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勃朗寧WU

    伽藍德步槍使用的供彈具是彈夾,在發射完最後一發子彈後,這個彈夾會在特殊機構的作業下被彈出槍外,所以會有“叮”的一聲響。

    有一些資料或是影視劇當真中描述,不少美國兵在與敵人對射的時候,會因為這一聲響而被對方抓住空子(因為接下來肯定要上子彈)進行火力壓制,甚至衝過來射殺。不過真實性有待考證。也有傳聞說,有經驗的老兵會在身上留一兩個空彈夾,射擊間隙往地上扔一個,誘惑敵人現身。

  • 2 # 不正經的軍棍

    M1加蘭德步槍是二戰中最出色的步槍,但是M1加蘭德步槍打光子彈後會有“叮”的一聲響,那麼這個聲音會不會暴露自己呢?

    “叮”是怎麼來的

    為了提高裝彈速度,加蘭德步槍採用了雙排8發的鋼製漏夾,由上方壓入彈倉。當最後一發子彈打出後,步槍空倉掛機,漏夾自動被彈出彈倉。這個聲音其實是彈夾彈出的聲音。這個聲音只有加蘭德步槍有,其他武器都沒有。

    毋庸置疑,在那個普遍使用栓動步槍的時代,加蘭德步槍的半自動射擊有著巨大優勢。火力遠遠強於其他步槍,戰場上的效果非常好。美軍兩把加蘭德步槍的火力,可以壓制日軍一個步兵班。

    德軍曾經在一個教堂裡撞見美軍,雙方對射一陣後,德軍彙報,教堂裡面可能有美軍一個機槍班。事實上,裡面只有兩個拿著加蘭德步槍的美軍新兵。這就是加蘭德步槍的優勢所在,敵人要打一發上一次膛,而美軍可以連續打八槍。

    暴露自己?不可能的。

    有人說,很多美軍士兵由於“叮”一聲暴露自己沒子彈了,導致自己喪命。這個是存在的,但絕大多數情況是不可能的。戰場上有多少聲音?槍聲、爆炸聲、喊聲……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使得相鄰兩人的交流都要靠吼。這種環境下,“叮”的一聲,根本沒什麼傷害。

    至於暴露自己沒子彈的情況,也僅僅限於只有兩個人對射的情況下,還得是近距離。多數情況下,不可能。聲音小,不易察覺是一方面,換彈夾的速度通常只有兩秒左右。要是非得換一分鐘,那也只能說送命也挺活該的。

  • 3 # 陶德中士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是二戰期間最著名的槍械之一,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戰鬥步槍之一。由於其採用半自動射擊方式,其火力相當的猛,對於當時主要列裝的栓動式打一發上一發子彈的槍械來說。

    不過,M1伽蘭德步槍也有兩處很讓人鬱悶的設計:

    第一、M1步槍採用整體式彈倉供彈,採用M1906式.30-06步槍彈(7.62×63mm),容彈量為8發。該槍在裝彈時,要先開啟槍機,把一個裝有8發槍彈的漏夾從頂部整個插入彈倉內,然後該漏夾就會留在彈倉內,然後必須把8發子彈全部射完,這樣一旦彈倉(和漏夾)打空後,槍機被掛起,同時空的彈夾會被託彈板從彈倉中彈出,此時才可以再次裝填。這種供彈系統最大的缺點就是裝填子彈時非常的不方便,在彈倉未打空的情況下,哪怕只剩下一發子彈,也無法立即更換上一個滿彈的彈夾。如果要把半滿的彈倉加滿,只能一發一發地手動裝填。而如果要把半滿的彈夾取出,就需要兩手並用,先拉開槍機,再壓下機匣左側的彈夾卡扣,讓彈夾連同剩餘的槍彈一起從步槍中丟擲。平時還好,戰時一旦要處理故障必須清空子彈時,就顯得特別的不好用。不過後來設計了專門的手動排出彈夾的槓桿,即使沒打完子彈也能快速換彈夾了。

    第二、就是M1伽蘭德步槍的供彈系統設計的問題,就是當空的彈匣被頂出時會發出比較清脆響亮的金屬聲,提醒射手及時裝填新的彈藥。主要是因為最後一發子彈射擊完畢時,槍空倉掛機,彈夾會被退夾器自動彈出彈倉;退夾器在將彈夾彈出時兩個金屬解觸會發出響亮的聲音。確實這個聲音在只有少數雙方士兵戰鬥時是會起到提醒對手,己方沒有彈藥需要更換的作用。但是在大規模作戰中,基本是聽不到的,戰場上到處是槍聲,炮聲,爆炸聲,彈夾彈出的聲音要到敵方的陣地中就算傳到了也很難被分清。再說,大規模作戰就算被對方知道你打光彈藥又怎樣?不是還有戰友們嘛,不可能大家都同一時間換彈藥吧~~

    所以如果必須說會暴露自己的話,那就是小規模作戰了,交戰人數少,距離近,這樣可能會聽得更清楚一些吧。畢竟最後一槍是與彈出彈夾幾乎同步,槍聲會掩蓋住彈匣彈出的聲音。對於射手來說聽到的話到是很正常,對於遠距離外的對手來說,想聽到的話實際上不太容易。

  • 4 # 傲翔鷹

    謝謝邀請,大家答得很專業了,沒有需要補充的。在大規模作戰時,槍炮聲震耳欲聾,這時彈夾被頂出的聲音微不足道,同時編組輪流射擊肯定會留有備份,射擊時間岔開,一個射擊一個裝彈。但要是小規模遭遇戰就麻煩了,戰場靜悄悄,敵人就等著聽那聲代表子彈打光的聲音來個交替掩護快速衝鋒……

  • 5 # 瘋狗的輕武

    當8發子彈打孔之後,漏夾被底下的託彈板彈飛。在出機匣的過程中,漏夾的兩片鐵於機匣內部摩擦,產生了“叮”一聲。

    其實吧,這聲音原理有點類似於劍出鞘的那叮一聲,都是薄鐵片快速震動後產生的音。

    至於暴露自己?這小聲音和槍聲比起來完全不是個事兒。

    如果說是告知敵人自己沒彈了也不現實,一個是這聲音和戰場上的聲音比起來不大。另一個,作戰不是1V1單挑,最基礎的作戰構成都是班為單位。哪個二B德棍要是聽到這個聲音衝上來,怕不是被戰友M1加蘭德+M1卡賓+湯姆遜+BAR+M1919+M1911打成血葫蘆

  • 6 # 皇家騎士16

    說暴露自己都是遊戲玩多了

    那玩意有效射程大幾百米,隔著幾百米你能從機槍聲爆炸聲裡聽見打火機那麼大的聲音我也是服你。這不是耳朵,是聲吶吧,得腦子進水才能用吧。

    另外沒子彈了又怎樣?隔著好幾百米,等你跑過去,人家可以慢慢悠悠的換一夾新的再打光再換一夾新的。

    你說離得近?那也成啊,一個步兵班十好幾個人呢,一個步槍手沒子彈了你就上?那拿湯姆森的拿BAR的,拿M2火焰噴射器的怕不是要樂死

  • 7 # 河東三叔

    誕生於1936年的美製M1加蘭德,是二戰中最著名的半自動步槍,總產量超過1000萬支,因其8發裝彈在中國被稱為“大八粒/八粒快”。M1步槍歷經二戰前後數十年,作為美國製式步槍,被巴頓將軍稱之為“史上最偉大的實戰設計步槍”。本文題目很明確,我們就直接主題。M1加蘭德的供彈方式比較有特色,採用雙排8發鋼製漏夾,由機匣上方壓入彈倉,子彈射擊完畢後,空倉掛機漏夾會被自動彈出彈倉。然後我們很期待的“叮”的一聲就出來了,僅此而已,就是個機械操作副作用。

    這是壓入彈倉細節

    火力全開,以M1半自動步槍的射速,實戰中8發子彈很快打光,隨著“叮”的一聲,另一個問題就出現了。如題所問,這不是明擺的提醒敵人“喂,我槍裡沒有子彈了,快向我射擊”。

    這是子彈打光彈夾跳出瞬間。

    實際上這個所謂的提醒聲其實並不大,換位思考在實戰戰場大家精神緊繃的狀態下,誰會刻意去聽。而且算換新彈夾也可以在幾秒內完成,最最重要的是,美國大兵總不至於個個都是獨行俠,總不至於大家同時“叮”,敵方如果真有膽的可以試試對方還有沒有子彈。
  • 8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各交戰國軍隊中,正式裝備步兵的就三把半自動步槍,也即德軍G-43、蘇軍SVT-40以及美軍M-1加蘭得。

    其中,G-43、SVT-40這兩把槍械,皆以10發可拆卸彈匣供彈,美軍的M-1加蘭得則以8發漏夾彈倉供彈,僅從供彈方式的先進性,以及火力效能上考慮,M-1加蘭得落後於G-43、SVT-40,這是毫無疑問的。只是由於G-43裝備數量有限,SVT-40結構太複雜、保養也相當麻煩,軍事素養有限的蘇軍士兵都不願使用,因此這兩把半自動步槍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要遠遜於老美大兵幾乎人手一把的M-1加蘭得。

    M-1加蘭得,採用獨一無二的供彈方式,8發漏夾供彈,是整隻鋼製漏夾整體壓進彈倉,待打完漏夾內的8發子彈時,那隻鋼製漏夾,會被彈出彈倉,併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提醒射者可以換彈夾了。

    戰場上,雙方一旦摟火,不僅發射大威力子彈的栓動步槍,就是發射手槍彈的衝鋒槍,射擊時發出的聲音都是巨大的,槍聲可謂震耳欲聾,打過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槍和81式自動步槍的軍迷,對此應該深有體會。因此,當M-1加蘭得步槍打光彈倉內的子彈,自動將鋼製漏夾彈出彈倉時,發出清脆的“叮”聲時,也就數米範圍內能聽見,一般雙方摟火射擊時,最起碼百米以上距離,近著也有數十米遠,所以對手是聽不到的。

    當雙方互相射擊時,隨著巨大的槍聲,甚至都能看到槍口噴出的火焰和煙霧,因此也就不存在暴露不暴露的問題了,除非躲藏得很好,打傷了也不開槍,打死了就沒法開槍。

    有槍誰不開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有槍就儘管摟火,打不死人,嚇嚇人,給自己壯壯膽,也是可以的;打仗麼,沒有那麼複雜,非常簡單,射擊射擊射擊射擊射射射,就可以了。

  • 9 # 科羅廖夫

    有很多關於二戰美軍損失的報告中,都指出了這一點:由於M1加蘭德打完後的那一聲清脆的“叮”,會讓德軍和日軍士兵洞悉到美軍士兵的裝填情況,從而趁機向裝填中的美軍士兵發動進攻,而這種情況的確存在,尤其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士兵,他們經常躲藏在樹叢裡、挖好的洞中以及樹上,一旦發現落單的美軍士兵正在裝填彈藥,會直接透過刺刀襲殺美軍士兵。

    美國軍方為了解決這種“讓美軍士兵損失不小”的情況,曾經設計出過特製的改進型M1加蘭德漏夾,降低漏夾彈出時候發生的“叮”的響聲,但這種漏夾並未被採用。相應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軍軍方下令,步槍兵必須要與衝鋒槍兵或者機槍兵協同行動,且儘可能保障錯開的射擊頻率,以讓日軍的偷襲作戰方式無處發揮。

    和手動步槍這種打一發需要重新上一次膛的槍相比,半自動步槍的出現是跨時代意義的存在,半自動步槍的槍擊可以自動將彈夾中的彈藥向槍管中推送,主要利用了推動彈頭的氣體或後坐力來完成退殼和裝彈過程,因此只要連續扣動扳機就可以獲得猛烈的火力輸出。

    而美軍於1924年研發的M1加蘭德步槍由於就採用了半自動設計,所以成為了二戰的一代“神級”步槍,在沒有其他型別槍械的參與下,在和德軍的98K步槍以及日本的有坂九九步槍相比,美軍步兵完全能夠取得對射的優勢。

    雖然美國研製出M1加蘭德的日期十分早,在一戰結束後數年就已經完成了定型,但是由於沒有戰時需要,且恰逢經濟不景氣的經濟大蕭條期間,M1加蘭德量產和服役的過程都十分緩慢,雖然1933年M1加蘭德正式進入美軍軍中開始使用,但直到1941年之前,這款步槍的產量的服役規模都小的可憐,直到美國於1941年宣佈參戰後,M1加蘭德的產量才開始猛增。

    M1加蘭德步槍的木製槍托護木一直延伸至槍管的中心,在槍管上還安裝有木製護手。M1加蘭德步槍的槍機其實很短,槍機閉鎖後,兩片前向的推杆位於M1加蘭德的後膛之後。為了考慮到保養問題,M1加蘭德的槍機被設計可直接透過凹槽拆開,使得槍支易於拆解、更換零件和清潔。

    M1加蘭德步槍採用的是導氣式工作原理,早期還存在過槍口集氣式,但產量較少,較為稀有。槍機則使用迴轉閉鎖方式,可藉由簡單的導向凸輪沿導槽運動來轉動,槍機拉柄位於槍機旁。

    M1加蘭德使用的是容納8發子彈的漏夾,漏夾從機匣上方壓入彈倉供彈,在士兵完成8次射擊,將所有的子彈發射完畢後,退夾系統會將漏夾自動彈出,從而發出那一聲標誌性的“叮”,以提醒士兵重新裝彈。但是根據戰時反饋的資料來看,漏夾經常會因為泥濘潮溼的環境而發生卡槽,即使提前做了潤滑處理,效果也不是特別顯著,這可能是M1加蘭德設計上的最大缺陷。

    有一個關於M1加蘭德的誤解,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是真的:認為M1加蘭德必須將彈藥打光才能換彈,射手為了加快換彈時刻的到來,甚至會朝天鳴槍,強行消耗掉最後一發或兩發彈藥。但這其實並不是真的,M1加蘭德具有手動退漏夾的設計,只不過美軍士兵不經常用罷了:任性的美帝士兵,根本不在乎一顆子彈的價值。

    美國在二戰期間一共生產了352萬支M1加蘭德,並一直持續生產到1957年,生產的總槍支數大約在550萬支,1957年M1加蘭德被M14所取代,但直到今天,在某些國家的軍中仍可以看到其身影的存在。

  • 10 # 勃朗寧WU

    伽藍德步槍使用的供彈具是彈夾,在發射完最後一發子彈後,這個彈夾會在特殊機構的作業下被彈出槍外,所以會有“叮”的一聲響。

    有一些資料或是影視劇當真中描述,不少美國兵在與敵人對射的時候,會因為這一聲響而被對方抓住空子(因為接下來肯定要上子彈)進行火力壓制,甚至衝過來射殺。不過真實性有待考證。也有傳聞說,有經驗的老兵會在身上留一兩個空彈夾,射擊間隙往地上扔一個,誘惑敵人現身。

  • 11 # 不正經的軍棍

    M1加蘭德步槍是二戰中最出色的步槍,但是M1加蘭德步槍打光子彈後會有“叮”的一聲響,那麼這個聲音會不會暴露自己呢?

    “叮”是怎麼來的

    為了提高裝彈速度,加蘭德步槍採用了雙排8發的鋼製漏夾,由上方壓入彈倉。當最後一發子彈打出後,步槍空倉掛機,漏夾自動被彈出彈倉。這個聲音其實是彈夾彈出的聲音。這個聲音只有加蘭德步槍有,其他武器都沒有。

    毋庸置疑,在那個普遍使用栓動步槍的時代,加蘭德步槍的半自動射擊有著巨大優勢。火力遠遠強於其他步槍,戰場上的效果非常好。美軍兩把加蘭德步槍的火力,可以壓制日軍一個步兵班。

    德軍曾經在一個教堂裡撞見美軍,雙方對射一陣後,德軍彙報,教堂裡面可能有美軍一個機槍班。事實上,裡面只有兩個拿著加蘭德步槍的美軍新兵。這就是加蘭德步槍的優勢所在,敵人要打一發上一次膛,而美軍可以連續打八槍。

    暴露自己?不可能的。

    有人說,很多美軍士兵由於“叮”一聲暴露自己沒子彈了,導致自己喪命。這個是存在的,但絕大多數情況是不可能的。戰場上有多少聲音?槍聲、爆炸聲、喊聲……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使得相鄰兩人的交流都要靠吼。這種環境下,“叮”的一聲,根本沒什麼傷害。

    至於暴露自己沒子彈的情況,也僅僅限於只有兩個人對射的情況下,還得是近距離。多數情況下,不可能。聲音小,不易察覺是一方面,換彈夾的速度通常只有兩秒左右。要是非得換一分鐘,那也只能說送命也挺活該的。

  • 12 # 陶德中士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是二戰期間最著名的槍械之一,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戰鬥步槍之一。由於其採用半自動射擊方式,其火力相當的猛,對於當時主要列裝的栓動式打一發上一發子彈的槍械來說。

    不過,M1伽蘭德步槍也有兩處很讓人鬱悶的設計:

    第一、M1步槍採用整體式彈倉供彈,採用M1906式.30-06步槍彈(7.62×63mm),容彈量為8發。該槍在裝彈時,要先開啟槍機,把一個裝有8發槍彈的漏夾從頂部整個插入彈倉內,然後該漏夾就會留在彈倉內,然後必須把8發子彈全部射完,這樣一旦彈倉(和漏夾)打空後,槍機被掛起,同時空的彈夾會被託彈板從彈倉中彈出,此時才可以再次裝填。這種供彈系統最大的缺點就是裝填子彈時非常的不方便,在彈倉未打空的情況下,哪怕只剩下一發子彈,也無法立即更換上一個滿彈的彈夾。如果要把半滿的彈倉加滿,只能一發一發地手動裝填。而如果要把半滿的彈夾取出,就需要兩手並用,先拉開槍機,再壓下機匣左側的彈夾卡扣,讓彈夾連同剩餘的槍彈一起從步槍中丟擲。平時還好,戰時一旦要處理故障必須清空子彈時,就顯得特別的不好用。不過後來設計了專門的手動排出彈夾的槓桿,即使沒打完子彈也能快速換彈夾了。

    第二、就是M1伽蘭德步槍的供彈系統設計的問題,就是當空的彈匣被頂出時會發出比較清脆響亮的金屬聲,提醒射手及時裝填新的彈藥。主要是因為最後一發子彈射擊完畢時,槍空倉掛機,彈夾會被退夾器自動彈出彈倉;退夾器在將彈夾彈出時兩個金屬解觸會發出響亮的聲音。確實這個聲音在只有少數雙方士兵戰鬥時是會起到提醒對手,己方沒有彈藥需要更換的作用。但是在大規模作戰中,基本是聽不到的,戰場上到處是槍聲,炮聲,爆炸聲,彈夾彈出的聲音要到敵方的陣地中就算傳到了也很難被分清。再說,大規模作戰就算被對方知道你打光彈藥又怎樣?不是還有戰友們嘛,不可能大家都同一時間換彈藥吧~~

    所以如果必須說會暴露自己的話,那就是小規模作戰了,交戰人數少,距離近,這樣可能會聽得更清楚一些吧。畢竟最後一槍是與彈出彈夾幾乎同步,槍聲會掩蓋住彈匣彈出的聲音。對於射手來說聽到的話到是很正常,對於遠距離外的對手來說,想聽到的話實際上不太容易。

  • 13 # 傲翔鷹

    謝謝邀請,大家答得很專業了,沒有需要補充的。在大規模作戰時,槍炮聲震耳欲聾,這時彈夾被頂出的聲音微不足道,同時編組輪流射擊肯定會留有備份,射擊時間岔開,一個射擊一個裝彈。但要是小規模遭遇戰就麻煩了,戰場靜悄悄,敵人就等著聽那聲代表子彈打光的聲音來個交替掩護快速衝鋒……

  • 14 # 瘋狗的輕武

    當8發子彈打孔之後,漏夾被底下的託彈板彈飛。在出機匣的過程中,漏夾的兩片鐵於機匣內部摩擦,產生了“叮”一聲。

    其實吧,這聲音原理有點類似於劍出鞘的那叮一聲,都是薄鐵片快速震動後產生的音。

    至於暴露自己?這小聲音和槍聲比起來完全不是個事兒。

    如果說是告知敵人自己沒彈了也不現實,一個是這聲音和戰場上的聲音比起來不大。另一個,作戰不是1V1單挑,最基礎的作戰構成都是班為單位。哪個二B德棍要是聽到這個聲音衝上來,怕不是被戰友M1加蘭德+M1卡賓+湯姆遜+BAR+M1919+M1911打成血葫蘆

  • 15 # 皇家騎士16

    說暴露自己都是遊戲玩多了

    那玩意有效射程大幾百米,隔著幾百米你能從機槍聲爆炸聲裡聽見打火機那麼大的聲音我也是服你。這不是耳朵,是聲吶吧,得腦子進水才能用吧。

    另外沒子彈了又怎樣?隔著好幾百米,等你跑過去,人家可以慢慢悠悠的換一夾新的再打光再換一夾新的。

    你說離得近?那也成啊,一個步兵班十好幾個人呢,一個步槍手沒子彈了你就上?那拿湯姆森的拿BAR的,拿M2火焰噴射器的怕不是要樂死

  • 16 # 河東三叔

    誕生於1936年的美製M1加蘭德,是二戰中最著名的半自動步槍,總產量超過1000萬支,因其8發裝彈在中國被稱為“大八粒/八粒快”。M1步槍歷經二戰前後數十年,作為美國製式步槍,被巴頓將軍稱之為“史上最偉大的實戰設計步槍”。本文題目很明確,我們就直接主題。M1加蘭德的供彈方式比較有特色,採用雙排8發鋼製漏夾,由機匣上方壓入彈倉,子彈射擊完畢後,空倉掛機漏夾會被自動彈出彈倉。然後我們很期待的“叮”的一聲就出來了,僅此而已,就是個機械操作副作用。

    這是壓入彈倉細節

    火力全開,以M1半自動步槍的射速,實戰中8發子彈很快打光,隨著“叮”的一聲,另一個問題就出現了。如題所問,這不是明擺的提醒敵人“喂,我槍裡沒有子彈了,快向我射擊”。

    這是子彈打光彈夾跳出瞬間。

    實際上這個所謂的提醒聲其實並不大,換位思考在實戰戰場大家精神緊繃的狀態下,誰會刻意去聽。而且算換新彈夾也可以在幾秒內完成,最最重要的是,美國大兵總不至於個個都是獨行俠,總不至於大家同時“叮”,敵方如果真有膽的可以試試對方還有沒有子彈。
  • 17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各交戰國軍隊中,正式裝備步兵的就三把半自動步槍,也即德軍G-43、蘇軍SVT-40以及美軍M-1加蘭得。

    其中,G-43、SVT-40這兩把槍械,皆以10發可拆卸彈匣供彈,美軍的M-1加蘭得則以8發漏夾彈倉供彈,僅從供彈方式的先進性,以及火力效能上考慮,M-1加蘭得落後於G-43、SVT-40,這是毫無疑問的。只是由於G-43裝備數量有限,SVT-40結構太複雜、保養也相當麻煩,軍事素養有限的蘇軍士兵都不願使用,因此這兩把半自動步槍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要遠遜於老美大兵幾乎人手一把的M-1加蘭得。

    M-1加蘭得,採用獨一無二的供彈方式,8發漏夾供彈,是整隻鋼製漏夾整體壓進彈倉,待打完漏夾內的8發子彈時,那隻鋼製漏夾,會被彈出彈倉,併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提醒射者可以換彈夾了。

    戰場上,雙方一旦摟火,不僅發射大威力子彈的栓動步槍,就是發射手槍彈的衝鋒槍,射擊時發出的聲音都是巨大的,槍聲可謂震耳欲聾,打過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槍和81式自動步槍的軍迷,對此應該深有體會。因此,當M-1加蘭得步槍打光彈倉內的子彈,自動將鋼製漏夾彈出彈倉時,發出清脆的“叮”聲時,也就數米範圍內能聽見,一般雙方摟火射擊時,最起碼百米以上距離,近著也有數十米遠,所以對手是聽不到的。

    當雙方互相射擊時,隨著巨大的槍聲,甚至都能看到槍口噴出的火焰和煙霧,因此也就不存在暴露不暴露的問題了,除非躲藏得很好,打傷了也不開槍,打死了就沒法開槍。

    有槍誰不開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有槍就儘管摟火,打不死人,嚇嚇人,給自己壯壯膽,也是可以的;打仗麼,沒有那麼複雜,非常簡單,射擊射擊射擊射擊射射射,就可以了。

  • 18 # 科羅廖夫

    有很多關於二戰美軍損失的報告中,都指出了這一點:由於M1加蘭德打完後的那一聲清脆的“叮”,會讓德軍和日軍士兵洞悉到美軍士兵的裝填情況,從而趁機向裝填中的美軍士兵發動進攻,而這種情況的確存在,尤其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士兵,他們經常躲藏在樹叢裡、挖好的洞中以及樹上,一旦發現落單的美軍士兵正在裝填彈藥,會直接透過刺刀襲殺美軍士兵。

    美國軍方為了解決這種“讓美軍士兵損失不小”的情況,曾經設計出過特製的改進型M1加蘭德漏夾,降低漏夾彈出時候發生的“叮”的響聲,但這種漏夾並未被採用。相應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軍軍方下令,步槍兵必須要與衝鋒槍兵或者機槍兵協同行動,且儘可能保障錯開的射擊頻率,以讓日軍的偷襲作戰方式無處發揮。

    和手動步槍這種打一發需要重新上一次膛的槍相比,半自動步槍的出現是跨時代意義的存在,半自動步槍的槍擊可以自動將彈夾中的彈藥向槍管中推送,主要利用了推動彈頭的氣體或後坐力來完成退殼和裝彈過程,因此只要連續扣動扳機就可以獲得猛烈的火力輸出。

    而美軍於1924年研發的M1加蘭德步槍由於就採用了半自動設計,所以成為了二戰的一代“神級”步槍,在沒有其他型別槍械的參與下,在和德軍的98K步槍以及日本的有坂九九步槍相比,美軍步兵完全能夠取得對射的優勢。

    雖然美國研製出M1加蘭德的日期十分早,在一戰結束後數年就已經完成了定型,但是由於沒有戰時需要,且恰逢經濟不景氣的經濟大蕭條期間,M1加蘭德量產和服役的過程都十分緩慢,雖然1933年M1加蘭德正式進入美軍軍中開始使用,但直到1941年之前,這款步槍的產量的服役規模都小的可憐,直到美國於1941年宣佈參戰後,M1加蘭德的產量才開始猛增。

    M1加蘭德步槍的木製槍托護木一直延伸至槍管的中心,在槍管上還安裝有木製護手。M1加蘭德步槍的槍機其實很短,槍機閉鎖後,兩片前向的推杆位於M1加蘭德的後膛之後。為了考慮到保養問題,M1加蘭德的槍機被設計可直接透過凹槽拆開,使得槍支易於拆解、更換零件和清潔。

    M1加蘭德步槍採用的是導氣式工作原理,早期還存在過槍口集氣式,但產量較少,較為稀有。槍機則使用迴轉閉鎖方式,可藉由簡單的導向凸輪沿導槽運動來轉動,槍機拉柄位於槍機旁。

    M1加蘭德使用的是容納8發子彈的漏夾,漏夾從機匣上方壓入彈倉供彈,在士兵完成8次射擊,將所有的子彈發射完畢後,退夾系統會將漏夾自動彈出,從而發出那一聲標誌性的“叮”,以提醒士兵重新裝彈。但是根據戰時反饋的資料來看,漏夾經常會因為泥濘潮溼的環境而發生卡槽,即使提前做了潤滑處理,效果也不是特別顯著,這可能是M1加蘭德設計上的最大缺陷。

    有一個關於M1加蘭德的誤解,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是真的:認為M1加蘭德必須將彈藥打光才能換彈,射手為了加快換彈時刻的到來,甚至會朝天鳴槍,強行消耗掉最後一發或兩發彈藥。但這其實並不是真的,M1加蘭德具有手動退漏夾的設計,只不過美軍士兵不經常用罷了:任性的美帝士兵,根本不在乎一顆子彈的價值。

    美國在二戰期間一共生產了352萬支M1加蘭德,並一直持續生產到1957年,生產的總槍支數大約在550萬支,1957年M1加蘭德被M14所取代,但直到今天,在某些國家的軍中仍可以看到其身影的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脈診是中醫的標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