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松竹155670448
-
2 # 小馬哥28215
樓主只是說保留繁體字知識,沒說恢復,這麼點要求我都覺的太少,應要能看懂常見的繁體字,這個真沒那麼難,這樣就有了和古人更貼近的感覺,我們的文字絕不僅是像拉丁字母那樣符號工具,它和中華文化緊密相連在一起
-
3 # 二郎神韻
繁體字簡化字都是中華文化瑰寶。隨著資訊化,無紙化程序快速發展,只有某些特定文化領域有必要的存在保留的必要。
-
4 # 朝花夕拾52142216814
古詩詞用現代漢語翻譯非常好!用簡體漢字書寫既通俗易懂,又顯得規範生動。對於中小學生學習理解應用是非常方便快捷的。
-
5 # 道鹹齋
古詩詞因為文字,字音,字形變化,造成很多混亂,原作者的意境經常被打破,造成那種人文情懷丟失,古詩詞如果願意丟失,那種最大的價值就丟失了。
古詩詞,最需要關鍵字詞的願意再現,才能明白古詩詞的原本價值。
古文之中,也是各種詩意在其中,比如《道德經》本就是一種浪漫朦朧詩,其很多古字,如果按照古音讀出來,就朗朗上口,韻腳明瞭。
只是文字演化造成章句讀不通,解讀也出現問題了。
-
6 # 真嗨0
農業社會產生的古詩詞,用現代工業社會的人去理解,如同鴨對雞說。
繁體字應當保溜,因繁體字古樸有內涵。
-
7 # 疏簾淡雲
繁體字作為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瑰寶,應當保留和傳承下去!但也應該是專門的一個領域,以便專業學習和傳承!因為歷史和社會是不斷進步的,更隨著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後,內容更豐富了,更通俗易懂,更好的方便人們學習和應用!所以古詩詞翻譯成白話文之後不會改變含意,只會更通俗易懂!至於說課本里是否保留其內容,我認為應該保留一個學習的內容,因為學生是家國的未來,是傳承人,應該有更多的人來代代相承!
-
8 # 若愚趣談
謝謝邀請!榮幸回答:個人認,古人雖然在寫詩詞時用的是繁體字,但其寫詩寫的意境,而非形體。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經歷金文—大篆—小篆—隸屬—楷書的發展過程。我相信,古人在不同的時代用的是所在時代的字型,屈原寫的《詩經》、《離騷》是用當時的大篆寫成,唐宋時期的楷書與大篆比較,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能說唐宋人不用大篆了就理解不了詩經或離騷的意思吧!而唐宋時期的文字和我們現在的簡化相比,除了筆畫的減少,文字本意並無實質變化。
我們欣賞古人的詩詞並非是欣賞書法的線條美,而是領會詩詞的意境美。字的繁簡改變不了詩詞中的願意,改變的只是詩詞中文字的外形。當然,為了考古或歷史研究,學會繁體字是有必要的。
-
9 # 入五
謝謝邀請!前面有朋友說了繁簡轉換不是翻譯,如果在學生中課程學習的,有必要保留繁體,因有些繁簡的讀音,對吟詩感覺不一樣。近代有很多大家在詩詞創作的造詣上很多建樹,比如王國維《人間詞話》,保留是要發揚中華魁寶詩詞創作、朗誦等傳承,可以得到發揮和更好地創新。除了毛主席詩詞和書法的造詣深遠宏偉,也是因古體詩繁體字而創作的。如如果隨便改變古詩詞的用字讀音,估計很難傳承發揮,發揚。
-
10 # 六甲番人
很多人喜愛古詩詞,然而看到的是簡體字,讀出的是當代普通話,那麼,字形和讀音的變化是否會影響讀者對詩意的理解呢?
古詩是詩人藉以抒發內心感情的韻文,所以至少必須具備韻和意,但是不可迴避的現實是,今人所讀的古詩的韻與意都打了折扣,這其中原因很多,而讀音和字義的變化肯定是重要原因。
讀音的問題很是複雜,非三言兩語所能說清楚,且放一邊,至於字義,當然會影響讀者對詩意的理解。大部分漢字都有本義與引申義,今人很多時候用的是引申義而忘其本義,或不知曉其曾經的引申義,或根本不知字義,這些都會影響對字句的準確理解,當然也就導致讀不懂古詩,或理解詩意出現偏差。
簡體字無疑也會影響字義的理解,“見形猜義”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之後,很多字開始不好理解,比如“谷”,可以理解成“山谷”,也可以理解成“穀物”,而用繁體字“穀”則完全不存在障礙。
不過,雖是如此,簡體字還是屬於表意文字,其字形與字義之間還是有著一定的聯絡,所以多數情況下還是能夠分析字形和字義的關係,古詩轉化成簡體字並不是影響字義理解的主要原因,古今字義變化、雙音節詞的大量運用等等才是主要影響。
回覆列表
有些古詩詞中的字必須用繁體字的還是要用,若用簡體字意思就變了。但凡不影響原義的,能用簡體的儘量用簡體字,全用繁體,中小學生很難學。所以不能以此為藉口恢復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