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焰火549

    量子學說有問題,世界是統一的,不存在宏觀與微觀的界限。我的次元論作為大一統理論可以解釋現今物理學所有問題。

  • 2 # 奔騰系列之狂奔的蝸牛

    這個問題兩者都有參與。就是說觀察者的觀察與量子本身的不可測量性的共同作用,導致了量子的測不準現象,這是微觀層面的定律。

    題主的這個問題,1927年海森堡做的實驗就是為了證實這個問題裡的這兩個因素,即外界因素干擾粒子與粒子本身運動的機率性(不確定性)。

    第一,觀察者的意識參與。意識是呈量子態的物質,既然是物質就會產生能量,有能量就會有干擾。粒子在執行過程中被觀察時,就需要有光子將粒子反射(或散射)到觀察者位置,粒子在反射光子時就出現了擾動。

    根據普朗克的量子假設——人們不能用任意小量的光:人們至少要用一個光量子。這量子會擾動粒子,並以一種不能預見的方式改變粒子的速度。所以,觀測粒子速度時,儘量用長波測量,越大於光子傳播的波峰與波峰之間的區間距離,粒子被測出的速度越準確。

    矛盾出現了。因為我們不可能將粒子的位置確定到比光的兩個波峰之間的距離更小的區間,所以為了精確測定粒子的位置,就只能用短波測量,短波可以瞬時測定粒子執行的範圍,但波長越短,頻率越高,動量越大,對粒子的干擾就越大,粒子的速度就會變幅越大,就測不準了。

    所以我們不可能同時測量粒子的速度與位置。

    第二,這是我個人的猜想,拋開觀察者能量擾動,單純地從粒子角度來說。一直在想粒子為什麼不能被準確測量,短波測不準速度,長波測不準位置,為什麼我們觀測的粒子長成這樣?為什麼不讓我們精準定位?

    微觀層面的不確定性也會對宏觀世界有微弱影響,我們的視覺傳遞到大腦需要0.07s,再經過大腦成像對比糾錯,等被大腦識別出來時,這個被我們觀察並識別出來的物體已經是“從前”的了,那麼我們將永遠不知道這個物體從前是什麼樣子,即我們將永遠不知道物體的真實的樣子了。

    我們的世界如果真的是被設計出來的,設計者一定不想讓我們接觸到底層的東西,就像程式設計中軟硬體介面的部分,一旦被我們精確測定到程式的底層,那就接近跳出這個軟體的範疇了,假如跳了出來,被我們看到了硬體,透過機箱,是不是就能看到設計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種尿不溼好用?新生兒用哪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