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的發展歷史 起源 1891年,詹姆士·奈史密斯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任教。學校體育系主任盧瑟·古利克為貫徹冬季體育課教學大綱委託奈史密斯設計一項室內集體遊戲。奈史密斯從當地兒童喜歡用球投向桃子筐的遊戲中得到啟發,創編了籃球遊戲。 起初,奈史密斯將兩隻籃筐別釘在健身房內看臺的欄杆上,籃筐上沿距離地面3.04米(約10碼),用橄欖球作比賽工具,向籃投擲。投球入籃得1分,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每次投球進籃後,要爬梯子將球取出再重新開始比賽。以後逐步將竹籃改為活底的鐵籃,再改為鐵圈下面掛網。人們稱這種遊戲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經過奈史密斯與同事們反覆商量才定名為“籃球” 。 發展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出18條簡易規則,籃球運動進入對抗比賽的階段,產生了裁判員。 1893年,形成近似現代的籃板球、籃圈和籃網,定為每隊上場5人。 1896年,籃球由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隨後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里也有了此項活動。 1904年,美國青年會男子籃球隊在第3屆聖路易斯奧運會上第1次進行了籃球表演賽。 1908年,美國製定了全國統一的籃球規則,並有多種文字出版,發行於全世界,籃球運動逐漸傳遍美洲、歐洲和亞洲,成為一項世界性運動專案。 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內瓦成立了國際業餘籃球聯合會(FIBA);同年,國際籃聯以美國大學使用的籃球規則為基礎,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統一的競賽規則。 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將男子籃球列為正式比賽專案,並統一了世界籃球競賽規則。此屆奧運會籃球比賽在室網路球場進行,最後美國隊以19∶8戰勝加拿大,奪得了奧運會第一枚籃球比賽的金牌 。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籃球運動規則多次修改,促進了籃球攻防戰術的變化運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 1948年,第14屆倫敦奧運會舉行了第二次奧運會籃球比賽,共有23個隊參加,是奧運會籃球史上參賽隊最多的一屆,比賽移至室內球場進行 。 1950年,舉行首屆世界籃球錦標賽。 1953年,舉行首屆世界女子籃球錦標賽 。 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強隊普遍重視和發展高度,高大隊員在高空爭奪中佔有明顯的優勢,但靈活性差,技術單調,籃下死打硬攻,因而戰術呆板,使比賽速度受到影響 。 1956年,第16屆墨爾本奧運會,籃球賽水平有了提高。美國隊在整個比賽中創下了4場球得分超百分的紀錄,而且以緊逼性夾擊防守戰術,瓦解了蘇聯等隊控制球的戰術;同年,國際籃聯對規則進行了修改,擴大了限制區,增加了30秒和干擾球規則 。 20世紀70年代,投籃技術中出現了空中換手投籃,各種單、雙手扣籃。 1976年,第21屆蒙特利爾奧運會將女子籃球列為正式比賽專案。 20世紀80年代以來,籃球運動在高水平上全面攻守對抗,同時,技術全面、特長突出的明星隊員在隊內的作用舉足輕重。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始,職業選手可以參加奧運會籃球比賽 。 2012年,籃球世錦賽正式更名為籃球世界盃。 2014年,第一屆籃球世界盃在西班牙舉行;9月15日,美國以129-92的比分大勝塞爾維亞奪冠。
籃球的發展歷史 起源 1891年,詹姆士·奈史密斯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任教。學校體育系主任盧瑟·古利克為貫徹冬季體育課教學大綱委託奈史密斯設計一項室內集體遊戲。奈史密斯從當地兒童喜歡用球投向桃子筐的遊戲中得到啟發,創編了籃球遊戲。 起初,奈史密斯將兩隻籃筐別釘在健身房內看臺的欄杆上,籃筐上沿距離地面3.04米(約10碼),用橄欖球作比賽工具,向籃投擲。投球入籃得1分,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每次投球進籃後,要爬梯子將球取出再重新開始比賽。以後逐步將竹籃改為活底的鐵籃,再改為鐵圈下面掛網。人們稱這種遊戲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經過奈史密斯與同事們反覆商量才定名為“籃球” 。 發展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出18條簡易規則,籃球運動進入對抗比賽的階段,產生了裁判員。 1893年,形成近似現代的籃板球、籃圈和籃網,定為每隊上場5人。 1896年,籃球由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隨後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里也有了此項活動。 1904年,美國青年會男子籃球隊在第3屆聖路易斯奧運會上第1次進行了籃球表演賽。 1908年,美國製定了全國統一的籃球規則,並有多種文字出版,發行於全世界,籃球運動逐漸傳遍美洲、歐洲和亞洲,成為一項世界性運動專案。 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內瓦成立了國際業餘籃球聯合會(FIBA);同年,國際籃聯以美國大學使用的籃球規則為基礎,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統一的競賽規則。 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將男子籃球列為正式比賽專案,並統一了世界籃球競賽規則。此屆奧運會籃球比賽在室網路球場進行,最後美國隊以19∶8戰勝加拿大,奪得了奧運會第一枚籃球比賽的金牌 。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籃球運動規則多次修改,促進了籃球攻防戰術的變化運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 1948年,第14屆倫敦奧運會舉行了第二次奧運會籃球比賽,共有23個隊參加,是奧運會籃球史上參賽隊最多的一屆,比賽移至室內球場進行 。 1950年,舉行首屆世界籃球錦標賽。 1953年,舉行首屆世界女子籃球錦標賽 。 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強隊普遍重視和發展高度,高大隊員在高空爭奪中佔有明顯的優勢,但靈活性差,技術單調,籃下死打硬攻,因而戰術呆板,使比賽速度受到影響 。 1956年,第16屆墨爾本奧運會,籃球賽水平有了提高。美國隊在整個比賽中創下了4場球得分超百分的紀錄,而且以緊逼性夾擊防守戰術,瓦解了蘇聯等隊控制球的戰術;同年,國際籃聯對規則進行了修改,擴大了限制區,增加了30秒和干擾球規則 。 20世紀70年代,投籃技術中出現了空中換手投籃,各種單、雙手扣籃。 1976年,第21屆蒙特利爾奧運會將女子籃球列為正式比賽專案。 20世紀80年代以來,籃球運動在高水平上全面攻守對抗,同時,技術全面、特長突出的明星隊員在隊內的作用舉足輕重。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始,職業選手可以參加奧運會籃球比賽 。 2012年,籃球世錦賽正式更名為籃球世界盃。 2014年,第一屆籃球世界盃在西班牙舉行;9月15日,美國以129-92的比分大勝塞爾維亞奪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