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燕善閣茶道師

    生活的藝術與藝術的生活!

    冥冥之中,這個世界總是時不時地提醒你,有些書值得讀一讀,這本書的名字和作者總是出現在你面前,直到最後你不知不覺地注意到它。

    故意對這些提示置之不理於己無益。於是,在零零星星接觸到林語堂這個名字多年之後,對他幾乎還是一無所知的我決定開始一探究竟。

    從十幾歲起我就痴迷於20世紀30年代的那些作家。

    最初是因為我喜歡1972年拍攝的電影《歌廳》(Cabaret)和裡面年少帥氣的男主角邁克爾·約克(Michael York)。

    《歌廳》改編自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的兩部短篇小說,描述了前納粹時期的柏林生活。

    我讀了所有能找到的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的作品,還讀了有關柏林、有關那個時代和作家的很多書籍。讀得越多,看到林語堂這個名字也就越多,同時我也就記住了他的第二部作品——《生活的藝術》。

    等到了二十多歲的時候,我終於去圖書館查閱了更多關於林語堂的資訊,當然那個時代還沒有網際網路可用。

    我瞭解到《生活的藝術》是1937年由約翰德伊(John Day)出版公司出版的。

    林語堂在上海結識了作家朋友珀爾·巴克(Pearl Buck)(別名:賽珍珠),她幫助林語堂出版了這本書。珀爾本人當時已經是世界聞名的暢銷書作家。她的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以中國的一個小村莊為背景——為她贏得了1932年的普利策文學獎,繼而又在1938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珀爾·巴克後來嫁給了約翰德伊出版公司的創始人,她把林語堂介紹給了自己的丈夫,後者立刻與林語堂簽約。

    我去查閱資料的時候,《生活的藝術》已經停版很長時間了。幸運的是,當地圖書館還存有一本很破舊的可供借閱。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適應書中那些閒話和時不時的題外話。

    剛開始讀的時候,感覺有吸引力但又有些過時、造作和囉唆,很多內容為反對而反對,結構鬆散、行文怪異。但很快我意識到了這些閒話背後所隱藏的深厚內涵和對野心抱負徹底的摒棄,而這恰恰是我們文化中所宣揚的。

    《生活的藝術》為簡單生活和吃喝正名,不鼓勵為更多的物慾而奮鬥。林語堂想找到一劑解藥,來解救30年代他周圍那些野蠻的競爭和瘋狂的舉動,不僅僅是在他出生長大的中國,還包括他工作生活過的法國、德國,以及他年輕時短期求學和撰寫該書時所生活過的美國。

    林語堂渴望告訴人們如何享受生活,在書中,除了一般常識,他還運用中國古老文化來說明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生活的藝術》在30年代很快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全世界幾乎人手一本,他也成為那個時代炙手可熱的暢銷書作家之一。

    至於他所用的方法,他寫道:“我總是習慣去淘一些陳舊且不起眼的廉價書,並且試圖從中發現些什麼。如果文學教授們知道了我的思想來源,他們一定會被這麼一個俗物驚到。但是從灰土堆裡尋找一顆小珍珠的樂趣要遠遠大於欣賞珠寶櫥窗裡的大珍珠。”這是一份宣言,也算是最平實的真理。

    從專業技術上講,我所應用的方法、所受的訓練都是錯誤的,我並不讀哲學而只直接拿人生當課本,這種研究方法是不合慣例的。

    我的理論根據,大都是從下面所說這些人物方面而來:

    老媽子黃媽,她具有中國女性的一切良好思想;一個隨口罵人的蘇州船孃;一個上海的電車售票員;廚子的妻子;動物園中的一隻小獅子;

    以及任何一個不毀滅我們人生好奇意識的作家,或任何一個不毀滅他自己人生好奇意識的作家……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林語堂聲稱要陳述“中國觀點”,也就是他所描述的“一種閒適哲學,是在異於現今時代裡的閒適生活中所產生的”。這是上千年來中國學者、詩人和藝術家匯聚而成的智慧。

    儘管他沒有強調這一觀點在中國之外的地方同樣適用,卻寫過他確信“在美國喧囂忙亂的生活中,人們心底裡也同樣渴求在茂密的樹蔭下找一塊柔軟的草叢,躺下來享受一個慵懶的下午,什麼也不做”。

    用林語堂自己的話總結他的哲學最為恰當:“在一種全然悠閒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你這就叫懂得了如何生活。”

    這本書可謂包羅永珍。

    林語堂發表了對衣著的態度(他喜歡寬鬆、舒適的、中國文人穿著的長袍,不喜歡西方男士穿的需要繫腰帶、勒緊腹部的褲子)、對居室裝飾的建議,提到了哪些酒令最有趣。

    林語堂努力啟發讀者過閒適的生活、重視沉思和友誼、享受飲茶飲酒、熱愛閱讀和親近自然。不過他講得非常精確而具體。做到這些你不能說說而已,而是要用正確的方式和精神。

    在這方面最具說服力的要數《生活的享受》一章裡關於“安臥眠床”的闡述。

    躺在床上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有什麼重要意義呢?

    生理上講,躺在床上意味著迴歸自我,與外界隔絕開來,這時人可以採取最恰當有效的姿勢進行休息、冥想、尋求安寧。躺在床上也有最合適、最舒服的方式。孔子,就是生活的藝術家,曾經說過在床上“不要像屍體一樣平躺”,而是要側身蜷縮。

    林語堂繼續寫道:

    我相信生活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蜷縮著身體躺在床上。手臂的姿勢也非常重要,這樣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美學享受並最大限度激發頭腦。

    我認為最合適的姿勢不是平躺,而是和舒適柔軟的大枕頭成30度角,將一隻胳膊或兩隻都伸向腦後。以這種方式,詩人能寫出不朽的詩詞,哲學家能夠發現革命性的思想,科學家能有劃時代的發現。

    很少有人真正認識到獨處和沉思的價值。這讓人震驚。

    安臥眠床的藝術對於你來說不只是身體的休息。

    整整一天的緊張生活,你要面對不同的人並與他們交流,你的朋友試圖開你的玩笑,你的兄弟姐妹挑你的毛病,把你捧上天,這一切都讓你精神緊張。你需要徹底放鬆。我承認,就是這樣。加以培養,安臥眠床意味著清掃你的精神世界。

    林語堂認為,對於在商界打拼的人來說,與其每天早上風風火火地去上班,不如花一個小時躺在床上思考、計劃、回顧,這樣當他們來到辦公室時,就會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而不是日程表的奴隸。

    對於思想家和發明家而言,林語堂認為清晨的悠閒時光更為重要。

    對於作家來說,用這種方式構思出來的寫作思路,要比整天坐在書桌前苦思冥想出來的多得多。

    除了提高生產效率之外,林語堂相信躺在床上最適合聽音樂或是傾聽從窗子裡飄進來的周遭的聲音,如鳥兒的鳴叫,或是城市和鄉村的聲音。

    儘管過著閒適的生活(在我這個篤信林的信條的人的眼裡,也正因此),林語堂的生活卻大放異彩。

    他一生多產,創作涉獵的範圍也十分廣泛,包括雜文、散文還有小說。他在多個大洲都生活過,宗教信仰也不斷改變。這些經歷讓我很感興趣,因為我認為那些移居他國的人,無論是移民還是難民,都擁有他人沒有的視角。

    那些探尋多種宗教的人,比終身堅持與生俱來的信仰的人,對於信仰有更深層次的思考。林語堂同時也涉足政治,不過與任何一個政黨的關係都不持久。他一直在試圖發現腐敗(也總是能發現它們)。

    林語堂於1895年出生在中國,在家裡八個孩子裡排行老五。

    他的父親小時候沒有受過教育,不過在青年時期自學了讀寫,並最終在家鄉福建省龍溪縣建了座小教堂,並擔任牧師。

    很小的時候,林語堂就跳上父親的講道壇在集會上演講。從那時起,他就展現出了對語言的熱愛。

    林語堂在中國的一所西式大學裡學習神學,不過很快他就因為無法接觸偉大的中國本土文化而感到困擾。從那時起,他開始學習中國文學和文化,研究道教和佛教。

    林語堂上大學時,他摯愛的一個姐妹由於父親反對沒能上大學,只能結婚,並在懷胎八個月時死於瘟疫。從那時起,林語堂積極主張為女性爭取高等教育機會,同時決定窮其一生爭取社會公平。

    1919年,林語堂來到了哈佛大學學習,不過很快就因無法負擔學費而退學。

    他來到歐洲,先在法國打工,後來在德國繼續接受教育並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用德語寫就了關於中國語言學的學術論文。

    他於1923年回到中國任教,其間由於國民政府的限制暫停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在上海繼續教書,並開始頻繁地為他創辦的雜誌寫稿,開闢了多個批評國民政府的專欄。

    1933年,正是在上海,他遇到了專欄的忠實讀者珀爾·巴克。

    1935年,在他的第一本書《吾國與吾民》獲得成功後(《紐約時報》後來評價這本書“如同在西方世界投下了炸彈”),林語堂遷往紐約,並在那裡寫就了一系列作品,包括《生活的藝術》和1943年出版的《啼笑皆非》,這本書對美國在國內外推行的種族政策進行了抨擊。

    林語堂將他全部出書所得都投入其中,但是無數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他沒能設計出可以大批次生產且價格可以為市場接受的模型。儘管如此,他創造的概念和技術後來還是被應用於密碼破譯和轉錄機。

    對中文打字機的大量投入致使林語堂和夫人在戰後破產,此時他們與三個未成年的女兒生活在紐約。

    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聘請他赴巴黎出任美術與文學主任,一家人的經濟困境才得以緩解。儘管他憎惡早起上班,但此時已別無選擇。

    林語堂晚年經濟條件轉好,他再次專心於寫作和學術研究。

    他督辦了第一部現代中英詞典的編寫,這項工作規模龐大。他還一度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

    20世紀50年代,林語堂重返紐約並重新信奉基督教。在1966年來到臺北前,他與妻子和三個女兒在紐約居住。1976年,林語堂在臺北辭世,享年八十歲。

    如果在20世紀30年代林語堂就已經感覺到了放慢腳步的迫切性,那麼如果他活在現今,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不管是在《生活的藝術》的創作地美國,還是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工業國家。

    不過,林語堂早已指出,閒適生活一直都很難。我的這種表現不足為奇,不能僅歸因於電子裝置。即便把蘋果手機放進口袋,什麼都不做對我來說還是很難。喧囂忙亂的生活會出現在我的腦海。

    當我反覆閱讀《生活的藝術》後,我突然意識到它倡導的並不是行為層面的改變,比如看手機,而是關於如何看待周遭事物的根本改變。

    就拿林語堂對安臥眠床的喜愛來說,躺在床上並不是一項活動,而是放慢生活腳步的方式。你可以沉思、傾聽,甚至閱讀。

    因此我經常躺在床上讀《生活的藝術》。這本書非常適合用零散時間來閱讀。

    每隔幾頁就有一些句子跳出來,我得思考消化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比如這句“我認為對於感官和情緒的教育要遠比對想法的教育重要得多”。

    隨著我反覆閱讀《生活的藝術》,我愈加意識到它並非講述閒適哲學,而是如書名所示,它詮釋了生活的藝術。

  • 2 # 西部閒談

    生活的藝術在於什麼,應該是仁者見仁,智首見智吧。

    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有的人喜歡繪畫書法,一張白紙上揮毫潑墨;有的人喜歡收藏,古玩市場看一看;也有的人追求所謂高雅的生活,聽聽音樂會,喝喝茶,品品咖啡,這些算是藝術吧?

  • 3 # 尋源家譜網

    藝術原於生活,生活創造藝術!但是如果讓生活過的有藝術性,這就需要對生活有足夠的興趣,衣食住行工作各各環節都有創意,有濃厚的生活情調,把自已的簡單生活豐富起來,讓周邊的人共同參與,分享快樂!必要時釋放一下激情,把你的生活藝術搬上舞臺,讓大家摹仿,使整個平常生活都有藝術性,使生活不枯燥,到時你就是最大的藝術家!

  • 4 # 張斌鋒書法家

    生活的藝術在於什麼。

    隨著社會的發展,華人民過著安全幸福的美好生活。城市就不用說發展特好。

    農村這些年變化很大,不但住上新房子,綠化也好,還有文化站誤樂室,環境優美。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真正把藝術帶動到農村了。

    有唱歌的,作畫的,寫書法,跳舞,買古玩等等是藝術吧。這才是正真生活的藝術。

  • 5 # 凌瑞

    生活的藝術在於:活的快樂,活出精彩!美麗的人生需要拼搏!

    藝術源於生活 卻高於生活

    至於生活的藝術在於什麼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吧

    我想逆的心中或許也有了一個答案了吧 ^_^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Galaxy Note 10的後置攝像頭,大概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