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姜運倉

    英國透過公投,主張脫歐者以微弱優勢勝出,目前英歐之間的脫離談判已接近尾聲,相信不久英國將正式脫離歐盟。關於英國脫歐的原因,肯定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比如移民問題、英國負擔過重問題等。題主問的是深層原因,個人就此談一點看法:

    英國脫歐的深層原因是於歷史層面,具體來說,英國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全身心地融入到歐洲中去。眾所周知,英國是歐洲大陸之外的一個島國,由於首先啟動了工業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同時又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及強大的海上力量,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隨後歐洲大陸上也不斷有國家崛起: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等。面對這些國家,英國大多時候扮演的是離岸平衡手的角色:平時光榮孤立,當有國家欲稱霸歐洲時,英國會聯合其他國家打壓之。

    二戰之後,為了避免歐洲國家之間的不斷戰爭,以法德為核心,從煤鋼領域的合作開始,歐洲大陸國家走向了區域一體化之路。一開始英國仍然置身事外,沒有參與歐洲大陸國家間的合作。但隨著更多國家的參與,合作程度的加深,英國感到如不加入,自身的經濟利益就會受損。因此英國迫於形勢而加入了歐洲一體化過程。與其他國家不同,英國在加入時保留了很多的自主性。比如保留自己的貨幣等。

    英國與歐盟其他國家合作間隙的存在為日後英國的離開埋下了伏筆。因此,個人認為英國脫歐的深層根源還在於它本就沒有把根深深地植於歐盟之內。

  • 2 # disruptor

    簡短說是格局問題,人與人有格局大小之別,國與國也有格局差異。正如工業革命是英華人引領世界潮流一樣,在新世紀,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英華人又一次站在人類歷史的至高點,引領了人類歷史的正確潮流和方向,這是英國的歷史傳統和責任。

    即然歐盟迷失了,英國這個火車頭帶不動,英國只能輕裝出發,好在,美華人民受到英華人姿態的啟發,關鍵時期選出了代表全人類長遠利益的總統,人類的歷史,又少走一次彎路。

    紳士民族,紳士文化,孕育出當今最先進民主的國家制度,幾百年來一直在引領人類向前發展,特別是在亞洲,以香港為紐帶,一百多年來,一直在啟蒙東方古國逐漸進化。

  • 3 # 吉月文

    英國脫歐是以偶然事件表現出來的一種必然。

    從歷史上看,英國和歐盟之間的關係就一直相對疏遠。歐盟的前身是法國和德國為主體建立起來的煤鋼聯營體,後來更名為歐洲共同體,最後定名為歐洲聯盟。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時間要比法德等其他六個國家晚得多。加入歐共體之後,英華人也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組織。而是根據自身利益充當起了美國在歐洲的利益代言人,有的時候刻意攪動歐洲的矛盾,以迎合美國的利益。尤其是在歐洲一體化的程序過程當中,英國刻意與其他國家保持距離,除了不使用歐元之外,也沒有完全實行歐洲的共同簽證制度,在很多市場準入方面,和其他國家保持距離。在政治上更是刻意強調和法德等國拉開差距,接近美國。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國和歐盟分家是早晚的事情。

    而民眾投票決定脫離歐盟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很多英國中下層民眾,尤其是所謂的工人階級,在歐洲一體化的過程當中是主要的成本承擔者。隨著經濟一體化,有大量的低端工作崗位遷移到工資更低的中東歐國家,同時本國的一些低端服務性崗位,也主要由來自這些國家的移民擔任。一方面使得英國工人階級的收入長期維持在低水平,另一方面他們的工作機會,也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英華人,由於自身利益極為反對脫歐。但是由於他們在投票的時候動員不足,最後在規則上輸給了另一方。可以說從整個民眾的態度來看,英華人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是較為分裂的。

    從精英層面來看也是較為分裂的。兩黨當中,保守黨傾向於脫離歐盟,工黨傾向於停留在歐盟當中。這是因為保守黨傳統上一直強調英國的獨特性,比較堅持英國的本位主義。工黨相對來說更為開放一些,但其實對於完全融入歐盟也有保留。總的來說,保守黨獲得的支援更多一些。這種嚴重分裂,實際上體現了英國精英階層在這個問題上認識不夠深刻,或者說不願意深刻認識。

    其實無論是脫還是不脫,英國始終陷於一個困境,而這種困境的根源在於英國還是沒有辦法從根本上接受自己已經是一個二流國家的現實。從英國精英階層層面上看,兩方都各有論據,但實際上出發點都是一個儘可能的維持英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不過方式不同,保守黨認為加入歐盟之後喪失了獨立性,不如退出歐盟,憑藉著英國自身的國力可以直接在世界上發揮大國影響力。而工黨認為停留在歐盟,可以使得英國透過歐盟這個平臺在國際上發揮重大影響力,單憑英國的實力,現在已經不可能在國際上維持大國影響了。但實際上不管是哪種方法,由於英國國力本身的衰落,英國喪失大國影響力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採用何種方式並不重要。目前英國採取的辦法是脫離歐盟,而為了在國際上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實際上又不得不以進一步依附美國為代價。但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任之後推行高度自私的外交政策,實際上使得英國的算盤破產了。之後的美國總統就算在一定程度上調整特朗普的政策,也不可能改變目前美國戰略收縮的格局,在這種情況下,以脫歐來擴大自身影響力,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但留在歐盟,實際上也不會有更好的結果。歐洲本身也處於衰落當中,用英華人自己的話講,歐盟這艘船實際上也不穩,與其和其他國家繫結一起沉沒,倒不如自己出去搏一把。這樣就算輸了,也對得起自己。從本質上講就是英國精英階層,實際上並沒有意識到英國大國影響力的喪失,不是外交政策決定的,而是由於本身實力衰退導致的。脫歐實際上成了一種賭博,只是這種賭博一定是贏不了的。這種迷思實際上類似於晚清時期中國士人階層對於西方的認知,以為中國只是在器物層面落後於歐洲,只要引進洋槍洋炮就可以解決問題,但現實絕非如此。把一個歷史大趨勢看成是一個簡單的社會表層現象問題,最終會使得政策制定出現嚴重錯誤,反而加速了這個歷史過程。中國曾經走過的坎坷道路,英國看樣子也得再走一遍。歷史不會重複,但是會押韻。

  • 4 # 十里潭水

    可以對比下美國。

    美華人喊“美國優先”,英華人也想喊”英國優先“,只不過是在歐盟範圍內,還有些害羞而已,但他們用行動說話,直接公投一脫了之。美華人覺得自己在國際貿易上吃虧了,在歐洲防務上也付出太多,各種國際協議美華人也都”吃虧“,所以現在要”優先“,四處退群,逼歐洲日韓交更多”保護費“,跟中國打貿易戰甚至玩兒起說話不算數直接耍賴那一套,要知道”信用“可是美國的立國之本。英華人當然是覺得自己在歐盟裡承擔義務太多,享受的權利與此不平衡,所以也要退出歐盟這個”大群“。

    當然這種”優先“在各自的國內也有各種分歧,這是由利益決定的。

    歐盟的前身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最早以實現統一市場的經濟目標為主,後來才演變成了加入了政治目標的歐盟。這種演變的一大背景,是東亞各國的崛起,歐洲各發達國家相對實力發生了巨大的下降,所以有抱起團來成為世界一極的動機。但英國本來就是其中的”異數“,1960年最早申請加入歐共體還被法華人否決過,84年鐵娘子鬧過預算退款,在歐共體演變成歐盟之後,英國後來加入歐元也是阻力重重,一直就沒有實現這個目標。所以英國跟歐盟本來就沒有那麼深入的政治經濟聯絡,更願意成為美國在歐洲的橋頭堡。等歐盟的移民、預算等各種矛盾逐步加深,英國內部的脫歐意願也就在慢慢地上升,終於到了一個臨界點,脫歐公制的結果出乎了大多數英國政治家的預料。

    英國脫歐,表面上是個”公投“問題,實際上這是歐盟遇到的挑戰越來越大的一個反映。美華人一直喊”老歐洲“,一個”老“字極其形象地說明了歐盟各國的現狀:他們在依賴過去的積累過日子,內部缺乏活力,跟這個一日千里的時代有著巨大的反差。

    沒有活力,也就沒有吸引力,我覺得這才是英國脫歐的深層次原因。就像兩個人分手,互相沒有吸引力是根本,其他的可能只是”助推“因素而已。

  • 5 # 四十五度說

    當時轟動世界的“英國脫歐”成功,到現在已經兩年了,那麼現在看來英國脫歐的真正原因是到底是因為什麼呢?是偶然還是必然?

    其實對於英國脫歐的公投看似是一個“黑天鵝事件”,偶然中也有必然。首先移民問題和難民危機以及恐怖襲擊是英國脫歐的一個導火索。但是,即便不存在移民問題,也沒有恐怖襲擊,英國對於歐盟的不滿也是一直存在的,所以說英國脫離歐盟是早晚的事。

    對此,推動英國進行脫歐的英國前獨立黨領導人法拉奇在闡述英國為什麼要脫歐的原因時,曾強調過歐盟的領導模式是不民主的,領導人的選舉程式不公開透明,英國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民主制度,所以才要脫離的。

    再者,從英國的歷史發展和歐洲大陸的關係來看,英國一直是扮演一個離岸平衡手的角色,對歐洲大陸國家執行均勢戰略,英國幾乎很少真正融入到歐洲大陸。特別是在二戰之後,英國對歐共體以及歐盟的態度也是從一開始的拒絕到最終被迫而加入的,並沒有向其他的歐盟國家那樣全身心的投入到歐洲一體化的程序中去。例如“英國一直堅持使用自己的貨幣,沒有使用歐元”。這也為英國脫歐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英華人民的所作所為引起了歐洲大陸國家的普遍不滿,特別是在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時候,歐盟國家的民眾認為英國不加入歐元區,而又不願意承擔歐洲危機的救助責任,還反對很多歐盟出臺的金融監管政策,從而致使英國和歐盟各國之間就沒有信任度,越來越離心離德。

    但是,英國也並不是想真正的脫離歐盟,英國首相卡梅倫透過前幾次向歐盟的放話,從一定角度上分析,英國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利用以退為進,把脫歐作為籌碼,想在歐盟獲得更大的利益和好處,能佔據更有利的地位,但是事與願違,弄巧成拙,歐盟並沒有答應英國所提出的條件,最終導致英國真正的脫歐了。

    不過,對於英國脫歐,可能法拉奇所說的是在理的,很多歐洲政治家缺乏勇氣,被所謂的“政治正確”舒服了手腳,而英國的脫歐從實際上來講,是說出了很多歐洲國家所不敢說的話,英國脫歐不會是最後一個。

  • 6 # 濮上村夫

    英國脫離歐盟本不意外,英國加入歐盟與歐盟聯姻本也是扭扭捏捏,半推半就,並沒有先天的感情基礎。與同為歐盟曾經的三駕馬車的德法不同,英國在歷史上一直是歐盟的一種離心力量。在歐盟的世界裡,德國是毫無疑問的歐盟的大家長,作為以繼承神聖羅馬帝國衣缽的德華人,似乎骨子裡就由統一歐洲的使命感。歐債危機和難民危機,德國出力最大最多。法國在Continental歷史上一直是作為一個強權存在,也曾有統一歐洲的時機,比如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反觀英國,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關係一直是很奇妙的,雖然英華人來源主要是來自Continental的維京血統的凱爾特人和日耳曼血統的盎格魯薩克遜人,但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孤懸一方,偏離於歐洲大陸,歷史上的英國對歐洲大陸總是若即若離,保持著一個孤立主義的態度和大陸均衡的政策。而且英國發家比較早,英國在搞定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又透過工業革命,國家實力無以倫比,基本控制了世界海上霸權,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海外殖民地達到3000萬平方公里, 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在18世紀絕對是超級大國的存在。英國政府在近代的主要精力在海外殖民地上,對歐洲大陸沒有實力和精力進行統一,但也絕不放鬆警惕。只要歐洲不要出現一個強權,影響到英國的安全就可以。但出現了強權,英國絕對會干涉。比如拿破崙的法國崛起了, 就搞個反法聯盟,普魯士崛起了,就聯合法國打壓普魯士。歐洲的統一是英國在歷史或潛意識裡絕對不願意看到的。潛意識裡的對白是“歐洲統一?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讓自己分手後,不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