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那麼大的木魚腦瓜

    英國的一位哲人曾說,人總在追逐得不到的,卻一再與已擁有的擦身而過。

    劈柴和餵馬,糧食和蔬菜,生活中充滿了瑣碎,有時候甚至會偶遇不幸。只是,已然擁有的幸福卻常常被忽略和遺忘。

    清代沈復的《浮生六記》共六卷,只是《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道》已經遺失了,流傳到今天的只剩下《閨房記樂》 《閒情記趣》 《坎坷記愁》 《浪遊記快》四卷。其中,“浮生”一詞語出唐代詩仙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源序》中的“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恰如其分地暗喻了沈三白的一生。

    《浮生六記》中所敘述的盡是生活的瑣碎:與妻子的閨閣趣事,夫妻漁船對飲的樂趣,領著妻子女扮男裝外出遊玩的得意,搗鼓盆栽的心得,折花插花的體味;也有漂泊異鄉的心酸,子女別離的傷感,生老病死的痛苦······然而,正如俞平伯所說的一樣,其中文字“意興所到,便濡毫伸紙,不必妝點、不知避忌,統觀全書,無酸語、贅語、道學語”。《浮生六記》之所以觸動人心,歸根到底不過一個“真”字——對妻子的情真意切,對生活的真誠用心。

    01盛世下的悲劇:康乾末年普通百姓的柴米油鹽生老病死

    沈復,清代人,生於乾隆年間,一生經歷了乾隆、嘉慶、道光三位皇帝的統治。生在康乾盛世末年,親眼看著也親身經歷了清朝從拋物線最頂端到開始滑落的過程。而沈復本人的經歷也與他所處時代的興衰有著驚人的相似。

    沈復的前半生日子雖然也略顯清貧,但也還衣食無憂。而他的後半生卻頗為坎坷:父親離世後沒有分到家產,又因與人作保欠下錢財,到後來芸娘又病重,生活十分拮据,常常以靠人接濟度日。

    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的最後一個盛世。該時期,國內表面上革新不斷,國力強盛,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速度快,人口出生率高,實則是中國封建社會歷經兩千多年統治的迴光返照,歌舞昇平背後蘊含著巨大的危機。當時,中國的資本主義早已萌芽,但是歷代“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商業無法發展。往大里說,就是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而對於星斗小民而言,則是近在眼前的生存危機。

    而與此同時,大洋彼岸已然開始建立一個全新的世界:1748年(乾隆十三年),孟德斯鳩發表《論法的精神》;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美國正式宣佈獨立;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1797年(乾隆皇帝退位後第二年),華盛頓拒絕擔任第三任總統,從此總統不可連任兩次成為美國總統的準則。

    康乾時期中國的GDP號稱佔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國家的富裕似乎與普通百姓無關。

    據《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描述,英國的普通農戶一年勞動一年,除去日常開支後仍可剩餘11鎊,換算成白銀約為33~44兩;而中國的一個普通農戶一年的生產僅得32兩,注意,這還沒有除去開銷。若是遇到饑荒,普通人家便會破產,最終的下場只有賣兒賣女。

    在“盛世”中普通的百姓生活尚且艱難,而盛世之後的下滑期更加可想而知。

    沈復後半生的坎坷,正是最後的盛世裡千千萬萬普通百姓生活的一個縮影。

    02芸娘和沈復恩愛背後的婚姻觀:打敗愛情的從來不是物質

    沈復和芸孃家中清貧,卻從不妨礙他們恩愛一生。

    巴克萊曾經說過,幸福的生活有三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愛人。

    而沈復和芸娘都是能愛人,也是懂得愛人的人。

    沈復好客,常常邀朋友到家暢談。奈何家境清貧,並沒有太多的閒錢招待客人。每逢此況,芸娘常常變賣陪嫁首飾以供客人飲食,毫無怨言。在借住蕭爽樓期間,兩人不願多花錢財重修欄杆,於是芸娘想出了用舊竹簾代替欄杆的法子並由沈復施行。此外,沈復夫妻兩人還常常品菊、焚香、煮酒,活脫脫的一對神仙眷侶。

    正因如此,在男人三妻四妾的古代,當芸娘提出要給沈復納一房小妾時,沈復溫言相拒。恰如那句“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崑劇中有一經典曲目《爛柯山》。故事講述的是清朝時期有一名窮書生名喚“朱買臣”,窮酸落魄,在爛柯山下和妻子崔氏一起住在破舊的草房子裡。因為還沒有功名的緣故,朱買臣只能靠打柴為生,生活十分拮据,常常吃了上頓沒了下頓。最後,他的妻子崔氏實在無法忍受丈夫的無能,討了一紙休書離去。

    《爛柯山》由《漢書·朱買臣傳》改編而來,對此,李白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中也提到了“會稽愚婦輕買臣”這一典故。

    無論是崑劇還是《漢書》,其中所述均為因家貧而遭妻子嫌棄,最後夫妻分離。在現實婚姻關係中,要愛情還是要麵包,要浪漫還是要現實,或許很多“過來人”會告訴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謂婚姻,一半是愛,一半是錢,所以,先選擇物質基礎吧。

    但是,沈復在《浮生六記》早已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世間愛情千百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古往今來固然不少,但是普通人的愛情,更多的是平淡和瑣碎。

    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認為,愛情有三大元素——激情、親密和承諾。而復旦大學教授陳果將其簡化為激情、理解和踐行。在沈復和芸孃的愛情裡,沈復對芸娘一見鍾情是激情,而激情過後,日後長久的恩愛需要的則是理解和踐行。恰如陳果教授所說:

    如果一個人空有愛心,空有愛意,卻從來都沒有踐行,沒有愛的實際行動,那就不是真的愛。所以,不是當你說出“我愛你”這句話的時候愛情就終結了,“我愛你”只不過是愛情的開始,重要的是接下來你要有愛的行動。

    在沈復和芸娘相愛的日子裡,不論是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還是柴米油鹽酸甜苦辣,他們始終都在踐行“我愛你”一語。所以,戰勝生活的從來不是物質,而是兩個真心相愛、患難與共的人。愈是清貧的生活才將愛情襯托得愈發偉大。

    03知足常樂:日子雖然清貧,卻也悠然自得

    沈復和芸娘生活清貧,但是卻萬分幸福。在《閒情記趣》一卷中,記敘了夫妻二人頗有幾分“苦中作樂”的眾多趣事。

    每到秋天菊花盛放之時,沈復便採菊插瓶,插瓶時亦不忘研究菊花擺放的疏密程度、左右如何安排;盆景以及盆景的花石也是有講究的:石菖蒲的種子要和冷米湯合在一起爵碎了,噴在炭塊上,然後放在一個潮溼的地方待它長出細細的石蒲苗;焚香的時候要用微火緩慢地烘烤,這樣燒出來的香氣氤氳而且沒有煙······

    無論是插瓶還是焚香,都不過是一些“無用”的事,每每擺弄,便消磨去大半日的時光,但是這些事又都充滿雅趣,讓人慾罷不能。

    恰如周作人所說,我們於日常生活必需的東西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和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

    生活的真諦不在於金錢的重量,更多在於內心的充盈。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一生幾度浮沉,大起大落數次。蘇東坡一生打擊不斷,可他始終是積極樂觀的。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後,經過了短暫的消沉,便與友人泛舟赤壁之下。還寫下詩篇告訴世人我正在“漁樵於江諸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當時的愜意。

    1096年(紹聖三年)蘇東坡又一次被貶。到了嶺南之後,吃到荔枝的蘇東坡半是自嘲半是得意地寫下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東坡一生多次被貶,生活也曾窮困潦倒,只是他無論身處何地,均“此心安處是吾鄉”,並用心品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生豁達。

    無論是蘇東坡還是沈復,他們的一生都有不幸,但是他們也是幸運的。物質的匱乏無礙於精神的豐滿。很多人只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萬事萬物都是彼此聯絡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下一句是——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所謂經濟基礎,更多是指物質;而上層建築主要是指精神層面。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種兩者構成了一種社會中十分普遍的矛盾現象,而這對矛盾又是十分複雜的。兩者常常相互影響,從而也造成了這個社會的複雜性和多面性。

    這個世界是有很多面的,人們總是更熱衷於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一面。正如“超級演說家”第二季總冠軍的劉媛媛所說:

    “我們的人生是怎麼樣,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感受。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感動,那你的一輩子就是感動的一生;你一輩子都在立志於改變這個社會,那你的一生就是鬥士的一生。”

    寫在最後:

    或許你正處於學生時代,刷不完的題和永遠睡不夠的覺,成績卻一直保持在中游;或許你是一個小白領,兢兢業業地工作,領著僅僅夠養活自己的工資;或許你已經是已婚人士,贍養老人,照顧孩子足以讓你忙得腳不沾地。生活裡沒有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只有柴米油鹽酸甜苦辣。

    生活大爆炸裡有一句話非常有意思:我一直在思考,一個人的一生怎麼能一無所成呢?事實就是這麼悲哀,不是所有人都能功成名就,我們中有些人註定要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生活瑣碎,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的樂趣和意義的發掘,唯有用心——用心去發現生活的美,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小確幸。

    圖片源於網路

  • 2 # 育兒心理聖經

    前幾天剛看完臨床心理學家梅格·傑伊博士寫的《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特別的治癒。說的是如何治癒我們的童年創傷,擺脫童年逆境帶給我們的影響,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一項資料表明有75%的人童年都遇到過各式各樣的童年逆境,而完全沒有任何傷害,順利度過童年的人只佔到25%。

    我想我們大部分人都或大或小的經歷過童年創傷,很多的創傷甚至無法用語言描述,卻無形中把傷痛刻在內心的某個地方。

    在生活中不止是普通人,像很多的名人背後也都有經歷過一些童年的逆境,包括我們看的一些漫威電影裡的超級英雄也都不可避免。

    這本書不僅能給我們帶來療愈的希望,也能讓我們避免以後把一些童年的傷痛再帶給我們的下一代。相信能提醒著很多的父母對於孩子心理上面的關注。

    書中的幾個案例案例告訴我們,當我們處於童年逆境中,該如何走出來,救贖自己。讓我們看看那些遭受童年逆境的人,面對壓力和生活的困難時是用什麼方式解決和自我救贖,從而過上了理想的人生。擁有復原力,成為超級正常人。

    1、憤怒是一種自救的方式。

    2、用“失焦”來進行自我療愈。

    3、營造一個自己的世界

    4、接納和自我控制的方式去救贖自己

    5、培養出了警覺和洞察來抵禦自己的童年逆境

    、、、、、、

    《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這本書正是告訴我們即使在黑暗中也要去尋找那一束希望的曙光,我們是能夠走出童年逆境的泥潭。

    書中有句話特別的經典:“儘量善待自己以及自己邂逅的人。或許你邂逅的每個人都在打一場艱苦的生命之戰。我們現在都知道了,很多人其實都是如此。”是不是讀了這句話,很多內心深處的同學能暫時的釋然。

    希望推薦的這本書能夠給你帶來收穫。

  • 3 # 帝荒

    《活著》

    在1993年的中文序中,餘華提到了《活著》的創作背景,他曾聽到過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老黑奴“以歌報痛”的樂觀主義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作者,他決定創作一篇類似老黑奴的小說,就是後來的《活著》。

    《活著》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更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第三屆世界文學“冰心文學獎”等眾多獎項。

    小說用極端的筆觸,講述了福貴悲慘的一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富家少爺到傾家蕩產的窮小子,福貴親手葬送了自己祖上打下來的家業。物質上的千金散盡還不足以用悲慘來形容,親人的一個個離去才是悲慘的開始。

    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本書裡,藏著三個深刻的人生哲理。

    1:活著,要學會珍惜

    小說的主人公福貴,出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自幼衣食無憂,連上學都要家裡的傭人揹著去。

    福貴在小時候就表現出了頑劣的一面,一次私塾先生叫他背《千字文》,他張口就來一句“好好聽著,爹給你念一段”,私塾先生很不客氣地對福貴他父親說:“你家福貴長大了準能當個二流子,”就是老百姓口中的,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人。

    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福貴兒時的表現中,私塾先生已經預感到他長大後難成大器。

    成年後的福貴確實沒有給他爹一點奇蹟,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放縱自己,在他心裡認為家裡的一百多畝地是怎麼敗也敗不完的。

    福貴他爹總是唉聲嘆氣,責怪他不能光宗耀祖,福貴自有他的想法,他覺得整天想“光宗耀祖”這些事兒很累人,幹嘛不及時行樂呢。

    起初福貴只是行為出格,跑到城裡的青樓去玩兒,或戲弄戲弄他的岳父大人,可慢慢的福貴開始迷戀上了賭博,還天真地想通過賭博把他爹當年輸出去的地贏回來。

    那段沉迷賭博的日子,每當他爹問他在城裡鬼混些什麼,他都一臉得意地說:“現在不鬼混啦,我在做生意”。或許,在福貴心裡他真的想過“光宗耀祖”這回事兒,只是選的路是條偏路。

    他爹是過來人,自然知道他所謂的“做生意”是什麼意思,可那會福貴已經翅膀硬了,老一套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對他全然無用。

    賭博是條不歸路,它會掠走一切,福貴又是一個沒腦子的賭徒,一點點走進了別人設計的圈套裡。

    那會的福貴是很混蛋的,他沉迷在賭場上失去了做人基本的理智,甚至有些喪失人性。

    當他十月懷胎的老婆,挺著大肚子跪在賭桌前勸他回家時,他對懷著孕的老婆拳打腳踢。四十多年後,當福貴回憶當年的舉動時,心裡充滿了懺悔。 誤入歧途的福貴,在被人設計的圈套裡越陷越深,而自認為家大業大的他,每次賭輸從不會去看賬本。

    當奸詐狡猾的龍二把賬本放到他眼前時候,他才知道,半年前已經開始欠賬,他用了半年時間,把自己祖輩留下的家產全部輸光了。

    從賭場到家這條路,福貴在熟悉不過,曾經他穿著綾羅綢緞,梳著抹了油的頭髮,趾高氣昂地走在這條路上。可今時不同往日,他輸光了家產,從此再也不是那個衣食無憂,隨便戲弄別人的地主兒子了。

    就這樣,福貴親手將自己家的財產拱手讓人,他的人生也徹底由富轉貧。

    自古家道敗落有很多種,而福貴這種是最不值得人憐憫和同情的。

    所謂“人在做,天在看”,你走的每一步,都關乎你以後的路,你勤奮誠懇,即使不能大富大貴也絕不會差到哪裡去,你若遊手好閒,嗜賭如命,那你的人生就只有一種結局,就是毀滅。

    2:活著,本身就是希望

    人活在這個世上最怕的是什麼呢?不是貧窮,不是孤獨,不是誤解,而是絕望。當一個人對生活絕望時,就算老天來救他,他也未必能從陰暗的角落裡掙脫出來,可當一個人對生活始終抱有希望時,即便身處絕望當中,也能擁有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曾經看過一句話:“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人是一個很神奇的物種,你若自己不垮掉,命運不會輕易地把你擊倒。

    福貴敗光了家產只是他苦難人生的開始。

    福貴敗光家產後沒幾日,他的父親就因急火攻心而撒手人寰。不久後,他的岳父抬著大轎將女兒接回了孃家。面對這一切變故,福貴經常睡不著,躺在床上,一會恨這個,一會恨那個,但最恨的還是他自己。

    生命的急速下滑,讓福貴失去了父親和財富,但卻讓他找到了一點人性,他看著一家老小,他知道自己該找點事情做來養活她們。

    思來想去,他決定去找贏了自己全部家業的龍二,雖然一走進龍二家他的心就發酸。從他一落地就開始住的地方,如今卻換了主人,他再回去,只是一個點頭哈腰的租戶,但人窮志短,在生存面前,其他一切都是虛無的。

    龍二還算義氣,租給了福貴五畝好田,此後,福貴變成了廣大苦難農名民的一員,辛苦地種田,以解決基本溫飽。

    雖然日子又苦又累,可福貴心裡還算踏實,他在心裡暗想,他努力種田,或許還可以振興家業。

    不管福貴以後是否能振興家業,起碼他沒有在絕望中繼續沉淪,做了一個男子漢該做的事兒,開始嘗試接受這種苦難的生活,也在努力將生活往好的方向過。

    福貴每天踏踏實實地種田,也盼望著老婆和兒子可以早日回家。福貴的老婆家珍是個好女人,她在孃家生了孩子,卻沒有在城裡的孃家繼續享福,半年後就一個人抱著兒子回到了這個窮苦的家裡。

    家珍和兒子回來了,家也就圓滿了,這是一件大喜事兒。

    福貴的娘常說:“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他們的日子雖苦,可總歸是一家人可以相守在一起,窮卻很幸福。

    有一天,福貴跑到城裡給他娘請大夫,半路卻被抓去當兵,被帶到了離家數裡的戰場,在槍林彈雨和飢寒交迫中,福貴隨時都會死去,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在戰場上,他認識了老全和春生,他們彼此取暖。

    春生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很害怕自己會死去,可老全給了他鼓勵,老全說:“只要想著自己不死,就死不了,”可誰也沒想到,老全自己卻死了,福貴和春生都從死人堆裡撿回來一條命。

    一路歷經磨難,福貴終於回到了闊別兩年的家,在他最絕望的時候,只要想到家人,就會獲得一股力量,一股可以支撐他活下來的力量。

    有的時候,儘管現實很殘酷,你努力了許久仍看不到起色,你覺得自己的人生是灰色的,沒有絲毫的亮光。可是,只要你還有希望,就絕不會陷入絕望之中,你會絕處逢生。

    3:活著,要扛起命運的無常

    從戰場上撿回一條命的福貴,回到家時,母親已經去世,女兒鳳霞因小時候發了一次高燒再也不會說話,福貴心裡難,但好在命保住了,一家人也團圓了。

    但命運對他們的折磨,並沒有就此結束。

    在那個窮苦的歲月,老百姓最怕生病,偏偏怕什麼來什麼,受了一輩子苦的家珍,得了罕見的“軟骨病”,家珍是個剛強的女人,為了掙工分,咬著牙去田地裡幹活。

    從家珍身上看到了廣大中國女人堅強的一面,她們就像大地之子,身上閃耀著不平凡的光輝,她們值得被尊重、被愛戴

    當一種苦難降臨時,人們總希望從另一個方向獲得支撐,家珍已經病到連針都拿不起來,只能躺在床上養著,福貴就盼望著有慶快點小學畢業,回家種地掙工分。

    在福貴天天盼著有慶快點畢業的時候,悲劇再次降臨,縣長的夫人難產需要輸血,有慶去獻血,沒想到那些醫生硬生生地抽乾了有慶的血,一個好好的孩子,就這麼死了。

    那幾年,福貴的生命力,充斥著死亡的味道,隔幾年就有一位親人離世。

    有慶死了,家珍也病故了,女兒鳳霞好不容易嫁給了一個好人,卻死於大出血,福貴的姑爺是一個善良的人,卻死於一次工地事故,最後的最後,連最小的外孫也因為吃豆子撐死了,

    親人一個接一個的離福貴而去,他的苦難一點點的被加重,每一次都感覺他要倒下,可每一次福貴都挺了過來,他學會了和命運和解,雖然有眼淚,有痛苦,可最後他都選擇了堅忍。

    故事的而最後,經歷了無數苦難的福貴,悟出了一點人生道理,他說: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性命。像我這樣,說起來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哪怕歷經生死,哪怕遇到再多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福貴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而是選擇了好好活著,用坦然的心態,踏踏實實過好餘生每一天。

    餘華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而對於生命,我們最該有的態度就是,它若燦爛,我們就笑臉相迎,它若經歷風吹雨打,我們就保持微笑,砥礪前行。

  • 4 # 小林子的的的

    百年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

    抽出個人一些時間,耐心閱讀,這次疫情期間自我隔離的7天讀完《百年孤獨》滿滿的收穫,想給大家推薦一下,看書時旁邊放上筆和紙,我個人記了兩張A4紙的人物關係,因為故事中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物繁多,人物關係錯綜複雜,盤根交錯,幾代人經常重名,不注意會經常搞混,不知道說的是誰。但是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貼有一個孤獨的標籤,每一個成員都自覺不自覺地佩戴著它。同時,孤獨在他們的世界裡又是一把雙刃劍。他們害怕自己陷於孤獨的泥淖,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獨,悖論的是他們的生存又離不開這種孤獨,他們渴望保持孤獨的高傲姿態。可見,布恩迪亞家族成員的孤獨帶有一定的矛盾性。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孤獨來償還。

    ——馬爾克斯

    附上關係圖,大家看書的時候理清關係。

    百年孤獨關係圖(來自百度圖片)

  • 5 # 小七同學吖

    最近剛看完的《人間值得》

    恆子奶奶說:如果意識到自己始終是一個人,就不會對別人心存太多的期待。

    每個人都要習慣孤獨,因為很多時候,你都是一個人在面對生活的酸甜苦辣。對別人的依賴多了,就很容易失望,有所期待,才會失望吧。特別是面對感情的時候,時常因為細節去糾結一個人是不是愛自己,其實就是徒增煩惱,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充實自己的人生,孑然一身又何妨?

    恆子奶奶說:不要認為別人的給予理所當然,感謝你所得到的,並且不再奢求更多。

    每一段關係的持續,都不應該是一味索取,無論是父母,還是自己的愛人亦或是朋友,他們能給予的,都是因為愛。懂得感恩,知足常樂,才會過的輕鬆一些。

    恆子奶奶說:不要試圖改變他人而獲得快樂,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會快樂”或“怎麼努力讓自己在這裡心情愉快地度過”,我覺得這才是應該考慮的關鍵。

    從別人那獲得的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你可能會因為人家的一句奉承而沾沾自喜,也可能因為別人的誤解而憤憤不平。其實其他人帶給你的都是無關緊要的情緒。我們真正的快樂只能是自己去創造的,當你成功的時候,當你放下的時候,當你努力證明自己的時候。所有的開心都是因為自己。

    壓力的大的時候看看這本書,也許你會豁然開朗(我看完之後正心安理得的做一條鹹魚)。

  • 6 # 蕎麥瘋長

    喜歡看科幻小說的讀者想必都讀過或者聽過劉慈欣的《三體》,而瞭解劉慈欣的讀者,必定都知道亞瑟·克拉克。劉慈欣曾經說過,“我所有作品都是對克拉克的拙劣模仿”。說到這,我就不得不廢點筆墨隆重介紹下克拉克。

    亞瑟·克拉克,世界現代科幻三巨頭之一,硬科幻的代表作家,他獲得過三個雨果獎和星雲獎(這都是當今世界最有分量的科幻獎項),是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

    《遙遠的地球之歌》就是克拉克“世界末日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講述人類在地球爆炸之後,繼續在宇宙中謀生的故事。

    【核心內容】

    太陽將在1600年之後變成一顆新星,人類通過分批次的“播種計劃”,開始了長達幾千年的宇宙殖民之路。在地球毀滅後,載著最後一批地球人的飛船飛出了太陽系。要在宇宙中流浪500年。中途他們到了薩拉薩星補給水源,遇到了700年前已經在這顆星球生根發芽的地球人。

    薩拉薩人是冷凍胚胎培養出的人類。這本書講的就是這兩批已經在文明生髮生分野的人類故事—— 他們的交往非常友好,但他們的分離是永遠的訣別。

    這本書還提出了三個逃離地球難度的設想:

    1、去哪兒都太遠;2、能去的地方太少;3、去了也不一定能生存下來。解釋非常有力量,具備真實性。

    我曾經跟身邊不少喜歡看科幻小說的朋友推薦過這本書。裡面故事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只有具備自由切換的適者生存能力,才能適應複雜多變的年代。

    看科幻小說,瞭解一些未來可能發生的故事,下次,當你在仰望浩瀚的星空時,便有了更多的內容可想。

  • 7 # MGC師鳴鶴

    最近在看這一本書:

    其實我一直以來讀的書類別很廣,天文歷史、科技網際網路、經濟管理都有在看,但是我從不看文學作品和小說,不是不喜歡,而是真的沒時間,因為每年閱讀大量的書籍,所以對於速讀沒辦法解決的書只能選擇放棄,加上我也算是個失敗的創業者,為了成功,我必須要選擇能在這條路上幫助我的資訊。

    這本書其實不是一部著作,而是對華為許多本書中經典的理論摘了出來,一個企業的發展能讓美國害怕,這樣的企業哲學我覺得每個創業者都要有所瞭解。

    現在,許多公司正在學習華為的企業理念,並探索華為如何在國內電子產品中脫穎而出。我們需要做的不僅是從中學習,而且要通過閱讀“以客戶為中心”來反思和改進,深刻啟發了學習優秀公司的管理思想。

    開啟本書的書名頁,我首先看到的是任正非的題詞。如果一家公司真正強大,它就必須敢於批評自己;如果它是一家瀕臨失敗的公司根本不敢揭醜。如果我們想在世界上站起來,就必須敢於承擔自己的醜。作為所謂的“恐慌生存”,保持危機感的公司可以生存。

    “我們必須像廣闊的大海一樣努力工作,並容納所有傑出的人才。在與我們相同的方向上尋求支援,理解和幫助所有科學家,從他們那裡尋找方向和力量,並容忍歪曲”現在,市場在迅速變化,我們必須建立完備的危機意識,及時發現危機,並且解決危機;我們必須學會在危機中改善自己,展現自我的魅力和價值。

    開啟目錄可以看到一個非常醒目的標題,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原因。實際上,為客戶服務不僅是華為存在的原因,還是所有企業存在的原因。

    儘管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但是圍繞著這一件事也會產生無數的分支,儘管是華為我也不相信它可以全部做好,但這些年來華為成長到現在的一些經驗在書中基本都做了涉及,也許窮極一生追不上華為百分之一,但既然選擇學習,那就儘量找到最好的資訊。

  • 8 # 琳達谷

    我想推薦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

    我是在喜馬拉雅上聽書的,因為書中的人物名字相似又容易混淆,看不下去了。

    想看懂該書,就得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從1830年至19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

    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

    雖然是一本外國小說,但人性是相通的,你讀著讀著就會感覺到小說中的人物復活了,他就是你曾經認識的一個人,或者是想像中的某個角色,很親切的感覺。

    作者說:

    我們的心與世間萬物相通相連,水乳交融。

    他認為:“婦女是世界不可毀滅的支柱,而男人則沒法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

    “我要為我童年時代所經受的全部體驗尋找一個完美無缺的文學歸宿。”是馬爾克斯關於《百年孤獨》寫作意圖的敘述,是作者在以“我之筆寫我之事。”

    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場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

    我前前後後總共聽了兩遍,有些章節不止兩邊,越聽越想聽,和書中的人物在心裡默默對話,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受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本書的影響,細細品讀書中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描寫,可以獲得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覺,從而激起尋根朔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

    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聽一下這本書。

  • 9 # 浪漫盡頭

    我最近正在讀的書叫做《暗示心理學》,作者是[法]埃米爾·庫埃。它是一本耐人尋味,通俗易懂,但卻又很深奧的書。我感覺它是在表達如何通過暗示培養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通過暗示可以改變自己一生,它給予每個讀者強大的力量,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摘抄本書中的一段文字“自我暗示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它僅僅是讓你的本能意識為你服務,告訴你的本能意識該做些什麼,以此來創造成功的條件。就像命令一個控制你身體的外人一樣,大聲命令自己的本能意識,告訴它你希望它做什麼。以最大的熱情把命運置於你的掌握之中。充滿激情地對你的本能意識說:“本能意識,我要你為我服務,我要徹底剷除這令我鬧心的麻煩。我正在吃的食物營養豐富,我的胃,你開始工作吧;我正喝著的清涼的水,沖刷淨我體內的廢物吧,使我體內的迴圈恢復平衡;我正在呼吸的空氣,燃燒我體內的廢物吧,讓氧氣充滿我的血液。我的本能意識,請你加油。”將這段話在你思想中重複,然後坐下來靜靜地等待它開始工作。不斷告訴自己“我的身體在慢慢康復,我正變得越來越強壯,所有人都將見證我的健康”。”

    它告訴你要給自己半小時多的時間,不斷的重複,大量的重複想要的東西,當然不能違反客觀規律,然後會改變你的意識,促進成功。

    我認為它是很值得收藏的一本書,你一讀,就會覺得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 10 # 悅嵐蛋

    我最近在看蔡崇達的《皮囊》。

    看完很有感觸,直達內心深處。

    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阿太淡淡地說:“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說實話,我當時沒聽懂。

    “這不結了——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阿太說的話,讓我記憶猶深。

    “我要建房子”母親像商場裡看到心愛的玩具就不肯挪動身體的小女孩,倔強地重複她的渴望。

    “其實我覺得大門還是要放老房子父親做的那對,寫有你們倆名字的對聯。”這是母親從沒表達過,也不可能說出口的愛情。

    “我還是不甘心,我還是不服氣,我不相信咱們就不能好起來。” 那晚,我要母親同意,既然我是一家之主,即使是自殺這樣的事情也要我同意。她答應了,這才像個孩子一樣,坐在旁邊哭起來。 我拿著那包藥,我覺得,我是真正的一家之主了。

    這些讀來,仍然讓我直達內心深處。

    看他的書,就像跟老朋友在聊天,這本書是可以一次次的讀,每次讀到這些片段,我仍然會流淚,感動的淚,理解的淚。

    這可愛的父親,可愛的母親。我愛你們,理解你們!

  • 11 # 散文閱讀

    下面推薦我最近讀的一本書: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書名:平凡的世界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年: 1990-1-1裝幀: 平裝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程序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推薦理由

    1,該書是一部勵志型書籍,一本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的書。2,可以通過該書瞭解中國60年代到80年代那段特殊歷史階段。3,從側面瞭解作著是怎麼去描述那段具戲劇性的時代。4,能幫助人們樹立正確愛情觀和價值觀。

    5,當下浮躁的社會通過閱讀該書,有洗滌靈魂的效果。

    作者簡介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衛國,中國當代農村作家。1949年12月2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石咀驛鄉王家堡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1969年回鄉務農。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

    社會影響

    自路遙去世後中國社會變化多麼大,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人們越來越講究實際,應該說不會有什麼宣傳和炒作,願意為一個逝去的描寫過去生活的,似乎已經過去的這樣的作家去花費精力了。但是十多年了,有許多人,特別是很多年輕人他們仍然在默默地讀路遙的書。有一家青年報做了調查,結果發現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為對他們人生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而且呢,這一切都是悄悄發生的。既沒有組織,也沒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證明了一個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總是起自於默默的閱讀。奇怪的就是,為什麼路遙作品中那些穿著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衣服,說著那個時代特有語言的人物,卻能打動今天的年輕人。要知道社會變化如此之快,一代和另一代之間用不了十年。而且呢,青年人非常傾向於在自己同齡人中去尋找那種偶像和興奮點。

  • 12 # 笑潮

    最近在閱讀一本大部頭的書《哲學導論》。

    這本書的主要作者是羅伯特.C.所羅門。

    可千萬不要被這本書的“導論”二字嚇跑了。

    雖然這本書是一部為了哲學教程而打造的教材,但是這本書不同於我們印象中的其他教材,這本書不僅僅有作者對於這些思想按照不同分類和為了學習方便做的歸納和整理,還有相關文獻的引用與評析,還有各位思想家和哲學家們對於不同哲學觀點的論述,內容非常的全面。

    在看這本書之前,如果有人讓我推薦一本能夠快速瞭解世界、快速瞭解哲學、快速變得“有文化”的書,可能我會很頭疼,先從古代開始,分出西方東方,然後按照不同的層次依次推薦一些相關的哲學作品,但是在閱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發現這本書不僅不枯燥,甚至內容十分的充足,語言不會晦澀,完全值得不同階段的大家去閱讀,因此我甚至可以說:瞭解世界,先從這本書開始就夠了!

    開啟這本書的開頭,我們可以發現這本書已經連續更新了十幾個版本了,他不是一本不符合我們當今需求的書本,我們不會有相關的閱讀障礙,並且這本書還為閱讀量不是那麼充足的大家準備了詳盡的書選和書例,還有對著作的解釋,因此在閱讀這部理論書籍的時候也大大的節約了我們去尋找相關著作的時間。只要按照順序把這本書讀下來,相信您一定能夠有十分巨大的收穫!

    哲學並不是一門神祕的學科,我們在瞭解哲學、閱讀哲學相關著作的時候也會發現,跟哲學相關的時候甚至能夠細化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本書也正好體現了這一點,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會驚喜的發現,很多暢銷書全書提到的觀點,竟然能夠通過簡短的幾句話和例子就能夠讓我們讀懂,大大的提高了我們的閱讀效率。

    很多人在看到這本書的體量的時候會被嚇走,但當你真正開始閱讀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這本書能夠帶給你的不僅僅是對於哲學的瞭解,還會教會你用哲學的方法看待我們的生活。

    所以,陌生人,推薦你閱讀《哲學導論—綜合原典教程》。

  • 13 # Gwen格溫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我是上個月剛剛看完的。

    從一開始的情節就吸引了我,用沉迷也不為過。好久沒試過看紙質書這麼快的。

    剛開始看的時候很不喜歡阿米爾少爺,或者是因為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吧,一開始沒有代入小時候的少爺,就覺得他很懦弱,膽小,只會欺負對他最好的哈桑,對他的行為嗤之以鼻。看完全文後,反思自己,其實自己小時候甚至現在也是這樣的人吧,會不自覺地逃避很多對自己不好的事情,自私的只為自己著想,用最壞的脾氣對待自己最親的人,因為知道他們會原諒自己,而且永遠不會離開自己。

    看完這本書,還特意去看了幾十年前的阿富汗歷史,還有有關阿富汗的紀錄片。感嘆生活在這個和平的社會,強大的祖國。

    墨水有限,只能看懂表面文字故事,但是真的覺得很好看。如果沒有看過的話推薦你看看,真的是一本好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四歲的幼兒園學生,老師天天叫寫作業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