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16807372217

    “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翻譯為:縱然魯君贈送我采邑,沒有對我表現出驕色,我也得處處小心,就怕得罪他呢!

    原文為: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覆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曾之善,足以全其節也。”

    譯文:

    曾子穿著破舊的衣裳在地裡耕種。魯國的國君派人到他那裡去封贈他一座城鎮作為采邑。說:“請用這座采邑的收入,修飾一下你的服裝。”曾子沒有接受,反覆幾次,曾子還是不肯接受。派來的人說:“先生不是有求於國君,完全是國君自己封贈給你的,為什麼不肯接受呢?”

    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人家贈送的東西,就怕得罪人家;給人家東西的人免不了要露點高傲。縱然魯君贈送我采邑,沒有對我表現出驕色,我也得處處小心,就怕得罪他呢!”最後,還是沒有接受。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曾參的好品德,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擴充套件資料:

    “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理解:

    無功不受祿,這是理所當然。曾子對魯國,沒有什麼貢獻,而魯國國君,要給他一座城鎮,僅僅是為了幫助他修飾儀表。雖然這是國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對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豐厚的饋贈,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

    他回答魯君派來的人所說的一段話,並不是針對某一個人,卻是反映了出於尋常的饋贈,正直的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種負疚的心理狀態和思慮。親友間的相互贈送,繫於情誼,不必過於拒讓,因為彼此沒有什麼報答不報答。但是,如魯君以采邑相贈,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話來考慮考慮,是否應該接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故宮歷經明清兩代24朝,這400年間起過幾次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