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幹一行愛一行,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都是幹一行傷一行,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腳踏實地…我做建築,從壯工到師傅,從師傅到自己承包,裡邊的苦,受得罪只有自己能體會。
每天工作心情好啊,沒有工作是自己喜歡的,都是看別人的工作好,所以,面對現實,努力就有結果,相信牛頓
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在愛的世界裡,沒有誰對不起誰,只有誰不懂得珍惜誰。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不要因為寂寞愛錯人,更不要因為愛錯人而更加寂寞。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有個懂你的人,是最大的幸福,沒有懂你的人,就自己懂自己。
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好朋友是應該相互欣賞的,而不是相互利用的。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飯應一口一口吃,事要一點一點做。凡事都有個過程,不要整日疲於奔命,應該活得從容、淡定。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光從容、淡定還是不夠的,適當的時候還是要秀一下自己,讓平淡的日子亮起來。
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生活質量的優劣,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親情的疏離是切膚的傷痛。淡一些、諒一些、忍一些,會使我們的心寬一些、和一些、暖一些。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有時候甚至沒有對錯。你以為錯的,在別人看來或許是對的。而你竭盡全力為之奮鬥的,卻很有可能正是別人擺脫和拋棄的。
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要時刻想著父母,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我們的良心。其實大多的時候他們根本就不需要你的榮華,每週打1個電話或問他們一個年輕時的故事,然後耐心地聽他們講完,他們就很知足了。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你的生活應該是淡定、從容、健康而幸福!
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地位和榮譽只不過是一個杯子,而你的修養和品性才是你杯中的東西。夜光杯中未必盛的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濁水。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事業有成時要珍惜自己的身體,事業無成時要讓自己更健康。
你現在多大了,在做什麼工作,對自己的工作滿意嗎?
你對現在的自己滿意嗎?
你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
你對自己的工作滿意嗎?
你對自己的收入滿意嗎?
扎心了沒?曾經的夢想呢?或者說幻想呢?是不是讓你全部衝進了馬桶?你也是偶爾想想,像是一個灰姑娘暗戀著王子般,不敢靠近、不敢開口,只是夜裡獨自一人時會想念他,在人前絕口不提。那些所謂夢想被生活的瑣碎所湮沒,忽明忽暗。是不是覺得很扎心?沒關係,更扎心還在後面呢!
學生時代時常憧憬畢業後的自己:身著職業裝,進出高檔寫字樓,透過自己的奮鬥,月薪過萬,過著愜意的小資生活。
現實中的經歷卻是,畢業後流連於人才市場,被用人單位挑來挑去,被嫌棄沒有工作經驗,自己也權衡著公司的待遇、單位與住處的距離等問題,最後選擇的空間幾乎為零,壓力山大,為了在這個世界上自立的活著,最後無奈的“先就業再擇業”,進入一個很小的私人公司。
剛開始會心安理得,因為自己可以賺錢了,過著上班族特有的生活,每天擠公交上下班、吃最便宜的盒飯、逛街也是隻逛路邊攤、只有在剛發工資時買自己喜歡的水果吃,因為薪水微薄的只夠房租、水電、生活費,這只是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生存狀態。
慢慢的你會發現日復一日、毫無激情的工作比那艱難的生存狀態更使人窒息,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於是,你熱衷於刷微博、逛空間、把QQ好友列表開啟又關閉。好友動態一個也不會錯過,都要細細檢視,看她去日本旅遊了、看他出國留學了、看她進外企了,心裡邊羨慕呀、嫉妒呀、想馬上跟當事人聊聊:“怎麼做到的?”彷彿人家牛了,連帶你也有希望一樣。
你閉上眼睛,冥想一陣,夢遊般突然跳起來:我不能這樣生活下去,我想要成為歌手,每天練歌、演出;想要成為作家,每天寫字、散步;想要成為翻譯,每天看書、背詞典。
“得了吧,你是不是空想家啊?你會什麼呀,那麼多科班出身的成功的有幾個?再說了,就你?”一雙白眼送給你,好朋友都覺得你是異想天開。
或者說你是個姑娘!我已經就這樣了,我也沒有動力去改變了,而自己還在幻想著有一個優秀的男人來解救自己?那麼我想說的是:你憑藉什麼讓一個優秀的男人去發現你呢?
你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經常思考,但是無論怎樣想,都沒能得出結果。現在的工作如雞肋般,卻不敢丟棄。“大學學的就是這專業,不做這行業,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有人勸你換行業時你也會這般說。沒有鎖定目標,那麼行動是不會有的,於是,你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日復一日的過著你不想要的生活。
你幻想著哪天能突然遇到一個貴人,你的人生就此改變。
親愛的,我想說,如果遇到了貴人,你能做什麼?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想一想自己能幹什麼?你會發現自己選擇的機會是如此的少!我們比別人缺少了什麼?
答案是:知識、技能和思想的儲備量!
它是如此的少,少的讓我們去可憐我們自己!
如果你是一個人:對於我們之中的大部分人來說,不管看了多少勵志好書,聽了多少振奮人心的講座,儘管當時活力滿滿熱血沸騰,但隨著夜幕降臨沉沉入睡,第二天醒來又回到了原點。看到某一個自我提升的課程信心滿滿地報名,期待課程結束之後獲得全新的自我,然而參加了其中的一兩次活動之後就回到了之前的狀態。那麼你更要看完這篇文章!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人性是懶惰的,學習肯定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沒有人喜歡學習。小時候,班主任經常會站在講臺上與我們聲嘶力竭地互動:“你們學習是給我學的嗎?”“不是!”“是給你爹孃學的嗎?”“不是!”“那是給誰學的?”“自己!”天長日久,成了一套固定模式,記住了“學習”是為了自己,但並不知道為了自己的什麼。後來懂點事了,母親經常教導我:“好好學習,有了出息,才不被人欺負。”開始時也聽不進去,說的多了,也就記住了學習是為了有出息,為了出人頭地。再後來,考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算是從田間地頭走進了高樓大廈。雖然還在大城市的底層打拼,但回頭看兒時的玩伴,確實也已經超出了很遠。
此時分析原因,終於明白,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競爭優勢,和別人比有更強的競爭力。競爭優勢,就是說你在某個方面比別人強,能夠在競爭中處於更好的位置,能夠獲得更多的好處。我們經常說誰誰混得好,這說的是結果,說明他在社會競爭中獲得了成功,其原因必定是他比別人具備更多的競爭優勢。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說的就是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在決定人生高度的這幾個關鍵因素中,排在前面的命、運、風水、陰德,要麼說虛無縹緲,要麼說難以改變。而只有讀書,也就是學習,雖然其重要性是最低的,但卻是唯一透過努力就能改變的。
我們大多人都處在社會的中下層,社會競爭太激烈,如果不透過學習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我們就會在競爭中處於不利位置,就會越來越滑向社會的底層。如果你想步入社會階層的上升通道,就得有更多的競爭優勢,就得學習。學習還能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當我們透過學習,獲得了多種生存能力之後,我們可以比較自由的做出選擇,選擇我們更喜歡的那種,選擇付出少回報多的那種,也就是最讓我們覺得舒適的那種。
你可能覺得很累,但到你將來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你會比別人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而不是別無選擇,更不是根本沒有選擇。假如說,一個人一直在做技術,現在明顯感到年老色衰,體力上不能像年輕人一樣加班,技術上也不能很快的學會那些不斷冒出的新技術,與年輕人相比沒有競爭力,想換個崗位覺得什麼也做不了,路越來越窄,前途很迷茫。再看看憑著《北京摺疊》獲得雨果獎的郝景芳,高三時拿過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本科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碩士是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博士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畢業後做過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兼職經濟學家,在國務院研究中心工作,業餘時間寫科幻小說,自己給自己的小說畫插畫,關鍵是人家顏值還挺高!對比郝景芳這樣的學霸,我們大多數的人生只能說是狗一樣的人生——狗不應該叫人生,應該叫狗生,苟且偷生。很多人在年齡大了之後,都會發現自己既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又沒法改變現狀。原因就是自己在工作之外沒有別的特長,沒法和別人競爭。也有少部分人在工作之餘,長期堅持學習新的技能,慢慢轉向自己更感興趣的職業,或者成為自由職業者。有人在工作之餘喜歡攝影,慢慢成為兼職攝影師,慢慢又成為專職的攝影師,變成了自由職業者;也有人迷上了健身之後,慢慢變成了健身教練;也有人喜歡寫些東西,慢慢變成了職業作家;前面說的選擇機會都是橫向的,也就是不同方向的選擇機會。
在橫向之外,還有縱向的,也就是在同一個領域的選擇機會。如果你在某個方向有足夠的能力,你也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譬如你在計算機程式設計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你可以去大公司獲得一個很高的技術職位,也可以去創業公司做技術合夥人,或者作一個技術導師去講課,等等,你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選擇。如果你只是一個很低階的程式設計師,對不起,你的選擇就是千辛萬苦找一個願意僱傭你的公司,獲得一個就業機會。學習,讓我們的人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有色彩,讓我們更加自由。可惜,大部分人都是隻有夢想,而沒有付諸行動,沒有去學習,多年之後,夢想變成了幻想、空想。學習的另一個目的,是讓我們提升認知,做個明白人。換言之,就是對事情的看法更加理性和全面,不再偏激和片面。同樣的一件事情,當大家在一起討論的時候,總有一些人說出的觀點能夠讓人眼前一亮。這些人往往也是周圍人群裡的意見領袖,不只是因為他所處的社會地位,而是因為他的觀點確實有過人之處。這些人只所以能夠成為意見領袖,就是因為他們的認知水平比高人一籌。分析一下我們身邊的這些人,你會發現,這些人通常都是學習能力超強,而且在持續的學習。“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同認知水平的人,是生活在不同的緯度的,認知水平低的人是無法理解認知水平高的人的思維方式的,就像生活在二維空間的螞蟻無法理解生活在三維空間的高等生物是怎樣生活的一樣。你以為你能理解別人,其實你根本不理解,甚至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能理解別人。
如果你無法理解這段話,可以想想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說的話,很多都是在你的知識範圍之外的;或者他們說話,你根本就聽不懂,他們解釋了半天你還是不太明白;或者你特別佩服他們總是能說出你想不出的觀點,做出你做不到的事……如果有這樣的場景,說明他們的認知水平比你要高很多。看看你的朋友圈,透過轉發什麼樣的內容,基本上就能知道這個人的認知處在什麼樣的水平上。那些經常轉發各種謠言,讓你感覺整個朋友圈的智商都被拉低了的,並不是他們不夠聰明,而是認知水平不夠。因為認知有限,他們無法根據已有的認知才判斷不熟悉的事情,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被弱智的騙局欺騙。所謂的“智商稅”,並不是為智商而交,而是為認知而交。
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不再稀裡糊塗地活著。同樣是過一輩子,做二維空間的螞蟻,還是做三維空間的高等生物?或者有人會說,難道做螞蟻就不快樂了?但我知道,無知的快樂不叫快樂,只是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這樣總結起來,學習的目的就是:獲取競爭優勢,增加選擇機會,提升認知水平,這也是學習的作用和好處。管理大師諾爾·迪奇把想要學習的事物分為三個等級: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舒適區指的已經掌握的知識,對自己來說沒有學習難度或者已經習以為常,對於這個區域的知識,自己可以處於舒適的心理狀態;學習區指對自己有挑戰,但透過努力是能夠學會的知識,心理上不太舒服,但也不太難受;而恐慌區,就是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知識,心理上會嚴重不適,感覺恐慌以致放棄學習。對我們來說,舒適區的範圍越大,表示我們的競爭優勢越大,選擇機會越多,認知水平越高。按照這個理論,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在學習區中學習,把學習區轉變成舒適區,當然,隨著認知水平的提升,也會有恐慌區的內容轉變為我們可以接受的學習區,再變成舒適區。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隨著舒適區的不斷變大,量變終會引起質變。終究有一天,我們會感謝現在努力學習的自己。
若對自己工作不滿意,可以找新工作。那怎樣找工?
找工作的渠道。
1、利用網路找工作,現在網站上的找工作的平臺很多,我們只需要在網站上輸入一些關鍵詞,系統就會自動幫我們跳到你想要的頁面,你就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喜好選擇相關的職業。
2、朋友的介紹這條其實比自己找工作要好的多,因為朋友介紹的工作,可信度比較高,現在網路上的騙子也比較多,同時朋友介紹的話,待遇也會比自己找的要好一點。
3、面試。這是最普遍的方法,大部分求職者都是透過面試找到工作的,比如招聘會,不過這種方法需要求職者本身具備一些過硬的技能,這樣才能為你的公司你的老闆創造價值,才會重用。
4、堅持就會有收穫。這一條適合自己堅持自己信仰、夢想的人,如果你堅持在網上發表一些文章之類的,總會有公司之類的要與你合作,關鍵在於自身的毅力,有志者事竟成。
5、家族企業。這個就不需要多說了,只要你上一輩是做什麼企業的,那麼你的工作就基本上不愁了,待遇也會相當好,還有你的長輩培養你,不過這種機會比較少,一般人遇不到。
23,今年畢業進入職場的小白。
做運營,同時努力學習,想要做一個槓桿青年→斜槓青年。
加油!!!
都說幹一行愛一行,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都是幹一行傷一行,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腳踏實地…我做建築,從壯工到師傅,從師傅到自己承包,裡邊的苦,受得罪只有自己能體會。
每天工作心情好啊,沒有工作是自己喜歡的,都是看別人的工作好,所以,面對現實,努力就有結果,相信牛頓
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在愛的世界裡,沒有誰對不起誰,只有誰不懂得珍惜誰。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不要因為寂寞愛錯人,更不要因為愛錯人而更加寂寞。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有個懂你的人,是最大的幸福,沒有懂你的人,就自己懂自己。
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好朋友是應該相互欣賞的,而不是相互利用的。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飯應一口一口吃,事要一點一點做。凡事都有個過程,不要整日疲於奔命,應該活得從容、淡定。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光從容、淡定還是不夠的,適當的時候還是要秀一下自己,讓平淡的日子亮起來。
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生活質量的優劣,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親情的疏離是切膚的傷痛。淡一些、諒一些、忍一些,會使我們的心寬一些、和一些、暖一些。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有時候甚至沒有對錯。你以為錯的,在別人看來或許是對的。而你竭盡全力為之奮鬥的,卻很有可能正是別人擺脫和拋棄的。
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要時刻想著父母,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我們的良心。其實大多的時候他們根本就不需要你的榮華,每週打1個電話或問他們一個年輕時的故事,然後耐心地聽他們講完,他們就很知足了。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你的生活應該是淡定、從容、健康而幸福!
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地位和榮譽只不過是一個杯子,而你的修養和品性才是你杯中的東西。夜光杯中未必盛的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濁水。如果你三十幾歲了,就該明白:事業有成時要珍惜自己的身體,事業無成時要讓自己更健康。
你現在多大了,在做什麼工作,對自己的工作滿意嗎?
你對現在的自己滿意嗎?
你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
你對自己的工作滿意嗎?
你對自己的收入滿意嗎?
扎心了沒?曾經的夢想呢?或者說幻想呢?是不是讓你全部衝進了馬桶?你也是偶爾想想,像是一個灰姑娘暗戀著王子般,不敢靠近、不敢開口,只是夜裡獨自一人時會想念他,在人前絕口不提。那些所謂夢想被生活的瑣碎所湮沒,忽明忽暗。是不是覺得很扎心?沒關係,更扎心還在後面呢!
學生時代時常憧憬畢業後的自己:身著職業裝,進出高檔寫字樓,透過自己的奮鬥,月薪過萬,過著愜意的小資生活。
現實中的經歷卻是,畢業後流連於人才市場,被用人單位挑來挑去,被嫌棄沒有工作經驗,自己也權衡著公司的待遇、單位與住處的距離等問題,最後選擇的空間幾乎為零,壓力山大,為了在這個世界上自立的活著,最後無奈的“先就業再擇業”,進入一個很小的私人公司。
剛開始會心安理得,因為自己可以賺錢了,過著上班族特有的生活,每天擠公交上下班、吃最便宜的盒飯、逛街也是隻逛路邊攤、只有在剛發工資時買自己喜歡的水果吃,因為薪水微薄的只夠房租、水電、生活費,這只是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生存狀態。
慢慢的你會發現日復一日、毫無激情的工作比那艱難的生存狀態更使人窒息,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於是,你熱衷於刷微博、逛空間、把QQ好友列表開啟又關閉。好友動態一個也不會錯過,都要細細檢視,看她去日本旅遊了、看他出國留學了、看她進外企了,心裡邊羨慕呀、嫉妒呀、想馬上跟當事人聊聊:“怎麼做到的?”彷彿人家牛了,連帶你也有希望一樣。
你閉上眼睛,冥想一陣,夢遊般突然跳起來:我不能這樣生活下去,我想要成為歌手,每天練歌、演出;想要成為作家,每天寫字、散步;想要成為翻譯,每天看書、背詞典。
“得了吧,你是不是空想家啊?你會什麼呀,那麼多科班出身的成功的有幾個?再說了,就你?”一雙白眼送給你,好朋友都覺得你是異想天開。
或者說你是個姑娘!我已經就這樣了,我也沒有動力去改變了,而自己還在幻想著有一個優秀的男人來解救自己?那麼我想說的是:你憑藉什麼讓一個優秀的男人去發現你呢?
你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經常思考,但是無論怎樣想,都沒能得出結果。現在的工作如雞肋般,卻不敢丟棄。“大學學的就是這專業,不做這行業,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有人勸你換行業時你也會這般說。沒有鎖定目標,那麼行動是不會有的,於是,你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日復一日的過著你不想要的生活。
你幻想著哪天能突然遇到一個貴人,你的人生就此改變。
親愛的,我想說,如果遇到了貴人,你能做什麼?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想一想自己能幹什麼?你會發現自己選擇的機會是如此的少!我們比別人缺少了什麼?
答案是:知識、技能和思想的儲備量!
它是如此的少,少的讓我們去可憐我們自己!
如果你是一個人:對於我們之中的大部分人來說,不管看了多少勵志好書,聽了多少振奮人心的講座,儘管當時活力滿滿熱血沸騰,但隨著夜幕降臨沉沉入睡,第二天醒來又回到了原點。看到某一個自我提升的課程信心滿滿地報名,期待課程結束之後獲得全新的自我,然而參加了其中的一兩次活動之後就回到了之前的狀態。那麼你更要看完這篇文章!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人性是懶惰的,學習肯定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沒有人喜歡學習。小時候,班主任經常會站在講臺上與我們聲嘶力竭地互動:“你們學習是給我學的嗎?”“不是!”“是給你爹孃學的嗎?”“不是!”“那是給誰學的?”“自己!”天長日久,成了一套固定模式,記住了“學習”是為了自己,但並不知道為了自己的什麼。後來懂點事了,母親經常教導我:“好好學習,有了出息,才不被人欺負。”開始時也聽不進去,說的多了,也就記住了學習是為了有出息,為了出人頭地。再後來,考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算是從田間地頭走進了高樓大廈。雖然還在大城市的底層打拼,但回頭看兒時的玩伴,確實也已經超出了很遠。
此時分析原因,終於明白,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競爭優勢,和別人比有更強的競爭力。競爭優勢,就是說你在某個方面比別人強,能夠在競爭中處於更好的位置,能夠獲得更多的好處。我們經常說誰誰混得好,這說的是結果,說明他在社會競爭中獲得了成功,其原因必定是他比別人具備更多的競爭優勢。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說的就是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在決定人生高度的這幾個關鍵因素中,排在前面的命、運、風水、陰德,要麼說虛無縹緲,要麼說難以改變。而只有讀書,也就是學習,雖然其重要性是最低的,但卻是唯一透過努力就能改變的。
我們大多人都處在社會的中下層,社會競爭太激烈,如果不透過學習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我們就會在競爭中處於不利位置,就會越來越滑向社會的底層。如果你想步入社會階層的上升通道,就得有更多的競爭優勢,就得學習。學習還能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當我們透過學習,獲得了多種生存能力之後,我們可以比較自由的做出選擇,選擇我們更喜歡的那種,選擇付出少回報多的那種,也就是最讓我們覺得舒適的那種。
你可能覺得很累,但到你將來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你會比別人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而不是別無選擇,更不是根本沒有選擇。假如說,一個人一直在做技術,現在明顯感到年老色衰,體力上不能像年輕人一樣加班,技術上也不能很快的學會那些不斷冒出的新技術,與年輕人相比沒有競爭力,想換個崗位覺得什麼也做不了,路越來越窄,前途很迷茫。再看看憑著《北京摺疊》獲得雨果獎的郝景芳,高三時拿過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本科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碩士是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博士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畢業後做過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兼職經濟學家,在國務院研究中心工作,業餘時間寫科幻小說,自己給自己的小說畫插畫,關鍵是人家顏值還挺高!對比郝景芳這樣的學霸,我們大多數的人生只能說是狗一樣的人生——狗不應該叫人生,應該叫狗生,苟且偷生。很多人在年齡大了之後,都會發現自己既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又沒法改變現狀。原因就是自己在工作之外沒有別的特長,沒法和別人競爭。也有少部分人在工作之餘,長期堅持學習新的技能,慢慢轉向自己更感興趣的職業,或者成為自由職業者。有人在工作之餘喜歡攝影,慢慢成為兼職攝影師,慢慢又成為專職的攝影師,變成了自由職業者;也有人迷上了健身之後,慢慢變成了健身教練;也有人喜歡寫些東西,慢慢變成了職業作家;前面說的選擇機會都是橫向的,也就是不同方向的選擇機會。
在橫向之外,還有縱向的,也就是在同一個領域的選擇機會。如果你在某個方向有足夠的能力,你也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譬如你在計算機程式設計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你可以去大公司獲得一個很高的技術職位,也可以去創業公司做技術合夥人,或者作一個技術導師去講課,等等,你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選擇。如果你只是一個很低階的程式設計師,對不起,你的選擇就是千辛萬苦找一個願意僱傭你的公司,獲得一個就業機會。學習,讓我們的人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有色彩,讓我們更加自由。可惜,大部分人都是隻有夢想,而沒有付諸行動,沒有去學習,多年之後,夢想變成了幻想、空想。學習的另一個目的,是讓我們提升認知,做個明白人。換言之,就是對事情的看法更加理性和全面,不再偏激和片面。同樣的一件事情,當大家在一起討論的時候,總有一些人說出的觀點能夠讓人眼前一亮。這些人往往也是周圍人群裡的意見領袖,不只是因為他所處的社會地位,而是因為他的觀點確實有過人之處。這些人只所以能夠成為意見領袖,就是因為他們的認知水平比高人一籌。分析一下我們身邊的這些人,你會發現,這些人通常都是學習能力超強,而且在持續的學習。“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同認知水平的人,是生活在不同的緯度的,認知水平低的人是無法理解認知水平高的人的思維方式的,就像生活在二維空間的螞蟻無法理解生活在三維空間的高等生物是怎樣生活的一樣。你以為你能理解別人,其實你根本不理解,甚至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能理解別人。
如果你無法理解這段話,可以想想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說的話,很多都是在你的知識範圍之外的;或者他們說話,你根本就聽不懂,他們解釋了半天你還是不太明白;或者你特別佩服他們總是能說出你想不出的觀點,做出你做不到的事……如果有這樣的場景,說明他們的認知水平比你要高很多。看看你的朋友圈,透過轉發什麼樣的內容,基本上就能知道這個人的認知處在什麼樣的水平上。那些經常轉發各種謠言,讓你感覺整個朋友圈的智商都被拉低了的,並不是他們不夠聰明,而是認知水平不夠。因為認知有限,他們無法根據已有的認知才判斷不熟悉的事情,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被弱智的騙局欺騙。所謂的“智商稅”,並不是為智商而交,而是為認知而交。
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不再稀裡糊塗地活著。同樣是過一輩子,做二維空間的螞蟻,還是做三維空間的高等生物?或者有人會說,難道做螞蟻就不快樂了?但我知道,無知的快樂不叫快樂,只是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這樣總結起來,學習的目的就是:獲取競爭優勢,增加選擇機會,提升認知水平,這也是學習的作用和好處。管理大師諾爾·迪奇把想要學習的事物分為三個等級: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舒適區指的已經掌握的知識,對自己來說沒有學習難度或者已經習以為常,對於這個區域的知識,自己可以處於舒適的心理狀態;學習區指對自己有挑戰,但透過努力是能夠學會的知識,心理上不太舒服,但也不太難受;而恐慌區,就是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知識,心理上會嚴重不適,感覺恐慌以致放棄學習。對我們來說,舒適區的範圍越大,表示我們的競爭優勢越大,選擇機會越多,認知水平越高。按照這個理論,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在學習區中學習,把學習區轉變成舒適區,當然,隨著認知水平的提升,也會有恐慌區的內容轉變為我們可以接受的學習區,再變成舒適區。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隨著舒適區的不斷變大,量變終會引起質變。終究有一天,我們會感謝現在努力學習的自己。
若對自己工作不滿意,可以找新工作。那怎樣找工?
找工作的渠道。
1、利用網路找工作,現在網站上的找工作的平臺很多,我們只需要在網站上輸入一些關鍵詞,系統就會自動幫我們跳到你想要的頁面,你就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喜好選擇相關的職業。
2、朋友的介紹這條其實比自己找工作要好的多,因為朋友介紹的工作,可信度比較高,現在網路上的騙子也比較多,同時朋友介紹的話,待遇也會比自己找的要好一點。
3、面試。這是最普遍的方法,大部分求職者都是透過面試找到工作的,比如招聘會,不過這種方法需要求職者本身具備一些過硬的技能,這樣才能為你的公司你的老闆創造價值,才會重用。
4、堅持就會有收穫。這一條適合自己堅持自己信仰、夢想的人,如果你堅持在網上發表一些文章之類的,總會有公司之類的要與你合作,關鍵在於自身的毅力,有志者事竟成。
5、家族企業。這個就不需要多說了,只要你上一輩是做什麼企業的,那麼你的工作就基本上不愁了,待遇也會相當好,還有你的長輩培養你,不過這種機會比較少,一般人遇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