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itdh42550

    語言、文字的產生與科學技術的萌芽是原始人類生產能力和物質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語言伴隨著人類的誕生和發展而逐漸形成與發展。語言作為人類的交際工具,傳遞資訊、傳播經驗、交流思想,刺激著人的智力的提高,促進著人類思維的發展。但由於人類生存環境的差異,語言產生了不同語系、語支和語種。當語言形成後,幫助記憶、保留資訊、表達思想的文字便產生了。文字的出現,打破了人類交流的時空界限,加速了人類文明的程序。原始科學技術的萌芽和初步發展,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質量,創造了原始的物質文明,人類物質文明的源頭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語言的產生和語系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生存結成集團,共同抵禦來自大自然的侵害。不斷的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促使著人類智力水平的提高和帶有具體的、直觀的、細緻的思維傾向的形成。人們在長期勞動中學會傳遞資訊、傳播經驗、交流思想。最初人們用手勢這種“擬勢語言”表達思想和情感,當遇到歡樂、痛苦、悲傷時,情感表情藉助手勢而進發,發出聲音;此外,原始人類在自然界中長期與動物打交道,產生了摹擬自然之聲和動物之聲的原始語言。“擬勢語言”、情感語言、摹聲語言出現的基本條件是人類的思維意識,自然環境、勞動等因素對語言的產生起了推動作用。原始語言具有具體的特點,它有著相當豐富的表示具體事物的稱謂,但缺乏反映綜合概念的詞彙。原始語言的另一特徵是每句話所包含的詞數很少。早期人類的語言和思維有著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的關係,人們在音樂舞蹈、宗教儀式等集體交流中增強了語言交流,同時語言交流又進一步刺激著人的智力發展和思維意識能力的提高,這樣語言中連貫的句法才發展起來。人類最初的語言是模糊和不確定的,所以關於語言的起源眾說紛紜。基督教徒在過去的千餘年間一直認為人類的語言能力是上帝賜予的;中世紀的伊斯蘭教徒認為真主安拉給予人類語言;印度婆羅門教經典《吠陀》把“語言”視為女神,語言是神賜予人類的特殊才能。宗教把語言與其聯絡起來,加以神化。較為科學和流行的語言起源說很多:蘇格拉底認為語言的形成與手勢密不可分,文藝復興時期達爾加諾發展了這一觀點,認為當人類進行手勢交際到一定程度之後,便產生了聲音;情感說認為人類由於歡樂、痛苦、悲傷等刺激形成情感外露而發出聲音;柏拉圖提出人類起源的摹聲說,後來德國的哲學家赫德爾·萊布尼茨發展了這一學說,並具體解釋為——人類古老的語言是人摹仿自然之聲尤其是動物之聲而產生的。縱觀語言發展史,世界各民族語言中的確存在不少摹聲詞彙,如漢語的貓、蛐蛐;英語的雞叫(adoodledoo);布穀鳥叫在漢語中突出了“布穀、布穀”的擬聲,英語中該詞是cuckoo。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類語言起源於人的勞動,因為勞動能使人的發音器官變得越來越發達,隨著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進步和豐富多彩,人們有了進行交流的豐富內容,當到了“有什麼東西非說不可”的地步時,語言便產生了。總之,語言的產生首先有一個漫長、複雜、循序漸進的過程;其次,人類智力發展是語言產生的內在因素,環境和勞動是語言產生的外部條件。大約在人種形成的同時,逐漸形成了語系。語言自形成時起不同人群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但同一區域或相鄰區域之間,由於自然環境的相近或相同,生產和生活習慣的相近或相同,他們對事物表達的方式日趨接近,且聲帶振動方式漸趨統一,並遺傳下來,從而形成同一語系。全世界的語言,基本上可劃分為若干個語系。語系分語族,語族下面是語支,語支下是語言,根據各國語言學家不同時期的統計與歸類,世界語言譜系劃分雖然多種多樣,但內容大同小異。語言學家按譜系分類法把世界語言分成十大語系:印歐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閃含語系。芬蘭烏戈爾語系、達羅毗荼語系。伊比利亞高加索語系、馬來玻利尼西亞語系、南亞語系、班圖語系。但由於世界語言十分複雜,語系劃分在語言學家中不盡一致,名稱亦不盡相同。目前,全世界大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語言超過5000種。印歐語系最早定名者是英國學者威廉·瓊斯。1786年他比較了梵語、希臘語、拉丁語某些共同特徵和對應規律之後提出印歐語言應同屬一系的理論,這一理論已成為所有學科中涉及語言分類時所遵循的法則。印歐諸語系是使用人口最多、語種與語支多而複雜的語系。印歐語系的語族主要有日耳曼語族、羅曼語族、凱爾特語族、波羅的語族、斯拉夫語族、印度——伊朗語族、安那託利亞語族、吐火羅語族、亞美尼亞語族、阿爾巴尼亞語族、希臘語族。其中日耳曼語又分若干支,西支有:英語、德語、盧森堡語、荷蘭語等;羅曼語西支有:拉丁語、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撒丁語等。漢藏語系的語族包括:苗瑤語族、藏緬語族。漢語族、侗臺(壯)語族等,其中藏緬語族的藏語支有藏語、嘉戎語、門巴語;漢語族包括官方語言及地方方言;侗臺(壯)語族的臺(壯泰)語支有壯語、傣語、泰語、依語、布依語、寮國語等。原始文字的產生和型別原始人類在學會使用特定的語言後,不留痕跡的語言已不能滿足社會需要,人們開始尋求便於記憶和互相交往的手段,以縮小人類文化在時間與空間上所存在的距離,這樣就有了一些發明創造,原始文字開始萌芽。文字的產生經過了一個萌芽、發展和走向成熟的過程。原始人類最初借用各種物件貯存某些資訊的符號,作為交際工具,傳遞簡單數字資訊或表達約定俗成的生活內容;進入母系氏族公社時,人們利用圖畫作為記載事實和表達思想的工具;到原始社會末期,利用一定物體的形象符號來表示一定意識的真正意義的文字產生。從初始記事到真正的文字出現大致經過了刻痕和結繩法、圖畫文字、象形文字三個階段。刻痕記事的材料一般是石頭、骨塊木、竹等,透過澳刻點、線記事。結繩記事是一種特殊的傳達資訊幫助記憶的符號,繩子和結子的數目、大小、顏色,以及結與結之間的距離都有一定含義。圖畫文字一般用來表達各種具體事物,如人、樹、箭及各種動物,大多畫在樹皮、石、骨、陶器或皮革上。在圖畫文字的基礎上,產生了象形文字。以上三種類型的文字各有特點:刻痕、結繩記事一般只能表達數量,而無法反映事物的特點和性質;圖畫文字一般只能反映所要敘述的內容,而不能反映語言的形式,也難以表現抽象和複雜的概念,但十分形象、直觀;象形文字最關鍵的是符號府號不僅表示一定的意義,而且代表一定的發音。象形文字後來進一步演進為表意文字,在表意文字中,形象逐漸為定義化的符號所代替,並且與一定的讀音相聯絡,這樣以象形文字為代表的表形文字和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同用字母表示語言的表音文字構成了文字三種類型。史料與考古資料研究表明,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的文字在形成過程中,大多有類似經過。在中非發現了帶有一組組刻痕的骨塊,世界各地都曾找到刻有點線的骨塊,也有刻木、刻竹和刻箭記事的例子。中國、日本、波斯、埃及、墨西哥、秘魯都曾盛行結繩記事,其中秘魯的印加人結繩記事最為發達。印加入用一條帶顏色的繩子作主繩,並在主繩上每隔一定的距離系各種不同顏色的細繩,以代表各類事項,如紅色代表軍事、兵卒,黃色代表黃金,綠色代表禾穀等。在繩子上打結代表數字,單結表示“10”,雙結表示“20”,重結表示“100”,雙重結表示“200”,諸如人口統計、土地疆界、部落標記,以及宣戰、刑法、墓誌等都用這種結繩記事法表達。美洲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西伯利亞北部的一些部族、熱帶非洲部族都擅長圖畫文字。北美印第安人的圖畫文字最發達。他們有記載一年中發生的突出的一件大事的習慣,如達科他部落記1800年的大事,畫一個人形,遍身畫上紅黑二色的點,表示哪一年有痘疫。在中國很多地方發現巖畫遺存,其中有不少文字內容,如連雲港的將軍崖、內蒙陰山、廣西左右江地區、雲南滄源、青海等地都有發現。象形文字在各地區各民族古文化中發現更為普遍,如埃及的象形文字與中國史前文化陶器上的象形文字。原始科技萌芽及其表現原始人類語言、思維和文字的產生,大大方便了原始人在集體生活中的交流,它為積累經驗、傳授儲存經驗提供了諸多方便的條件。語言、思維和文字的相互影響和促進,發展了原始人類的推理能力,抽象概念產生,使原始人類對自然界的某些事物的因果聯絡有了初步瞭解,知識領域逐漸擴大。人類由食物採集者到食物生產者經過了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必須不斷地改進生存手段,不斷超越自我,併為生存而選擇。正是由於這些選擇,文明時代的科學知識開始萌芽。在採集、狩獵過程中,原始人類製造出魚鉤、魚叉、弓箭、刀斧等宜於採集、狩獵的工具。當單純靠採集狩獵難以維持食物需要時,人類便根據自身掌握的野生動物習性,將捕捉後的野獸進行馴化圈養,以補充食物的不足。早期馴化的動物多為雞。豬、牛、羊等。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和狩獵活動的減少,在野生植物(小麥、大麥、粟、玉米等)成熟時原始人類發明了鐮刀進行收割。同時原始人類在瞭解了植物生長季節迴圈後,開始掌握了種植技術。原始農業和畜牧業出現時,在世界很多地區原始農業和畜牧業與採集狩獵還沒有嚴格的區分,原始農業、畜牧業和採集狩獵的相互補充,保障了原始人類的食物來源。原始農業和畜牧業技術大大推進了人類發展的程序。狩獵技術是原始人類掌握了動物運動規律後出現的,利用圍獵或驅散野獸並設陷井捕捉的技術捕殺野獸,用短矛和箭射落飛鳥,用魚鉤和魚叉捕魚。但他們並不是把有能力捕到的動物捕盡殺絕,而是遵循禁獵原則。原始人類馴養的動物先是綿羊、山羊和狗,以後是馬、豬、牛。原始人類早期培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水稻、粟、玉、馬鈴薯、棉花、向日葵和多種蔬菜、豆類。在培育過程中,還會了疏鬆土壤、除去雜草的技術。當原始人類開始定居生活時,人們有了更多的空閒時間和較為豐富的生活資料,並享用著住房、傢俱、生活用具和工具等。製陶技術、編織技術豐富了人類的生活。製陶技術的出現與儲存物品和烹飪食物有直接關係。陶器適合固定儲存,不宜活動儲存,編織的籃筐便利了活動儲存的需要。原始人類在廣泛掌握了編織原理後,羊毛織物和亞麻、棉花織物出現(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培育出亞麻)。編織的原料最初多是用質地柔軟的樹條,籃筐和葫蘆等容器是較早的器具,漸漸地人類掌握了製作陶器技術。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能把綿羊、山羊、狗或其他動物身上的毛捻成粗線,再把粗線織成帶子、柬髮帶甚至粗毛毯。到新石器時人們用培育的亞麻、棉花、大麻等植物纖維加工成紡織品,原始紡織業逐漸發展起來。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是火,火的使用是原始人類的一大成就,起初利用自然火,後來學會人工取火,在狩獵時代用火抵禦野獸侵襲和燒烤食物,在農耕時代火用於室內照明、取暖、烹製食物,並用於刀耕火種。火的應用證明了人類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醫藥和疾病防治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已經存在。原始醫學往往與巫術結合在一起,舊石器時代末期,巫醫或巫師尚未完全脫離生產活動,後來逐漸從生產食物和製作工具的活動中脫離出來,專職施弄巫術,巫醫或巫師在驅除“病魔”時多是虛擬的,但他們也掌握了一些利用外科手術和以植物、礦物、動物為藥材醫療疾病的技術。考古資料反映,生活在三四萬年前的克羅馬農人已能用燧石工具作外科手術——“環鋸術”,即把腦殼鋸開治病,然後縫上頭皮。用這種方法治療骨破裂、癲癇、偏頭痛以及憂鬱症等。生活在阿拉斯加的金皮安人的巫醫常用可怕的吼聲醫治疾病。如果這種方法不能奏效,就用刀割掉患病部位,或吸去、燒掉腐敗的爛肉,以為這就可以驅逐“魔鬼”。古代秘魯的土著居民把當地野生的金雞納的樹皮用於疾病治療。中國有“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的傳說。在自然環境下生存的人類,因生存需要,注意積累天文學知識和地理知識。雖然這些知識的形成與自然崇拜有直接的關係,但他們總是已經掌握了一些有關天文和地理的規律性知識。他們能根據寒暑交替分出一年四季,根據自然界的徵兆預測雪。雨、雷、電和風等天氣現象,根據星辰位置辨別方向,熟悉活動區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態勢,以及山川丘陵、森林、海岸、湖泊等方位。數學知識萌芽於原始時代,它的出現與人口計算、食物分配有直接關係。由於原始人思維是具體的,最初沒有抽象計數的概念、只知“多”和“少”,以後慢慢學會用具體物件作為計算工具,最後形成抽象的數的概念。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最初的數的概念,這也是邏輯思維的萌芽。在狩豬和馴化動物過程中,人們面對著具體的物件,只能分辨出1只、2只、3只,但卻不能抽象出“1”、“2”、“3”這3個數目來。有的原始部落只知道“1”、“2”、“3”這三個數目,“3”以上的數目就統統用多來表示。原始部落以為最大的數目是“5”或“10”,比這個數目再大,就籠統稱為“多”或“許多”。這些數目與手指和腳趾有關。原始科技萌芽的意義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再到科技革命,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由低階到高階的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地改進人類的生存質量,使人類由原始文明走向高度發達的文明。從某種意義上講,原始科技的萌芽,是人類走向高度文明的階梯,是人類高度文明發展的基礎。動物的馴化、植物的栽培知識為後世生物學奠定了基礎。人類從食物的採集者轉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對大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它使人類文明成為可能,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劃時代的進步。狩獵工具的改進和火的使用,及至後來牛犁的出現,是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和核分裂反應堆的先驅。粗淺的地理知識和天文知識是後來地理學和天文學的萌芽;原始的醫療知識奠定了後來的外科手術和藥物學的基礎;數學知識使後來私有制經濟發展,以及物質交換成為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茜名字分數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