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灩瀾一叟

    謝謝邀請。根據宋史記載,高俅曾是蘇軾的"小史"(秘書),長得一表人材聰明伶俐,文筆也十分流。元佑八年(1039年)蘇軾從翰林學士外調到定州任職,當時朝廷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黨爭激烈,於是蘇軾就把高俅推薦給了他的好友王詵,於是高俅來到東京開啟了他傳奇般的生涯。

    此時王詵在樞密院任職,一次偶然機會,王詵讓高俅給端王(即宋徽宗)去送梳子,高俅到了王府端王正在園中蹴踘(踢足球)。端王問高俅"你會嗎?"高俅答"我會",於是二人玩得甚歡端王大喜。不久神宗駕崩端王即位,端王對高俅"上俊寵之,眷渥甚厚"官至太尉。高俅也侍奉徽宗20多年,對朝廷不可謂不忠。值得一提的是,高俅雖然位極人臣,但時刻記著當年蘇軾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對蘇家後人也很是照顧。如此看來,高俅也並非是不仁不義之人。

    那麼《水滸》為什麼會醜化高俅?我個人認為有二個原因。一是高俅得寵後忘乎所以,"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其父擔任節度使稱雄一方,其兄登榜進士,且直赴殿試後登八坐,子侄皆封為郎,整個家族恩倖無比極其富貴。二是小說作者立場,宋徽宗時期內憂外患危機四伏,而朝廷卻奢糜之極。反觀底層社會百姓民不聊生起義不斷。而施耐庵本身曾任元朝農民起義軍領䄂張士誠的軍師,出於對官場痛恨以及對民眾同情的立場,所以鞭撻抨擊高俅也就不足為奇了。

  • 2 # 思考者9527

    縱觀水滸,第一個出場的不是梁山好漢,而是高俅,金聖嘆在評《水滸》時,曾經說過:“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作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

      《水滸傳》第五十一回描寫高俅叔伯兄弟高廉倚仗高俅權勢無所不為,而高廉妻舅殷天錫又倚仗高廉權勢無所不為。金聖嘆在這一回中寫了以下兩段批語:夫一高俅乃有百高廉,而一高廉各有百殷直閣,然則少亦不下千殷直閣矣。是千殷直閣者,每一人又各自養其狐群狗黨二三百人,然則普天之下,其又復有寧宇乎哉!

      金聖嘆認識到,高俅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個人,而是一種社會集團和社會勢力的代表。正是這個利益集團為非作歹,無惡不作,造成百姓的苦難,引起社會的動亂。

      水滸傳就是描寫了宋朝在這個利益集團的壓迫下,社會底層不得不反的現實。這也是水滸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原因。

      在《水滸》中,施耐庵把高俅寫成與蔡京、童貫、楊戩並列為“變亂天下,壞國,壞家,壞民”的“四個賊臣”的;人們習慣上又把高俅列為“六賊”之一。

      其實水滸中的高俅是一個能臣,他起家於落魄,依靠自己的球技得到了皇帝的喜歡,但是他能得到重用不是依靠的球技,而是在文人執政的年代皇帝最不放心武將,高俅介於文武之間的灰色省份讓皇帝放心,委派擔任禁軍的太尉。他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為朝廷效力,盡職盡責。被作者認為所幹的壞事“斥退楊志”卻證明他是一個忠於職守、不受賄賂的能臣,楊志失掉花石綱後,不是到朝廷等候處理,而是逃亡,等到朝廷赦免後才敢挑來一擔錢物到東京活動買官,有關人員都同意。只有高太尉是按原則辦事的,高太尉所說:“即是你等十個制使去運花石綱,九個回京師交納了,偏你這廝把花石綱失陷了,又不來首告(自首),倒又在逃許多時,捉拿不著。今日再要勾當,雖經赦宥所犯罪名,難以委用。”不重用楊志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楊志給的錢少,而是楊志沒按照朝廷規定來自首。事實證明高俅的眼光,後來重用楊志的梁中書委派他押送生辰綱,不經丟掉了生辰綱,還把楊志逼上梁山。

      梁山首先攻打高唐,殺死了高廉,使高俅和梁山結下了樑子,我想不僅僅是個人恩怨,更多的是國家大局,對一夥殺人放火,破壞大宋和諧的武人,高俅的不妥協政策是有道理的。正是由於朝廷在招安和不招安的搖擺中,梁山才藉機壯大起來。如果不是蔡京心存讓梁中書招安的想法,直接派京城禁軍,關勝的“圍魏救趙”的戰術就會成功,失去根據地的梁山集團很可能投降或被消滅掉。

      高俅是第一個瞭解梁山軟肋的朝廷大員,梁山老巢的最後一道防線不是五虎上將,也不是火炮,而是梁山泊的湖面,對手是梁山水軍,高俅建設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水軍,由葉春設計的海鰍船,上面可容數百人,它兩邊置十四部水車,每車用二十二人踏動,其快如飛。後由於地理原因和蔡京的招安思想的制約而失敗。一句話高俅為大宋王朝死而後己。

      當然高俅發跡之後也做過幾件壞事,如報復王進、陷害林沖、殺害宋江、盧俊義等,這要具體得分析,報復王進實際是我進自己碰到槍口上的,高俅上任要立威,只能拿手下武將開刀,而王進恰恰沒到,又是仇人之子,哪有放過之理。如果王進不是生病,立威棒打的不是王進就是李進。陷害林沖卻顯現了一個父親溺愛子女的心態,人之常情。在宋朝那個時代一個搶佔下級軍官的老婆不是一個大的問題。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事做的有點不厚道,有失人品。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手下人為了邀功,把事做大了,不僅傷害了林沖,也為朝廷增加了一個對立面。

      殺害宋江、盧俊義是按皇帝的意思辦事,朝廷不會容忍一個還有兵權的招安分子,充其量只是個執行者,就如高宗殺死岳飛,罪名落在秦檜身上一樣。

      其實歷史上的高俅和水滸中的高俅是不一樣的,查一下史書,不論是“四賊”,還是“六賊”,高俅的大名都沒有入選。也就是說他是不夠格的。

      據《宋史》載“欽宗即位,率其徒伏闕上書,論:‘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隙。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言極憤切。”這樣看來,“六賊”應是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朱勔,並無高俅、楊戩二人。“六賊”加上楊戩,共七人,《宋史》都有專傳:蔡京入《奸臣傳》,王黼、朱勔入《佞幸傳》,童貫、梁師成、楊戩、李彥入《宦者傳》。唯獨高俅,僅《宋史·徽宗本紀》有兩條極為簡略的記載:

      政和七年春正月,“庚子,以殿前都指揮使高俅為太尉。”

      宣和四年,“五月,壬戌,以高俅為開府儀同三司。”

      史書裡的高俅只是歷史長歌中一個形象模糊的官僚,為施耐庵發揮留下了空間。

      其實與梁山泊有關的奸賊是楊戩,《宋史》雲:築山濼古鉅野澤,綿亙數百里,濟、鄆數州,賴其蒲魚之利,立租算船納直,犯者盜執之。一邑率於常賦外增租錢至十餘萬緡,水旱蠲稅,此不得免。宣和三年,戩死……而李彥繼其職。

      楊戩、李彥之輩強佔民田,增立賦租、勒索民物、威刑虐迫給廣大勞動農民所造成的巨大災難,他們施虐橫行的地方,正是梁山泊英雄發難和活動的場所。《水滸》中許多重要情節,就是在這個地區中的濟州、青州、登州、東平、鄆城等縣發生並展開的。

      《水滸》如果真的是想透過對貪官汙吏的描寫,來揭示“官逼民反”的話,楊戩應是最好的典型。然而《水滸》反把如此豐富深刻的材料撇開不顧,卻從高俅身上另做文章,是因為史書中記載高俅事蹟的少,有更多的發揮空間,還是因為不可能去研讀大量的史料,只能聽民間傳說的因素,不得而知。

      歷史上,高俅起家於端王邸官屬,屬於皇帝的家臣,對於這樣的親信出任禁軍武將,皇帝更放心。徽宗為提拔高俅可謂煞費苦心,先讓高俅下放到基層,託給守衛邊境的大將劉仲武,歷練他的帶兵作戰能力。高俅參加了大勝西夏趙懷德使其投降和招降羌王子臧徵僕哥收復了積石軍的兩大重要戰役。估計有不俗表現,《揮麈後錄》說高俅“數年間建節,循至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成為北宋末年重要的軍事方面的大臣,但由於他百般討好皇帝,在軍隊訓練上玩花架子,一心發展經濟,開了軍隊經商的壞頭,軍隊上下一心謀錢,軍隊沒有戰鬥力,在金國入侵時,東京城內幾十萬的禁軍很快瓦解,援軍打了勝仗沒有得到金錢獎勵,竟一鬨而散,對於北宋滅亡有助波推瀾的壞作用。這都是高俅之罪,《水滸》把他列入奸臣還是可以理解的。

      據《靖康要錄》記載金兵南侵,徽宗南逃到了泗州,童貫、高俅各帶領3000勝捷兵和禁軍趕到護駕。不久,“童貫以勝捷兵三千扈從渡淮如淮陽。高俅以禁衛三千留泗上,控扼淮津。”童貫扈從徽宗等人繼續南下,把高俅留在了泗州,高俅於是以生病為由,回到了開封。史書上說,當時隨從皇帝的童貫、梁師成一夥人都被連坐殺死,童貫被處死並梟首於開封,蔡攸也被欽宗下旨處死。恰恰是因為高俅提前離開了江南,沒有參與當時徽宗集團與欽宗集團的鬥爭,靖康元年死於家中,使他得到了一個比童貫、蔡攸等人幸運得多的下場。

  • 3 # 汪氏網

    小說《水滸傳》中的高俅在歷史上實有其人。但是史書上對這個人記載不詳,一說是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區,隨祖上遷移。南宋王明清的《揮麈後錄》說,"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吏,草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師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

    由此可見,高俅原是蘇軾的小吏(也就是秘書一類的角色,《水滸傳》中說是書童),他為人乖巧,擅長於抄抄寫寫。元佑八年(1093年)蘇軾從翰林侍讀學士外調到中山府,將高俅推薦給曾布,雖然蘇與曾布分屬新舊兩派,二人在元佑年間是有所交往的,而且還有著一定的交情。據一些學者考證,《揮麈錄》作者王明清的外祖父乃是曾紆,而曾紆就是曾布的兒子,他所記載的曾家發生的事情應該是可以信賴的。但是曾布婉拒了蘇軾的好意。於是蘇軾又把高俅推薦給了他的朋友王都太尉王詵(即王晉卿),於是高俅又回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

  • 4 # Amoso7

    說到《水滸傳》,大家都會想到一百零八將,個個身懷絕技,替天行道。也會想到大奸臣,高俅。在《水滸傳》中,高俅是一個靠踢球上位的馬屁精,禍國殃民的大奸臣,很多梁山好漢都被他逼上了梁山,最後很多好漢都死於他之手。可歷史上高俅雖然不是個清廉的好官,但也絕不算是奸臣。高俅本是蘇軾的書童,寫的一手好字,詩詞歌賦樣樣精通。運動方面也有過人之處,尤其擅長蹴鞠。因為才能出眾,蘇軾便將高俅推薦給他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詵。王詵是宋神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趙佶的姑父,王詵特別擅長畫畫,經常與端王切磋畫技。高俅透過王詵,認識了端王趙佶。後來趙佶成了宋徽宗,高俅對宋徽宗百般討好,宋徽宗就想提拔高俅,如果直接升官會引起其他大臣不滿,就派高俅去邊關歷練、鍍金。沒想到高俅打了幾場勝仗,後來慢慢的掌管了禁軍。

    高俅並不像《水滸傳》裡形容的是個大奸臣,相反他很懂得知恩圖報。在邊關歷練時受到劉仲武的提攜 照顧,兩人成了朋友。劉仲武打了敗仗,是高俅替他說好話,使其仕途並未受到影響;高俅還提拔他的子女。蘇東坡後來受到了蔡京的迫害,高俅也站出來給蘇東坡的家人提供了幫助。高俅和當時權傾朝野的蔡京等六賊也非一派,高俅跟奸臣這個群體還是相差很遠,總體來說並不算個壞人。因為水滸傳的緣故,導致高俅的名聲徹底臭了。高俅的出身不算高貴,偏偏混得不錯。只能說是德能才幹與其任職條件和地位不符,歷史上文人們黑這種人是一種政治選擇,與他個人壞不壞的關係不大。

  • 5 # 白告

    水滸傳為什麼會醜化高俅?全因立場不同,看待事物的目光自然大大不同。

    小說本來就有許多虛構成分,絕不能與真實歷史劃等號。 一個人在小說中是正面形象還是負面形象,從來都不是隻看其歷史真貌,而是要看他在小說當中的角色定位。

    水滸傳的定位和高俅的民間形象註定了,這本小說只能醜化高俅。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一、《水滸傳》本身從來就不是一本邏輯嚴密的小說

    水滸傳,雖然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傳承數百年的經典名作,但其中有很多邏輯漏洞,看了令人十分費解。

    比如霹靂火秦明,前一回剛說過他是急性子、暴脾氣的鐵血好漢。結果他因梁山好漢而全家被殺,不得已而落草,卻轉眼就能跟仇人稱兄道弟。

    比如扈三娘。明明是性情剛烈的女中豪傑,被抓後居然是直接就範——還是跟王英這麼個又矮又搓又色眯眯的渣男。她在扈家莊時威風凜凜,對父兄也不必過於拘謹,一上了梁山後竟然對自己仇人恭恭敬敬。

    再比如大軍交戰。往往雙方叫罵、武將單挑,一場大戰就像過家家一般開始又結束。梁山好漢攻打城池更是如此,號稱“智多星”的吳用,使來使去最慣用那一招也就是混入城池、裡應外合,偏生這麼簡單的招數,竟然就有那麼多城池給拿下了。這些顯然都不符合歷史現實。

    小說連自己內部人物、劇情等方面的諸多邏輯硬傷都無法理清,又怎麼可能完全忠於歷史呢?

    實際上,當時小說是新興的民間消遣之物,正如現今各類網路小說一樣,只要讀者看得爽看得高興就行,所以對童貫、蔡京、高俅等民間形象不太好的人自然更加極力描繪其惡——直到近現代,許多小說、戲劇、影視裡也往往出現“臉譜化”的形象,高俅既然是扮演惡人角色,自然要讓他惡得徹底一些。

    二、高俅的民間形象和歷史評價模糊,但無法說是好人

    高俅,生平如下。

    北宋末年權臣,原是蘇軾的文秘,後來蘇軾向曾布推薦他,被拒後又向王詵推薦。因為具有很高蹴鞠技術,被喜愛蹴毬的端王也即是宋徽宗所賞識。在端王登基成為皇帝后,高俅便飛黃騰達,被派去邊軍劉仲武部鍛鍊若干年,很快就走武官路子,直至太尉一階。

    可以看得出來,高俅可能是有一點兒真才實學的——不管是詩詞歌賦舞文弄墨方面,還是待人接物曲意逢迎方面——否則他也不能做蘇軾的“秘書”,更不會被蘇軾三番兩次推薦。高俅掌權之後也頗為善待蘇軾後人,這大概可以看得出來高俅本身要麼是有情有義,要麼是很會來事。

    但另一方面,關於高俅任人唯親、結黨營私的“黑料”也有一些,只是這些“黑料”並不出於正史。實際上,正史對於官居太尉的高俅沒有專門列傳記載,這很奇怪,既說明高俅此人沒有特別出彩的業績,也說明其沒有幹過特別壞的惡事。究竟是他本身比較低調,還是他確實能力不行、當官只是混日子呢?我們不得而知。

    這樣的人,如果生在和平年代當中。或許也就默默消逝在歷史長河裡了——試問秦漢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太平時節那些太尉當中那些太尉丞相司馬的,我們能記得多少?能認識多少?

    然而,高俅在亂世,而且恰好是北宋滅亡的這段時間。那麼,不管他本人如何,作為亡國之臣,留下的必然只能是惡名。

    因為尸位素餐不作為,本身就是惡事,甚至比結黨營私還惡。

    也因為,成王敗寇,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

    總結

    身居高位者,本身就更容易受到評議攻擊,身處亂世,這種攻擊只會被更加放大。

    莫說不作為了,即便曾經付出努力,最後得不到好的結果,一樣是國之罪人、世之奸臣,疾世憤俗的“鍵盤俠”,也不是現代才有。就好像清末之李鴻章。

    還有些更冤枉的,明明沒做過什麼,放倒文學小說演義裡,突然就變成奸惡嘴臉了。就好像傳說中的潘仁美。

    《水滸傳》的基本立場是頌揚起義,仇視貪官——或者說廣泛地仇視權貴。

    高俅,理所當然被歸為蔡京、童貫等人一夥的。而且正因為他在正史上記載較少,許多記載都只見於軼聞野史,這才更有作家發揮的空間。

    這樣,高俅本身就不算好民間形象,與水滸傳小說的描寫定位一結合,就有了現在水滸傳裡面的文學形象。

  • 6 # 李合書友會

    事物都有對立面嘛,你都說忠於朝廷,但他忠於人民了嗎?在他看來土匪肯定是他和他的朝廷的敵人呀!官官相互嘛,史官也是官吧!你見過哪個朝代的史官扭曲自己大臣和帝王的。在土匪和平民的眼裡貪官汙吏都是壞人,位極人臣了樹大招風呀!他不壞不免有仗勢欺人的吧,他權位那麼高怎麼可能時時與民溝通呢?農民要了解他就只能透過他的僕人和傭人了。

    我們再來看作者,作者的作品來看。也是對當世不滿的,自己滿腹經綸不受用,而三教九流委以任。心中總是不平氣,所以才撰寫此書吧!很多地方作者能寫得如此激昂,那一定是在發洩心中無法釋放的怒火。這樣很自然大反派就出來了嘛。

    並不是說高俅就十惡不赦,十惡不赦還能在朝廷做官,那這個帝王也該下班了。每個人在的位置不一樣,立場自然不一樣。官場有官場的規則吧,社會自然人也有自己的規則呀。信誰和不信誰,這裡由作者說了算。作者把高俅的事蹟都是壞的角色情節,讓大家覺得這個人壞得很。又不全面,這就是有點斷章取義了。史書你們有做深入瞭解嗎,情節發展。起碼高俅的履歷呢?要研究就要深入,要刮骨療傷才行。

  • 7 # 家鄉的楓樹林

    不是幾百年的醜化。而是水滸傳這部小說的確受人愛戴。所以流傳廣泛性高而已。歷史上高俅和梁山泊裡的英雄人物毫無關聯。他根本沒有去打過樑山泊,也就更沒有被梁山泊所俘虜的一說。這完全是作者的杜撰而已。其實高俅曾經是蘇軾的書童是真的。蘇軾也憑藉當時的地位積極推薦高俅。高俅才有當時的很好的地位。同時那就是說高俅在文采方面也不是太低能。一個在當時文學大咖跟前久了也會耳染目睹的。說他很有良心也是真的。蘇軾烏臺詩案倒黴後。高俅真心真意的照顧蘇軾到京的家人。給了不少的經濟幫助。這些都有史實記載的。那麼作者為什麼醜化他呢?我的想法可能就是因為作者對當時的宋江起義內心是很同情的。也的確宋江被平叛時是投降的。在小說裡卻寫成是詔安。那就是如果換成蔡京童貫之流就有影射作者時代的人了。那是要掉腦袋的。所以找一個沒有歷史背景的高俅做個替身吧。這是我臆斷。如果就想要真正的原因話。那還是問問施耐庵他老人家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女人老是生男人的氣,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