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關於孩子叛逆這件事情,我和朋友討論,我說起了家長縱使愚昧但孩子叛逆也是不對的(現在想想也不知道這番言論對不對),朋友反問我一句那孩子叛逆的根源是什麼。究竟是什麼呢?
1
回覆列表
  • 1 # i貝兒

    1、“寶Bora。吃飯飯!”年輕的媽媽拿著飯碗從客廳一直追到陽臺。

    “我不吃,我不要吃飯。”寶寶理直氣壯地說。

    “寶寶乖乖,不吃飯飯肚子要餓的!”媽媽是不厭其煩,心裡又恨又憐惜,你到底是吃一口。

    “我不要吃飯,我就是不要吃飯。”寶寶說完,不耐煩的推開嘴邊的飯勺,一溜煙跑到自己的房間去了。

    媽媽真是有哭說不出,孩子剛剛滿3歲,怎麼就是一副大人像,說不吃就是不吃。

    2、“寶寶,你不可以打奶奶的,奶奶帶你的呀!”下班回來,媽媽又聽到奶奶的告狀聲。最近連著好幾天,誰一旦惹寶寶生氣了,他就毫不客氣得打人。媽媽教育他很多遍了,很多事情寶寶還不能做,奶奶阻止你,是為了你好。可以寶寶不聽,還是老樣子,一不順心就打人。

    “寶寶,不可以用腳踢媽媽!”寶寶不要媽媽抱,媽媽硬要抱,他對媽媽拳大腳踢。

    “寶寶,不可以!”媽媽聲音高八度了,然而寶寶是變本加厲。

    “三歲看八歲!”我們家的寶寶就這麼躁的脾氣。

    3、天冷了,媽媽翻出了棉衣給寶寶穿。

    “我不要穿啊!我還是要穿昨天那件有米老鼠的衣服!”床上,寶寶狠狠地將衣服甩在地上。

    “寶寶乖,天冷了。不穿棉衣要生病的。”媽媽好言相勸,誰叫她是心頭肉啊!

    “我生病了也不穿!”媽媽剛剛將衣服撿起來,她又將衣服扔掉!

    年輕的爸爸媽媽碰到了太多類似的情況。其實寶寶也是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寶寶才能得到寶寶的尊重。

    三歲,寶寶和大人一樣,追求“不同”。

    寶寶的思維正在趨向成熟,他已經有了初步的思維,他能很精確得記得前幾天發生的事情;

    三歲,寶寶的語言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他覺得自己“很懂了”。

    絕大部分兒童已經基本掌握生活口語,能夠很容易表達自己的需要,能自然的與人交流。伴隨的思維的成熟,語言的發展,社會實踐的增多,他已經不再是剛出生是什麼也不懂的小毛頭。

    尤其當寶寶離開家庭的呵護,進入幼兒園的時候,他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成長,甚至覺得自己是和爸爸媽媽一樣的大人了。

    生理的成熟,加上心理的不成熟,所以三歲左右的兒童很快就產生的逆反心理,凡事,他們都喜歡說不。

    從心理學上分析,這是人心理和生理不同步成熟而造成的,主要的特徵表現為喜歡說“不”,什麼事情都要先說個不,你越是“求”他,他“不”的立場越堅定,搞的爸爸媽媽火冒三丈,恨不得打孩子一頓。

    面對寶寶的逆反,首先應該恭喜您,孩子已經開始長大了!

    當他的思維進一步發育,他獨立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家長此時在安全提醒的前提下,學會“授之以漁“。逐漸的你會發現寶寶的獨立性越來越強,慢慢的他就會說:”我認為---------““我想-------“。

    試試看以下這些方法能不能制你寶寶的逆反行為呢?

    方法一:激將法,在寶寶前面說“不”。

    有個爸爸一直為寶寶不吃飯的問題很頭痛,試了很多辦法都不行。有一次要吃飯了,媽媽在一旁一個勁地叫寶寶過來吃飯,寶寶愛理不理。爸爸生氣了,拿過飯碗說:“不要給他盛飯,反正他不吃的。”不想兒子聽到了,氣呼呼地跑到父親面前說:“我要吃飯!”果然,這一頓寶寶不吵不鬧,乖乖地吃了一大碗。後來,父親用這個方法試了還幾次,果然奏效。

    當你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有的時候用激將法的方法可不錯哦!

    方法二:用明確的指示告訴寶寶應該做什麼,而不是機械地說“你不可以做”。

    兒子不喜歡吃蘋果,他把媽媽剛剛給他的蘋果扔在地上。

    “寶寶把蘋果扔在地上,蘋果寶寶要哭了。”媽媽用會聲會色的語言說。寶寶瞪著眼看著地上骨碌碌轉的蘋果,一聲不吭。媽媽沒有責備寶寶,而是輕輕撿起蘋果,將蘋果洗淨放回果盤裡。“寶寶說,蘋果摔了一跤疼不疼啊!以後,寶寶如果不喜歡吃,就把蘋果放回盆子裡好不好,這樣蘋果寶寶就不哭了。”

    堅持告訴寶寶該怎麼做,比一味的責備兒童比可以做什麼效果要好的多。

    方法三: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爺爺要出去買菜,寶寶很壞,一定要跟爺爺去。天很冷,又下著雨,爺爺對小孫女是沒有一點辦法。這時。媽媽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寶寶,昨天你們是不是新教了一首兒童,今天你做小老師,教媽媽念兒歌好不好?”媽媽知道寶寶是最愛當“老師”的,幼兒園放學一到家,就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當小朋友,自己做老師敲小鈴教“小朋友”念兒歌。寶寶一聽開心極了,忙跑到房間去拿小鈴。

    幼兒園的小朋友注意力非常短暫,而且很容易受外界新異刺激的影響,當兒童很頑皮的時候,不妨找一件兒童趕興趣的事情,轉移兒童的注意力。

    方法四:表揚寶寶

    任何一個人都是喜歡聽表揚的,孩子更是這樣。

    新買的一大桶橡皮泥。寶寶沒玩幾分鐘就厭倦了,媽媽看在眼裡惋惜在心裡。“哇!這是寶寶造的大樓房是不是,好高好大啊!”媽媽拿起地上的一個橡皮泥柱,用驚喜的語氣說到。寶寶聽到媽媽的表揚,很快從桌子底下撿出好幾塊面目全非的泥團。“媽媽你看呀,我這裡還造了很多很多樓房了!”“寶寶真棒,長大了肯定是個工程師,能造出許多許多大樓房!”媽媽誇獎兒子到。“哦!我長大了要當工程師了!”寶寶快樂得把角角落落裡的橡皮泥都撿了起來,在一旁專心地做起“工程師”了!

    永遠記住,當你要用苛刻的語言批評孩子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用美麗的表揚代替批評。

    當寶寶的情緒強烈對立時,要把重點放在平靜寶寶的感情上,使寶寶儘快恢復理智。切忌在寶寶情緒上來時,與他“針尖對麥芒”。

    所以希望家長朋友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張弛有度,讓孩子能夠開心的接受爸爸媽媽的教育。從此不再與大人反抗。

  • 2 # 夯七婚戀指導

    一般情況孩子成長到了十五六歲時,就會產生叛逆心理和情緒反應。他們會發現眼前的父母不再是生活的依靠,而是他們前進和成長道路上的障礙和阻撓,於是極力掙脫奮力反抗,一切的矛頭都指向生活和學習上的權威人物——家長或老師。這個十五六歲開始的時期被稱為“叛逆期”或“青春躁動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將母親的叮嚀視作為嘮叨和囉嗦,將父親的指導視作為老生常談的說教,於是,所有的父母愛的行為一律不加以理睬,或反向而為。這一時期讓家裡人十分頭痛、委曲和傷心。

    追根溯源孩子叛逆的根源我覺得是: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長大了,生理和心理都拉近了和成年人的距離,孩子們感到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但是在心理方面,有的時候還是擺脫不了習慣性思維,也就並不完全成熟,有時甚至仍然幼稚。這種生理和心理的不同步產生了“自我不協調焦慮”,這種焦慮不安引發的種種心理防禦機制,表現為憎恨父母的管束,採取沉默、冷笑譏諷表示不滿,私底下責怪自己的無能與軟弱,表面上特立獨行幹出各種出格的事情,比如離家出走,逃避學習等,嚴重的還可能觸犯規範和法律。另外一種逆反行為解釋是:孩子們進入青春期,開始注重自己的形象,這種形象分為自然性和社會性,自然性指的是外貌,這一時期孩子們特別注重自己的形象;社會性是向外界彰顯“成熟”形象,他們希望透過與父母對抗來顯示自己也是成人了。

  • 3 # 快樂庭院

    籠統的講叛逆的根源 就兩個字:成長 。

    孩子的成長 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從幼兒到成人 有幾個成長 階段 容易出現 所謂的逆反,最嚴重的就是青春期。

    平時所說的青春期叛逆, 實際上是孩子一個個性化成長的迅速發展階段,是從少年到 到成年階段的一個過渡。這個階段,一個人的心理發育 、身體發育都進入了一個快車道,而且心理發育和生理發育並不是完全同步。

    孩子的青春期,如果 家庭養育 順應了孩子的發展 ,就不容易出現所謂 的叛逆,只是感覺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如果父母 家庭對子女過於溺愛或者是過於強制,孩子很容易 發生極其叛逆 狀況,是正常的成長還是所謂的叛逆,這要看家長的認識和態度。個人認為這就是孩子的一種正常的成長,如果和長輩的教育相擰就產生了一種較勁 就成了叛逆。

    每個人都是獨立於父母的個人,很多家長把孩子視同自己的私有物品附屬品,以愛的名義沒有做到尊重孩子的成長,而是處處干涉孩子的想法和行為,這就出現了一種反抗,稱之為叛逆。

  • 4 # knhlgfdcvbny

    你想讓孩子聽話、成績數一數二嗎 ?那你需要一個很好的教育方法 ,讓孩子在快樂裡學習。 我兒子以前也是對學習沒興趣 ,現在成績優秀 ,在家聽話 ,我看到很多家長對此頭疼, 就把兒子轉變的過程方法,在百度寫了篇文章 叫(陸簧暢的改變) 。可以去百度搜一下 肯定能幫到你們!!!!!

  • 5 # 風雪寒梅265

    孩子叛逆:我認為與家庭有關。與父母教育有關。與父母對孩子教養I呵護的方法,方式有直接關係。父母的責任心不到位!(個人觀點),

  • 6 # 數學小黑板

    是個人成長初期階段過度自信與生活規則、道德約束等產生矛盾的必然現象,類似於初學走路,與周圍事物發生碰撞,是成長的必經過程。由於性格差異,人與人的反應程度不盡相同。

  • 7 # 可樂的不愛喝雪碧

    青少年之所產生叛逆心理第因青少年心理隨著年齡段自身變化而變化第二性徵出現給們心態造成了衝擊們面對自身變化常常感知所措從而產生了浮躁心態和對抗情緒;第二青少年心理狀態呈現青春期心理特殊性們覺得時候們已經像成年人因此面對問題時們常常呈現種幼稚獨立性並未成熟們會處反抗期內 再加上自我意識和好奇心增強加之社會、媒體衝擊促使青少年對許多東西產生興趣們便要透過表現性、追逐潮流來滿足自我意識和好奇心;另外社會和家庭傳統教育些弊端阻礙了們自身發展需求、成了叛逆心理產生源頭;此外青少年今面臨各種壓力比集體壓力、學習壓力及生活無聊情緒等也叛逆心理產生沃土

  • 8 # 陳七月c

    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場漫長的長跑,而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在這重重障礙中,叛逆期也許是路上的一座高山了。

    關於叛逆期的定義,官方解釋是這樣的:“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

    -1-

    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叛逆期都有很大成見

    網路上的定義太專業了一些。我喜歡用最貼近實際生活的語言來表達:通常我們說的叛逆期,就是孩子不聽話、自作主張的時期。這樣說,是不是就好理解了?這樣的理解,是不是讓你聽起來感到更加深刻?

    那每個孩子的叛逆期都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不聽話”“學習沒精神”“做事不積極”“回到家裡拼命地玩遊戲”“講道理不管用”“油鹽不進”……在我們看來,還沒長大的孩子,有時候會處處覺得自己很有理,處處和我們對著幹,就是不服管,就是不聽話,這就是叛逆期的表現。

    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一個乖巧溫順的孩子當然更討人喜歡,聽話最重要,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多好。乍一看來,糾正孩子的叛逆似乎沒有什麼錯誤,畢竟孩子的確也是在某些方面與我們的期望有所差別,或者說在我們的教育觀中存在不聽話的表現。可是再好好想想看,孩子的叛逆從何而來?他的叛逆到底應不應該被稱為是“叛逆”呢?

    -2-

    不輕信,認真瞭解叛逆期

    在人的一生中,通常會出現三次叛逆期,其中第一次叛逆期在2.5~3歲之間,第二次叛逆期會在7~9歲之間,第三次叛逆期會在孩子12~15歲之間。

    孩子2.5~3歲的時候,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他已經基本會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跑步了,這個時候他的視野開始開闊。

    此時,他的腦袋正在快速構建自己的世界,於是他的意識會認為一切都是他的。所以他需要什麼的時候,會直接去拿,而不管這是不是他的。如果這個東西是需要買的,或者是別人的東西,爸媽就會去制止他。而制止他的後果,就是孩子的哭鬧。

    孩子在7-9歲的時候會迎來第二次叛逆期,通常和他上小學的時期是比較吻合的。由於幼兒生活和小學生活的反差實在太大,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表現。

    於是,父母開始用“講道理”“催促”的方式要求孩子以學習為重。而孩子這個時候仍然希望按照之前的方式生活,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地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於是,爸媽和孩子就會產生一些衝突。

    孩子在12-15歲之間,還會出現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叛逆期,這通常是伴隨著孩子的青春期而來的。孩子此時的視野和見識變得更加寬闊了,他會發現他學到的內容和看到的社會是不相符的。此時,他開始嘗試按照社會的方式去理解學校的學習。這在“大人”的眼中是比較“反動的”,於是大人開始了“鎮壓”。最終,基本上會以小孩的無奈接受而告終。

    以上基本上就是我們通常對於孩子叛逆期的認識。然而,所謂的“叛逆”,真相是什麼呢?

    -3-

    “叛逆”是成人對孩子的一種輕視

    叛逆的本質,要從“叛逆期”這個名詞的來歷說起。其實,“叛逆期”首先源自孩子一系列的表現,給爸媽帶來的困惑,從而引發了焦慮、失望和無奈的情緒,最後爸媽們對此下了一個定義:“叛逆期”。也就是說“叛逆期”是以爸媽為中心下的定義,而不是孩子。

    當我們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都潛意識地下了另一個判斷:“孩子的這些表現是不合理的”。

    這樣下定的義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叛逆期是一個時期,它有開始也有結束。這其中帶著爸媽對現狀的無奈,以及這個現狀會好轉的期待。另一個好處,叛逆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爸媽的問題。於是爸媽可以仍然按從前的方式對待孩子,等待孩子“改邪歸正”。這個定義,真的是“恰到好處”。

    然而,如果你細心一些就會發現,叛逆期的症狀,難道只有這些時段才存在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你是不是清醒了一些?

    實際上,這些症狀一直存在,只不過當問題發展到爸媽無可奈何的時候,我們就認為他的“叛逆期”到了。也就是說,從根本上,叛逆期並沒有特定的表現。有的只是這些現象的極端惡化。

    你有沒有發現,叛逆期的定義實際上是家長的“精神勝利法”?既然沒有辦法解決,就給它下一個定義,來證明自己是沒有過錯的,這個結果是合理的,本來就是這樣的。

    -4-

    叛逆期的孩子被父母“鎮壓”的後果

    瞭解了“叛逆”是什麼,我們再來看一看大部分爸媽對於叛逆期的處理方法都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第一次叛逆期來到的時候,爸爸媽媽從精力上、能力上、意志上,可以說完全有能力解決。通常來說,我們都不會太在意。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們要麼拒絕他同時哄著他,實在看不下去就教訓他,要麼就滿足他。然後,孩子會根據我們的處理做出相應的反應。不管是否滿足他,爸媽們的這兩種做法,會為孩子帶來第一個根深蒂固的結論:“我的人生是由別人決定的”。

    第二次叛逆期,爸爸媽媽通常會比較困惑。孩子此時的不良表現和無理要求出現時,爸媽通常的處理方式是用講道理來駁回孩子的要求。此時,孩子的心靈開始種下一顆種子“我的全部願望必須合理。”

    第三次叛逆期來到的時候,孩子已經處在青春期了。這個時期爸媽普遍會比較迷茫。因為孩子基本上不會再主動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直接去行動。爸媽通常只有事後才有機會去處理,可是為時已晚。

    即使我們事先告誡孩子,孩子也會說“我知道了”“我知道要這樣做”。然後,他依然我行我素,於是大人開始抱怨孩子不講道理,不守承諾。最終孩子的叛逆會引起爸媽空前團結,最後被爸媽軍團強行鎮壓。孩子在這次叛逆期就會收穫到:“在現實面前,我太渺小了”。

    按照以上的這些方式去處理,孩子經過三次叛逆期以後,就學會了這些道理——

    ▣ 我的人生不由自己決定!

    ▣ 我的要求必須合理才行!

    ▣ 在現實面前我如此渺小!

    當孩子認為人生不由自己決定的時候,他就開始抱怨自己的環境不好,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自己受到了委屈;

    當孩子認為所有的行為必須合理才行,他在機遇面前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需不需要,而是看困難有多大。當他看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會收穫嘆息;

    當孩子認定自己是那麼渺小的時候,他就會變得沒有自信。他遇事更願意聽從別人的安排,而不是自己主動去承擔責任。是不是這樣?

    這些,就是我們把孩子的這幾個時期稱作“叛逆期”,並且按照叛逆期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的表現,可能會產生的結果。你滿意嗎?

    我相信,你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滿自信,朝氣蓬勃,遇事負責有擔當。可是,你仍然不自覺地會用之前的方式對待孩子,那是什麼原因呢?

    這樣做,實際上有兩個原因:

    ▣ 你之前也曾經這樣被對待,於是你繼承了自己的父母對待你的經驗,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 這樣做代價最小,因為你沒有付出過直接的代價。

    這樣做代價最小的原因,是你沒有看到真正的代價,就是孩子未來的一生。當然,這也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課。這也是他需要面對的,可是你仍然有機會讓他獲得更好的成長。不是這樣嗎?

    在這樣的結果面前,如果有更好的選擇,你會用全新的方式對待孩子嗎?

    所有的叛逆期的表現,根源在於家長先入為主,為孩子所有的行動做主,變成了孩子人生的守門員。而這些導致孩子生活中缺乏創造,於是爸媽和孩子方面就生活的主動權展開了激烈的對話。

    -5-

    重新定義叛逆期

    而要解決叛逆期困惑,我們首先需要重新定義叛逆期。

    為什麼要叛逆? 因為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透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

    孩子從來都是獨立的個體,只不過他需要我們的撫養和監護。所以,對於孩子來說,他有能力去創造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決定。只不過,在他擁有的資源不完全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你有權利滿足或者拒絕他。然而,不管滿足或者拒絕,我們都需要讓他意識到一點,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需要為此付出努力。

    所以,用我們全新的態度重新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可以稱它為“探索期”。在三個探索期內,孩子分別會探索:

    我的世界有什麼?

    我可以得到什麼?

    我可以怎麼做?

    當我們用全新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在這些階段成長的時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孩子逐漸變得自信、Sunny、有擔當。

    雖然他們不是成熟的,但要作為成熟的人去對待。而作為家長,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成年人狀態,尊重孩子的獨立。我們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鼓勵他有更美好的願望。我們為孩子創造寬鬆、積極的成長環境,讓他為自己的願望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同時,哪怕我們不同意,我們也激勵孩子堅持自己的選擇。

    有這麼一個故事:

    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分別向他們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個孩子的父親說:咋啦?家裡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待著。

    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說:“好啊!需要我幫什麼忙嗎?”

    誰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庭中走出,還和孩子發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援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

    出現這樣出人意料的結果,原因就在於第一個孩子聽到父親那麼武斷地阻止他,覺得在家裡也是沒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另一個孩子則完全不同,當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時候,父親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問他需要什麼,這讓他感到了親情的溫暖,覺得其實在家裡也很好,於是決定不搬出去住了。

    可見,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其實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擔憂的事情呢!

    也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我們的孩子不受制約,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真正的制約並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

    由於孩子正在掙扎著長大,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角色認同,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

    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象; 並不是誰叛逆了誰,頂多只有一個倔強的孩子悄悄“離開”我們而已。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則大可不必。

    如果,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塊爬起來。

  • 9 # 兒童康復指導金老師

     關於孩子叛逆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這裡提出幾點原因,家長們不必驚慌,可用正確的認識做為參考:

      ① 自我意識萌發

      15 個月之後,寶寶逐漸認識到自己是獨立存在的,產生了自我意識。他們發現說了不之後,家長會重新審視提出的需求,這讓他們更有存在感。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他們會更加反覆地說不,來確定這一點。

      ②宣誓主權

      等孩子的自我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他們會有主權的概念。一些自己的事情,由其他人來完成,會讓他們不高興,這也是引發他們說不的重要原因。

      孩子花 5 分鐘都沒穿上鞋,家長就想代勞。但家長一伸手,孩子就會拒絕,甚至大哭大鬧。

      家長出手代勞是為了提升效率,幫助了孩子。但在孩子看來,卻是自己穿鞋的權利被剝奪了。而他們正在自主權利的敏感期,當然說不來反對。

      還有很多時候,孩子為了引發更多關注,也會頻繁地說不。

      還有一種情況,父母剛有二胎時,不少家庭都會發現,本來聽話的老大,對任何事情都是說不,怎麼著都不對,變得很叛逆。

      這是因為,老大覺得弟妹的出現,分走了爸媽的關注。自己必須表現得更有存在感,才能奪回爸媽對自己的關愛。

  • 10 # 天地之間

    逆及,反者道之動,有壓迫掌控就有反動自然發生,每個人應獨立成為他自己。

    家長主義居高臨下才說逆反。家長以自己習慣模式和內心需求對待孩子,逼迫,控制,不符合而反彈。是趨利避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雎中鐘鼓樂之的“樂”是()意思,這裡用作()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