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尺命看國際

    三尺命認為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美國會打壓印度,第二種是美國想打壓印度卻早已喪失了打壓的能力。

    國家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美國和印度雖然在整體走勢上在相互靠近(偶爾也有小摩擦,比如貿易摩擦),但是這不能說印度和美國就是永遠的朋友了。美國現在和印度的靠近是為了讓自己的印太戰略成型,因為美國非常清楚,印太戰略如果沒有印度的合作甚至和印度起衝突,那麼其效力將下降不少。所以美國現在和印度接觸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其最終目的是整合印度的力量遏制中國。

    目前印度洋是中國能源運輸的重要通道,印度洋的和平開放也是一帶一路倡議得以成型的必要條件,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然而在印度洋上除了美國的第五艦隊,就數印度的海上力量最強,所以美國為了應對中國在印度洋日益頻繁的活動,拉攏印度是其最好的選擇。美國拉攏印度不代表美國在印度洋獨自遏制不了中國,美國拉攏印度而是為了以更省力的方式遏制中國,還能為以後遏制印度留下實力。(美華人想是這樣想的,最後是不是這樣就不是美華人所能決定了)

    印度洋是歐亞大陸的中心,甚至是世界的中心

    三尺命的這個觀點可能和傳統的陸權地緣政治學說有差異。陸權地緣政治學說認為歐亞大陸的中心在歐亞大陸內部,在今天的俄羅斯和中亞部分地區。這個可以理解。但是地緣政治學絕對是不可以簡單的套用。目前中國正在全力發展海洋經濟,也早已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要知道世界貿易的海運佔比超過三分之二,中國的對外貿易海運佔比接近90%(兩年前的資料和目前可能有略微差距),海運無疑在世界貿易中佔據著重要作用。這些都要求中國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海洋國家,建設一個海軍強國。

    中國海洋國家化(中國的地緣條件致使中國難以根本轉變成一個海洋國家,中國是一個典型的海陸複合型國家),印度洋在中國對外戰略中的作用將繼續攀升。從地理上看,印度洋位於歐亞大陸兩端(兩端指歐洲和東亞)的中間。繁榮的東亞地區和歐洲地區進行交易往來必須要經過印度洋,所以印度洋才是歐亞大陸的中心。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控制了歐亞大陸的交通中心和經濟命脈

    當印度國力達到了美國的60%,其也就有能力對印度洋進行實際控制,進而控制了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這是美國所不能忍受的。歐亞大陸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上四個文明古國三個在歐亞大陸,世界經濟總量、人口總量最大的大陸也是歐亞大陸,從資源富存來看歐亞大陸也是首屈一指,世界的產油中心——中東就在歐亞大陸。所以歐亞大陸一旦為一個國家或組織控制,也就控制了全世界。所以印度一定會被打壓,其結局很有可能像蘇聯一樣被肢解。

    意識形態和歐美趨近,政治制度和歐美趨同不是印度的護身符

    印度的政治制度幾乎完全照搬於英國,或者說英國的政治制度是印度精英設計國家政治制度的參照物。印度一直被西方媒體稱讚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自己也很喜歡這個稱號。從社會制度上看,印度是資本主義國家和西方的意識形態完全相同,再加之印度由於受過英國的長期殖民,印度精英受到英國文化的深度洗禮,更導致了印度和西方有一種文化上的親近感。印度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就體現了這一點。莫迪為印度大選拉選票

    但是這些都不是印度崛起能免於美國和歐洲打壓的理由。歐洲和美國的文化更接近,美國和歐洲幾乎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美國對歐洲還不是照樣下死手。當年歐元剛一出生,美國就發動了科索沃戰爭,歐元幣值一瀉千里,國際信用更是被嚴重摧毀。所以印度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印度現在好過只是因為其相對來說還比較弱小沒有對美國構成嚴重挑戰,一旦印度具備了這個能力,美國的打壓和制裁也就緊接而來。美元和歐元的博弈

    最後第二種情況,印度GDP達到美國的60%,美國想打壓印度卻沒有能力。這種情侶出現的原因就是中國的成功崛起,美國在對付中國崛起的過程中過多地損耗了國家力量,所以在面對印度時力有不逮。或許這個時候美國的實範圍早已被壓縮回了美洲大陸,美國重新迴歸了孤立主義,壓制印度對於美國早已沒有了任何意義。這種情況也是可能的。

  • 2 # 大志遠思想空間

    當印度的GDP達到美國的60%,美國會打壓嗎?問題是,美國會讓印度達到60%再打壓嗎?以美國現在的實力,打擊印度很容易,印度也不可能達到這個水平。

    美國在乎的是GDP,其實美國更在乎的是製造業,高階製造才是美國關注的核心。高階製造就是話語權,就是規則的制定者,美國要的是獨大。這也是美國要的霸權,一切霸權的根基,包括美元霸權,石油霸權,一切霸權的根本。

    至於現在的印度,現在還不是世界工廠,所以現在美國對印度不感興趣,而是美國的拉攏物件,目的是全心全意對付中國,稍微照顧一下俄羅斯。而印度自己現在也沒有大國心態,印度的大國心態只在嘴上,沒在心裡。就拿現在的印巴緊張來說,就看出了印度的面積不小、人口很多的一個小國心態,整天在自己周邊小鬧騰的印度。

    印度是農業大國,耕地面積世界第一,產量第一,人口也馬上世界第一。稍微高階一點的製造業就不太好了,但有人說印度的西藥製造業和軟體也很好。西藥製造業是因為在印度不需要專利,機器和原料哪裡來?肯定不是印度自己生產的。印度的軟體製造是為歐美強國做打工,他沒有核心軟體。就像高階製造業,是高風險專案,前期投入很大,需要財力、人力、物力很多,這方面印度是都拿不出來的,所以只能做打工仔。有人說印度不會自己做嗎?不能,因為軟體發展太快,印度做甘賠錢,印度是賠不起的,只能賺小錢。

    中國為什麼GDP能超過60%?中國一直在默默的幹,有勤勞的人民和正確的方針,能夠韜光養晦的去做。但是印度做不到,整天很張揚,多半個世紀以前就提出了要做有聲有色的大國。至於印度的GDP能夠達到美國的60%,他自己做不到,美國也不會讓他做。估計美國打壓印度,可能到30%就要打壓了。而且美國的印度不是打壓,稍微壓一下就行,能夠讓美國打壓,印度沒有那能力和資格。

  • 3 # 錦繡中源

    在美國國際交往邏輯裡存在一個“60%定律”:當另一個國家經濟規模達到美國的60%,並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之時,美國就會將其定位為對手,進而千方百計地遏制其發展。過去的蘇聯、日本就曾經被美國打壓過,比如日本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它的經濟規模就曾達到美國的60%以上,並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然而一個“廣場協議”致使日本經濟產生大量泡沫並破裂,從此就一蹶不振。如今我們國家的經濟規模也超過美國60%並保持強勁增長,從中美兩國近年來的關係就不不難發現,這個“60%定律”似乎也得到驗證。

    那麼如果印度GDP達到美國的60%,美國會出手打壓嗎?小編認為這要視情況而定。截止2018年,印度GDP只有2.726萬億美元,而美國GDP則高達20.494萬億美元,印度GDP僅相當於美國的13.3%,雖然印度經濟發展較快,但即使保持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印度GDP要達到美國的60%,那也是二三十年後的事情了,屆時恐怕中國GDP已經超過美國,畢竟2018年中國的GDP已經達到美國的2/3並保持中高速增長。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或許不會打壓印度,甚至還有可能聯合印度共同遏制我們國家。

    如果拋開中國因素,當印度經濟規模達到美國60%的時候,印度經濟後續增長乏力,步日本後塵,陷入“失去的十年、二十年”,我想,美國也無需出手。當然,如果它仍然保持強勁增長的話,那情況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其實,就目前而言,印度GDP能否達到美國的60%還是一個未知數,或許它永遠也達不到。印度雖然現在發展快,但它能否保證一直快速發展下去?印度經濟發不穩定,經濟容易大起大落,而且近年來它的經濟資料也被很多經濟學家質疑,因為短短几年印度就兩次修改GDP統計資料,而每一次的修改都伴隨著經資料上修……總之,存在諸多的可能性,要視情況而定。

  • 4 # 胡Sir聊青島房產

    我的看法是:印度GDP達到美國60%的時候,美國是否出手打壓,關鍵問題並不在於美國,也不在於印度,更與美國一貫標榜的“皿煮”“流氓國家”沒啥關係。

    關鍵問題在哪裡呢?那就是:現在世界上有個東方大國的GDP已經發展到美國的60%,並且在美國的嚴厲出手打壓之下依然能夠保證6%的高增長,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印度GDP達到美國60%的時候,美國在這個藍星上,到底還算不算“江湖老大”了?

    換言之,在印度GDP發展到美國GDP60%的時候,美國是不是出手打壓印度,完全取決於現在美國對東方大國的打壓能否成功。

    如果打壓成功,東方大國被打回原點,那考慮到德國、日本實際上已經“後勁全無”了,屆時美國肯定依然是“江湖老大”,那麼答案很明確,美國會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毫不猶豫,痛下死手對印度進行全方位的打壓。各種“不公平貿易”、“流氓國家”、“毒菜”、“恐怖主義”的帽子會一頂又一頂的扣到可憐的三哥頭上。

    如果美國打壓失敗,那屆時東方大國的實力一發不可收拾,美國勢必已經保不住“江湖老大”的地位,最差的情況也是美國的這個位置已經岌岌可危,美國的軍力已經做不到在江湖上耀武揚威,美元霸權、美式民主制度在江湖上已經失去了吸引力,那屆時美國搞不好會和印度結盟“度蜜月”,“山姆三哥一家親”。什麼“皿煮”,什麼“刃拳”通通不是問題,什麼“貿易爭端”早都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畢竟三國演義的故事大家都看過,在曹軍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孫劉兩家有再大的矛盾也得忍著,但是若是劉備實力如日中天的話,曹操和孫權之間也可以達成暫時的聯盟共同“討荊州”。

    關鍵是,現在這個江湖上,誰是曹操,誰是劉備,誰又是孫權呢?看不透。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唯有永恆的利益,說的大抵就是這樣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能遇一知己足矣”,你是怎麼理解的?