情和理解,這恐怕僅僅表現為專家的個人認知問題,而是他們對待現代知識的態度,帶有國學發展的內在的規律性。國學沒有對於現代性的理解和認知,那隻能是一門舊學、私學、古董學。
-
5 # 傻瓜尋真
國學是教人學會做人。人會做了,才能解決和處理好人生一輩子的一切事情。所謂"正課"不外是從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學來的科學和技術知識。這種"正課”是謀生的手段,是中性的一一不分善惡的工具,用它可行善,也可以行惡,是十分危險的。資本主義邪惡社會之所以邪惡,正是因為人不會做人,只學"正課"賺錢導致的一一隻認錢不認人,一切罪惡由此萌生。何況,所謂"正課"的科學,其本質是反自然的,是對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最終也是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破壞。
-
6 # 履霜影視
我想屍骨早已化為塵土的伏羲、文王、孔子、老子.....等古聖萬萬沒想到耗盡其畢生精力所著的寶貴人生智慧能源源流傳之今;同時他們也許對“國學是好還是壞?它能代替正課嗎?”這個問題深感自責與無賴。自責也許是因為在他們的年代,語言、文字不如現在這樣豐富,以至於我們現代人不能更深層次體會他們想傳達給我們的人生智慧和寶貴經驗;無賴也許是因為他們現已化為塵土,特別想把智慧傳遞可是又無媒界!
所謂“上善若水”------意指向水學習“潤萬物而不爭”的奉獻情懷;
所謂“自強不息”------意指向天學習“持久發奮圖強”的進取精神;
所謂“厚德載物”-----意指向地學習“包容、成全”承載萬物美德;
......這樣的經典智慧,千年來或裱於辦公室牆上、或記在筆記本里、或作為電腦手機屏保;至今為政者、為商者、為農者、為工者;從成年人到未成年人......均將其妥妥收藏。
“ 國學是好還是壞?”這個問題,大家心中都已有了答案。我們從小學習的數、理、化為知識層面的內容,如加上智慧層面的內容,對家庭美滿、職場生涯、人際相處、身心健康將帶來有效的幫助!
-
7 # 幽視界
國學是過去中國的一切歷史與文化的統稱,胡適稱之為“國故學”,國學不過是簡稱。
▲胡適
既然國學包含中國的一切歷史與文化,那麼可以想見,“國學”就是一個巨大無比的筐,什麼都能往裡裝,那麼其中必然既有珠玉,也有糟粕,簡單的以好壞區分,並不合適。
就算我們回顧自己生活的經歷,敢說自己只做過好事,沒做過壞事?或者只做過壞事,沒做過好事?就算一個人都很難用好壞、黑白區分,更不用說一個國家的歷史與傳統了。
但因為某種特別的民族情懷,華人傾向於將中國的國學說成好的,這不難理解,我們去墓地,很難看到哪塊墓碑上刻滿了對先輩的批評,而總是一片讚頌。
這是人天生的虛榮心做作怪,吹噓自己的祖先多麼了不起,就好像自己也很了不起一樣。但這樣對於做學問實在沒有什麼益處,做學問第一條是要實事求是,對一件事情要保持客觀性,預設立場、被情感左右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大忌。
如果一定要對“國學”分出好壞,我認為,“國學”包含的內容,大部分是壞的,少部分是好的。
對不起,請先別急著開罵,讓我把話說完。
我這樣說,並不是看不起中國的“國學”,其實你讓我評價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學”,我都會這樣說。
歐洲諸國的傳統“國學”怎麼樣,一樣的,也是大部分是壞的,少部分是好的。任何國家的傳統文化都是如此。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首先很多人搞混了一些問題,與“國學”相對立的並非只是“西學”,更重要的方面在於“傳統”與“現代”的對立。要知道人類的文明是不斷進步的,我們現代的人踩著古人的屍骨前行,他們犯過的錯誤,我們可以看的清清楚楚,所以我們可以從古人那裡吸取經驗教訓,發展出更高層次的文明來。而古人,是無論如何不可能知道後人是怎麼生活的,他們怎麼可能比後人更有學問,更有見識?
所以從文明方面來說,現代人的文明程度是遠遠超過古人的。比如說,古代社會的刑罰,動不動就砍手斫足剜肉割鼻,嚴重的還會五馬分屍凌遲處死,這種血腥與野蠻在現代社會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古代實行人殉制度,連孔子都對其大唱讚歌,以至於後來進步了,改用陶俑,孔子還不滿意。你說這樣的聖人如果放在現在,論文明程度,恐怕連一個不識字的老太太都不如,不過也沒辦法,這就叫時代的侷限性。古代社會等級森嚴,講究以大部分人的犧牲換取少部分人的享樂,而現代社會廢除了等級制,至少在形式上做到了人人平等,這難道不比古代好的多?我這不只是說的中國,而是整個人類的歷史都是這樣,西方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犯下的惡行同樣是罄竹難書,總之,人類古代社會比現代社會野蠻、粗糙的多,一個接受現代文明教育的人如果回到古代,是根本無法適應的。
▲殉葬的宮女妃嬪
▲宗教裁判所施刑
所以,對傳統的文化,我們一定要加以警惕,要知道,傳統文化傳統倫理是和傳統的制度配套的,而傳統的制度已經被證實是壞的,是已經被淘汰的制度,那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恢復傳統文化,是否還要同時恢復腐朽的傳統制度?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傳統的文化,傳統的價值觀與相應的制度一起被埋葬,正是應該的,不應該對其招魂。
所以對所謂的“國學”,根本不應該拔到多麼高的層次,除了文化學者,一般人只要大致瞭解即可。而且這種學問,對大多數人來說,除了聊天炫耀,裝點門面,於實際的社會生活並無用處。好像除了中國,其他國家的人從來沒有對各自的“國學”有多麼重視,西方絕大多數人看不懂古英語,也並不當成大不了的事情。
至於“正課”,應該指的是現在課堂上傳授的各種文化與科學知識,“國學”當然不能代替“正課”,因為當前學校裡傳授的,通常都是經過驗證的,最先進的知識,是緊跟時代的,是可以學以致用的。知識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加減問題,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迭代問題,是新知識替代舊知識,掌握了這些知識,才能對社會有用,而對個人有利,這當然是陳舊的“國學”替代不了的。
-
8 # 來龍居士
國學一詞是相對於西學而言,源於民國之初新文化運動"西學東漸"之時。近年的國學熱則是在國力日益強盛之後,民族自信心提升的反映。亦是對近一個世紀來社會現代化、文化西方化而導致民族傳統文化斷檔的一個矯正。
科學有普世共性,而文化有民族差異和多樣性。所以一個強盛的民族應該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這是國學熱與傳統文化復興的意義與合理性。然文化藝術之外的生活、工作、經濟、政治、軍事、醫療等領域就要紮紮實實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之上。人類文明總趨勢也仍是進步的和不斷全球化的。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原因。現在傳統文化復興中出現的復古、抳古、厚古薄今,甚至反科學、排西方的觀點與現象是另一種極端的矯枉過正。就個體的學習進步而言,當然也不能只學國學而忽略現代科學知識與現代普世文明的學習。否則便有可能成為新的"孔乙己"。比如:企業家不能拋棄現代營銷與管理規律而一味使用古代儒法治國之術經營企業;中醫則不可拒絕西醫的科學理論和儀器檢查單一採用古代的檢查與治療方法,尤其是在治療肺結核、癌症等疾病時。
過度重視國學而排斥現代科學的現象如出現在青少年教育中則危險更大。現在民間甚至已出現了只授四書五經而不教自然科學的全日制寄宿私立小學。更有極端者,竟令學生終日止語長達數年。我曾見過一個接受這種教育的女孩子,隨家長參加一個雅集活動時,竟一句話都不敢說,見人就臉紅。當真如古之閨秀。我們不得不為她的心理健康與未來能否適應當代社會而擔憂!藝術中有偏極不過令人清高孤僻罷了,教育中違道則誤人子弟,遺害社會了。國學熱也許真的該降降溫了。
-
9 # 清風論今古
國學非常好,它究竟能不能代替正課,這個答案想必不用回答了,經世致用,古為今用,學習古之聖賢思想,目的就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國學學思想,學智慧,涵養德行!知人倫孝悌,知處事忠信儀禮,猶如樹之根基,越大越好!可以說,國學育智,正課育識(現在學科教育)。但卻不能代替科學時代的自然科學和技術!這是德和智的不同!
正課乃掌握自然科學知識的基礎,沒有正課自然科學知識基礎,如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我們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就是有巨大缺陷的教育,就不能正確的認知世界,就無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因此,正課對教育而言,對社會應用而言,更加不可或缺!
只有擺正了國學和正課的位置,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國學重育人以德,啟蒙人倫智慧!讓學習國學的孩子能駕馭所學知識,而非被知識所駕馭。國學與正課本質上是互補的,相互促進,不可分割,沒有正課知識的用,國學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社會價值!
總之,國學適合業餘時間學習,如週末,如晚上,假期都可以,不能代替正課!
回覆列表
先正面回答此問題:
1.國學是非常好的;
2.國學不能完全代替當前教育。
問題問的比較片面,所以補充回答如下:
因此問題實際上是由教育管理部門近期對民辦國學教育加強管理所至,對於此事,我持如下態度:
1.支援國學;
2.反對國學代替當前教育;
3.不贊同對民辦教育中國學教育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合理引導其發展更有益於中國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我持此態度的原因:
1.支援國學,因為其以《易經》為核心的整體論哲學思想,必然會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援(這個議題很大,此處不展開論述)。
2.當前教育內容及方式是建立在以西方還原論(和整體論相對)為核心而發展起來的科學體系之上,即民國時期的“西學”,其對世界的認知已經達到一定的深度,而國學體系則是在整體論的基礎上認知世界,兩者是有互補性的,而不是對立關係,更不是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目前而言,國學和西學,融合則可雙贏,對立則各有所傷(此論題也很大,此處為簡述)。
3.如果沒記錯,教育管理相關部門近年來出臺過一些支援民辦教育的檔案。說明領導們是認可其發展的。但此次針對民辦教育中的國學教育加強管理,也是因為確實有部分民辦國學教育走了彎路,甚至走上了邪路。走彎路的,教育管理部門要加以引導,走邪路的,取締即可。但不必因噎廢食,一刀切式管理,不利於民辦教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