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05259858110

    相傳漢代閩越國有一男子被強徵戍邊,其妻終日望歸。後同去者歸,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終日立於村前道口樹下,朝盼暮望,哭斷柔腸,泣血而死。樹上忽結莢果,其籽半紅半黑,晶瑩鮮豔,人們視為貞妻摯婦的血淚凝成,稱為“紅豆”,又叫“相思子”。

    唐代詩人王維有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根據故事借物抒情表達相思,委婉含蓄,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詩。

    紅豆”不是常見之物,僅僅生於“南國”,王維稱其“此物最相思”,顯然預設了他的時代能理解這一點。紅豆不僅成為一般的相思之物,而且是“最相思”的象徵,則需要奠基於那個時代的普遍共識。

    如果王維使用的僅僅是一種個體化的記憶物,例如不是“紅豆”,而是對其個人具有重要相思意義的“黑豆”,這首詩就不可能流傳。唐昭宗時代的李匡乂在《資暇集》記載:“豆有圓而紅,其首烏者,舉世呼為‘相思子’,即紅豆之異名也。”其中稱“舉世呼為‘相思子’”,可見,紅豆的象徵性已經是唐人普遍共識。

    擴充套件資料: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此詩對後世的“相思”詩詞有著廣泛的影響,這也表明人們對“紅豆”作為相思象徵物的認同。例如宋人趙崇嶓有:“不剪紅豆枝,相思獨懸懸。”趙彥端:“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程垓:“嘆半妝紅豆,相思有分。”清人《讀雪山房唐詩序例》稱王維的“紅豆生南國”乃“直舉胸臆,下假雕鎪”。

    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中附有一首《詠紅豆》,說明其寫作動機乃是“昔歲旅居昆明,偶購得常熟白茆港錢氏故園中紅豆一粒,因有箋釋錢柳因緣詩之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封神榜中六大聖人實力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