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達一健康顧問
-
2 # 劉菲77777
在古代,男女婚配是關乎人口的繁衍與家國命運的大事,政府常常會加以干預。在周朝,適齡男女的婚配問題會被提上官方議程,國家為此專門設立了管理男婚女嫁的官員,如同月老一般。據史料顯示,元朝政府還會給“媒互人”發營業執照,就像如今婚介所的經理一般。
古代政府專門為此制定相關法律規定,強制結婚年齡。越王勾踐要求男子二十歲婚娶,女子十五歲婚嫁;宋仁宗時期則令男子十五歲娶妻,女子十三歲出嫁;明太祖則規定男子十六歲而娶,女子十四歲而嫁;依據《大清通律》,男的十六歲而娶,女的十四歲嫁人。
-
3 # 朱壽水
在古代,結婚的年齡偏早,聽老人講,早的應該在:男方在十三歲,女方在十四歲,叫十三爹,十四娘,一般請況在十七,十八歲左右,屬正常現象。
-
4 # 融融118
古代人結婚普遍較早,女子在15——19歲之間結婚居多。不同的朝代對結婚的男女有不同的年齡規定。
越王勾踐為一雪會稽之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他鼓勵生育,規定:凡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俱有罪。
《墨子-節用》曰:男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男子二十是弱冠之年,需在祖廟舉行成人禮儀式,給男孩取字,表示男孩成年了,可以婚娶。女子十五為及笄之年,取字,就可以嫁人。說一個女孩待字閨中,表明她還沒嫁人……
南北朝時期,女子結婚普遍為十三歲。唐太宗令:男二十,女十五,唐玄宗、宋仁宗令:男十五,女十三。宋代與明清兩代規定:男十六,女十四……
早婚例子很多。例如漢昭帝劉弗陵8歲繼位,立6歲的上官安的女兒為皇后。還有蘇軾18歲娶15歲王弗為妻。
古人普遍早婚,與古代人平均壽命短,夭折率高有關,古人均壽30歲左右(把夭折的計算在內)。於是封建統治者提倡早婚早育,珍惜時間,繁衍人口。
據記載,歐陽修的前兩個老婆胥氏、楊氏十幾歲就死了,原因是難產而死。十幾歲女孩身體還在發育,骨盆沒長開,懷孕生子危險,早育風險大。同樣,清朝皇室皇帝皇后十幾歲時生下的孩子,夭折的很多。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古人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兩姓之好,共結秦晉。
而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達,醫療水平的提高,衛生條件好轉,華人均壽命大大延長,2015年的統計,男性73歲左右,女性79歲左右。
當代男女,好多是晚婚晚育,男人為工作打拼,想等事業小有成就再結婚,一般30歲上下。女人大學畢業都22、23歲了,工作幾年再結婚,也26、27歲了。現代醫學觀點是,女子最佳生育年齡為24——28歲。
-
5 # 一株老樹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投放到歷史朝代以及當下環境來思考。在古代,在政策的推動下,女生都結婚的很早,否則就要受到朝廷的懲罰。
可供查據的資料:
1.春秋時越王勾踐宣佈;女子十七歲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國語·越語上》)把男20歲、女17定為最高出嫁年齡;
2.漢代曾規定,女子十五以上不出嫁者,交五倍的賦稅;
3.西晉的晉武帝在泰始九年下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晉書·武帝紀》)女兒到了17歲父母還不把她嫁出去,政府就要強行把她配人;
4.北齊甚至把雜戶中的子女十四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的未婚嫁者全部徵集服役;
5.北周時,結婚年齡進一步下降,男十五、女十三以上都要婚嫁;
6.唐朝初年休養生息,婚嫁規定放寬,規定男二十娶,女十五嫁。唐中葉時期降低為男十五以上,女十三以上皆聽婚嫁,否則政府幹預。從此以後,到宋朝、明朝,清朝,法定的婚齡都是男十六、女十四左右。
另外附帶分析一下為什麼結婚這麼早呢?其實跟古代的國情有一定的關係。
1.以農業為主的農耕社會,需要人口進行耕種,增加稅收,充實國庫;
2.政局動盪,征戰頻繁,人口減員太快,早婚早育,補充軍隊;
3.天災人禍,在古代稍微嚴重點的災禍都會造成人口的銳減;
4.古代男的從官從軍,在外拼搏,相對女性來講死亡率高好多,封建王朝也就要求男的廣納小妾,多生多養;
5.還有一個比較現在都存在的觀念,重男輕女所以都有女兒都是潑出去的水,養了也沒有用的這種封建的思想。
6.物質匱乏,封建時期物資、科技不發達,人均壽命普遍不高,也是促使人員早婚早育的很大一個因素。
早婚早育,通俗點講就是防止人口老齡化,不知社會這樣發展下去,我們現代人會不會步古人後塵呢?
-
6 # 薩沙
春秋戰國時期的標準,男人20歲必須結婚,女人15歲必須嫁人。
然而秦國統一六國以後,華人口從2000萬銳減到600萬。
人口巨減,漢朝只能降低男女結婚年齡。
當時規定,女孩如果超過15歲不出嫁,就要受5倍人頭稅。
於是,女孩普遍不到15歲就出嫁,男人十五六歲也就結婚。
三國時期的甄夫人,就是十七歲之前嫁給了第一任丈夫袁熙。在當年來說,這個結婚年齡已經算是偏大了。
不要說女人,三國時期男人結婚也很早:曹丕16歲,陶謙14歲,劉禪15,孫亮8歲,孫休15歲,孫皓17歲。
為什麼結婚這麼早,在中國古代大體三個原因:
第一,人多力量大。
古代家族的人口是非常重要的,男人多無論幹活還是打架,都是佔便宜。
可惜古代醫療水平差,兒童夭折率很高,很多地方達到百分之五十。
所以,增加人口唯一的方法,就是多生。如果生育10個,夭折了5個,畢竟還剩5個。
那麼,結婚就一定得早,因為婦女生育時間是有限制的,只能提前生育的時間,乘著年輕多生幾個。
那麼,結婚就必須早。
女孩一般十三四歲肯定來月經,也就是可以生育了。所以一般這個年齡,就可以出嫁了。
第二,解決家庭的負擔
古代人很封建,認為女孩是賠錢貨,將來還要貼錢嫁給夫家。
尤其是農村家庭,自己生活就比較困難,不願意讓女孩在家過多的吃閒飯。
這種情況下,當然越早把女兒嫁出去,家裡的負擔就越輕。
別說早婚,童養媳都一大把。
第三,國家政策的原因
這個原因,大家就往下看。
漢代以後,五胡亂華,人口更加減少。
此時各國都鼓勵生育,北周甚至出臺了女孩13歲就要成親的政策。
這是中國歷史上,結婚年齡最低的一項政策。
當時陳宣帝柳皇后,11歲出嫁;陳後主貴妃美人張麗華,10歲出嫁,17歲生育。
到了唐初,人口仍然很少,唐朝恢復了男人20歲必須結婚,女人15歲必須嫁人的規定!
比如楊玉環,就是15歲時候嫁給壽王為妻。
武則天也是14歲入宮,可能當年就被李世民臨幸的。
宋明規定也差不多,男人15歲結婚,女人14歲。
這倒不是宋明完全考慮人口問題,主要民間實際結婚年齡都很低。
而且,還有大量所謂童養媳現象,女孩子七八歲甚至更小就到夫家。
滿清時期,男人結婚年齡到沒有太多限制,一些男人二十多歲結婚也屬於正常。
這主要於滿清中後期,人口保證,土地資源不足有關係。
到了滿清末期,政府已經不鼓勵多生育。
不過,農村的女人如果20歲還沒嫁人,就是比較稀罕的。
像《儒林外史》裡面,胡屠夫的女兒在家30多歲還嫁不掉,這才便宜了窮酸的范進。
在明代,女人30多歲沒結婚,相當於今天四五十歲還沒嫁人了,超大齡剩女了。
-
7 # 一花一世界人生是本書
古代人的婚姻比現在的人結婚早,古代女子十三四歲就可以結婚,而男子十五六歲也可以結婚,有早娶媳婦兒早生子的說法。
不說過遠的就說30年代吧!不但結婚早,還有童養媳,什麼叫童養媳?現在的青年有可能不理解,就是女孩七八歲領給婆婆家教養幾年在結婚,
古代人咋教養媳婦呢?首先教媳婦做飯,教媳婦做刺繡,教媳婦禮節禮貌,30年代人把會做飯,叫有茶飯,我會做刺繡,叫有有針線,學會這些就說明媳婦有本事,其他的都論。
總得說古代處女子及第以後,就可以許配人家了,畢竟古代人的生命短暫,沒有現代這麼長!(據說是這樣)
而古代的大戶人家,娶媳婦一般取得早,一方面是為了開支散葉,延續香火。而我們所知道的古代一般都是一夫多妻制,那麼問題也來了,就如我們所看到古代宮鬥劇一樣,後宅也是一個充滿了兇狠的地方,所以為了保證香火,大家都懂!
另一方面我覺得是,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社會並不是像我們現在的這麼和平,他們大多崇尚武力,所以他們會盡早盡結婚,以保證國家士兵的充沛!
最後一個方面,5000年的文明,其中也夾雜著5000年的荒唐舊習俗,那就是所謂的男尊女卑,所以在古代男人們的眼裡女子只不過是男人的附屬品而已,所以這也就是古代為什麼女子早結婚的原因。
《總結》因此古代人早結婚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古代人的壽命比現代的人比較短。2古代大多都開支散葉和延續香火。3對自己來說是為了傳宗宗接待對國家來說是為了保證國家士兵的充足。4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所以古代人比現在人結婚早。
-
8 # 探秘古埃及
相較於中國,古埃及人的結婚年齡相對較晚。
在古埃及,學者根據記錄稅收的檔案,推算出古埃及人的結婚年齡為:女性為12-30歲,大約60%的女性在20歲結婚;男性為16-50歲,其中60%為25歲。
古埃及男孩的典型髮式——歪辮
回覆列表
根據年代而言,戰時女的14男的16,盛世女的16男的18,每個朝代都有不同,不過古代不用發愁找不到媳婦,不想結婚的官方會強制執行,生產力最主要,女的到一定年齡不嫁就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