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物道

    張幼儀,人們提起這個名字的時候,永遠會貼上一個標籤——“徐志摩的‘棄婦’”。 她沒有林徽因的才華,沒有陸小曼的風情,她是出生在封建家庭的女子,是徐志摩嫌棄的“土包子”。

    可誰能想到,前半生走過重男輕女的家庭,經歷過不幸的婚姻的張幼儀,卻成了上海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裝公司總經理和女子商業銀行Quattroporte。

    天上不會掉下幸福與機遇,正如張幼儀所說:“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

    ▲ 張幼儀

    出生封建圍城,女人並不值錢

    張幼儀出生在寶山縣的一個人人羨慕的富裕家庭。可實際上的酸楚,只有她自己知道。多年後,在她的自傳裡寫著:“在中國,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後,得聽父親的話;結婚以後,得服從丈夫;守寡以後,又得順著兒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錢。”

    童年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可在張幼儀的回憶裡卻充滿哭鬧聲。母親非要給年幼的張幼儀裹小腳,告訴她:“只有裹了小腳才能嫁得好。”

    多麼諷刺與悲哀,婚姻竟被一雙小腳決定。張幼儀堅決不肯,想盡辦法去找最心疼她的二哥,最終是二哥說服母親並且承諾:如果妹妹一輩子嫁不出去,他會養妹妹一輩子。

    ▲ 張幼儀與兄弟姐妹於1927年齊聚上海參加雙親喪禮。

    張家和當時所有封建家庭一樣,重男輕女。張幼儀的二哥和四哥都早早出國留學,她父親依然覺得讓女孩子讀書太過奢侈。

    張幼儀骨子就是要強的人,她千方百計為自己爭取受教育的機會。十二歲的她在報紙上看到有一所學校的招生啟事,收費低廉到讓她父親不好意思拒絕。於是她在家努力準備考試,最終如願進入那所學校。

    掙脫小腳,爭取教育,她本以為自己能夠擺脫封建女子的命運,可想到,一紙婚約中斷了她的學業,讓她再次進入封建圍城。

    ▲ 左起依次為張幼儀的大姐夫、裹著小腳的大姐,以及張幼儀的公婆,當時四人結伴遊杭州。

    一紙婚約,嫁入冰冷的封建圍城

    那年張幼儀15歲,與徐志摩舉行了一場全城轟動的婚禮。嫁妝是六哥從歐洲直接採購的西式傢俱,竟然火車都裝不下,還是用船直接運到硤石張家。在那個年代,嫁妝越厚,在婆家的地位越高。可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徐志摩的冰冷對待。

    張幼儀回憶:“我本來希望他第一次見到我的時候,會對我一笑,可是他的眼神始終很嚴肅。”

    ▲ 張幼儀與徐志摩

    婚前母親教育幼儀:“女子,必須依靠著男子才能活著。進了徐家的門,絕對不可以說不。”張幼儀盡心侍奉公公婆婆,打點好一切家務,唯獨融化不了徐志摩這座冰山。

    結婚後徐志摩離家求學,只有假期才回來。他常常在院子讀書,張幼儀就在旁邊縫補,可就是不和張幼儀說話。兒子徐積鍇出生後,徐志摩完成了父母的願望,乾脆留學海外去了。

    ▲ 徐志摩

    在兒子已經兩歲的時候,張幼儀被公婆送往歐洲去“監督”徐志摩。當張幼儀坐船到碼頭時,一眼就認出了徐志摩:“因為他是那些接船的人當中唯一一個滿臉寫著不想到那兒的表情的人。”

    那時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而對身邊的張幼儀只有諷刺:“你真是個土包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

    ▲ 張幼儀及其兒子

    張幼儀來到徐志摩身邊沒多久,竟然又懷孕了。但是徐志摩那時已經瘋狂愛上林徽因,所以還是向張幼儀提出了離婚,還絕情地說:“打掉孩子!”張幼儀滿震驚不已:“我聽人說,有人因流產而死去。”他說:“還有很多人因火車出事死掉,不照樣有很多人坐火車嗎?”

    甚至徐志摩還直接將語言不通、沒有錢財的張幼儀扔在波士頓。絕望的張幼儀只能向二哥寫信求助,二哥來照顧張幼儀直到待產。生了孩子後徐志摩趕到張幼儀身邊,沒想到卻是逼著張幼儀籤離婚協議書,因為是:“林徽因馬上要回國了!快點籤!不然來不及了。”

    這一次,張幼儀徹底死了心:“我要自力更生,再不求你徐志摩。”

    ▲ 左起依次為張君勱、劉文島夫人、懷孕的張幼儀和劉文島。

    ▲ 張幼儀的二哥張君勱與徐志摩。

    人生苦樂,取決於自己

    張幼儀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學習德文,甚至還考上裴斯塔洛齊學院。她學著去聽歌劇,去看藝術展。在異國他鄉,她的魅力不僅征服了周圍朋友,還有當初那個諷刺他的徐志摩,他對友人說:“C(張幼儀)可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

    不料心愛的兒子卻因病夭折。她決定回國,“現在,我無所畏懼。”回國不久,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和朋友一起,在上海靜安寺路合夥開了一家服裝公司。

    ▲ 兩歲的彼得。攝於夭折(1925年)前一年,他生長於柏林,死前只見過父親一面。

    ▲ 張幼儀與青少年時期的長子徐積鍇。

    張幼儀受邀出任該公司的總經理,原本只是掛名,卻沒有想到,張幼儀竟然有著出色的商人思維。

    她開啟私人訂製,革新服裝面料,款式上中西結合,“雲裳”很快成為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裝公司。曾經的“土包子”,如今卻引領著上海灘的時尚潮流。

    ▲ 女子時裝公司“雲裳”

    不久上海女子商業銀行找到張幼儀,希望她出任該銀行的Quattroporte一職。其實這個女子銀行已經瀕臨倒閉,讓一個外行的女子來拯救一個即將倒閉的銀行,大家都是質疑的。可沒想到,張幼儀早已低調上任,並且帶團隊一起去向債務人收回了銀行借款。

    這時,人們才發現原來張幼儀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唯唯諾諾又自卑的“土包子”,而是一個自信滿滿又能言善辯的女Quattroporte。

    很快,女子銀行扭虧為盈,並且創造了金融界的奇蹟——儲蓄資本超過兩千萬。

    ▲ 張幼儀身穿黑色旗袍於上海拍下這張肖像(約1937年),時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Quattroporte。

    ▲ 南京路(今南京東路)480號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

    1931年,徐志摩乘飛機意外逝世。當時徐志摩的妻子陸小曼十分崩潰,拒絕去認領屍體。張幼儀站出來,讓八弟帶著13歲的長子阿歡去認領遺體,打點好一切後事,舉辦了葬禮,甚至還一直照顧徐家二老至終老。

    常常有人說,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繁榮與衰敗取決於男人。所以我們總也把擇偶條件標榜得十分苛刻。

    殊不知,命運興衰,人生苦樂,取決於自己。

    ▲ 左起:徐積鍇、徐申如、張幼儀

    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自己

    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張幼儀從未想到過,此生,竟還有一個人等著自己。張幼儀遇到溫柔的蘇醫生,不顧封建的三綱五常,這一次,張幼儀勇敢地和蘇醫生走進了婚姻殿堂。張幼儀和蘇醫生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八年。這二十八年裡,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 張幼儀及四個孫輩。

    回想張幼儀的一生,走得艱辛,也甘之如飴。她清楚地知道,決定自己命運的,不是那一雙小腳,更不是男人,而是自己。

    這個世界上,人很少為自己而活

    不是為所愛的人,就是為所恨的人

    張幼儀走過這一生,算是明白了

    人要為自己而活

    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自己

  • 2 # 衝仔學歷史

    張幼儀的一生就是一部女性逆襲史。

    在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的三角戀中,張幼儀無疑是最暗淡的,也是民眾關注度相對較低的。我們都知道她逆襲成為一代女銀行家。可很少有人知道她逆襲途中的苦難。

    1915年,徐志摩和張幼儀結婚。1918年張幼儀生下大兒子徐積鍇後,徐志摩出國唸書。1920年,張幼儀來到英國陪伴徐志摩。此時的徐志摩已經迷戀上林徽因,下決心要和張幼儀離婚。可是張幼儀已經懷上第二胎,儘管徐志摩反對,但張幼儀堅持生下孩子。同年,張幼儀與徐志摩簽字離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西式文明離婚案。

    離開徐志摩後,張幼儀在德國邊工作邊學習。然而,那個她堅持要生下來的孩子,出生後三年便生病離世了。她抱著孩子的骨灰痛不欲生。

    在離婚喪子的雙重打擊下,張幼儀選擇了重生。回國後張幼儀在大學教德語,在四哥張嘉璈的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的副Quattroporte。在她的管理下,銀行第二年轉虧為盈,三年後,銀行資本超兩千萬,創下金融界的奇蹟。此時,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邀請張幼儀出任經理,打理公司一切事物。在張幼儀的經營下,公司成為上海上層社會的流行大品牌。張幼儀也成為首屈一指的女裝時尚掌門人。

    與此同時,張幼儀二哥張君勱,主持成立國家社會黨,她受邀管理整個黨的財務。抗戰爆發後,她囤積軍用染料,大發一筆橫財。她的經營能力得到極大的發揮。

    作為徐志摩的前妻,她料理了徐志摩的後事,徐志摩去世後照顧徐志摩的父母。也是她每月寄錢接濟陸小曼。她在香港再婚前,寫信徵求兒子徐積鍇意見。兒子表示會拿對方當自己爸爸看待的。隨然她在53歲重拾勇氣選擇再婚,可她最好的年紀已隨著徐志摩的蹉跎而去。

    凡是關於張幼儀的文章,大多都帶著女性逆襲的雞湯屬性。她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感受了太多的艱難困境,最後,她憑藉自身的勇氣和堅韌,讓人生了無遺憾。

  • 3 # 泡沫65599

    不是簡單人,從讓徐志摩瞧不起,到二兒子死,到離婚,在當女商人,在到開時尚衣服店,經歷過太多了,最後還是救急徐志摩後事,張幼琳一生還要靠自己,在結婚前她媽媽對張幼琳說你也結婚還靠男人嗎?,要靠自己靠男人,結果靠什麼了,靠背叛了,離婚,孩子死,張幼琳徹底改變,男人心不在你那,瞧不起你老土,裹小腳,最後贏家是張幼琳,還是靠自己下,自己強別人對你另眼相看,也在婚幸福生活。

  • 4 # 月光侃歷史

    張幼儀,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前妻,被徐志摩鄙棄的女人。

    張幼儀生於一個封建家庭,因為自己哥哥的鼓勵和幫助才有機會去學校讀書,張幼儀也受到了良好的學校教育。張幼儀的家算是大戶了,哥哥是浙江都督朱瑞的秘書,徐志摩家也是個富商家庭,兩家聯姻可以說是門當戶對了,1915年,當時僅僅15歲的張幼儀就從學校肄業,嫁給了徐志摩,徐志摩也把這個婚姻當做一個任務來看待。

    1918年的時候,張幼儀生下了徐志摩的長子徐積鍇,而徐志摩不久久出國了。徐志摩不久就和林徽因相愛,而他對張幼儀更加鄙棄了。林徽因是個大才女,要樣貌有樣貌,要才華有才華,而張幼儀現在只算是個土包子模樣。但是過了兩年,正好徐志摩和林徽因熱戀的時候,被迫把張幼儀接到了自己身邊,對待張幼儀的態度也是很不耐煩。

    之後徐志摩就提出了和張幼儀離婚,那個時候張幼儀已經懷孕兩個月了,徐志摩強烈要求她把孩子打掉,那個時候流產死亡率是比較高的,張幼儀就對徐志摩說“聽說打胎很容易死掉的”而徐志摩卻冷冷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呢,難道因此就不坐火車了嗎”,而在張幼儀臨生孩子的時候,徐志摩卻撇下她,張幼儀只好求助自己的哥哥。後來在離婚協議上籤了字。

    離了婚的張幼儀更加堅強,也使自己變的更加優秀。她早德國僱了保姆照顧小兒子彼得,自己學習德語,進入了德國的高學府進行學習,兩年之後小兒子彼得就疾病去世了,張幼儀從悲傷之中走出來,努力學習幼兒教育。

    後來回國,又帶著兒子去了北京繼續讀書,後來回到上海,徐志摩的父親也把一套房子送給了張幼儀。張幼儀在某個大學教德語,後來又轉戰金融行業,出任銀行副Quattroporte,公司總經理,後來抗戰爆發後又靠囤積染料發了家。後居住在香港,和一個醫生結婚,1972年,張幼儀的丈夫去世,她又去了美國,1988年病逝。

    縱觀張幼儀的一生,去德國前,或者說是和徐志摩離婚前,她是個標準的封建社會的小太太形象,在家只孝順父母,養兒育女,還面對著丈夫對自己的不忠,不,是丈夫從來沒有看得起她,說她是個土包子,當然和林徽因在某些方面是比不了的。和徐志摩離婚之後,她意識到了,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要學會自立自強,努力學習德語,學習知識,從之前的小女人,變身後來的大銀行家。

  • 5 # 一往文學

    張幼儀:不漂亮的女性,如何活的比林徽因還動人

    張幼儀在歷史上出名,是作為徐志摩的前妻。徐志摩的風流韻事常常被人提及,張幼儀變成了被眾人心疼的那一個女子:不漂亮、不受重視、也沒有得到她想要的愛情。

    但是,時隔多年,撇開曖昧的眼光和輿論的定式思維,再看張幼儀的一生,卻會發現她化繭為蝶的一生是那麼美麗,向我們證明著:不漂亮的女性,也可以透過自身努力活的漂亮。

    13歲時與徐志摩定親

    張幼儀13歲時,父母便給他定了與徐志摩的親事。

    “四哥替我物色丈夫的方法很普通,我們不必知道徐志摩的身高,或是他家有多少傭人,只需要曉得他家的聲望,他的教育程度,還有他的性情。……要知道的就是這些。”張幼儀後來回憶說。

    這段婚姻並不令人滿意,所以徐志摩差不多一結完婚就立刻離家讀書去了。直到1920年張幼儀去歐洲前,五年光陰,她與徐志摩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四個月。而在這四個月裡,“徐志摩從沒正眼瞧過我,他的眼光只是從我身上掠過,好像我不存在似的”。張幼儀知道徐志摩瞧不上她,她試圖改變,卻對現狀無能為力。

    1921年8月,張幼儀發現自己又有了身孕,當她把這一訊息告訴丈夫時,徐志摩立刻說道:“把孩子打掉。”

    “我這輩子絕沒料到我會得到這種反應。就我所知,打胎是有生命危險的,只有瀕臨絕境的女人,才會冒險打胎。”甚至在張幼儀懷孕的時候,徐志摩還提出了離婚的要求。從這一刻起,張幼儀開始對徐志摩死心。半年之後,兩人在德國柏林簽署了離婚協議。

    這個看似柔弱的女人,卻堅持在離婚後生下了自己的孩子,並在徐志摩出事後,為他撫養雙親,養老送終。

    張幼儀和長子徐積鍇

    離婚後開始新的人生

    讓幼儀奇怪的是,她發現,從她與徐志摩離婚以後,徐志摩與她交往反而比婚前要好很多。

    這離婚,對於徐志摩來說是解除束縛,張幼儀又何嘗不是?困在婚姻的“圍城”裡,張幼儀時時圍著徐志摩轉,失去了自我,離婚後,反而能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1927年,張幼儀父母去世,她回到了定居上海。先是在東吳大學教授德文(在德國她苦練德語),不久被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聘請,擔任副Quattroporte。這是一家由幾位女性於1910年創辦的銀行,往來客戶也多是女性,而她們選擇張幼儀,看中的是她的關係,當時幼儀的四哥張嘉璈是中國銀行Quattroporte。

    就這樣,張幼儀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女銀行家。不僅如此,每天下了班後,她還會跟國文老師在辦公室學習文學和古籍。

    與此同時,她還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張幼儀回國後,事業登上頂峰,一生真正的化繭成蝶。

    再嫁徵求兒子徐積鍇意見

    在那個年代,離異女性再嫁雖不是新鮮事,但仍會面臨許多阻力。張幼儀最看重長子徐積鍇的想法,於是給他寫了封信:“兒在美國,我在香港,展昏誰奉,母擬出嫁,兒意如何?”

    徐積鍇立馬回了一封信說:“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母如得人,兒請父事!多麼響亮的八個字,在那個年代,能支援母親再嫁本就是頂著世俗的壓力。徐積鍇竟然還願意以侍奉父親的禮節侍奉繼父,張幼儀可謂是生子無憾了!這也是對她一生最好的回報吧。

    張幼儀與兒子徐積鍇

    “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張幼儀最後一次見徐志摩,是在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去世的前一天。那天下午,剛剛到上海的他來到店裡,說要馬上坐飛機趕回北平。張幼儀問他為什麼這麼趕,並建議他不要再搭乘中國航空公司的飛機(中國航空公司為做廣告,送給徐志摩一本免費乘機券),因為不如外國公司的飛機安全。徐志摩像平常那樣大笑著說,他不會有事的。

    1988年1月20日,張幼儀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88歲。她曾對侄孫女張邦梅這樣說道:“你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我一直相信,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在某個地方缺少的,上天一定會在另一個地方補給你。或許張幼儀沒有得到她想要的美滿的婚姻和愛情,但是她又達到了一般女性不可企及的商業成就,享年88歲,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

    怕的就是,我們總是想要的太多。有了才華,還想要漂亮的身段與臉蛋;有了漂亮的臉蛋,還想要美滿的婚姻與愛情;有了愛情,又想要事業和自由。

    張幼儀的一生告訴我們:珍惜現在,把握當下。不漂亮,也能活的很美麗。

  • 6 #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仲夏時,閒來無事,光顧喜歡的雜貨店,偶然尋到了一本詩集,名之《志摩的詩》,封面配以淡山遠影,清雅無濁。

    我一時驚喜,便拿起來翻看一二。

    當真很久沒在市面上見到徐志摩的詩集了。

    翻到《深夜》一詩時,我猛然想起一個人來,張幼儀。

    怪得人錯走了路?

    “你害苦了我——冤家!”

    她哭,他——不答話。

    曉風輕搖著樹尖:

    掉了,早秋的紅豔。

    讀來讀去,心中動容,那句你害苦了我——冤家!

    雖是詩人親筆,卻宛若張幼儀內心深處最犀利的吶喊。

    百年風華,若白駒過隙。

    人與情早已物是人非,她在婚姻裡吃的苦,卻依然歷歷在目。

    婚嫁前,她被教導,“在公婆家裡,只可以說是,不可以說不。無論夫妻關係如何,都要繼續侍奉公婆。”

    15歲時,她以為這就能留住丈夫的心。

    婚後,他立即北上學習,後出國留學,留下她獨守空閨。

    張幼儀只好在家照顧公婆,靠縫縫補補打發她大好的青春時光。

    幾年後,他百無聊賴之時脫口而出,“我要成為中國文明離婚第一人。”

    她在一旁聽著,並不驚訝,覺得他不過是說笑。

    老祖宗的三綱五常還在,他怎敢如此放肆。

    婚後思念,兩人相聚不過一季,對話不過五六句,且多是他罵她鄉下土包子。

    1920年,夫妻異地已久,徐家父母將她送去法國與他團聚。

    他穿著黑大衣,圍著白絲巾,她從未見過他身著西裝的樣子,卻是一眼就從人堆裡看出是他,“他是所有接船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的表情的人”。

    她的心頓時涼了大半。

    她到了有他的地方,卻像是去了陌生之地。

    飛機上,她暈機嘔吐,他沒有任何同情之心,只是一個勁兒說她土包子,後來不知怎麼他自己也吐了。

    這時她定下心來,鼓起了好大的勇氣,終於也回敬了他一句,“你也吐了,我看你也是土包子。”

    相處並沒有讓兩人心靈相近。

    他呼朋喚友,家裡相聚,又多是打扮入時的女子。

    她看了並不嫉妒,若是他貪戀三妻四妾,她並不反對。

    她的父親和爺爺也是養了幾房姨太的人。

    他聽了,氣不打一處來。

    他要的是離婚,與另一個女子白頭偕老,不是什麼封建殘餘。

    張幼儀再次懷孕,他要求她打胎。

    她說:“我聽說有人打胎死掉的。”

    他答:“還有人因為火車事故死掉的呢,難道人家就不坐火車了嗎?”

    她本要尋著他的意思去打胎,去信詢問二哥意見時,他回:

    萬勿打胎,兄願收養。拋卻諸事,前來巴黎。

    不打胎了,總要有個地方生孩子。

    她在柏林生下次子彼得。

    孩子剛降生,徐志摩的離婚協議就到了。

    “他人呢?”她問送信人,“你讓他來,我要問清楚。”

    他來了,急著要離婚。

    見他心急火燎,她反倒冷靜下來,她提議離婚要徵求父母意見。

    他一時慌亂,脫口反駁道,“不行,不行,你曉得,你一定要現在就簽字,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不可!”

    她明白了,他口中想要與之白頭偕老的人,是林徽因。

    她二話不說,在離婚協議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頓時歡天喜地,提出要去看剛出生的孩子。

    他的眼神裡滿是自由與逃離的喜悅,孩子連同孩子的母親,即將與自己的餘生無關了。

    他做到了自己承諾過的事,成為文明離婚的第一人。

    此舉,也讓張幼儀被迫成為近代史上文明離婚的第一個女人。

    曾經傳統古板的她,霎時間成為了全中國思想最前衛的女子。

    離婚協議是他寫的,可她簽字的那一刻,內心卻是獨立自主的。

    絕望之下,用孩子和自己的生命安危威脅他都不為過,可她沒有。

    她放手了。

    一無所有,甚至是生存力為負數的時候放手,與簽了生死令有何異。

    接下來的路,她決定自己走,要麼重生,要麼凋零。

    既然站在了新時代的潮流中央,不妨再新潮一點。

    張幼儀落難時,二哥張君勵正好在德國。

    她到巴黎投靠二哥,與他一起到了德國,異鄉四年她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獨自和保姆共同照顧兩個孩子。

    協議書上寫明瞭有五千元的贍養費,她分毫未取。

    她學業繁忙,無暇細心照顧幼子彼得,他三歲不到便夭折。

    她哭了,淚如雨下。

    她太需要家的溫暖了,決定回國。

    回國不等於靠家裡養,她在東吳大學找到了德語的工作,後在四哥張公權的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的副Quattroporte。

    徐志摩寫給陸小曼的信中,第一次對她有了尊敬,“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這兩年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已經站得穩,思想確有通道。”

    徐志摩還評價道,“她現在什麼都不怕,將來準備丟幾顆炸彈,驚驚中國鼠膽的社會,你們看著吧!”

    一語中的。

    穿越了無數痛苦的張幼儀,如今隱忍決絕,頗有經濟頭腦。

    此時的她,彷彿才是名門張家合格的子女。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飛機回北京,途中遭遇大霧,機上連同他一起三人,無人生還。

    頭天晚上,張幼儀預感飛機要出事,還提醒他不要坐這種免費飛機。

    他大笑:不會有事的。

    不幸,被她猜中了。

    徐志摩走後,她拼命賺錢,在大風大浪的股市裡鍛鍊自己,在家附近建了新房,給徐志摩父母住。

    她為人更為精明幹練,與算盤打交道的時間越發長久。

    理智漸漸冰凍了她的感情,爛漫也與她絕緣。

    20年後,她接連送走了徐家父母二人,兒子阿歡也長大成人,獨自在美國求學,她孤身居住在香港。

    這一年,樓下的鄰居蘇紀醫生向她求婚了。

    她寫信向兩位哥哥求教。

    四哥因當年將她錯嫁給了徐家,一直覺得對不起妹妹,此事從未回覆。

    二哥則是一個會兒回個好字,一會兒回個不好,最終自己也拿不定注意,“妹慧人,希自決。”

    她只好徵求兒子意見,阿歡回信:

    “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與蘇紀結婚後,她幫他打理診所生意,管理診所收支。

    彼此相伴20年。

    張幼儀去世八年後,張幼儀的口述自傳《小腳與西服 :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出版了。

    書中她以洗盡鉛華地口吻說:

    “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晚年時,有人問她是否愛過徐志摩,她答:

    “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我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

    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

    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

    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是啊,最愛他。

    回國後,她創辦了自己的公司雲裳時裝公司。

    她把很多歐美的新式樣引進雲裳,剪裁縫製都很考究,一時間成了上海流行的門面擔當,名媛淑女時常光顧,生意興隆,一時風光無二。

    陸小曼的衣服也是那裡做的,徐志摩也在她的公司入股,把朋友介紹給她擔任時裝設計。

    異鄉落難時,徐家二老湊了三百大洋,供她在國外衣食住行。

    回國後,她對老人照顧如初,離婚拉遠了她與徐志摩的距離,卻讓兩人的心更親近了。

    他們經常通訊見面,介於朋友與夫妻之間的感情,似乎正是兩人交往的平衡點。

    有人說,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

    而尼采說,事業是人的脊樑。

    利普斯基說過:不管怎樣,你最終還是成為了你自己。

    張幼儀年輕時,依靠的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了婚姻,她放棄學業,放棄繼續學習,追到歐洲後,她依舊相夫教子,與庭院深深的女子仍然別無二致。

    她是名門閨秀,是家教嚴謹、人才輩出的張家二小姐,婚姻封印了她的才華,使她從未想起使用它。

    直到有人逼著她失去所有時,她才猛然明白:她成不了最風趣的小姐,最風華絕代的名伶,但她必須成為她自己,才能獲得尊重。

    壞的婚姻讓你失去自我,放手才是成長。

  • 7 # 秋醬愛讀書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的故事,卻很少有人關注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張幼儀,世人給她的標籤一直都是“鄙棄”,在徐志摩死後五十多年她也閉口不談前塵往事,直到晚年,才跟侄孫女張邦梅道出她與徐志摩離婚的始末,以及自己從“小腳”到“西服”的這一生。

    《小腳與西服》的作者張邦梅是張幼儀的侄孫女,八弟張嘉鑄的女兒,出生于波士頓,畢業於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修中國文學。從1983年起至1989年張幼儀去世前,張邦梅斷斷續續訪問了姑婆張幼儀五年,記述了張幼儀的故事與感受。

    張幼儀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張幼儀出國與徐志摩相聚前;第二是在歐洲的那段生活;第三是回國之後。

    第一階段,她講述了自己最初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張幼儀1900年出生在江蘇寶山,祖父是清朝高官,父親是一位醫生,家裡兄弟姐妹眾多,張家也是詩書禮儀之家,但更重視的是對男子的教育,四個女兒只讀了一些三從四德的書。張幼儀的四哥張家璈為她做媒,與徐志摩定下婚約,15歲的時候,嫁到徐家。

    張幼儀說,後來聽徐家的僕人講,徐志摩在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時,嘴角往下一撇,說了一句“鄉下土包子”。他對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長相併不出眾,沒有受過新式教育的張幼儀,從一開始就沒有入得徐志摩的眼,他對她始終是冷漠的,從不正眼看她。在傳統禮教下長大的張幼儀就算心裡有再多情愫也不敢先張口訴說,她只是等著丈夫開口,然後順從。就算是行夫妻之事,他似乎也只是為了傳宗接代,給徐家一個交代而已。

    這個時期的張幼儀,從未想過徐志摩會與她離婚,就算她在婚姻生活中受到如此冷待,她想到的也只是孝敬公婆,撫育幼兒,做徐家的好兒媳婦。

    第二階段,是張幼儀在國外的五年,也是她人生的轉折點。1921年張幼儀到歐洲與徐志摩相聚,張幼儀回憶當時徐志摩的態度,“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裡。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了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的,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女人的直覺總是這麼準,那時的徐志摩正瘋狂地迷戀著林徽因。

    張幼儀與徐志摩

    不久之後,張幼儀懷孕,徐志摩只是非常冷漠地讓她去打胎,當時的醫學技術不發達,打胎是很危險的事情,後來徐志摩提出離婚,並不辭而別,將不懂英文的張幼儀拋棄在沙士頓。後來張幼儀走投無路,求助於二哥張君勵,在柏林產下次子彼得。從她懷胎到生產的這段時間,徐志摩對張幼儀不聞不問,在她產下孩子一週之後,他突然出現,要求她在離婚協議上簽字,張幼儀心灰意冷之下同意離婚。

    在他們談離婚的房間裡,還有徐志摩的幾位好友,在張幼儀簽字之後,房間裡的氛圍甚為熱烈,都是恭喜他獲得自由的聲音。沒有人想過張幼儀接下來的日子怎麼過,徐志摩跟著張幼儀去醫院看彼得,張幼儀回憶道:“他始終沒問我要怎麼養他,他要怎麼活下去”。但張幼儀很快振作起來,僱傭保姆,自己學習德文,並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學習幼兒教育。可惜的是次子彼得於1925年死於腹膜炎。

    張幼儀次子彼得

    徐志摩將懷有身孕的她拋棄在異國他鄉的時候,她就知道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而這段痛苦的經歷也讓她從一個懦弱的舊社會女子向自立自強的新時代女性轉變。

    第三階段,她回到中國,開啟了她精彩的後半生。回國後的張幼儀,先在東吳大學教授德語,後在張嘉璈的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Quattroporte,並管理雲裳服裝公司。離婚後的張幼儀和徐志摩似乎找了最合適的相處模式,關係反倒比離婚前更親密。徐志摩擺脫了封建包辦婚姻,自由地追求他的愛情,而張幼儀內心變得堅定而強大,從為他人而活變成為自己而活。

    在她接管上海女子商業銀行之後,每天下班她都要跟國文老師學習一小時,對於青少年時期教育的缺失,她總是心有不甘,但她從未放下一顆學習進取之心。

    徐志摩跟陸小曼於1926年結婚,徐志摩的父母是老派思想的人,對陸小曼的很多新潮行為無法理解,不願與他們一同生活,後跟張幼儀與孫子徐積鍇同住,張幼儀照顧二老並非出於對徐志摩的愛,而是認為他們是兒子的爺爺奶奶,她有責任照顧他們。後來徐志摩罹難,陸小曼不相信這個事實,拒絕接回徐志摩的屍體。張幼儀對此耿耿於懷,她始終不理解陸小曼的行為。其實這個地方我倒覺得是因為陸小曼太愛徐志摩,而不肯接受他的死罷了。

    徐志摩是一個理想主義的詩人,生平追求自由、浪漫,因生在鐘鳴鼎食之家,才有了放蕩不羈的資本,他與張幼儀離婚是衝破封建桎梏、獲取自由的抗爭,可是也因為人性的自私而從未想過使用更好的方式去減少對張幼儀的傷害。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內容是張幼儀在國外的那幾年,她被傷得體無完膚,而後變得無所畏懼。她剛到歐洲時,跟徐志摩有一張合影,照片上的她帶著一絲青澀與茫然,而多年後她與兒子徐積鍇的合影則顯得從容淡定,這是從內心流露出的自信與強大。

    張幼儀與愛子徐積鍇

    張幼儀從傳統社會的早婚女性到離婚後的新時代女性,在觀念的轉變過程中,她痛苦過,也迷茫過,她無法丟棄她從小受到的儒家思想教育,但也接受新時代新思想,在新與舊的碰撞撕扯中,找到了自我的定位,然後堅定地走完了這一生。

  • 8 # 趙悅圻

    張幼儀的一生是雖坎坷但也是幸福的,厚德之人必有後福。

    第一,兒子幼小時遭遇徐志摩拋棄,可謂不幸。但她很堅強,從失敗的婚姻走出了重生。轉變思想,適應社會。

    第二,離婚未離家,徐家二老是她在照顧,兒子也是她撫育成人,為徐家立下汗馬功勞。

    第三,在兒子35歲時,遇良人蘇紀之,與之幸福生活,兒子大力支援她,她在年輕時為家人的付出,此時也有了回報。和徐志摩相比,她更具備家庭的責任感。而風流大詩人,一點責任感都沒有。

  • 9 # 亭殿閣
    楔子

    眼前這個女子,眼神堅毅,斷斷續續的說著往事,無悲無喜,又像是說著完全與她不相關的事。

    她說,遇見他,是我一生中最晦暗的時光,他對我冷淡,那時候我覺得他只是不愛我。可當我滿心期待一個新生命的降臨時,他的一句話斬斷了我所以的歡喜,那時,我才覺得他是真的狠心,每每我與他對視時,我都能從他眼裡讀到對自由的渴望,還有對我的輕視,說著,聲音低了下去,可是,怎麼辦?我還是願意對他好,對他的家人好。如今,他不在了,我對他的怨恨也早就消散了呢。她平淡又簡短的描述完了她的這段感情糾葛,但我知道,她那段晦暗的時光,遠沒有她所描述的那麼簡單。

    她是張幼儀,他是徐志摩,他們的相遇也註定了這場悲劇的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她12歲就讀於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經過三年的學校教育,養成了她端莊賢淑的品性,15歲那年,正值豆蔻之年,一紙婚約使她成為了他的妻子,徐家是江南富商,張家則有著龐大的經濟地位,兩家聯姻本是天作之合,對她來說,應該是最不幸的捆綁,因著封建禮教的束縛,她乖巧的做著賢妻良母,而他做著瀟灑不羈的詩人,有關於他的訊息,她都是從家人那裡瞭解到的,她一直都知道,志摩不愛她,他愛的是才華橫溢的林徽因,從外界得知,志摩和家裡鬧翻了,吵著要跟她離婚,知曉這個情況時,她內心是悲痛的,她把這種悲痛藏在心裡,仍替志摩照顧父母。

    只做徐家媳婦

    她告訴志摩,她懷孕了,當時的他只顧著自己的愛情,聽到這個訊息,大驚失色,對她說了一句,快去打胎,她懵了,當時的醫療水平比較差,說不定會一屍兩命,他卻堅持要她打胎,一點不顧自己的死活,在這個家裡,她一退再退,而他卻得寸進尺,她獨自去柏林,生下了彼得,這時的他也按捺不住了,向她正式提出了離婚,她答應了,也許對她來說這段婚姻也沒什麼值得留戀的,她很快就從悲痛中走了出來,在白天,她自學德語,在晚上,她照顧彼得,可彼得因腹膜炎,永遠的離開了她,命運就是這麼殘酷,可也讓她一夜之間更加堅強,她重拾破碎的心輾轉德國,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眼神也愈加堅定,一無所懼,回國後,她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Quattroporte、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很多人為她不值,這麼好的女人,怎麼就遭丈夫如此對待,她一笑致之,或許也是志摩讓我真正成長起來的吧,偶爾,她也會去看看志摩的父母,徐老先生含淚拍著她的手說:“幼儀,是我們家對不起你啊”言語間滿是愧疚,她笑著安慰兩個老人家,看著他們青絲中的白髮,她呆呆的想,志摩他可曾有一絲後悔,一絲愧疚。她知曉他是個自由主義者,厭惡封建禮教,追求新思想,可往往越桀驁的人越無情。

    遇見對的人

    漸漸的,事業有了起色,解放前夕,她移居香港,結識了鄰居中醫蘇紀之,次年,兩人結婚了,遇見蘇紀之,或許是她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那些徐志摩留下的傷口也漸漸癒合了,她和蘇醫生故地重遊,她去了康橋,那個來自她曾經的丈夫戀戀不捨的地方,望著熟悉場景,默唸著志摩寫的《再別康橋》,淚流滿面,蘇醫生在一盤靜靜的望著她,無聲的安慰,因為他懂她,也尊重她的堅強,在蘇紀之眼裡,她是一朵鏗鏘玫瑰,他尊重她的所有。他們相伴著走了18年,蘇醫生還是先她走了,她平淡的接受了這一切,心靜如水,她繼續前行著。她已經足夠強大,將這些心事自己一一解開。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 10 # 博庫圖書館

    說起張幼儀,可能大家還沒那麼熟悉,但是我要是提徐志摩,大家應該就不陌生了吧。徐志摩的一生中最有關聯的三個女人就是:張幼儀、林徽因和陸小曼。

    林徽因和陸小曼在當時都是女神級別的人物,也是民國四大美女,即便到現在也各自擁有一批粉絲。比起林徽因的才情,陸小曼的風情,張幼儀似乎總是最黯淡無光的那一位。

    徐志摩曾迷戀過林徽因,不過可惜名花有主,他在傷心之餘遇見了陸小曼,並與陸小曼結婚,開始了他第二段婚姻。而對於為他無怨無悔付出那麼多的原配夫人張幼儀,他至始至終都看不上。

    正如張幼儀對這段感情的比喻:我不過是一把扇子,炎熱堪用,秋天見棄!

    ▲張幼儀、林徽因和陸小曼

    面臨被棄,漂亮的女人選擇擦乾眼淚優雅轉身;潑辣的女人可以河東獅吼手撕渣男。可既不漂亮又不潑辣的女人呢?

    如果在婚姻中手拿一副爛牌,要如何贏牌,在這個問題上,翻看古今案例,張幼儀的反擊無疑是最精彩的。

    徐志摩眼中的“鄉下土包子”

    張幼儀,1900年出生於江蘇寶山的一個名門世家。祖父是高官,父親是名醫,二哥張君勵是著名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並創辦了民社黨;四哥張公權則是中國銀行的Quattroporte。在15歲時,張幼儀經過四哥張公權的安排,嫁給了中國近代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

    徐志摩出生於浙江海寧,家中世代經商,父親是近代著名實業家,家中資產豐厚。而徐志摩本人曾留學英美。

    二人的結合,可謂門當戶對。婚禮的豪華,可謂轟動一方。徐家擺下的喜宴有數百桌,前來賀喜的人,絡繹不絕。張家的陪嫁綿延數十里,其中有許多傢俱都是特地去歐洲選購的,一火車皮也裝不下。

    當地的人們,還在津津樂道徐家婚禮的奢華、新娶少奶奶嫁妝的豐厚,羨慕著這場強強聯手的婚姻時,婚姻中的他和她,卻早已摘下華麗麗的面具,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這場婚姻,與其說是玉成“秦晉之好”,不如說是利益結盟。當時徐家已是江南富商,和經濟地位強勁的張家聯姻,對徐家來說求之不得。

    但是事實上,徐志摩與張幼儀的關係卻十分冷淡。“賢良淑德”是那個時代女子的“標配”,但這卻達不到浪漫詩人徐志摩對理想伴侶的高標準。

    ▲張幼儀和徐志摩

    徐志摩想要的是自由戀愛,厭惡這種舊式的包辦婚姻;他想要風采奕奕的新式女子,並厭惡地稱張幼儀為“鄉下土包子”。他想要的是那種浪漫多情的風情女郎,而她卻是舊時代拘謹的簾中婦。

    有人說,張幼儀不過是徐志摩反抗封建婚姻的犧牲品,但同樣新派文人包辦婚姻,胡適和江冬秀不也白頭偕老?林語堂和廖翠鳳不也恩愛一世?

    說到底,還是因為不對味。徐志摩是浪漫的夢想家,一顆熱血的心想要追求自由想要追尋激情。而張幼儀呢,再怎麼端莊賢淑,也終究填不了他的內心空白。

    這世上,能專注你美麗聰明的人很多,能珍惜你勤懇踏實的人不多。

    1918年,張幼儀為徐志摩生下長子阿歡(徐積鍇),他雖喜愛孩子,但對她依舊冰冷。這個浪漫的詩人還是不會對他不喜歡的人和事物有任何的眷戀。

    同年,徐志摩前往歐美遊學。

    ▲張幼儀和長子徐積鍇

    生了二胎,卻要離婚

    就在歐洲遊學期間,徐志摩在邂逅了民國美女林徽因。很快,兩人陷入熱戀,一封封炙熱的情書讓世人看到了一個狂熱的徐志摩。

    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麼我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只有愛才能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讓我在你的身邊停留一小會兒吧,你知道憂傷正像鋸子鋸著我的靈魂。

    這是當時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情詩,字裡行間洋溢的是張幼儀從未感受過的溫情。一年後的1921年,徐父母輾轉得知了兒子在國外出軌的訊息。於是,他們將張幼儀送達徐志摩身邊,試圖以此挽回婚姻。

    果然,張幼儀以正室身份出現後,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的林徽因父女決定回國。而此時的張幼儀,也依然對這段婚姻抱有希望。張幼儀甚至試圖用身體留住丈夫徐志摩,但另張幼儀沒有想到的是,在張幼儀懷上二胎以後,著急離婚的徐志摩為了離婚逼著張幼儀打胎。

    張幼儀雖然吃驚,但還是抱著一絲希望試探性地說:

    “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耶。”

    而徐志摩卻只冷冰冰地說:

    “還有人因為火車肇事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張幼儀徹底心寒,到這一刻她才明白,一旦男人的心飛走了,不僅身體留不住他,連孩子也是徒勞。

    ▲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孩子

    很快,心急如焚的徐志摩就丟下有孕在身的張幼儀,從家裡徹底消失了。隨後,徐志摩託朋友帶口信給張幼儀說:徐志摩不要你了。傷心欲絕的張幼儀在絕望無助恐慌中甚至想到了自殺,但為了腹中的孩子,她最終咬咬牙放棄了輕生。在思考良久後,知道丈夫去意已絕的張幼儀,託人帶信給徐志摩說願意離婚,但條件是:必須當面離婚。

    眼見肚子越來越大的張幼儀,已無法單獨照顧自己,萬般無奈之下,她只得輾轉到柏林投靠哥哥。生下第二個孩子彼得後,望著可愛的孩子,張幼儀多麼希望丈夫能回心轉意啊。張幼儀月子期間,徐志摩趕到了柏林,但他並不是來探望妻子孩子的,他此行,只為離婚。

    徐志摩叫來了中國留學生金嶽霖和吳經熊等四人,想在他們的見證下與張幼儀離婚。仍舊不死心的張幼儀望著丈夫,近乎哀求地說:徵求父母意見後再離婚嗎?徐志摩比誰都清楚,父母是絕對不會同意自己離婚的。對於張幼儀的這一請求,徐志摩斷然拒絕了,他近乎喊叫地衝張幼儀喊:“不行,不行,你曉得,我沒時間等了,你一定要現在簽字……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婚不可。”

    ▲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

    張幼儀呆住了,原來丈夫這麼著急地要逼著月子裡的自己離婚,就只是:為了更方便地追求林徽因。自己算什麼,為他伺奉公婆這麼多年,為他生育兩個兒子,最終卻什麼都不算。張幼儀撐著產後還未恢復的身體,哆嗦著在《離婚協議》上籤了字。張幼儀怎麼也沒想到,剛剛產下兒子的自己,真的就成了中國被西式離婚的第一人。

    離婚之後的人生逆襲

    華麗的離婚分割線之後,她的人生開始有了鮮花與掌聲。

    她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學習德文,甚至還考上裴斯塔洛齊學院。她學著去聽歌劇,去看藝術展。

    在異國他鄉,她的魅力不僅征服了周圍朋友,還有當初那個諷刺他的徐志摩。

    不料噩耗來襲,1925年,次子彼得因患病醫治無效死亡。徐志摩趕到的時候,只見到了她臉上的兩行清淚。後來,張幼儀領他看了彼得的遺物,睡過的床鋪,喜歡的玩具,穿過的衣服。他發了痴般地看,心痙攣成一團。對被他拋棄的妻子,又多了一層敬重和理解,原來,在沒有他的日子裡,她竟把孩子照料得如此的好。

    這一次,張幼儀終於在徐志摩面前贏得了些許尊重。徐志摩在給陸小曼的信中寫道:

    她今天掛著兩行淚等我,好不悽慘…幼儀可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這兩年來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已經站得穩,思想確有通道…她現在真的什麼也不怕了…

    至此,張幼儀對所有的愛恨一應歸零:這世上能成全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1926年回國後,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和朋友一起,在上海靜安寺路合夥開了一家服裝公司。張幼儀受邀出任該公司的總經理,原本只是掛名,卻沒有想到,張幼儀竟然有著出色的商人思維。

    她開啟私人訂製,革新服裝面料,款式上中西結合,“雲裳”很快成為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裝公司。曾經的“土包子”,如今卻引領著上海灘的時尚潮流。

    後來張幼儀又在張嘉璈的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Quattroporte,經她管理,原本虧損嚴重的銀行轉年便扭虧為盈,加之家族支援,銀行三年後資本超二千萬元,幾乎創下金融界奇蹟。

    今天的我讓你高攀不起

    另一邊,終獲自由的徐志摩帶著滿腔激情去追求靈魂伴侶林徽因,卻不料,後者已隨“父母之命”結緣的梁思成悄然回國,不久嫁作他人婦,也是諷刺。

    再然後,他瘋狂迷戀上絢爛多情的陸小曼,情感上雖豐富了,但現實中卻不得不身兼五職,為生計疲於奔命。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飛機失了事,陸小曼哭得死去活來,大慟之下根本無力操持喪事。徐志摩曾經深愛過的林徽因,也只能遣丈夫梁思成弄回一片飛機殘骸,掛於臥室以供吊念。而被他拋棄的結髮妻子張幼儀到來,以她的冷靜果斷處理好了一切。

    她帶著兒子阿歡去山東給他收屍,有條不紊地為他操辦了整個喪事。還提筆書寫了輓聯:萬里快鵬飛,獨憾翳雲遂失路;一朝驚鶴化,我憐弱息去招魂。

    葬禮過後,張幼儀又把他未盡的責任全部承擔了下來:服侍他的雙親、撫養年幼的兒子,管理徐家的產業,甚至寄錢接濟徐志摩後來的妻子陸小曼。

    一個女人要有多大的胸襟才能夠原諒一個曾對她造成深深傷害的男人,並且還願為他履行接下來的義務,或許也只有像張幼儀這般善良的女人才會如此大度從容。

    1949年4月,張幼儀辭去女子銀行職務,前往香港。在這期間,49歲的張幼儀邂逅了她後半生的真命天子:溫柔善良的醫生蘇紀之。兩人相戀後不久,蘇紀之向張幼儀求婚。

    婚後兩人共同生活了20年,在這20年間,兩人始終恩愛如初。這種相濡以沫的美好生活,一直持續到1972年,蘇紀之因腸癌去世。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你今天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這話雖然有些許三俗,可完美詮釋了張幼儀在離開徐志摩之後的人生逆襲。最徹底的傷害,也可以變為最有力的成長,沒有了自我的愛情不如捨棄,只有自強自愛的女人才能夠得到最幸福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虎不食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