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supro

    沒有成功。 各種設計和控制偵測都不到位。特別是這些設計和控制偵測都是工業化很多年的東西。而amd zen2 還出現了相對於 zen1 的倒退。積溫 跳 變,變頻控制範圍更小。功率也沒有比人家14nm 優秀 如3500x 3600 對9400f 9600kf檔

  • 2 # 姚江濤專注電腦

    貌似AMD當年預測未來是強調多核心時代,結果n年後遊戲仍然只能利用一兩個核心……單個核心的效率就很重要,直接影響遊戲幀數。

    後來把核心效率提高了麼,就開始有市場了

    然而3000系列仍然不盡如人意……

  • 3 # 閩南鄉村記錄片

    推土機用製冷片+水冷散熱都壓不住

    最垃圾的CPU!讓老夫徹底遠離AMD!

    現在我的3顆 4790 還是槓槓滴!

  • 4 # 大哥大雜談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簡單來說就是之前的產品的效能太差,和對手的差距過大,產品不行,市場表現也就差了。

    而後來新推出的ryzen處理器,效能提升明顯,相比Intel的同價位產品差距已經很小,或者有些部分反超了,產品好,市場也就好。

    而且CPU這種產品的個性效能都是可以十分方便進行量化的,測試軟體一測試,遊戲表現一測試,各項得分就出來了,然後資料一對比,誰好誰壞一目瞭然,資訊披露充分,被忽悠的群體數量就會減少。

    至於所謂的效能差的原因分析,其實意義不大,大部分人不懂,而且就算懂,也不如商業角度分析來的實在,起碼可以明白長期還是要用產品說話的道理。

  • 5 # 嘟嘟聊數碼

    AMD在公佈“推土機”架構CPU時是有很大的野心的,尤其是架構上做了很多大膽的嘗試,比如更高效的模組化設計,擴充套件核心相對更容易;全新的多執行緒結構顯著提升了多核效能;從K10的3指令發射升級到4指令發射,這一點非常重要。

    不同於英特爾CPU的SMT超執行緒技術,AMD在推土機架構上使用了獨特的CMT技術,把兩個核心及相關單元封裝成一個模組,兩個核心共用一個浮點運算單元,比如說FX-8150由四模組設計,然後組成了八核心,浮點單元實際上只有四個,這種模組化設計可以減少冗餘電路,增加CPU核心來的更容易,但是缺點也顯而易見,最主要的就是水土不服,因為在當時的主流應用程式仍然大部分是針對單核心做優化,而推土機架構使CPU單核效能倒退,遊戲效能下降,甚至還不如更老的1090T,更別說和英特爾酷睿CPU相比了,為了提高單核效能,AMD只能大幅度提高FX系列處理器的頻率,這樣也造成了高功耗,能耗比遠遠落後於英特爾。

    而推土機架構後面的打樁機架構只是在快取,電源管理和指令集上進行優化,頻率繼續提升,仍然沒有改變FX處理器效能和效率落後的命運,大火爐FX9590就是典型的例子。於是AMD決定放棄推土機架構,一邊低價銷售FX處理器勉強生存,一邊潛心研發新一代zen架構處理器。

    以zen架構為代表的銳龍CPU為什麼成功了,雖說它還是使用模組化設計架構,但是zen架構汲取了推土機架構的教訓,銳龍CPU每一個核心都是完整的核心,並且大幅加強了浮點運算效能,超執行緒技術也迴歸了和英特爾類似的SMT超執行緒,而且多執行緒效能發揮的甚至比英特爾CPU更好,更重要的是,銳龍CPU的多核堆疊比英特爾簡單的多,成本更低,因此執行緒撕裂者無論是效能還是價格都給英特爾造成了很大沖擊。

  • 6 # 玲奈愛柏木2

    ,微軟的系統執行模式,cpu是一核心1執行緒對應 訪問一個程式。CPU的運算速度快慢,會影響 訪問的時間越長,反應自然就越慢。cpu的效能包括3大因素,CPU時鐘,週期指令集,

    記憶體效能,從AIDA64可以瞭解到,這些引數代表什麼。

    第一個READ資料讀取能力,WRITE寫入資料,MEMORY記憶體記憶體

    是存放資料庫,CPUl1快取,l1 指令集。l2,及l3快取,吞吐量、

    整數,浮點運算。對於玩遊戲的人,核心數越多並不是就代表處理資料越快 ,事實上核心少的永遠在高速起跑線上,但是你做渲染 或者多開程式,又或者遊戲支援四核心以上的優化,就會顯得比核心數少的厲害,amd CPU當時因為單核心效能不行,又沒有新的架構,又想吃對手市場一點點的份額,那個amd架構設計師就劍走偏鋒,用反思維模式讓cpu進行逆向超執行緒作,AMD公司那個時候 沒有多餘的資金 ,只能死馬當活馬醫,寫好了架構就提供給 GIF 代工生產了,此CPU引數是8個邏輯運算處理器核心,它分為4個核心執行4顆CPU與記憶體之間的通訊,l3快取共享8M模式,推土機因為流水線長,成本問題只好把一級資料砍到了32KB因導就這樣導致到CPU與記憶體通訊的時候延遲比一般的處理器慢, 比自己上代的翼龍2 還慢了5NS,我們從aida 64表面資料看見了這種處理器模式設計是有缺陷的,但是並不是不可行,FX8150在另外LINUX系統測試中得分不比I7 3770K差,一樣的軟體測試下FX8,再到後來的打樁機,它的CPU效能表現上是要比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效能表現得更好 ,

    大約有5%~10%效能左右提升,說起微軟作業系統預設執行操作方式都是1核心執行一個處理器單元去訪問軟體程式,2個核心就對應2個執行緒執行去完成訪問程式的工作,FX4 擁有4核心就2個浮點運算器,而FX8有四個浮點運算器。

    我們叫這種模組叫做cmt,4M模組 8C執行緒,相當於6個核心的效能。

    翼龍2跟銳龍設計都是傳統的smt模式

    用英文翻譯過來就是同步多執行緒,推土機自身流水線本來就比以往翼龍2cpu 設計上要長很多,是14級流水線,才使得它能夠可以大幅度增加CPU超頻頻率,用頻換CPU效能,問題是它的架構 設計 本身就是有毛病的。AMD的設計師就想通過GPU去運算。

    就這樣AMD CPU第一次實現 歷史性的效能倒退了3%,各種評測出來一面倒

    各種玩家大喊I3處理器默秒全AMD,AMD設計師這個做法會犧牲原有的處理器單核心效能,,所以註定推土機效能不好,

    我們懂一點硬體的知識的人都知道處理器流水線設計的時候是流水線是高好還是低好,又代表不懂,我會在後面加以說明,就是一個會影響CPU效能其中引數。

    銳龍採用12級流水線,效能幾乎跟6代I沒有區別,

    除了這個,銳龍1代

    的分支預測器命中能力不如IU CORE 2架構,銳龍的CPU在訪問一個程式的時候

    如果十次訪問同一個資料、只能命中它3次,那麼就會受到懲罰,

    使我們處理器反應變慢,銳龍1代

    它的記憶體寫入資料比不過6代I,

    除了這些硬碟資料傳輸能力也不如英特爾的處理器,

    處理器讀取遊戲的時候要通過訪問各種遊戲的裡程式碼進行運算。

    CPU的l1快取是用來存放這些計算結果得出來的資料

    再把這些程式碼

    複製後,再到記憶體尋地址,

    如果l1滿足當前遊戲資料的吞吐量

    頻寬的話就不需要訪問l2快取,

    但是遊戲中有些複雜大型團戰這個l1 32kb快取是容量不足夠存放太多這類資料

    如果都不夠,就會存放到L3,由於fx的架構設計是共享快取儲存 8MB分一半就是4MB

    l3資料被訪問速度遠大於l1跟l2,舉個列子就是CPU把得到的資料

    放到記憶體記憶體

    在多次重複搜尋地址。CPU資料逗留時間過長,這顆處理器cpu 反應就會越慢!

    自然跟不上酷睿2高效運算模式,FX是將4個核心分的一半數量分配在 2個執行緒上,2+2模式

    它裡面只有一個浮點運算器,效能自然大打折扣,半殘疾CPU,而銳龍的CPU是真正意義傳統意義上真,擁有8個整數。8個浮點運算在CPU晶片裡面,並不像8核推土機被閹割了4個浮點運算器 。如此一來就是一個4核啊,非8核,

    銳龍對比推土機ipc單核提升幅度有百分之52,流水線也跟6代英特爾設計時候差不多那麼短,所以cpu 效能上多多少少趕上來了,另外推土機處理器最主要失敗原因還是多核殘廢,另外功耗上控制也沒有把握好,

    巨大的發熱量 粉絲們不喜愛。

    工藝也落後於同期出產的I 7 4700K CPU,當時fx CPU採用的是32奈米工藝,在漏電率方面也比i 4代I高,主機板跟CPU功耗牆也很容易就上80C。

    經過我的測試4.5g以上頻率需要大幅提升電壓來維持CPU高頻穩定性,一般100塊散熱器根本壓不住這麼高TDP的處理器,所以AMD方 給了個原裝散熱器風扇。

    從別的網站評測文可以看見這兩款CPU實際功耗都差距有60W~80瓦,推土機耗電量極大,主機板南橋發熱也跟著大,一到了夏天就是一個大火爐。

    效能不行 被I的粉絲嘲笑推土機高頻低能,

    後來AMD管理者見這樣

    就發售FX9590

    4.7主頻CPU售賣主打多核心多工處理,

    可是要帶起這CPU主機板成本較高,

    一般970系列主機板壓不住這貨,990FX 主機板供電夠,但是貴啊。2499一塊,一看就是隻給高玩而準備,淺談早期翼龍2架構對snb架構差距單執行緒同頻同核心下就差距達到900mhz,4.0G才等於英特爾的i3 3.1G 效能,推土機因為ipc有點倒退直接變成了差1.2G主頻,所以吃單執行緒的遊戲及浮點運算測試,同頻同核心下會出現不如自家上代翼龍2 CPU,遊戲幀數方面也慢了一點,推土機家族架構都是大核心做成小核心拿出來賣,對比翼龍2系列最高睿頻只能達到4.0G包括超頻全核心風冷條件下也只能超頻到全核心4ghz它還是有一定優勢,讓玩家帶著好奇心探索升級換代一次,5ghz的fx8再弱頻率擺在那裡,世界超頻榜 第一顆開全核心8.1記錄就是CPU FX8150推土機達成,同時到二代FX8350在電壓上也有所改良,就因為這些改善可以讓它在1.50v電壓工作執行更高的頻率,當時x6執行4ghz 就要1.5v電壓,當然這是因為工藝進步比前代先進的原因,那麼不看高頻下對比又是多少,打樁機預設4ghz~4.4G僅需要1.296v電壓就可以穩定,而翼龍2還是那句話即使x6 1100t這樣高階型號也要1.45v才能穩定全核心在 4GHZ,打樁機CPU 超頻水平跟snb是一樣的高度,這就成了當時打樁機賣點之一,另外推土機吞吐量比翼龍2也有優勢,成本上amd打樁機l1快取也砍掉不少從64K砍成32KB,銳龍一級資料為8×32,一級指令為8x64,推土機只有8x16,翼龍2代為6x32kb可以看出比翼龍2還低,這就是為什麼一樣的核心下打樁機賣得比自家高階x6系列更便的原因,不過推土機雖說缺點也有不多不少,但是對比自己旗艦產品還是有不少好處的執行緒優勢,它有完整的8整數核心不是假的,4條發射指令集,擁有4個lau,而翼龍2系列是6整數,6核心,只有3條指令集發射,同時3個lau,在其餘執行整數軟體運算下優勢就明顯突出來了,物理運算=處理器核心數,邏輯處理器=浮點運算器,這裡我給出自己的測試結果,FX8從顯示卡測試軟體3d mark 11跑出物理運算CPU處理器分數同頻幹4ghz cpu X6 比較下,x6 p得分是6500分,fx8是 p得分為7900分,而且打樁機預設主機板支援記憶體頻率為1866mhz,好一點主機板可以上2133頻率~2400MHZ,翼龍2主機板只能1333mhz或者1600MHZ,本身X6 cpu im c整合器也不好,超頻方面再好的條子1866MHZ基本屬於它的極體質,我們都知道amd cpu是把記憶體控制器整合在處理器身上,這種設計毛病針腳歪了就只能執行在主機板單通道模式,要是CPU斷根針就直接點不亮處理器了,所以打樁機在高頻記憶體優化下,彌補單執行緒 效能不足的問題,同時在鼓吹賣多核心處理器效能上屬於加量不加價宣傳,這舉動也獲得不少工作室遊戲多開黨滿足他的日常需求,不過英特爾管理人也不蠢,不久後又釋出推出22奈米處理器E3伺服器,效能差距又再次拉大,amd當時沒有新品,也沒有新架構研發思路,只好直接放棄高階市場處理器 去搞apu 融合技術了。

    而銳龍對比打樁機不同之處前面說過了採用的是同步多執行緒技術cxx 到ccd 模組加起來的架構,它的核心跟浮點運算是完整8個計算器,對比推土機只有4個,多核心效能就這樣翻倍了。我平時測試跑分軟體用的就是r15渲染,跑出來fx 8350 成績,在4g頻率它只有642分,換1700直接翻倍的浮點運算器得益下,自然不用多說,銳龍的CPU優勢是跑渲染r15 可以跑 1700分,時間跑起來也特別快。而測試3d mark 4ghz下物理得分為13000分,R7 1700這就是它跑分高的原因,但是單執行緒卻比不過 旗艦的i7 6950x只能跟i7 4960x對比下。銳龍 r5 1600 6核心跑分物理為7300,也只是比翼龍一樣的核心下多出1000分,執行緒多6個等於了3個核心記得i家的u 是核心8執行緒的e3 v2就能跑出8600

    多分。從測試軟體結對比,AM策劃多核心打少核心英特爾cpu從而獲得勝利, 競爭力還是不夠,1代跟2代優勢並不明顯還是在打價格戰,去到今年第三代銳龍提升ipc 15%才是真正正面硬扛打贏,一樣核心頻率同頻打下3950x把英特爾i9 9900ks 拉下效能遊戲的寶座,推土機的失敗乃是銳龍成功之母,並不是模組不可行只是方法不對罷了,結語給你們說英特爾cpu採用超執行緒技術是模擬多核心,ht執行緒提升單佔用效率,tsx指令集提升多核心效能,而銳龍cpu 採用的是同步多執行緒技術外加模組化設計,io分離模式,對比以往推土機模組設計有點不一樣,其實跟當時的英特爾奔騰d雙核 2個核心粘在一起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相似,不過發熱更少頻率更高效能更好,核心競爭力巨大。

    架構差不多,所以英特爾說amd是膠水多核。

    https://b23.tv/av56924553最後附上測試視訊遊戲連結。

  • 7 # 程式小崔

    為什麼當年AMD的推土機和打樁機失敗了,其主要原因是架構的演變路線發生了不可描述的錯誤,也許這是當時處於無奈之選擇?總之在當年AMD為了挽回市場份額,採用了比上一代架構在單核新能倒退式的發展,AMD為了彌補單核效能的倒退只能通過配備大快取和多核心讓消費者認可其產品。Ryzen的成功在於新的架構大大提升了單核效能,引入了CCX和多DIE封裝,便於擴充套件核心,從而提升CPU的良品率,達到最終的價效比的目的。

    曾經的CPU歷史

    其實在CPU的發展史上,AMD一直是被Intel吊著打的,雖然曾經有一段時間,尤其是真假雙核之戰期間,AMD憑藉著真正的雙核技術和Intel基本打成平手之外,無一例外的AMD一直處於追趕的步驟,可以說歷史上AMD處理器的市場份額從未超過Intel,但AMD從未放棄和Intel正面對抗。

    可以說真正Intel讓AMD無招架之力的是2006年Intel釋出了Core架構,也正是這個架構讓Intel一直擠牙膏式的用到了今天。Core架構引入三級快取、超執行緒和分支預測等新審計理念,讓CPU效能暴增。而AMD同時期釋出了K10架構,但是K10架構也沒有為AMD搶佔多少市場份額,自Core釋出以來,AMD基本就和高階CPU沒有多大關係了,只是憑藉著當年的各種開核BUG來佔有低端市場的一部分份額。

    2011年全新的推土機架構釋出,其引入了模組化的設計,方便核心的擴充套件,每個模組擁有兩個整數單元,共享一個使用率不高的浮點運算單元。但就是這樣的設計造成了單核效能的下降,尤其是很多應用並沒有針對這種模組化設計進行優化,造成了雖然核心數量很多但是並沒有卵用的尷尬境地。

    2012年打樁機架構釋出,但是其還是從根本上沒有改變原有的框架設計,可以說打樁機在效能的提升上微乎其微,只是加入了一些對高頻記憶體的支援等花邊技術,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到了2017年zen架構的釋出,終於是開啟了AMD崛起的篇章,其釋出的8核心的民用處理器讓Intel意識到了危險的味道,然後就釋出了8代酷睿進行反擊,可以說這麼多年Intel終於是放了回血。zen架構終於也是引入了超執行緒技術,並且終於在單核效能上也能喝Intel一較高下了,尤其超頻之後基本和Intel處於同一水平線之上。可以說相比較推土機的架構整體效能提升了40%,同時繼承了推土機的模組化設計,引入了CCX技術,通過模組化設計,低端和高階的區分只需要遮蔽部分核心即可達到區分的目的,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CPU的良品率,大大降低了成本。

    最近銳龍3代即將釋出,通過一些渠道可以得知,AMD終於踏入了7nm的時代而Intel還在10nm製程上開始,可以說銳龍3代的釋出即將開啟AMD的黃金時期,不僅在民用中高階一展頭角,在伺服器領域也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憑藉64核的epyc處理器一舉拿下最強效能的寶座。可以說AMD有今天也是和其不折不撓奮鬥離不開,其實我在這裡更多的是感謝AMD這些年的付出,因為有了AMD的付出我們才有了今天更具價效比的產品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格力大戰奧克斯,你會支援董小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