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故宮有北京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臺北故宮,如果按題幹中“歷經明清兩代24朝”的界定,當指北京故宮。風風雨雨近600年,北京故宮的火和背後的故事,悅史君來給大家一一講述。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皇四子朱棣為燕王,並於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燕京北平。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此時皇太子朱標、皇次子秦王朱樉、皇三子晉王朱已經去世,燕王朱棣成為諸王之首,但皇位還是傳給了皇太子朱標的長子、皇太孫朱允炆。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開始削藩,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齊王等人先後被削奪,燕王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名,舉兵“靖難”。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朱棣即皇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已表明自己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父親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
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以燕京北平是“龍興之地”,應立為陪都,明成祖朱棣當然同意,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
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紫禁城,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
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明朝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叢集臣商議遷都北京,反對的人全部革職或嚴懲。
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和北京城建成,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以南京為留都,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
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紫禁城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燬。
明朝正統五年(1440年),明英宗朱祁鎮下詔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再次發生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等建築全部被焚燬。
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等建築全部重建完工。
明朝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又一次起大火,焚燬前三殿、後三宮等建築。
明朝天啟七年(1627年),前三殿、後三宮等建築全部重建完工。
明朝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大順皇帝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
同年四月,李自成不敵清朝和碩睿親王、大將軍愛新覺羅·多爾袞和明朝降清將領吳三桂聯軍,在北京匆忙稱帝后,逃往陝西,臨走前焚燬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倖免,其餘建築全部被毀。
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御膳房的做飯太監用火不當,導致大火蔓延太和殿。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開始重建紫禁城被毀部分建築,到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基本完工。
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因兩位護軍疏忽,紫禁城內的貞度門發生大火,使貞度、太和、昭德等三門及附近庫房化為灰燼。
1912年,清朝滅亡,但按照《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仍然“暫居宮禁”。
1917年7月,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張勳擁立遜帝愛新覺羅·溥儀復辟,討逆軍總司令段祺瑞立即反對,還用飛機轟炸紫禁城,投下三枚小炸彈,東六宮中的延禧宮遭到輕度損壞。
1922年,紫禁城內的建福宮發生大火,宮內所藏珍寶、玉器、書畫等,殿旁幾棵數百年的參天松柏全部化為灰燼。
1924年,直係軍閥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遜帝愛新覺羅·溥儀逐出紫禁城,1925年宣佈故宮博物院成立。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應該說,古時候的故宮大火還不止悅史君在上面列舉的那些,在《明史》、《清史稿》等正史記載中,就有80多起,究其原因一是雷電襲擊、二是人為疏忽或縱火,但更關鍵的,是古時候的消防措施不到位,導致火災一發生就不容易破滅。
中國的故宮有北京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臺北故宮,如果按題幹中“歷經明清兩代24朝”的界定,當指北京故宮。風風雨雨近600年,北京故宮的火和背後的故事,悅史君來給大家一一講述。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皇四子朱棣為燕王,並於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燕京北平。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此時皇太子朱標、皇次子秦王朱樉、皇三子晉王朱已經去世,燕王朱棣成為諸王之首,但皇位還是傳給了皇太子朱標的長子、皇太孫朱允炆。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開始削藩,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齊王等人先後被削奪,燕王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名,舉兵“靖難”。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朱棣即皇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已表明自己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父親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
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以燕京北平是“龍興之地”,應立為陪都,明成祖朱棣當然同意,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
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紫禁城,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
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明朝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叢集臣商議遷都北京,反對的人全部革職或嚴懲。
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和北京城建成,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以南京為留都,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
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紫禁城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燬。
明朝正統五年(1440年),明英宗朱祁鎮下詔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再次發生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等建築全部被焚燬。
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等建築全部重建完工。
明朝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又一次起大火,焚燬前三殿、後三宮等建築。
明朝天啟七年(1627年),前三殿、後三宮等建築全部重建完工。
明朝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大順皇帝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
同年四月,李自成不敵清朝和碩睿親王、大將軍愛新覺羅·多爾袞和明朝降清將領吳三桂聯軍,在北京匆忙稱帝后,逃往陝西,臨走前焚燬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倖免,其餘建築全部被毀。
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御膳房的做飯太監用火不當,導致大火蔓延太和殿。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開始重建紫禁城被毀部分建築,到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基本完工。
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因兩位護軍疏忽,紫禁城內的貞度門發生大火,使貞度、太和、昭德等三門及附近庫房化為灰燼。
1912年,清朝滅亡,但按照《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仍然“暫居宮禁”。
1917年7月,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張勳擁立遜帝愛新覺羅·溥儀復辟,討逆軍總司令段祺瑞立即反對,還用飛機轟炸紫禁城,投下三枚小炸彈,東六宮中的延禧宮遭到輕度損壞。
1922年,紫禁城內的建福宮發生大火,宮內所藏珍寶、玉器、書畫等,殿旁幾棵數百年的參天松柏全部化為灰燼。
1924年,直係軍閥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遜帝愛新覺羅·溥儀逐出紫禁城,1925年宣佈故宮博物院成立。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應該說,古時候的故宮大火還不止悅史君在上面列舉的那些,在《明史》、《清史稿》等正史記載中,就有80多起,究其原因一是雷電襲擊、二是人為疏忽或縱火,但更關鍵的,是古時候的消防措施不到位,導致火災一發生就不容易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