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翻雲66368398

    不太靠譜。

    首先,德國沒有能力完全包圍斯大林格勒,因為城市沿著伏爾加河而建,在斯大林格勒最危急的時候,透過伏爾加河對斯大林格勒的補給都沒有被掐斷過,所以,圍而不攻,根本無法耗死蘇軍。

    其次,在斯大林格勒城內的蘇軍起到的只是牽制德軍主力的作用,最後的殺手鐧是朱可夫在戰場外圍集結的生力軍,德軍圍而不攻,照樣無法避免被包圍的惡運,而且還可能遭到內外夾擊,敗亡更快。

    第三,斯大林格勒本來是夏季攻勢的次要方向,主要方向應該是高加索的油田。然而演變到後來,卻成了斯大林與希特勒的顏面之戰,成了兩個獨裁者的個人對決,所以,希特勒決不允許對斯大林格勒圍而不攻,而是要其徹底陷落,這已經是帶著明顯政治色彩的戰爭了,兩個人都輸不起。

    第四,當然,如果圍而不攻,德軍不用參加並不擅長的城市巷戰,損失可能會小得多,後來蘇軍也無法輕易突破德軍的側翼而完成對德軍的包圍。但可以肯定的是,蘇軍還是會以別的方式取得勝利,同時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這是雙方的實力決定的。

  • 2 # 飛行員舒克

    個人認為,答案是不能,不是德軍不想。

    主要原因在於地理因素。如圖所示,斯大林格勒建在頓河西岸,東邊是頓河。同時作為重要的鐵路樞紐,有很多條鐵路通到斯大林格勒,圖中的黑色線就是鐵路。這種便捷的交通環境決定了斯大林格勒的重要地位,也決定了圍困的難度。

    要想完全包圍斯大林格勒,需要切斷斯大林格勒所有和外界的通道,包括鐵路、頓河。少斷一條路,物資就會源源不斷地進入斯大林格勒,圍困就起不到有效的作用。然而,要斷掉所有的這些通道,德軍自己的部隊又要往前走多遠,脫離自己的補給線。這就意味著包圍的德軍會面臨被反包圍的極大風險。

  • 3 # 東龍45

    沒有這個可能,一般是打不動了才圍困,德國北線進攻列寧格勒,圍困近三年也不行,這個先例不好使,再說斯大林格勒是頓河一邊的城市,蘇聯經常透過頓河上的偷渡運兵,運物資,雖然量少,但是,刷存在是沒有問題的,不斷的加強六十二集團軍,崔可夫也意志堅定。反觀德國,目的是高加索豐富的物產,油料,那裡是主攻,斯大林格勒是付攻,開始是兩個集團軍,進展順利,德國統帥部抽走一個用在高加索方向,斯大林格勒這個方向被削弱了,攻不下來了,困不死了,德國自己的兵不夠用了,用其他小弟的軍隊守外圍,結果被這些個小弟給斷送了。

  • 4 # 斐銘nl

    1戰線拉的太長,後勤補給不足

    這也就證明了德國只適合閃電戰,但是讓希特勒忽略的是,像波蘭法國這樣國土面積相對較小的國家,可以用閃電戰,能迅速消滅他們,但是對於幅員遼闊的蘇聯來說閃電戰是行不通的,德國的戰線拉的太長,後勤補給不足,使德國無法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消磨蘇軍,相反的。他們是想速戰速決,集中優勢兵力,消滅蘇軍主力。

    2惡劣的天氣

    當時的惡劣的天氣對德國是非常不利的,他們不僅僅沒有保暖的衣服,而且機械化部隊也陷入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特別是伏爾加河的冰層變厚是對納粹德國最不利的了。當時的蘇聯透過伏爾加河運來了大量部隊和戰略物資。納粹德國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實現對斯大林格勒的圍而不攻。

    3蘇聯軍隊的英勇抗擊

    可以說斯大林格勒戰役,對於希特勒和斯大林來說都是生死博弈。特別是斯大林幾乎動用了全部的空軍,對德國進行打擊。特別是後期的巷戰,蘇聯軍民也是眾志成城,生死與共。特別是在這種反侵略的抵抗中,使德國無法對斯大林格勒進行圍而不攻。

    綜上所述,德國在戰線太長,物資供應不足,以及惡劣的天氣和蘇聯軍民的英勇抗擊下,無法對斯大林格勒實施圍而不攻,慢慢消耗蘇軍。

  • 5 # 戰略論

    首先我們要明確德軍為何要進攻斯大林格勒,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將頓河和伏爾加河兩道天險連為一體,依託這兩大天險來為深入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提供堅強的側翼掩護,從而可以讓匈牙利、義大利、羅馬尼亞的聯軍集團軍可以執行這些天險的防禦任務,騰出德軍部隊來執行更為重要的進攻任務。而斯大林格勒是連線這兩大河流的陸地橋樑,只有佔領這裡,德軍才能建立一條完整的防線,才能利用上這兩天河流。否則斯大林格勒就會成為蘇軍的一個反攻堡壘和基地,蘇軍可以從這裡集中強大的部隊從陸路上自由的選擇向西(頓河)或者向南(伏爾加河)發起強大突擊,而德軍沒有足夠的兵力來掩護如此漫長的防線,其聯軍部隊又沒有這樣的能力。

    其實在夏季攻勢的計劃中,是分為兩個步驟先後執行的,即先佔領斯大林格勒,依託頓河和伏爾加河建立起一道堅強的防線,確保側翼的安全後,德軍主力再隨即南下高加索佔領那裡的油田。即使如此,德軍的側翼掩護防線仍舊過於漫長,兵力不足的問題很嚴重,希特勒決定把側翼防線降低聯軍的四個集團軍來執行,但是德軍將領嚴重質疑其戰鬥力,所以最終希特勒答覆到只讓這些部隊執行頓河和伏爾加河天險的防禦任務,而斯大林格勒的防禦仍舊由德軍來執行。

    然而希特勒沒有執行“兩步走”的計劃,而是選擇了兩個方向上同時進行,這讓德軍在兵力上更加捉襟見肘,現在德軍B集團軍群的主力全部都集中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側翼的掩護幾乎全部交給了聯軍部隊,這是非常危險的,也是違背基本的戰爭原則的,而希特勒也認識到德軍主力集中於斯大林格勒城下有被合圍的危險,所以為了消除這個危險,他企圖透過投入更多的兵力到斯大林格勒以儘快結束這裡的戰鬥,從而解放出這支重兵集團加強兩翼脆弱的防線。然而蘇軍的行動更快一步,搶先在德軍佔領斯大林格勒之前發起了反擊,最終合圍了德軍第6集團軍。

    所以德軍就是因為兵力的不足才決定佔領斯大林格勒來利用頓河和伏爾加河天險來使聯軍部隊能具備防禦的能力,而只是對斯大林格勒採取圍而不攻沒有任何意義,反而不如直接果斷的後撤,選擇一條最窄的地面防線來防守,以掩護住高加索方向德軍的側翼為基本目標。但是即使如此側翼的防禦還是很漫長,德軍不可能湊足如此數量的防禦兵力,必須採用曼施坦因那種機動作戰的方式,透過不斷的運動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

    無論如何,要麼拿下斯大林格勒,要麼就乾脆不打斯大林格勒,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集結以重兵圍困同進攻斯大林格勒有何區別?第6集團軍必須用來加強其薄弱的側翼,否則無法避免被合圍的命運。

  • 6 # 謝金澎

    那是絕對不可以的。

    德軍在二戰中,最著名的戰術就是閃電戰。閃電戰的特點就是集中優勢力量於一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撕開敵人的防線,然後長驅直入,給敵人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打擊。

    如果不是閃電戰術的有效運用,德國跟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的戰爭就有可能陷入曠日持久的消耗中,而不可能取得迅速攻克法國的戰爭奇蹟。

    蘇聯是一個領土遼闊,縱深很大,資源豐富,戰鬥意志堅韌的國家,德軍如果要跟蘇聯打消耗戰,蘇聯求之不得。希特勒為了突出進攻蘇聯的突然性,做了很多周密的準備,包括麻痺斯大林和外交欺騙等,其目的就是害怕跟蘇聯打耗費時日的消耗戰。

    以德軍的人口規模和綜合國力,要對斯大林格勒圍而不攻慢慢消耗,他將面對如下致命威脅:

    一、蘇聯各地援軍會源源不斷開過來,他將被反包圍,成為夾心餅乾;

    二、莫斯科的嚴冬將是最致命的武器,讓德軍大量喪失戰鬥力和減員,而具有主場優勢的蘇聯卻無所謂;

    三、蘇聯的遊擊襲擾和抵抗都會讓德軍疲於奔命,而且蘇聯太大,德軍戰線太長,後勤補給都會讓德軍難以為繼。

    所以,德軍進攻莫斯科戰略設計就是速戰速決,而不是戰略合圍慢慢消耗。德軍之所以最後大量凍死凍傷,就是因為希特勒以為可以在嚴冬到來之前結束蘇德戰爭。

    最後結果都看到了,德軍不但後勤補給供應不上,連逃命用的戰車機械都因為缺油而擱淺在路邊成為攔路廢鐵。

  • 7 # 巴山夜雨涮鍋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不可能採用圍而不攻的戰術。

    一般的圍而不攻,雖然不一定要把整個城市完全封閉,但至少要截斷該地區通往外界的全部道路,避免敵人往裡面投入增援的兵力和物資。比如列寧格勒就是被德軍圍困起來。德軍和芬蘭軍隊把列寧格勒與外界相連的陸路都切斷了,迫使蘇聯只能從拉多加湖上進行補給。

    而斯大林格勒則不同。它本身是在跨伏爾加河的一座大城市。德軍要完全包圍斯大林格勒,只有兩種方案:其一是部分兵力渡過伏爾加河,將斯大林格勒東岸和西岸的兩部分陸路都完全截斷,同時切斷伏爾加河上的水路。其二是對斯大林格勒西岸的陸路完全截斷,並完全封鎖控制伏爾加河。

    但是這兩種方案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德軍遠道而來,突進數百里,並沒有掌握和攜帶太多的水上作戰運輸工具,無法封鎖和控制伏爾加河道。同時,德軍的兵力、蘇軍的完全抵抗,也不允許他們突破伏爾加河。如果突破了,那麼德軍在河東的部分將面臨反而被蘇聯切斷後路的危險。

    實際上,德軍在戰場上,只完成了對斯大林格勒在河西部分的陸路封鎖,並佔領部分河西斯大林格勒城區。而蘇軍一面堅守河西的部分據點,一面從河東源源不斷調集部隊,渡過伏爾加河投入戰鬥。這樣就打成了消耗戰。

    同時,整體態勢上,德軍整條戰線其實是在靠西的地方,而逼近斯大林格勒,使得德軍戰線本身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突出部,兩翼薄弱,容易被蘇軍截斷。如果要完成包圍斯大林格勒的戰術,就必須進一步往斯大林格勒附近投入重兵,已經使得戰線進一步向東延展,這會加深突出部的危險。

    同時,圍而不攻勢必耗費更多的時間,消耗更多的資源,也會給蘇軍更多的反擊準備時間。要知道德軍不但補給線比蘇軍長得多,而且是暴露在斯大林格勒城外的荒原,蘇軍卻在城中。雙方這樣堅持下去,德軍會先支援不住的。

    總之,在蘇德戰場,德軍及其僕從國並不佔據兵力優勢,而且補給線比蘇軍更長。能打到斯大林格勒,已經算是竭盡全力。他們唯一的希望在於佔領斯大林格勒,哪怕佔領斯大林格勒在河西的部分,從而獲得一個有效的支撐點。要完成圍而不攻這種高難度動作,壓力太大。

  • 8 # 鷹眼看事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如使用圍而不攻,困死蘇軍的辦法也是難逃失敗的命運。因為,首先德軍抵擋不住蘇聯異常寒冷的冬天;其次德軍的後勤補給完全跟不上前線的需要。陸地道路因陰雨連綿,以及游擊隊的騷擾,靠卡車運輸不行。而空投也是杯水車薪。所以德軍無論是進攻還是圍困都會失敗。

    其實,我們現在分析戰例時也應該想想,如果能夠圍而不攻取勝,當時的德軍統帥部會想不到,德軍戰役指揮水準在二戰時還是相當不錯的。我認為當時德軍主要輸在希特勒的一個關鍵錯誤決策上,就是先轟炸英國,而錯失了提前兩個月攻打蘇聯。如果不是在六月發動對蘇戰爭,就會晚兩個月遇上蘇聯可怕的冬天,戰局的發展非常可能是另一種結局。希特勒沒有記取拿破崙的教訓,重蹈復撤,也是他在歐洲大陸進展太過順利而忘乎所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方法可以減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