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支沉默的筆
-
2 # 梅軒說三國
我們說咱們都是炎黃子孫,先有炎帝,後有黃帝。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魯迅有詩曰,“我以我血獻軒轅”。軒轅,中華民族之代稱也。
黃帝他媽媽懷他時也很奇異,她走在曠野之中,忽然看見一道閃電繞著北斗星,萬丈光芒照耀,於是她就懷孕了。黃帝出生的地方,就在現在的山東曲阜東北。要不說,曲阜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呢。
天下至尊,寶刀屠龍;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軒轅帝出世之時,神農氏已經力量微弱了,部落之間互相爭鬥,他也無力征討。畢竟,神農氏只是一個農業科學家呀。這個時候最暴虐的部落首領是蚩尤,誰也不敢惹。於是軒轅帝來了。軒轅帝發明了兵器,訓練出了一批可比熊羆虎豹的猛士,先是打敗了炎帝,後又擒殺了蚩尤,於是被天下之人尊為黃帝。
蚩尤死後就葬在現在的東平、鉅野一帶。
炎帝尚火,黃帝尚土。怪不得我們都是黃種人呢。
黃帝之前,人們都不穿衣裳,就是拿樹葉子一圍,誰也不笑話誰。從黃帝之後,才發明了衣服,才從地穴中鑽出來住進屋子裡,人死了開始控坑埋葬。人類慢慢走上了文明之路。《千字文》裡就說,“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答案是肯定的。不僅黃帝炎帝,就是堯舜禹這些古王,都不是信史。
顧頡剛先生在考辨古史時說:“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他經過大量的閱讀考辨工作,得出結論:“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後有盤古......”
因此,先秦這一段古史並不是依照次序流傳下來的,人們認知的過程反而與古史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反背。而當時的人們(尤其是哲學家們)歷史觀念不強,對於文獻中零星記載的古史都採取一個“致用態度”,即能夠為我所用就是了,至於真實性,與我無關。正巧那時候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路哲人強烈宣揚自己的學說,有時候為了給自己的觀點製造充足的證據,不得不引出“古人如何如何”,這時候他們口中的“古人”,已經不是真正文獻上的古人,而是帶著他們自家學說色彩的“古人”。因此,五帝三王的時代在那時候就已經被營造成黃金時代,這正是儒家為了宣揚仁政而為當時君王立下的榜樣。
顧頡剛在《答劉胡兩先生書》中說:“自從戰國時一班政治家出來,要依託了古王去壓服今王,極力把‘王功’與‘聖道’合在一起,於是大家看古王的道德功業真是高到極頂,好到極處。”說得正是這一偽史現象。
再來回到題主的問題本身。我們只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出黃帝究竟是傳說還是歷史。《太平御覽》卷七十九引《屍子》:子貢雲:“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這段話是說,子貢問孔子:(古書上說)古時候黃帝有四張臉,是真的嗎?孔子回答:黃帝派四個人分治四方,所以說是四面。像這樣對當時文獻的改動,孔子做了不少,其他諸子也是如此。經過他們的改造,《山海經》中黃帝的神話形象,漸漸成了真實的形象。
再到後來,西漢進入了國家大統一的時期,但是在民族認可方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始祖使大家凝聚起來。於是太史公作《史記》,在《五帝本紀》中梳理上古這些帝王們的血緣關係,讓各民族各地區自己認同的始祖都同出一源,這一源頭就是炎黃。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更大程度上只是一個美麗的文化認可。當然,文化認可的凝聚力往往是強於血緣認可的,單看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數千年就可以知道。然而在歷史的角度,至於我們的人文初祖究竟是真人還是傳說,我們是不能不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