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3122753919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各數及計數單位“一(個)”“十”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在編排這部分內容時,突出了學生的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中掌握數概念。

    主題圖“百羊圖”為學生數數提供了現實素材,同時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就在身邊。透過“百羊圖”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體會它比以前學過的20多得多,並讓學生了解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培養估計意識。

    例1透過讓學生數數量是100的不同物體,使學生學會手口一致地數數,初步瞭解100以內數的順序,從整體上感受100的大小。教材在編排上注重學生的經驗,在數數的過程中突破數數的難點——“拐彎數”。第一幅圖展示了學生在已有的20以內數的基礎上數下一個數,數到29時下一個數是30,突出了難點的教學;第二幅圖加深了學生對100的認識,突出了數的本質;第三幅圖深化學生對計數單位“十”的認識,引出新的計數單位“百”,並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十”與“百”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再次瞭解整十數的順序。教材編排中從直觀、無結構的學具(一堆小棒、第納斯木塊等)到直觀“結構化”的學具(10根一捆、10個一列),使學生充分體會十進位制計數法,加深學生對計數單位“一(個)”“十”的認識,並認識新的計數單位“百”。“做一做”第1題意在引導學生在數小棒的操作中突破“拐彎數”(當數到接近整十數時,下一個整十數是多少);第2題讓學生自由地數泡泡,學生可以一個一個地數,也可以兩個兩個、五個五個、十個十個地數,豐富學生數數的經驗。

    例2教學數的組成,教材在編排中分兩個層次:整十數的組成和一般數的組成。教材透過讓學生說出擺放70根、46根小棒是多少的過程,使學生藉助直觀、“結構化”的學具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並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一個數,既加深了對數的認識,又加深學生對計數單位的理解,尤其突出了計數單位“十”。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夠正確地數出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知道這些數的組成;理解計數單位“一”“十”“百”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重難點突破

    1.能夠正確地數出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並在“數”的過程中理解計數單位“一”“十”“百”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突破建議

    (1)課前應準備好方木塊、小棒等素材。塑膠小棒較為理想,它不但操作方便,而且容易使學生從一根一根、十根十根地數數的活動中抽象出計數單位“一(個)”“十”“百”。

    (2)為學生獨立地數出數量是100的物體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充分操作學具(小棒、方木塊等),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數出數量是100的物體。在充分數的基礎上,應向學生展示數數的過程(可用實物投影或課件展示),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先一根一根地數,每數十根捆成一捆,數到100;再十根十根地數,數到100.將10捆結成一大捆。為了突破數數過程中“拐彎數”的難點,每數到“幾十九”時,教師可用“下一個數應該是多少?”突破數數的難點。

    (3)引導學生概括。伴隨數數的過程,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歸納: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即:將10根小棒捆成一捆,得出“10個一是十”;將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得出“10個十是一百”。加深學生對計數單位及其它們之間關係的認識,逐步認識十進位制計數法。

    2.知道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突破建議

    充分利用小棒,把握教學層次。應該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學具來弄清100以內各數是由幾個“十”(幾捆小棒)和幾個“一”(幾根單根小棒)組成的。按照整十數的組成——一般數的組成的層次進行教學。整十數的組成可先把70根小棒雜亂擺放,問學生“怎樣擺就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學生說出“十”後再變成7捆。使學生清楚地“看到”70的組成,進一步體會計數單位“十”的作用,還可以繼續說說其他整十數的組成。一般數的組成可以讓學生先擺出46根小棒,然後提問“怎樣擺就能一眼看出是46根?”(先擺4捆,每捆10根,再擺6根單根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並交流46的組成。

    3.培養學生的數感。

    突破建議

    (1)結合現實素材認識100以內各數並估計物品的個數。可以利用第33頁的百羊圖、第35頁的泡泡圖、第38頁的夾子圖和糖果圖等,滲透估計的方法(以10個為標準進行估計)讓學生估一估,再實際數一數,使學生直觀感受相應數的多少。

    (2)開展多種形式的數數活動。數數時,可以一個一個地數,也可以幾個幾個地數。還可以讓學生先抓一把學具估一估有多少,再實際數一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維盟fbm220怎麼設定流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