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大記著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商鞅變法已經成功。留著他也是坐享富貴。事情都是兩方面的,舊勢力反對,新勢力商鞅不成了他們的神。畢竟新勢力佔多數。商鞅名聲大噪,國君心裡也許本來就不舒服。舊勢力這時候天天鬧騰,不如借勢除去心頭大患。天下太平。

  • 2 # 凡人梵思

    主要原因是秦惠文王還是太子嬴駟時,商鞅處罰過太子的老師。秦孝公三年(前359年),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開始推行新法,太子駟違犯新法。他想對太子駟以法論處,但是太子是君位繼承人,不可以對他施刑。於是,商鞅下令將太子傅(太子輔導老師)公子虔判刑入獄,將太子師(太子輔導老師)公孫賈處以黥刑。由此,太子駟等人對商鞅懷恨在心。幾年後,公子虔再次犯法。商鞅下令對公子虔處以劓刑(割去鼻子)。太子駟和公子虔等人對商鞅恨上加恨,太子也因此8年沒有出門。

    其次,秦惠文王因為剛上臺,必須樹立自己的威信。商鞅由於推行改革成功,在秦國擁有非常高的威望,但本人在行為過於高調,飛揚跋扈,引起秦貴族們的強烈不滿,同時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變法過程中執法行為嚴酷,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他的這種濫用酷刑的行為招致普遍的怨恨,所以秦惠文王殺了商鞅,並沒有廢除他的變法措施,真正達到了一箭雙鵰的目的。

    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駟繼位,為秦惠文王。商鞅禍難臨頭。公子虔指使其門徒誣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隨即下令將商鞅逮捕。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 3 # 剛日讀史

    公元前339年,秦國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被公子虔等人指證謀反,商鞅逃亡到自己的封邑,被秦王派來的軍隊擊敗,商鞅戰死,屍體被帶回咸陽車裂後示眾。

    (商鞅)

    奇怪的是,商鞅死後,他所主導的變法措施並沒有廢除,他制定的政策仍然被秦國沿用。這說明商鞅並不是死於他的變法給秦國造成了損失,而是由於他本人情商低下,得罪了太多的人而造成的。

    商鞅變法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是一場全面、徹底的變法,也最為成功的變革。

    《戰國策》說:“(變法後的秦國)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諸侯畏懼”。

    秦國在他的手上,變為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他的變法是秦統一中國的基礎。對於秦國來說,商鞅的功勞不可謂不大。

    (商鞅)

    據《史記》記載,商鞅為人“刻薄少恩”。這是一個只有理想而沒有朋友的人,他的性格讓他得罪了秦國幾乎所有的人,弄得天怒人怨,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好下場。

    他仗著秦孝公的支援,依法處罰太子,將太子的師傅(公子贏虔)割去了鼻子。(劓刑)這刑罰對古人是一種奇恥大辱。

    這是一種對太子極不尊重甚至侮辱性的做法,而且也得罪死了公子贏虔。

    當時便有人勸告商鞅,認為他“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蓄禍也”,讓他不要太過份了,免得將來有報應。

    從後來的事實可以看到,太子繼位後,便對商鞅展開報復,什麼謀反罪,那都是假的,是一個消滅商鞅的藉口而已。

    在《史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

    商鞅變法雖然對秦國有利,但對貴族集團確是一個打擊。之前秦國的爵位是世襲制,商鞅將它變為軍功制,只要有軍功,平民甚至罪犯都可以得到爵位,成為貴族的一員。

    商鞅廢除分封制,削弱了貴族的權力,將權力集中到君王的手上,這種做法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援,卻損害了一大批貴族的利益。

    (軍功制)

    在秦孝公後期,商鞅與秦國貴族集團的矛盾已經水火不相容。只不過秦孝公沒死的時候,大家都還有所顧忌,矛盾被暫時掩蓋住了,但這個地雷總是要爆炸的。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面對貴族們澎湃的不滿情緒,將商鞅當作了替罪羊。

    商鞅所有的改革措施在秦國已經實施很久,秦國在執行新政上已有了經驗,此時的商鞅利用價值已經降低了,不再是秦國不能缺少的關鍵人物了。

    現在秦國最大的問題是人心方面的問題,是那些舊貴族集團急需要安撫情緒。之前他們是在等新的秦王上位,會給他們一個說法,希望會取消變法,所以在隱忍不發。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地位並不十分穩固,也急需獲得舊貴族集團的支援。

    這些舊勢力是秦朝的毒瘤,但卻沒有藉口剪除。且剛上位還要穩定他們,使秦國不至於內亂。

    (商鞅之死)

    秦惠文王是秦國的一位明君,他絕對不會因為商鞅得罪過他而一定要實行報復,一定要將其殺掉。

    政治家從來只看利益,而不能拘泥於個人感情。他的大良造公孫衍原來是魏國為魏相。公元前31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合縱攻秦。

    秦王並沒有因此記恨公孫衍,反而在商鞅死後,公孫衍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對魏國發起進攻,魏國被迫割陰晉與秦國修好,秦國撥掉了東進中原的一顆釘子。

    商鞅死後,全族被誅,但他的成果被秦國保留下來。

    他的“國貧而務戰,毒輸於敵,無六蝨,必強。國富而不戰,偷生於內,有六蝨,必弱“思想。

    他的重賞立信、重戰尚武的作法,以及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的高瞻遠矚,都是秦國崛起的基礎,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被後世效仿。

    (秦惠文王)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出現了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百姓富裕。人民樂戰,社會安定的良好局面。

    秦孝公十二年,秦國在咸陽築起了公佈法令的門闕,將法令公之於眾,所有華人都必須遵照執行。秦孝公二十年,天下的諸侯都來朝拜秦國,大秦帝國就此崛起。

    我們在為商鞅的死而惋惜的同時,也要分析一下他命運轉折的原因。商鞅本是衛華人,在秦國並沒有什麼根深蒂固的勢力。

    他的變法得以推行,完全是他贏得了秦孝公的支援的結果。如果失去了這個支援點,商鞅就如同無水之魚,無根之木,只要稍有風吹草動,他就會被吹倒在地。

    把改革的希望寄託在某一個“聖主”身上,是商鞅的無奈,也是歷史上無數改革者的無奈。(看看吳起幫楚國變法的悲哀)

    (變法後的秦軍)

    就變法本身來說,並沒有錯,可是法律太過嚴苛,也給秦人,特別是舊貴族們帶來了極大的不滿。

    為了對抗這些不滿的舊貴族,商鞅提拔了不少低層官吏和軍隊基層軍官,將他們補充到官僚隊伍中來,形成了新興的貴族。可是這些新興的貴族並沒有真正掌握權力,反而讓秦惠文王感覺到了不安和威脅。

    商鞅的才能出眾,在新興貴族中威望過高,又得到新興勢力的支援,必然對秦王的統治產生威脅。功高震主了。

    所以在秦惠文王眼裡,商鞅是一個可怕的對手,也是一個強大的對手。這種對手不除掉,秦王根本睡不著覺。所以商鞅必須死。

    秦惠文王即位後,需要的是自己的一套班子,需要自己的支持者,而那些根深蒂固的舊貴族除了關心他們自己的利益,於秦國並無好處,所以這些人也是秦王必須清洗的。

    秦王需要培養忠於自己的新興勢力,這些勢力來自新興的貴族,是變法的既得利益者,是會支援新君的一股強大力量。

    只是在他剛上位之時,這股力量還不夠強大,所以他必須在新勢力和舊勢力之間取得平衡,贏得時間。殺商鞅,也是為了贏取時間鞏固王權的一種妥協。

    (商鞅的結局)

    我們站在秦惠文王的角度去思考,就會感覺殺掉商鞅對他有百利而無一害。

    商鞅死了,會讓舊貴族們出了一口氣,從而放鬆警惕,不至於內亂秦國。

    也為將來自己清洗舊勢力打好伏筆;商鞅死了,會讓新勢力憎恨舊勢力,堅定的站在自己一邊,成為自己親手培植的、為自己服務的勢力。

    更何況後期的商鞅,也有點手握大權,居功自傲,並不容易指揮。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是必須剷除的,否則自己的王權會有被架空的危險。

    中國自古改革者的下場普遍不太好。從商鞅、吳起到後代的王安石,甚至張居正,死後都被清算。因為變法必須以法治國,必然要得罪不少既得利益集團。

    一旦變法失敗或者失去了靠山,往往會被推出來當作犧牲品。這是變法者的宿命,也是商鞅的宿命。

    參考資料:《史記》、《商君書》

    歪眼小史工作室

  • 4 # 歷史是杯酒

    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避免的會觸犯一部分人的利益。商鞅變法也不例外。

    商鞅的新法得了民心,受到了秦國民眾的普遍歡迎,卻嚴重地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遭到舊貴族的頑強反抗。以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公孫賈為首的一批舊貴族也出來搗亂並唆使太子犯法。商鞅對秦孝公說:“推行的新法,人人都得遵守。現在太子犯了法,也應該依法懲辦。但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便使用刑罰,可由太子的師傅擔當罪名。”御史,秦孝公便懲罰了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還判公孫賈黥刑(在臉上刺字)。在第二次新法公佈後,舊貴族又來搗亂,商鞅就把為首的祝懽殺了,還把屢教不改的公子虔的鼻子割掉了。這樣,商鞅就把舊貴族得罪狠了。

    秦孝公死後,曾經犯過法的太子嬴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舊貴族見報復時機已到,便對秦惠文王說:“秦國的婦女兒童都知道商鞅變法,商鞅的威望勝過了您,這本來就是很危險的事;而且商鞅原來還因您觸犯新法而懲罰過您,您還不趕快收拾他。”秦惠文王在舊貴族的煽動下,就對商鞅動手了。商鞅想逃走,但是由於他推行的新法,沒有人敢收留他。最終,他被秦惠文王逮捕,並處以最殘酷的刑罰——五馬分屍,而且全家遭到屠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引擎蓋上指甲劃痕不小心碰上了擦不掉有什麼辦法可以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