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mg100
-
2 # 昨夜夢迴
歷史上一共有皇帝四百多位,但是真正‘名聲在外’的,其實並不多。而秦始皇、劉邦、李世民、朱元璋這四人,好像又分成了兩個派系,一個是秦始皇李世民他倆,對於功臣,一般留著過年,但是劉邦朱元璋不一樣,狡兔死走狗烹,以前跟他們打天下的兄弟們,大多沒得一個好下場。
很多人把這種現象歸類到胸懷上面去,可說真的,能打下一座天下的人,要是沒有胸懷,誰信?
所以,胸懷不能成為判斷是否殺功臣的標準,我倒是覺得,應該有如下幾個理由!
一是跟出身有關。
秦始皇的祖上,老早就在函谷關以西打下一片江山,李世民更是出生關隴集團,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政權,基本上出自關隴集團。
而劉邦本名劉季,季的意思是家中排行第三,祖上只能是普通小民,朱元璋也差不多,原名朱重八,家裡餓死了好多人。
從一定意義上講,秦始皇李世民當皇帝,是取代了原有的皇族,貴族階級沒發生多大變化,劉邦朱元璋的本質則不同,他們是造反,推翻了原來的皇族和大多數貴族。
二是官員體系不同。
秦始皇的官員班底,是秦國幾百年積攢下來的,李世民倚仗關隴集團,在隋朝手裡接過江山,這種權力交換,關隴集團獲益最大,反對的聲音相對較少。
不過劉邦朱元璋手底下的官員,大家都看得出來,要麼是老鄉,要麼是打天下過程中打出來了的過命交情。
能當上開國皇帝的,手腕一定很強勢,秦始皇李世民,完全可以壓制住手底下的官員,而那些官員相對來說,老實很多。
劉邦朱元璋,開國後的官員,參差不齊,有的不服他們有的沒啥子文化,保不準哪天就給你惹出大麻煩,或者乾脆起兵造反算了。
三是君臣之間的關係。
古代的貴族體系講究聯姻,皇族更是如此,嫁公主娶小姐,一旦這麼施行個數十上百年,大家基本上都是姻親關係了,比如隋煬帝楊廣和唐高祖李淵,就是表兄弟。
況且古代可以三妻四妾,子女又多,順著一脈捋一捋,就能攀上親戚,開國後的君臣之間,有共同話題。
反觀劉邦朱元璋,他們也就從自己這一輩,跟弟兄們攀交情,趕緊趕忙各種聯姻,但是他們都是從屍山火海里爬出來的,背叛過別人也被別人背叛過,把人心隔肚皮五個字當成了人生信條,君臣之間,始終防備著。
四是不可控因素太多。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李世民,他們打天下順暢多了,只需要實力強大,總會蠶食掉對方勢力,一代人搞不定,就好幾代人來做這事,秦始皇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奮六世之餘烈’。
如果換成劉邦朱元璋,萬一天下還沒打下來就死了,他們的兒子,絕對很難繼續完成父輩的偉業,估計早被父輩的兄弟們,給幹掉了,因為他們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
而且,哪怕是登基稱帝,仍舊如此。
劉邦稱帝后,七個異姓王,有錢有糧有權有兵馬,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換成你是劉邦,也會想法設法搞死他們。
朱元璋本來有個長子叫朱標,把他當成了未來接班人來培養,以前跟著打天下的弟兄們,都充作了東宮派系,只可惜,朱標英年早逝,孫子不服眾,只能狠下心。
這一點,做得最好的,是趙匡胤,他請弟兄們喝了一杯酒,他的弟兄們也識時務,放下了手中的權力,安心當個太平官。
做皇帝,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麼容易,很多時候,都會有種身不由己的感覺,真要是隨心所欲,看誰不爽就殺了誰,一來史書上的名聲很臭,二來不法分子會藉機搞事。
不能因為秦始皇李世民不殺功臣,就說他們是好皇帝,也不能因為劉邦朱元璋殺功臣,就說他們是壞皇帝。
皇帝的評判標準,是為民。
-
3 # 時光之意
主要還是帝位的穩固問題。
不需要殺,主要在於功臣年紀大,兒子繼位的時候可能差不多死光了,或者功臣很識相不選擇權力;需要殺,主要是怕自己死了後,功臣還在而後代壓不住,或者功臣對中央統治形成威脅。
秦始皇不怕功臣,主要是秦始皇繼承的是幾百年的國家元首位置,本身的皇族勢力就很大,而一般的統兵將領,在當時的社會時代來說沒有那個血統和名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是在秦末才出現。而且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王翦也老了,並且王翦很懂得進退(領兵滅楚,索要賞賜),讓秦始皇感覺不到威脅。所以秦始皇沒有殺功臣,主要在於最有名的功臣很識相,不用秦始皇動屠刀。
李世民不殺功臣,原因我想有兩個:一是唐朝開國皇帝是李淵。在唐朝開國的時候,掌握政權的是這些最早追隨李淵的人,並不是李世民的秦王府手下,所以在李世民繼位之前,這些功臣個人並沒有太多的權力,他們本身根基不深,而是依靠秦王府獲得的權力。二是李世民比大多數功臣年輕。李世民27歲登基的時候,這些手下年紀正處於壯年,經驗能力水平都處於巔峰的時候。但經過一二十年,等李世民處於壯年的時候,這些功臣去的去,老的老,凋零的差不多了。而剩下的幾個,比如長孫無忌又是太子舅舅,所以李世民並不需要殺功臣。
劉邦殺功臣,主要在於削弱異性藩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大漢建立之初,實行了部分的分封制度,大量的異性功臣分封藩國,尤其以韓信、英布等為主要的藩國。但是藩國的存在嚴重影響者中央集權的統治,削弱中央朝廷的權威,所以正是有這個需要,劉邦就要對這些藩國動手,就要殺這些封國的功臣。
朱元璋殺功臣主要是除刺。一是朱元璋本身比起這些功臣來年紀大,怕他死的時候,這些功臣正到朝,兒子壓不住,所以要殺一些功臣駐兒子穩固皇位。二是這些功臣也沒有那麼的識相,有了居功自傲的苗頭,尤其是藍玉,不懂進退,招來殺身之禍。
殺與不殺功臣都是看需要,如果帝位鞏固,則展現下帝王的仁慈未嘗不可,如果怕後代壓不住,那麼展現下冷血殺戮也在所不惜。
-
4 # 歷史的拐點
這個問題要說起來也非常簡單。我們就從君臣兩方面說起吧!
君臣有別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秦國立國已經有上百年。李世民上臺之前,河東李家本就是世家大族,再加上從其高祖李虎時代開始李世民這一支就位高權重,隋朝建立更是世襲唐國公。這兩位我們不難看出,他們世出名門,他們作為上位者和屬下的名分早已經註定。再加上累世的王侯公卿,手下早已經聚集了一大批死忠。而人是有很強的從眾心理,即使有新晉臣下,名份已經定下這些人即使有所野心,最後也只能屈從。
君臣難分
朱元璋和劉邦則恰恰相反。他二人真正的出身草莽,一刀一槍拼回的天下。所以他們更加知道地位的來之不易,以及為君為臣的巨大差異及誘惑。所以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得不辣手催命。此外,還有重要的地方。劉邦時候,劉姓家族缺乏強有力的助力,以及能夠震懾各方諸侯強力自家人輔佐。而且劉邦所對付的那些功臣大多都是手中握有實權,要兵有兵,要錢有錢的人物。所以不得不提前行動採取行動。朱元璋的情況類似。朱元璋真正開始大規模屠戮功臣,是在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決定冊立皇太孫。可是太孫朱允文性格文弱,老皇帝是怕他鎮不住這幫人。所以才舉起屠刀的。
而對於他們的臣下大家與其說是上下級關係,好聽點不如說是兄弟關係,現實些不如說是合作伙伴關係。這樣的關係在創業階段沒有問題,相反還能增強凝聚力。可是當功成名就後,親近的人會不自覺逾越雙方的君臣關係。熟悉的人會覺得昨天你還和我把酒言歡,今天你就可以在金鑾殿上稱孤道寡。對於見過皇帝最醜陋普通嘴臉的人而言,會覺得皇帝也不過如此。這皇帝是我們擁立的,他能夠團結大家,發揮各自的最大能量,我們服氣他。但是他死後他的後人又如何?我們其他人為什麼不可以擁立新的皇帝呢?畢竟皇帝寧有種乎?至此皇帝這份兒崇高職業的神秘感蕩然無存。如此的臣下又怎麼讓深悟人心的劉邦朱元璋放心。
-
5 # 國病
就算是帝王,也沒有多少人是喜歡殺人的。之所以有的殺功臣,有的不殺,都是與政治需要不需要有關係的。
劉邦為什麼殺功臣?分析一下當時的政治狀況就會有所理解。楚漢爭霸以劉邦獲勝作為結束。獲勝後立刻面臨了幾個問題。一是,如果按照反秦時的藍圖,那還得分封。可是項羽的失敗已經明確地告訴他,再分封結局與項羽是一樣的。因為將手握重兵,有軍功、有威望、有治權的強人再分封出去。那很可能也會有人學自己,重新逐鹿。二是,自己也是反秦的參與者,如果不分封。那樣舊貴族體系和復國主義也有可能再次起來吞噬掉自己。人們還不習慣天下一統,世襲的貴族制度還有市場。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漢朝採取了折中方案。稱帝的同時,施行郡縣和分封並制。一方面可以平息舊制思維,另一方面郡縣制又能有效壓縮諸侯的勢利。可是有一個問題,這些跟自己出生入死、戰功赫赫的人都是一些一呼百應的人物。把他們分封出去無疑是埋下一顆定時炸彈。不分封這些人也說不過去。在想不出更好對策的情況下,尤其是對韓信開了殺戒之後,那只有一個選擇了。殺了功臣再分封是最佳方案。
李世民為何不殺功臣,很簡單啊,不需要。古代政治有一種情況帝王不需要太防備功臣,就是帝王自己身後有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隋唐都是關隴貴族掌控的社會,這個利益共同體有著龐大的實力,只要依託於此便不太懼怕新豪強崛起。隋朝是一個專心治理天下的偉大時代,由於心思花在如何治國上,所以就無意中觸及了關隴貴族集團的利益。最典型的就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透過考試選拔,那無疑是侵犯了關隴貴族們的整體利益。所以隋朝滅亡的真實原因,與秦一樣,都是貴族集團利益驅動下造成的。中國的歷史相當多的部分是黑白顛倒的。只能分析,而不能直接相信。比如秦法為何被詬病最多,因為秦法觸及的貴族利益最大。商鞅已經死了還被王親貴族們車裂分屍,貴族們有多恨他,就說明秦法有多偉大。什麼是法制,很簡單,就是能將一切人等納入到法律約束之下。秦法能直接觸及王親貴族,可不就是法制了。就算秦王一人不太受約束,但這個法制程度已經很高了。秦法被重點詬病,自然就是因為貴族們不喜歡。隋朝滅亡後,唐施行的就是門閥體制,保障貴族集團的利益。這種情況下,李世民一家有著強大的後盾,幾個功臣又算什麼呢?而且郡縣制已經是普遍制度了,劉邦的那種擔心是沒有的。
朱元璋為何要殺功臣?其實他與劉邦有共通之處,就是自己家族不足夠強大。與李世民是沒法比的。劉邦那個時代人們還講一點遵道,後世則都已經完全是勝者王敗者寇了。只要有機會,不出來比劃比劃的很少的。就算你不想比劃,你下面的人也會不斷慫恿你。人心不古了。秦始皇時代,蒙恬那樣手握重兵又有公子在側,在後世是不可能不出來比劃的。秦始皇為何不必過分防備,因為那個時代普通人最多也就是獲得封候,想對王權取而代之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人會認同你。貴族思維還沒有扭轉為勝者為王的思維。所以包括軍權也是可以讓少數人統領的。今天拍電視劇,把先秦後宮爭鬥和權鬥說得與後世一樣,那是不可能的。我們的社會是一點點淪為唯利是圖、誰都可以背叛的。整個楚漢爭霸也只有劉邦一個小人。不是那個時代壞人少,而是整體風氣沒有多少做小人的機會。到了漢代,帝王保衛皇權成了核心使命。漢武帝那樣的還任用外戚來平衡朝中勢力。李廣、李陵的問題多少也是可疑的,有沒有因為名聲大而被防備壓制的原因呢?再後來就是宦官,使用宦官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平衡朝中勢力。因為帝王需要依託各方勢力來支撐自己,還要平衡左右、互相牽制,這樣才能坐穩江山。軍權也是需要發明各種制度牽制,不能讓誰做大。這種情況越到後世越明顯。先秦時代是壓根就沒有草根這種普通人的份,所以你也不會僭越。後世則是誰強歸誰,而且勝者為王的認同也是逐步加深的。
說到這就應該理解,為何明代發明了一套天然就可以互相牽制的內閣、司禮監、錦衣衛制度。很多學者詬病這個制度,其實是不懂歷史、政治、文化的演變。過去專心治理國家的帝王幾乎沒有,因為精力放在保衛皇權之上了。專心治理國家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所以明朝發明的這個互相牽制的制度讓帝王省心省力。結合這些方面再看朱元璋你就能理解了。一個草根,沒有家族勢力,沒有穩定的政治共同體,內憂外患,要保衛皇權就需要把各方面謀劃好。所以殺功臣再分封是他的一個選擇。後來分封也使得皇權沒有按自己的意圖延續。其實凡是背後有勢力依託的朝代都大可不必殺功臣。比如滿清就不需要。因為旗人是絕對的少數,所以天然他們就會維護自己的共同利益。也就是是說帝王天然就已經有了可以依託和信賴的群體。而不需要外戚和宦官。這就是中國中古政治制度的一個原理。
如果當年秦可以多延續一些年,秦法可以深入人心,如果秦始皇搞一個對舊貴族世襲制度的大批判,徹底絕了貴族復辟的可能。那樣中國中古歷史可能會非常閃耀奪目。因為以秦法制思維施政,那後世就算開啟流動性、有了競爭,也不會釋放主觀惡性。遵道的人會更多。如果你只是競爭有了,但不公平,沒有規則強力保障所有人一律受約束。那樣必然是越惡者越能獲利,既得利益者亂政更加突出。周代是嚴格的世襲等級制度,你出身不好想都別想,壓根就沒你的份。那種社會是奴隸制,但是他穩定啊,沒有競爭這件事。秦制將競爭開啟,給予改變命運的機會,同時又有秦法保障能依法實施。所以秦國必然崛起。其他諸侯國並不是不知道原因,可是貴族們不願意呀,秦制是讓利於有能力者、有軍功者,必然壓縮甚至剝奪貴族們的既得利益。試問有幾個貴族會心甘情願。所以其他諸侯國是眼睜睜看著秦國崛起而沒有絲毫辦法。也只有醜化強秦這一條路了。反秦復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項羽既不能將社會帶回到過去,劉邦也不能將秦制完整延續下來,最後成了殘廢版的秦制。貴族、既得利益者不僅可以獲得額定利益,還可以透過特權奪取、霸佔更多利益。這種流動性開啟、競爭開啟,但規則又是強者例外,這種社會必然使得人心越來越壞。無法制、不遵道也成了後世漢文化最大的一個bug。
-
6 # 瀟湘夜雨l
準確的說,只有朱元璋是殺功臣的,劉邦主要是削藩,強化皇權。
雖然說歷朝歷代都想強化皇權,但是皇權的發展程度不同,所以皇帝的權利也不同。而朝代越往後,皇帝權利越大。
所以到了朱元璋時期,才擁有廢相的能力。但是朱元璋不光強化皇權,還殺了很多的功臣。
洪武四大案殺了十萬人,但是開國元勳就算株連九族也不可能殺了這麼多人!
因為朱元璋殺得不光是勳貴階層,還有與勳貴階層接觸的地主豪紳!
朱元璋雖然統一了中國,但是大部分土地還是掌握在地主階層的手裡,而地主階層往往與朝廷上流勳貴沆瀣一氣。
勳貴以及地主豪紳們,掌握了中國大量的土地。朱元璋那個時代,還不敢公然“打土豪,分田地”。
所以洪武年間的大案都是朱元璋故意擴大的,用各種罪名打壓誅連勳貴地主們。
這種做法有兩點好處:
明朝特權階層消失,天下讀書人科舉取士,維護朝廷法度。勳貴和大地主的打擊之後,明朝可以重新劃分土地,普通自耕農成為國家主體人群。其實歷朝歷代都想把土地國有化,但是國情不同,所以政治手段也不同。 -
7 # 大飛熊騎士
這四位帝王,各有不同的個性和形勢,以及功臣所形成的狀況也不一樣。這幾點原因就造成了四位帝王對待功臣不用的態度和結果。
秦始皇。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封建帝王,對君權的認識和控制,自然是不在話下。比如,前期年幼的嬴政繼位,趙太后和呂不韋的權力,都嚴重威脅到了君權,趙太后甚至想廢了嬴政,不清除不行呀。後來,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立下大功的王翦,又是個明智的大將。王翦帶了五六十萬大軍討打楚國,於是發明了“自汙”技能,成功消除了秦始皇的疑心,最後善終。至於另外一個大將蒙恬,屬於後起之秀了,而且忠心耿耿,這點識人,秦始皇應該沒有問題。秦始皇的敗筆是用了趙高,又因為暴死,來不及安排後事,所以才有了“趙高亂政”之事。
漢高帝劉邦。劉邦能夠奪取天下,重要的一個舉措,就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解決了時代矛盾。所以,劉邦這是以時間來換取當皇帝的政治空間,一旦漢朝的統治更加穩定,這些異姓諸侯王是必須要清除的。因為,首先,異姓諸侯王嚴重威脅君權,特別是漢家天下。其次,幾個一代的異姓王已經和朝廷貌合神離了。比如韓信,英布,彭越等人。唯一一個沒有被清理的異姓王吳芮,五代以後無子才國絕。而吳芮之所以沒有被清除,是因為聽取了張良的建議,自動把封地和國內軍隊分給劉姓宗室。
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貴族出身,無論政治軍事出身,都屬於帝王中翹楚。李世民沒有殺功臣有幾個個因素。第一,李世民自身的自信以及包容心,特別是善待諫臣,成了有唐一代的慣例。第二,李世民稱帝時,天下未平,外敵還在,比如突厥和高句麗。第三,唐太宗的君權穩固。第四,唐初的文臣武將很多是“純臣”,比如李靖,李績(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這些純臣有不但軍事素養,也有政治素養,一生都很謹慎,盡職。第五,還是會有功臣恃功而驕,比如尉遲恭,但是他及時醒悟,晚年閉門修道。要知道尉遲恭幾乎是所有的武將中,最受李世民寵信,連他都如此,誰還敢亂來?
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幾次清洗功臣,功臣舊勳幾乎為之一空,有幾個原因。第一,朱元璋猜忌心理十分嚴重。第二,朱元璋失誤,早期打壓了劉伯溫的“浙東派”,導致“淮西派”一家獨大。第三,“淮西派”功臣人數太多,良莠不齊,很多功臣橫行無忌。第四,藍玉,胡惟庸等人威脅到君權。第五,朱允炆年齡太小,絕對壓不住這些身經百戰,又形成一個整體的派系。這些原因的綜合下,朱元璋大舉清理功臣。但是,像湯和,郭英等這種低調謙和,主動放棄兵權的人,還是逃過一劫了。
綜合來說,無論是什麼形勢下,只要君權受到功臣的威脅,是必然會引起猜忌,受到清理,特別是這些有能力的功臣又容易形成整體。秦始皇這點不突出,因為他是經過前幾代的積累。朱元璋失誤,讓功臣集團做大。劉邦的豐沛集團,因為蕭何比較低調,就算如此,也差點殺了樊噲。李世民的“關隴貴族”的矛盾,主要在北周,隋朝時代消耗掉了。因此李世民的功臣構成,比較複雜,不會形成整體威脅君權。
-
8 # 可食中國
這個是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覺得很重要原因都跟其出身有關,這造成了自信與自卑,理所當然與不安全感的不同。
秦始皇和李世民是天生貴胄,含著金鑰匙出生,而劉邦朱元璋說到底就是小老百姓或者草根屁民,他們接受的教育,以及對人才,對功業的認識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秦始皇繼位成為秦王之時,秦國其實已經很強大了,他從很小的年紀就成為了一國之主,對於他來說,不存在白手起家,草根創業的問題,他是直接接手當時最強大的集團公司,然後要做得是兼併和壟斷,所以,天下英才對於他來說,是看著合適就直接給機會讓你施展。功成之後,加官進爵都是自然而來的事情。
李世民也是一樣,作為隴西貴族,又是李淵的寵愛的兒子,他發光屬性,即使是亂世之中,別人還在草根創業,他就直接有人有錢有軍隊有身份,一路下來,都是高段位上打怪。什麼達官顯貴,什麼皇族世家,什麼權臣陰謀沒見過,什麼帝王之術沒學過,他都玩得的滴溜溜的轉。天生就是王者,就是大BOSS。就是要掌控一切的男人。功臣再多,他都能玩得轉,不怕的。
而劉邦和朱元璋情況類似,都是從底層做起,白手起家。一起創業的哥們和他一直是出不多同段位在成長和晉升,最後打下了天下。他們心裡有自卑啊,怕沒權威,怕功高震主,沒法獨裁獨尊啊,對功臣的駕馭能力不足,疑心比較重,充滿不安全感,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功臣們都滅掉,省得你們整天跟我嘰嘰歪歪,我不好統治。
所以,貴族出身和平民出身,最後坐天下的,對待功臣是完全不同的。其實類似的事情,近代也在上演。
-
9 # 金玉滿堂744
功臣安分,守責,忠誠,便不會遭殺身之禍,功臣功高震主,自以為是,不知收廉,有些在野心臌脹,圖謀不軌,遭殺身之禍,在所難免了,何況朝廷政治鬥爭從來沒有停息過,不過有激有緩,黨派之爭不可調和之時,就會出現殺伐現象了。
-
10 # 鋼結構住宅
前者出身世家,帝王或王爺之後;本已顯赫,無需遮掩。
後者出身草莽,看著今日顯貴,不想昨日不堪讓人知道。殺掉和他出生入死的人,建立權威,心理上就安全了。
看看趙匡胤和近代的某就明白了……
-
11 # 雲長兄我們只是馬弓手
李世民是貴族出身,對於武將文臣的容忍度是很高的,也就有瓦崗群雄願意報效他。秦始皇亦然。
而朱元璋、劉邦是平民出身,吃過苦,見不得自己的國家在興盛後被自己的手下搞破壞。
當然這不是決定因素,主要看自己功臣們是否犯法,犯法是要按律裁決的;是否功高蓋主,是要防範其想自立的,屬下們如果知道這一點,也就不會那麼容易被殺死。
同時因為君主們性格的不同,處理方式也有嚴寬之說。
-
12 # 使用者7125817455775
仁慈本質逆如仁慈。強制仁慈,非仁慈,有些定義是,民與君合成成因。成果,所謂的輝煌,成敗。榮恥,還是取決於人民。編寫於君王。
-
13 # 柚子樹上柚子柑
因為秦始皇和唐太宗本來就是官僚集團,他們打天下的資本是祖傳的,那些下屬本來就是跟著他們乾的,打下天下,大家只是把原來的事業做大了,還是原來的政治秩序,而劉邦和朱元璋不一樣,他們一個是小亭長,一個是放牛娃,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重新洗牌的國家,既然重新洗牌了,他們能當皇帝,為什麼其他人不能,所以他們要殺掉功臣鞏固自己的地位
回覆列表
秦始皇和李世民都不是開國之君,怎麼殺開國功臣?劉邦殺的八個異姓王有七個都謀反了,那是反賊,長沙國長沙王吳芮沒反,沒見他被打?雍齒反反覆覆反叛劉邦還能他封侯終老,100多個諸侯殺哪個了?提這問題的也是個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