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的,這問題忽然被大佬們帶火了。他們說了大局,我補充些細節和思想,算是本學期最後一個學術回答,先發到這。
客觀方面:作為最強的清軍,武衛軍就在京津。李鴻章的淮軍老本早就所剩無幾,聶士成已在武衛軍中。如後所述,張之洞作為清流,哪管得住手下的湘軍?南方最有實力的,還是劉坤一,但他和朝廷矛盾最深。曾參與東南互保的李秉衡,作為長江巡閱水師大臣,從江蘇趕到北京,已是七月底,天津在7月14日已被完全佔領;前述三位,比他路途更遠,朝廷早已廢漕運改海運,等他們趕到,慈禧都不知“西狩”到哪了。之後呢?娘子關戰役,查不到學界公開研究,但列強確實沒打過去,南方何必勤王?相反,東南互保,列強基本接受,具有一定國際法效力(參見高全喜:《三論晚清“東南互保”》),說明不會真滅了慈禧,甚至滅亡中國。而南方也算出了力,又得到列強支援,朝廷的武衛軍和滿人頑固派一蹶不振,慈禧怎能秋後算賬?
主觀方面:慈禧曖昧、善變、矛盾的態度。當年6月13日起,上諭多次要求備戰,又多次要求剿滅義和團。同月21日,大沽炮臺失守,才釋出《宣戰詔書》,卻不是發給列強的國書,而是國內動員令;之後月底的幾天,卻分別向列強發出非正式電文,提出交涉。攻打東交民巷二十多天,清軍都是假配合、真保護。7月8日,慈禧第三次命令李鴻章赴京,不是勤王,而是重新擔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到此可見,慈禧從沒有和列強決戰的決心,從來既要面子,又留後路。
研究庚子之變時,前一年的兩件大事常被忽視,而這正是南方漢人勢力不願勤王的重要因素。
剛毅南下。表面,慈禧說是清除“康黨”,比如命令李鴻章刨康有為、梁啟超的祖墳,李鴻章卻推脫;其實,趁機恢復滿人集權,洋務派、“新黨”等南方漢族經濟、政治勢力備受打擊。
“此次剛毅前往江南查辦事件,著將該省厘金大小各局卡,逐一徹底清查,悉心綜核,現在抽收實數,究有若干,清查之後,約可增出若干,分別詳晰具奏,上下江局卡林立,誠能涓滴歸公,自可積成鉅款。該大臣向來不避嫌怨,辦事認真。”(《清實錄》卷四百四十三 )
《國聞報》說,還有御史“上籌款條陳四條,一裁撤學堂,二賣北京鐵路,三將內外各官奉銀減半,四裁營兵。此折已交部議。”《國聞報》又說:“剛中堂近來甚懼上海華字各報有清談之權,故在金陵時曾諭禁各售報人,不準出售載事之報,如有載售之事,查出後定將售報人查辦。”
剛毅整了劉坤一手下的沈敦和還不夠,為了下一件大事,他建議慈禧除掉劉:“坤一既解兵柄,則大事可速了。” 於是上諭“著即來京陛見”。數月前,山東巡撫毓賢已經彈劾劉:“江南地大物博,政務殷繁,總督則統轄三省,南洋則控制海防……斷非庸懦者所能勝任。”(參見賈小葉:《戊戌時期學術政治紛爭研究:以“康黨”為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
“剛毅此行,無益國家之急,徒博掊克之名。昔明季以遼餉無出,加天下賦額八百萬,軍心粗安而民生凋敝,終底於亡。”
譚嗣同的至交唐才常在《答客問支那近事》的批評,一語成讖:
“異日江南有事,人心離散,忿於家父之求車,無復卜式之納粟,參之肉其足食用乎?”
己亥建儲。慈禧公然違反傳統制度。作為官員的經元善,領銜1231江浙人士聯名反對,蔡元培、黃培炎也在其中,並由《中外日報》刊登。這些人和報紙,就在劉坤一眼皮底下,朝廷後來追查經元善,南方卻讓他一路跑到澳門避難;朝中大員也同情經元善者,王文韶主動向榮祿說情(參見前引賈小葉書)。之後南方有教民葉志芳等700多人、商民鮑士騰等785人、湖南住上海商民等800 人先後發電反對,海外“康黨”更說有十萬華人反對,列強也表示反對。
前述劉坤一移交權力之際:
“湘軍統領多人密見峴帥,告奮勇請舉義旗勤王,時峴帥已交印,不敢舉非常之事,婉謝之,但痛哭而已。湖湘義士頓足長吁,曰:‘公守區區而甘解兵柄,公即不自認,獨不為上之安危所繫、四萬萬人性命所關計乎?公,前明之史閣部也。’”
部下為了勤王,竟然不顧忌諱,把劉坤一比作史可法。劉坤一上奏:“君臣之義至重,中外之口難防。坤一所以報國者在此,所以報公者亦在此。”關鍵不在“君臣之義”,而在“中外之口”。
朝廷怕了,非但不罰劉坤一,還讓他留任。浙東三傑之一的宋恕在《致孫仲凱》透露:
“劉坤一解兵柄,手下湘軍十四萬密謀舉大事,檄文遍揭長江一帶,武昌至閉城門。湖北一日湘軍大噪,乘閱兵之際欲殺楚督之洞,之洞匿馬草中得脫入署。於是鹿制軍大恐,累電政府,謂非復坤一之任無人能制湘軍,榮祿等乃復厚禮劉公而飭回任。”
南方漢人勢力和列強的這次“配合”,使慈禧沒有廢掉光緒,但他們和滿人頑固派的矛盾激化。滿人頑固派最終釀成庚子之變,南方漢人勢力怎會拼死相救?
最後說明一點:清朝滅亡不是單純因為地方勢力強大,而是因為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失衡;如前所述,其中的力量是多元的,不止有軍事,也有經濟,還有意識形態。正如當時的章太炎乃至更早的黃宗羲,均認為唐朝滅亡是因為藩鎮失衡,而非藩鎮存在。
不知怎的,這問題忽然被大佬們帶火了。他們說了大局,我補充些細節和思想,算是本學期最後一個學術回答,先發到這。
當時的條件客觀方面:作為最強的清軍,武衛軍就在京津。李鴻章的淮軍老本早就所剩無幾,聶士成已在武衛軍中。如後所述,張之洞作為清流,哪管得住手下的湘軍?南方最有實力的,還是劉坤一,但他和朝廷矛盾最深。曾參與東南互保的李秉衡,作為長江巡閱水師大臣,從江蘇趕到北京,已是七月底,天津在7月14日已被完全佔領;前述三位,比他路途更遠,朝廷早已廢漕運改海運,等他們趕到,慈禧都不知“西狩”到哪了。之後呢?娘子關戰役,查不到學界公開研究,但列強確實沒打過去,南方何必勤王?相反,東南互保,列強基本接受,具有一定國際法效力(參見高全喜:《三論晚清“東南互保”》),說明不會真滅了慈禧,甚至滅亡中國。而南方也算出了力,又得到列強支援,朝廷的武衛軍和滿人頑固派一蹶不振,慈禧怎能秋後算賬?
主觀方面:慈禧曖昧、善變、矛盾的態度。當年6月13日起,上諭多次要求備戰,又多次要求剿滅義和團。同月21日,大沽炮臺失守,才釋出《宣戰詔書》,卻不是發給列強的國書,而是國內動員令;之後月底的幾天,卻分別向列強發出非正式電文,提出交涉。攻打東交民巷二十多天,清軍都是假配合、真保護。7月8日,慈禧第三次命令李鴻章赴京,不是勤王,而是重新擔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到此可見,慈禧從沒有和列強決戰的決心,從來既要面子,又留後路。
前夕的矛盾研究庚子之變時,前一年的兩件大事常被忽視,而這正是南方漢人勢力不願勤王的重要因素。
剛毅南下。表面,慈禧說是清除“康黨”,比如命令李鴻章刨康有為、梁啟超的祖墳,李鴻章卻推脫;其實,趁機恢復滿人集權,洋務派、“新黨”等南方漢族經濟、政治勢力備受打擊。
“此次剛毅前往江南查辦事件,著將該省厘金大小各局卡,逐一徹底清查,悉心綜核,現在抽收實數,究有若干,清查之後,約可增出若干,分別詳晰具奏,上下江局卡林立,誠能涓滴歸公,自可積成鉅款。該大臣向來不避嫌怨,辦事認真。”(《清實錄》卷四百四十三 )
《國聞報》說,還有御史“上籌款條陳四條,一裁撤學堂,二賣北京鐵路,三將內外各官奉銀減半,四裁營兵。此折已交部議。”《國聞報》又說:“剛中堂近來甚懼上海華字各報有清談之權,故在金陵時曾諭禁各售報人,不準出售載事之報,如有載售之事,查出後定將售報人查辦。”
剛毅整了劉坤一手下的沈敦和還不夠,為了下一件大事,他建議慈禧除掉劉:“坤一既解兵柄,則大事可速了。” 於是上諭“著即來京陛見”。數月前,山東巡撫毓賢已經彈劾劉:“江南地大物博,政務殷繁,總督則統轄三省,南洋則控制海防……斷非庸懦者所能勝任。”(參見賈小葉:《戊戌時期學術政治紛爭研究:以“康黨”為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
“剛毅此行,無益國家之急,徒博掊克之名。昔明季以遼餉無出,加天下賦額八百萬,軍心粗安而民生凋敝,終底於亡。”
譚嗣同的至交唐才常在《答客問支那近事》的批評,一語成讖:
“異日江南有事,人心離散,忿於家父之求車,無復卜式之納粟,參之肉其足食用乎?”
己亥建儲。慈禧公然違反傳統制度。作為官員的經元善,領銜1231江浙人士聯名反對,蔡元培、黃培炎也在其中,並由《中外日報》刊登。這些人和報紙,就在劉坤一眼皮底下,朝廷後來追查經元善,南方卻讓他一路跑到澳門避難;朝中大員也同情經元善者,王文韶主動向榮祿說情(參見前引賈小葉書)。之後南方有教民葉志芳等700多人、商民鮑士騰等785人、湖南住上海商民等800 人先後發電反對,海外“康黨”更說有十萬華人反對,列強也表示反對。
前述劉坤一移交權力之際:
“湘軍統領多人密見峴帥,告奮勇請舉義旗勤王,時峴帥已交印,不敢舉非常之事,婉謝之,但痛哭而已。湖湘義士頓足長吁,曰:‘公守區區而甘解兵柄,公即不自認,獨不為上之安危所繫、四萬萬人性命所關計乎?公,前明之史閣部也。’”
部下為了勤王,竟然不顧忌諱,把劉坤一比作史可法。劉坤一上奏:“君臣之義至重,中外之口難防。坤一所以報國者在此,所以報公者亦在此。”關鍵不在“君臣之義”,而在“中外之口”。
朝廷怕了,非但不罰劉坤一,還讓他留任。浙東三傑之一的宋恕在《致孫仲凱》透露:
“劉坤一解兵柄,手下湘軍十四萬密謀舉大事,檄文遍揭長江一帶,武昌至閉城門。湖北一日湘軍大噪,乘閱兵之際欲殺楚督之洞,之洞匿馬草中得脫入署。於是鹿制軍大恐,累電政府,謂非復坤一之任無人能制湘軍,榮祿等乃復厚禮劉公而飭回任。”
南方漢人勢力和列強的這次“配合”,使慈禧沒有廢掉光緒,但他們和滿人頑固派的矛盾激化。滿人頑固派最終釀成庚子之變,南方漢人勢力怎會拼死相救?
最後說明一點:清朝滅亡不是單純因為地方勢力強大,而是因為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失衡;如前所述,其中的力量是多元的,不止有軍事,也有經濟,還有意識形態。正如當時的章太炎乃至更早的黃宗羲,均認為唐朝滅亡是因為藩鎮失衡,而非藩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